19世纪初中国留学日本_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留学生留日的特点
19世纪初中国留学日本_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留学生留日的特点
谢谢大家对19世纪初中国留学日本问题集合的提问。作为一个对此领域感兴趣的人,我期待着和大家分享我的见解和解答各个问题,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章目录列表:
1.中国近代留学目的地有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盘点几位中国历史上的留学日本的名人
3.清末我国留学生去日本留学的原因有那些?
4.清朝末年为什么留学生大部分去日本留学,原因是什么?
5.中国近代的留学教育始于19世纪70年代,留学主要目的地是欧美;19世纪末,留学主要目的地转向日本。促成这
6.为什么在战争年代中国人还能去日本留学
中国近代留学目的地有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中国近代留学目的地主要为:
19世纪60年代:欧美
原因:洋务运动需要("西学为用") 列强侵略 鸦片战争等
19世纪末20:日本
原因:明治维新影响 维新变法辛亥革命需要
20世纪20年代:苏联 德国
原因:学习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经验
盘点几位中国历史上的留学日本的名人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加之当时中国的改革维新思潮空前的高涨,第二年清朝政府派出了首批东渡日本的留学生,从此拉开了中国人留学日本的序幕。接下来86为大家盘点几位中国历史上的留学日本的名人。 1.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1866年?1925年)
孙中山生于1866年,广东香山(今中山市)翠亨村人。出生于农民家庭。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1894年11月,孙中山从上海去檀香山,组织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为民族革命鞠躬尽瘁。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被17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2. 民族魂?鲁迅(1881年?1936年)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笔名鲁迅,字豫山、豫亭。浙江绍兴人,与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合称为?周氏三兄弟?。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论文、散文、翻译作品,对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鲁迅是20世纪中国的最主要的作家之一,是中国现代小说、白话小说和近代文学的奠基人,同时也是新文化运动的***。
3. 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郭沫若(1892年-1978年)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之一、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甲骨学四堂之一,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从1926年参加北伐,1927年参加了南昌起义,1928年2月因被国民党政府通缉,流亡日本,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学术著作。
4.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1898年-1976年)
周恩来,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淮安,原藉浙江绍兴。1917年在天津南开学校毕业后赴日本求学,思想发生重要转折。1919年回国,9月入南开大学,在五四运动中成为天津学生界的***,并与运动中的其他活动分子共同组织进步团体觉悟社。
清末我国留学生去日本留学的原因有那些?
这个原因很多,本人觉得主要有两点
1 18世纪中叶,中日两国的国情差不多,都是封建君主制国家,都是贫穷落后,都被帝国主义国家侵越欺压。而这时日本的明治天皇上台后开始实行明治维新,清政府还是停滞不前。两国的差距就拉开了。后来在李鸿章,左宗棠领导的洋务运动中,清政府也看到了这一点,于是开始派遣政府留学生去日本,以及欧洲各国。由于日本与中国临近,过去政体又相似,日本又愿意在中国培植自己的势力,所以去日本的留学生最多。涉及领域有各个方面,军事,经济,政治,外交,医学,机械等等。
2 中日甲午海战后,号称亚洲最强大的海军,其实那个时代也确实是亚洲最强大的海军北洋水师被日本海军打败,再加上日俄战争日本也获胜,使得那个时代的中国人觉得日本的军事体系非常强大,于是清末的最后那些年,也就是中日甲午海战后的十几年去日本学习军事的人很多,蒋介石也是那个时候(1905年)去的日本。
以上为个人拙见,时间并不一定很准确,望以史料为据。
清朝末年为什么留学生大部分去日本留学,原因是什么?
中国在晚清的时候,由于饱受打击,让中国人看到了自己的落后。也就在这时候,中国兴起了一场“留洋”的热潮。不过,在选择留洋国家的时候,却有些让人不太理解。为什么呢?
