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李党争,唐朝历史中的“牛李党争”,是怎么回事?
1、唐朝历史中的“牛李党争”,是怎么回事?
【牛李党争】的简单名词解释是:指唐代中后期(即公元9世纪前半期)朝廷里以牛僧孺、李宗闵等为领袖的牛党,与以李德裕、郑覃等为领袖的李党之间发生的朋党争斗。
这一争斗从唐宪宗时期开始,一直持续到唐宣宗时期才结束,跨度时间将近40年(经历六任皇帝)。最终结果是两败俱伤(牛党苟延残喘、李党离开中央)而结束。
牛李党争是唐朝末年宦官专权和朝廷腐败衰落的集中表现(牛党和李党站在前台争斗,藏在他们背后的却都是各个宦官势力),严重加深了唐朝后期的统治危机。
事情起因:唐宪宗时期,有一批科举考生(以举人牛僧孺、李宗闵为代表)在考卷里批评了当时的朝政。引起当时宰相李吉甫(李德裕的父亲)反感,于是在皇帝面前告状陷害牛僧孺、李宗闵等人。此事引起朝野哗然,出现一批人支持牛僧孺李宗闵,另外一批人支持宰相李吉甫的局面。最终唐宪宗把李吉甫贬为淮南节度使,但也没有重用牛僧孺等人。从此这两家就结下了仇恨的种子。
事情发展:到了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李宗闵(牛僧孺的好友)已经坐到了中书舍人的位置,在一次科举考试中,牛党一派的人多数考上了进士,引起前宰相段文昌揭发,说存在不公平的问题。当唐穆宗询问翰林学士李德裕(这位李党领袖也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元稹、李绅等人时,李德裕当然是表态,考试里面肯定有问题。最终导致原考试无效,而且李宗闵等人也因此丢官罢职。这一下,牛李两家的仇恨再也化解不开了。
从此开始,李德裕一党和牛僧孺李宗闵一党各分战队,更相倾轧(只要一方上台,就极力打压对方。反之亦然),垂四十年(唐宪宗、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唐宣宗)。双方只从各自派系私利出发,互相排斥,再也不顾及国家利益。而且为了争夺权力,还纷纷引入当时的各路宦官势力做后台。从而日益导致朝政败坏。经过了长期内耗,加深了唐朝后期的统治危机,使得本来就腐朽衰落的唐王朝加速走向了灭亡。
2、牛李党争整个事件的详细始末
最近很多人在问这个唐朝末年的牛李党争具体是怎么回事,其实也比较简单了,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研究下,话说这个事件是真的厉害,前后一共是持续经历了40年有余,那么这个事件到底是什么事件呢?具体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简单的分析揭秘看下吧。
牛李党争主要发生在唐朝后期,从唐宪宗时期就开始,直到唐宣宗时期才结束,持续时间将近40年,历经六位帝王,跨度非常大。主要是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的牛党与李德裕、郑覃为首的李党之间的争斗。两党之争互有胜负,斗争十分激烈,双方死磕,最后斗得个两败俱伤。李党达到鼎盛是在唐武宗时期,牛党基本被赶出朝堂。到了唐宣宗前期,牛党获胜,李党失败,纷纷被贬谪到地方为官。最后以牛党苟延残喘、李党离开中央而结束,搞得两败俱伤。以致唐文宗感叹:去河北贼易,去朝中朋党难,可见牛李党争有多激烈,对朝堂有多大的影响和破坏力。
