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秀于林 风必摧之,木秀于林 风必摧之 是什么意思
1、木秀于林 风必摧之 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树木高出树林,风肯定会把它吹断。
出自三国李康《运命论》,原文选段:
譬如水也,通之斯为川焉,塞之斯为渊焉,升之于云则雨施,沈之于地则土润。体清以洗物,不乱于浊;受浊以济物,不伤于清。是以圣人处穷达如一也。夫忠直之迕于主,独立之负于俗,理势然也。故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译文:
就像水,疏通它就成了江河,堵塞它就成深渊。升到云上去变成雨下落,沉到地下去使土润泽。本体清纯用之洗涤万物,不会被污浊淆乱;在受到污浊包围的情形下救助万物,其清纯不会受到损伤。所以圣人身处困厄和显达就像没有区别一样。
忠直的言行触犯君主,独立的操守不合世俗,事理之势就是如此。所以树木高出树林,风肯定会把它吹断;土堆突出河岸,急流肯定会把它冲掉;德行高于众人,众人肯定会对他进行诽谤。
创作背景:
魏晋南北朝是群雄争霸、动乱杀伐最激烈的时期,亦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文人的受害,自然首当其冲。
魏晋南北朝时期,探讨命运的文章特别多,成为中国思想史上一个颇为奇特的现象。作者生于魏晋之际,有感于国家兴衰,君臣遇合之无常,把这一切都委之于运命,发为此论。
主旨赏析:
本文在理论意义上与王充的《逢遇》、《累害》等篇宣传命定论的命意相同,然统观全文,实为慷慨发愤之作。文章处处言命,然主旨却不在谈命,而是借题发挥,抨击官场、世情的种种丑恶。
这是一篇洋洋洒洒的大文章,内容繁富,思想复杂。文中的一些具体譬喻、分析,似不无可取之处;但总体的立论,却不无偏颇。
由于作者目睹曹魏政权后期大权旁落在司马氏家族手中,感慨国家兴衰、君臣遇合之无常,又不得其解,于是便把一切都委之于运命,然后提出“乐天知命”的主张,最后告诫人们应明哲保身。
联系魏晋时代的社会环境及作者本人的不佳境遇,这些看似消极的观点实际曲折地表现出作者的人格和骨气。
来源:百度百科-运命论

2、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出自?大意?
这句话出自三国时期文学家李康创作的文学作品《运命论》
意思是
如果一棵树比整个树林都秀美挺拔,那么风就一定会摧折它;如果一个土堆突出岸边,那么水流也一定会把它冲掉;如果一个人的品行高于常人,那么也必定会遭到诽谤。
原文节选
夫忠直之迕于主,独立之负于俗,理势然也。故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前监不远,覆车继轨。然而志士仁人,犹蹈之而弗悔,操之而弗失,何哉?
译文
忠直的言行触犯君主,独立的操守不合世俗,事理之势就是如此。所以如果一棵树比整个树林都秀美挺拔,那么风就一定会摧折它;如果一个土堆突出岸边,那么水流也一定会把它冲掉;如果一个人的品行高于常人,那么也必定会遭到诽谤。前车之鉴不远,后来的车也继续翻覆在前车翻覆的路上。然而志士仁人,还要踏着忠直之路进行而不后悔,还要坚持独立的操守而不肯失掉,这是为什么呢?
:
创作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探讨命运的文章特别多,成为中国思想史上一个颇为奇特的现象。文人们越是对命运感到迷茫、畏惧,便越是要上穷碧落下黄泉地探索命运的奥秘。作者生于魏晋之际,有感于国家兴衰,君臣遇合之无常,把这一切都委之于运命,发为此论。
《运命论》是一篇洋洋洒洒的大文章,内容繁富,思想复杂。文中的一些具体譬喻、分析,似不无可取之处;但总体的立论,却不无偏颇。由于作者目睹曹魏政权后期大权旁落在司马氏家族手中,感慨国家兴衰、君臣遇合之无常,又不得其解,于是便把一切都委之于运命,公然提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告诫人们自古成大事者都谨小慎微,“心机”胜人一筹,善于隐藏自己,能以静伏动,看似没有,实则充满,那些自以为是、耀武扬威的人不会施逞得势而名留青史。
来源:百度百科-命运论