比较而言,欧美国家肯定比日本要先进得多,毕竟他们都有百年以上的发展历史,各方面发展都比较成熟,也积累了更多的发展经验。而日本是从19世纪60年代搞“明治维新”才开始发展起来的,完全像个暴发户。再说了,日本在甲午战争中,给予了中国多么沉重的打击。而且此后,日本还一直对中国虎视眈眈,一副要把中国完全灭亡的样子。也就是说,中国人当时对日本是充满深仇大恨的。
而且中国人对日本人的深仇大恨,远远超过欧美等国家。毕竟在中国历史上,欧美等国家和中国的交集并不多。而日本则多次和中国发生摩擦,多次侵略中国(或者试图以侵略朝鲜来侵略中国),但是他们没有一次阴谋得逞。而清末甲午战争,一个“蕞尔小国”,竟然把“上邦大国”的中国打得那么惨,中国人内心的愤恨感,显然是强过英法等欧美国家的。既然如此,为什么中国还要把大量的留学生派到日本去呢?我认为,之所以要派留学生去日本,主要有以下方面的考虑。
其一,日本在短期内迅速崛起。日本从19世纪的60年代才开始明治维新,到90年代就已经强势崛起,并打赢了甲午战争,前后不过30年的时间。由于时间很短,这对于晚清时期的中国人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诱惑。如果中国也能像日本那样,只需要几十年的改革发展,就能成为世界一流强国,那该有多好。
就算不能迅速成为世界强国,只要别人不敢再来欺负,不用割地赔款,能挺起腰杆做人,那已经心满意足了。虽然说,中国当时存在的问题,比日本人多多了。当时的中国人也明白,短期内,中国不可能解决长期以来积贫积弱的问题,但是,日本这种短期快速成功的效应,对当时的清朝来说,确实是一剂兴奋剂。所以,当时的清朝人对日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其二,日本的情况与中国相似。日本与中国有许多非常相似的地方。比如地域相似。日本和中国都处在东方,这一点和欧美国家是不一样的。日本虽然是岛国,但是中国也有非常长的海岸线。日本可以发展海洋经济,中国也可以发展海洋经济。日本处在东方这样一个偏僻的地方能够崛起,中国也同样能够在这样的地方崛起。比如文化相似。日本和中国都是受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熏陶,并发展起来的。
日本最初只是奴隶制国家,和中国接触不多。但是从唐朝发生白江口大战以后,日本就一心向中国学习,整个唐朝时期,日本连续19次派留学生(留学僧)到中国来学习,中国文化强势进入日本。以至于当时包括辜鸿铭在内的学者还认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日本比当时的清朝做得更好,日本文化更能代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根魂。
日本文化既然和中国文化很相似,日本近代工业革命能够在那种文化上发展起来,中国近代工业革命,也能在那种文化上发展起来。比如起点相似。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和中国其实是一样的,都是封建王朝国家,都受到西方列强虎视眈眈的侵略。日本在那个节点上,向西方开放,学习西方,很快就成为强国。中国虽然迟了,并不是最好的节点。但是“亡羊补牢”,也不算太晚。
其三,留学日本开支小效果大。当时清朝是相当穷困的,公派留学生,花费也不是一个小数字。相对来说,去日本留学,花销比去欧美留学小很多。前面我们也说了,去日本留学,效果是很明显的。如果效果明显花销又很小,肯定是愿意选择日本的。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因此,当时去日本的中国留学生特别多,同时也产生了鲁迅、陈独秀、蒋中正、汪兆铭、陈寅恪等非常多杰出的人物。对把中国从灾难深重之中救出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参考资料:
中国近代的留学教育始于19世纪70年代,留学主要目的地是欧美;19世纪末,留学主要目的地转向日本。促成这
C |