唐朝中后期,准确的说安史之乱之后,唐朝面对藩镇割据,宦官把持朝政,再加上朋党之争,把个曾经辉煌无比的大唐盛世折腾的奄奄一息。
安史之乱之后,唐朝朝廷的掌控力范围是越来越小,各种藩镇割据厉害,基本不听从中央口令,尤其到了晚期,政令都出不了长安城。地方割据势力让朝廷鞭长莫及,朝廷身边又有宦官擅权,宦官的势力垄断了整个唐朝中后期,几乎可以擅自废立皇帝,甚至可以随时杀死皇帝的地步。这主要还是要怪唐玄宗,藩镇割据也是从唐玄宗开始,安禄山是胡人出身,深得唐玄宗喜欢,皇帝一高兴就让他做边关四镇节度使。起初有李林甫节制,安禄山还算老实,等到杨国忠做宰相后没有李林甫那种管理能力,安禄山和史思明率先发难,打着诛杀奸臣杨国忠清君侧的名义起兵反叛。
虽然后来有李光弼、郭子仪等人打败安禄山史思明等,但大唐已经无法恢复以前的荣耀。各节度使藩镇趁机做大,拥兵自重,不听中央号令,甚至世袭节度使。唐肃宗虽然夺回长安,但已经不再是从前那样了。最早的时候唐玄宗对宦官高力士非常宠幸,以至于他的权利大的不得了,还能掌管禁军。但起码高力士是忠心的,没有造成危害。第二个权势滔天的宦官是支持唐肃宗李亨的李辅国,他比高力士还要嚣张,权势还要大。据说唐肃病重的时候是他给连气带吓死的。
唐代宗继位后尊李辅国为尚父,成为宰相,还掌管禁军,李辅国明着说让皇帝做宫里就行,外面的事他来处理,嚣张到什么地步。最后虽然被唐代宗给弄死了,但是暗杀的,根本没有实力公开杀死他。李辅国死后宦官势力并没有收敛,反倒越来越猖狂。很多皇帝都是宦官拥立的,甚至皇帝不好控制直接杀死又换一个。皇帝在他们眼里如同玩偶和傀儡,只因为他们手上有军队,枪杆子始终在自己手上。
宦官权势如此大,朝堂上下都依附他们,最后没什么斗的宦官自己斗。宦官虽然有军权,但只能管长安城的事情,出了长安就是藩镇的天下,宦官跟藩镇也不清不楚,时有暧昧。
牛李党争最早要追溯到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的一场科举考察。牛僧孺、李宗闵作为考生,所写的策论大胆批评时政、抨击当权者,主考官认为他们很不一般,就把他俩推荐给唐宪宗。他们抨击对象就是李德裕的父亲李吉甫,本来主考官跟他也有过节,自然支持牛僧儒。李吉甫就不高兴了,开始跟唐宪宗反驳说主考官勾结自己有关系的考生来针对自己,这是徇私舞弊。唐宪宗一怒之下把几个考官给贬斥了,连牛僧儒和李宗闵也不给于重用。梁子就是这样接下的,也是牛李党争的开端,导火索。
到了唐穆宗年间,李吉甫已去逝,他儿子李德裕也做到了翰林学士,李宗闵也在朝廷做官。本来李德裕父亲时期他们就有矛盾,如今矛盾依旧在。李德裕是世家大族出身,根本看不起李宗闵这种寒族靠科举出身的学子。本来就互相看不顺眼,都想找机会整对方一把,这不找到机会了,这次又是因为考试。结果李宗闵的亲戚考上了,而另一个大臣段文昌向考官推荐的人没有被录取。段文昌大怒,去唐穆宗那里告状说李宗闵徇私舞弊。
李德裕可算找到机会了,他借口考官杨汝士、钱徽和李宗闵是朋友,一个劲的附和段文昌的意见。这次跟他父亲那次科考何其相似。唐穆宗处理结果是把杨、钱贬出京城,李宗闵也受牵连贬为剑州刺史。党争已经摆到明面上了。李宗闵虽然暂时被贬,但他的伙计牛僧儒可是发达了,被唐穆宗器重,拜为宰相。他这一上台肯定帮着自己的老同学老伙计,李德裕就被贬为浙西观察使,李党纷纷受到排挤,牛党旗开得胜,不过,两党的梁子结的更深了,双方死磕,谁也不让谁。
因为唐敬宗是宦官拥立的,他即位以后,牛僧孺不满宦官当权,不愿意巴结他们。干脆连宰相也不当了,自愿跑地方上去当官。裴度当上了宰相,裴度跟牛党不和,就大力提拔李党。这样一来,李党又抬头打了一个翻身仗。