3、“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是什么意思?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指高出森林的大树总是要被大风先吹倒。比喻才能或品行出众的人,容易受到嫉妒、指责。
拼音:mù xiù yú lín fēng bì cuī zhī
出处:三国时魏国文学家·李康的《运命论》:“故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前鉴不远,覆车继轨。”
释义:在一片树林里要是有哪棵树长得太高而突出于其它的树木,大风刮过来必定最容易摧断这棵突出的树;如果堆积物高于堤岸,水流来的时候必先冲刷它;行事都比别人高明,众人必定非议他。前面翻车的例子还不太远,后边儿的车一个接一个地顺原路翻了下来。
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C%A8%E7%A7%80%E4%BA%8E%E6%9E%97%EF%BC%8C%E9%A3%8E%E5%BF%85%E6%91%A7%E4%B9%8B/8421232?fr=aladdin&fromid=11262538&fromtitle=%E6%9C%A8%E7%A7%80%E4%BA%8E%E6%9E%97%E9%A3%8E%E5%BF%85%E6%91%A7%E4%B9%8B
4、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高于岸。流心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树木高出树林,风肯定会把它吹断;土堆突出河岸,急流肯定会把它冲掉;德行高于众人,众人肯定会对他进行诽谤。
出自三国李康创作的《运命论》,自原文选段:
夫忠直之迕于主,独立之负于俗,理势然也。故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前监不远,覆车继轨。然而志士仁人,犹蹈之而弗悔,操之而弗失,何哉?将以遂志而成名也。
译文:
忠直的言行触犯君主,独立的操守不合世俗,事理之势就是如此。所以树木高出树林,风肯定会把它吹断;土堆突出河岸,急流肯定会把它冲掉;德行高于众人,众人肯定会对他进行诽谤。前车之鉴不远,后来的车也继续翻覆在前车翻覆的路上。
然而志士仁人,还要踏着忠直之路进行而不后悔,还要坚持独立的操守而不肯失掉,这是为什么呢?目的是要以此实现自己的志向,成就自己的声名。
创作背景:
魏晋南北朝是群雄争霸、动乱杀伐最激烈的时期,亦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走马灯似的改朝换代,人们的命运如同原野上的秋草,枯荣只在瞬息之间,文人的受害,自然首当其冲。
魏晋南北朝时期,探讨命运的文章特别多,成为中国思想史上一个颇为奇特的现象。文人们越是对命运感到迷茫、畏惧,便越是要上穷碧落下黄泉地探索命运的奥秘。作者生于魏晋之际,有感于国家兴衰,君臣遇合之无常,把这一切都委之于运命,发为此论。
文章寓意:
这句话的社会寓意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往往能力出众,成绩显著的人,容易被嫉妒,甚至受到打击、排斥,很多人往往会选择选择明哲保身而不愿做枪头鸟。这种现象确实在现实生活中存在,无法回避,但这种观点本身具有片面性,必须要正确认识和对待它。
必须清晰的认识到,木秀于林风或许会摧,堆高于岸流或许湍,但是,只要坚定立场,兢兢业业,奋斗不息,就可以做到让大风摧不倒,大水冲不垮!
就如二战时期,正因为苏联拥有强大的军事政治经济基础,美国才不敢打苏联的主意。毛遂自荐才能出人头地,一个人要做到非常优秀,才能毅然立于社会、才不会遭人非议、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来源:百度百科-运命论

请添加微信号咨询:1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关注我们

留学规划
留学考试
留学指南
留学攻略
留学生活
留学信息
留学专业
留学签证
关于我们
网站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