试题分析:中国近代出国留学的浪潮分为两个阶段:从19世纪70年代到甲午战争,留学主要目的地是欧美,是为了学习欧美先进的科技;甲午战争的惨败说明洋务派 “中体西用”的思想主张不能挽救中国,留学主要目的地转向日本,主要是为了仿照日本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19世纪末,洋务运动已经破产,A项错误;B、D不是主导因素,故选C。 |
为什么在战争年代中国人还能去日本留学
这就涉及到一个现代中国人比较陌生的历史概念了:大亚细亚主义。
简单说:亚洲国家之间的矛盾无论怎样都是次要的,主要的还是对西方列强的矛盾,听起来似乎是高调,其实与“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完全一样。
这个主义在当年可以算是一种比较土的马克思主义——有色人种是被压迫者,白人是压迫者,因此亚洲人民要团结起来,失去的只是锁链,获得的将是整个亚洲。
大亚细亚主义虽然发源于日本,但类似的心态在亚洲国家普遍存在。当时东亚的情况非常绝望,大家普遍认为,除非亚洲人团结起来,否则面对西方列强的压迫只能亡国灭种。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二战后日本与东南亚的被侵略国之间关系一直都不错,因为人家几百年前就亡国了,对白人恨得咬牙切齿,日本相比之下已经算是比较公平的了。而中韩完全是亡在日本人手里,体会自然不同。
由于日本在当时是亚洲唯一保持独立的国家,而且已经有富国强兵的迹象,所以当时日本的国际主义战士——也就是大亚细亚主义者——自然号召全亚洲的黄种人保卫日本。这其实就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只有一个祖国的缩水版本。
同理,莫斯科,哦不,东京也成为黄种人解放事业的后方基地和指挥部,日本必须支援兄弟国家的解放事业。当时日本为亚洲同胞解放而奔走的大亚细亚主义者不计其数,抛头颅洒热血的也绝非少数,而且有相当比例的人是完全无私的,并没有损害其他国家利益强化日本的动机在。
清末中国的情况还比较特殊,中国是日本的文化母国,却被野猪皮搞得民不聊生,清末认为日本有义务帮助汉民族复国的想法在日本知识分子中相当流行。甲午战争日本胜了,认为这是不义之战的日本人大有人在,但“反清到底是不是反华”,“推翻清政府到底是解放还是侵略”就让很多人纠结了。很多日本人对中国有一种补偿的心态,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中国。中国虽然被日本打疼了,但为之叫好的皇汉绝非少数。清末民初中国的有识之士对日本有好感的是绝大多数,这种好感基础随着中日战争的爆发烟消云散,所以现代中国人看鲁迅那一代人写的东西往往啧啧称奇。
而在大的基调下,就是各种方法论的斗争了,路线斗争比对外斗争还狠,异端比异教徒更该死。有的人认为中国烂泥扶不上墙,干脆日本先解放中国,建起一个现代的文明国家再交还给中国人,这与国父的“宪政”理论其实没有太大区别,只是把国民党换成日本人而已。然后更进一步,既然日本这么进步,干脆把亚洲管起来算了,这听起来又与“XX不适合采取西式民主”高度一致。
像石原莞尔,熟悉日本史的人就知道,这人其实是典型的大亚细亚主义者,他侵占满洲的目的为了发展一个独立于日本的现代国家,作为未来黄种人与白种人最终决战的后方基地。昏话说到这个程度,大概他自己都信了吧。
其实遭到背叛的何止是大亚细亚主义,马克思主义、新自由主义乃至恋爱资本主义又何尝不是如此?还是熟悉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
对这类话题有兴趣的,可以看安彦良和的漫画,没基础的人看《王道之狗》,有基础的人看《天之血脉》。
<img data-rawheight="841" data-rawwidth="580" src="/50/b9aff123bb5086bed98426c84468d189_hd.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b9aff123bb5086bed98426c84468d189_r.jpg">
中国近现代中外文化是怎样体现的呢?
鸦片战争(1840)至1949年,中国国际地位沦落,与外国的交往也不如过去之自由、平等而广泛。但由于振兴中国的需要,近百年来,中国学习日本及欧美,文化交流不论主动或被动,仍然颇为密切、广泛而深入,超过以往各个时期。日本明治维新后,中国曾有学习日本的高潮。康有为变法,即以日本为蓝本。1905年废科举后,全国各地设立学堂,大都聘任日本人任教习,而赴日留学的青年更不计其数。他们通过日本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以及各种社会政治学说,马克思主义最早就是通过日本刊物得知的。20世纪初中国的先进人物,几乎都在日本受过教育,回国后在各领域发生很大影响。19世纪中国设立了同文馆教授外文,翻译西书。以后严复和林纾(1852~1924)所译西方社会科学与文学名著风靡一时。西方基督教教士来华,布教之外也传播西方文化。19世纪时,中国已有少数留学生派往美国,但赴欧美国家留学的高潮,是在进入20世纪以后。留学生学习内容,比以前赴日所学远为广泛,政治、经济、法律和理工、农医之外,不少人去学文学、哲学、历史、教育以及绘画、雕刻、戏剧、音乐等等,从欧美各国全面吸取西方文化。中国各级学校制度仿效西方,西方教会也在中国创办各类学校,文化交流渗透社会的许多方面。五四运动提出“民主“科学”后,欧风美雨铺天盖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也日益扩大。若以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与百年前鸦片战争前后相比较,思想、宗教、文学、艺术以及衣食住行、婚丧礼俗,等等,几乎社会一切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无论这些变化有利或不利于中国社会的发展,都是与外国(主要是欧美,先是通过日本,以后则直接)文化交流的结果。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对中国的观感虽有变化,但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则逐渐深入,对中国艺术的爱好不减当年。这一百年中外文化交流中占主导的,却始终是中国接受西方的影响。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外文化交流进入了新的阶段。
近代留学生的日本
在1896-1945年的50年间,中国赴日留学生数以万计,其盛况不仅在中国留学史上是空前的,也是“到此时为止的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学生出洋运动。”在时间上,中国人留学日本比留学欧美晚了数十年,但在人数上,近代中国留日人数超过了留学欧美各国人数的总和。综观半个世纪的留日运动,根据其自身的发展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896-1911年为第一阶段;1912-1937年为第二阶段;1937-1945年为第三阶段。 1896-1911年的第一阶段:1896年,清朝驻日公使带赴日本学习的13名使馆学生为中国学生留日之始。1898年起,各省受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刺激开始派遣留日学生。1901年清末新政开始后,掀起了官费、私费留日的高潮。当时的留学地域,英美德法俄各国皆有,但东渡日本者占90%以上。究其原因,正如张之洞当年所列举的:第一,路近,容易前往;第二,费省,可以多派;第三,文字相近,容易通晓;第四,情势、风俗相似,便于仿行;第五,西学繁琐,凡其中不切要者,日本人已经删节而酌改。至1906年,清政府颁布留学新规定,限制留日学生资格后,留日热开始降温。由于日本本身现代化水平不高,留日学生数又太多,质量因而难以保证。留日学生与留学欧美者相比,学术水平显然不足。时人乃戏称留学欧美为“镀金”,留学日本为“镀银”,并有“西洋一等,东洋二等,国内三等”之说。留日学生学术水平虽然不高,但学政法、军事的极多,为后来的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预备了大量人才,如黄兴、章太炎、鲁迅等。
1912-1937年的第二阶段:民国时期,留日运动有一个最显著的特征是人数时涨时落,起伏无常。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个时期中日关系风云变幻。总体上看,这一时期中国留日学生的人数逐渐减少,晚清时的高潮已不复存在。
1937-1945年的第三阶段:抗战时的留日教育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伪满留日教育,二是汪伪留日教育。这一时期,两处伪政权每年派遣留日的学生共约1000人。加上少量的自费生,抗战时期,中国公、自费生留学日本的在8 000人左右(台湾省除外)。这一时期留日学生有两大特点:第一,程次较高。80%以上在日本专科以上学校就读,高于战前的中国留学生。第二,自清末至战前,留日学生普遍偏重文科。抗战时期的留日学生一反传统,学习理工农医的比例大增,其中尤以学医、学农者最多。这些学生并没有都如日本帝国主义和汪伪等伪政权所期望的那样,沦为孝忠日本帝国主义的汉奸。许多学生依然坚持了民族气节,以自己学得的科学技术报效祖国。
热爱祖国,报效祖国,这也正是整个中国近代留学史的主旋律。
好了,关于“19世纪初中国留学日本”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19世纪初中国留学日本”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请添加微信号咨询:1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