唐敬宗没当多久皇帝就被宦官给杀了,拥立唐文宗当皇帝。裴度就推荐李德裕为宰相,李宗闵在大臣们的支持下也当上了宰相。李宗闵在一年之后又推荐老搭档牛僧儒为相。现在两个打一个,牛僧儒和李宗闵合伙把李德裕给赶西川做节度使去了,而且处处压制他。唐文宗看到牛党一家独大,为了平衡又把李德裕给召回了,做了兵部尚书,对牛僧儒他们有所疏远。
李德裕得势之后再次拜相,马上提拔李党成员,对牛党进行打压。唐文宗又开始头疼了,按下这头又浮起那头,这党争没完没了了。才会发出开头那句去河北贼易,去朝中朋党难的感叹。
等到唐武宗即位时,牛党被打压失势,牛党都被贬谪到南方。但唐宣宗继位后,又排斥武宗的旧臣,把李党的人都贬到更远的崖州去了。从此之后延续了四十年的牛李党争终于画上句号。大唐帝国这栋大厦也处在风雨飘摇之中,随时都有可能倾倒。在外有不听话的藩镇割据,在内有宦官擅权,朝堂上还有党争。几番势力此消彼长,轮番折腾。更加加深了大唐王朝的政治危机,造成了难以收拾的混乱局面。
3、九世纪唐朝“牛李党争”,分别指的是谁?影响多久?
牛李党争(808年 - 846年) ,是指唐末时两派士大夫结党互相争斗排挤的事件。
唐朝末年宦官争权,朝廷的士大夫中反对宦官的大都遭到排挤打击。依附宦官的又分为两派——以牛僧孺为首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首的李党,这两派官员互相倾轧,争吵不休,从唐宪宗时期开始,到唐宣宗时期才结束,将近四十年,历史上把这次的党争命名为”牛李党争”。
牛李党争是唐朝末年士大夫争权的现象,唐文宗曾有”去河北贼易,去朝廷朋党难”的感慨,牛李党争使本来腐朽衰落的唐朝走向灭亡。
牛李党争对文学界也造成了很大影响,不少名人都成了受害者,其中又以诗人杜牧和李商隐受害最深。杜牧和李商隐因为夹于其中不能得志,隐郁终身。《周秦行纪》、《牛羊日历》、《续牛羊日历》及《周秦行纪论》都属于唐代牛李党争之下的政治小说。
根据《旧唐书》、《资治通鉴》的说法,牛李党争的开始是由进士考试而起。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长安举行考试选拔人才,举人牛僧孺、李宗闵、皇甫湜等在考卷里批评了朝政。
唐穆宗即位后,又举行进士考试。由牛党人物钱徽主持。结果又被告徇私舞弊。在时任翰林学士的李德裕的证实下,钱徽被降职,李宗闵也受到牵连,被贬谪到外地去了。
李宗闵认为李德裕存心排挤他,于是便对李德裕非常不满。牛僧孺当然很同情李宗闵。于是以后牛僧孺、李宗闵就跟一些科举出身的官员结成一派,李德裕也跟士族出身的人结成一派,两派明争暗斗,十分厉害。
唐文宗即位以后,李宗闵结通宦官,当上宰相。李宗闵向文宗推荐牛僧孺,也提拔他为相。僧孺、宗闵两人掌权,极力打击李德裕,把李德裕调出长安,贬谪他为西川(今四川成都)节度使。
当时西川附近,一个吐蕃将领投降,李德裕趁机收复了重镇维州(今四川甘孜州东部)。李德裕大喜,立刻上书朝廷,以为自己立下大功,立刻飞黄腾达。但是宰相牛僧孺却对唐文宗说:”李德裕收复了一个维州,算不了什么;跟吐蕃搞坏关系,那才不划算呢!”牛僧孺还要唐文宗下诏,敕命李德裕将维州还给吐蕃,李德裕非常愤怒。
后来,到了唐武宗即位,牛党失势,李德裕当上了宰相。他极力排斥牛僧孺、李宗闵,把牛党的人都贬谪到南方。846年,唐宣宗即位后,对武宗时期的旧臣一概排斥,撤了李德裕的宰相职务,把李党的人全部贬谪到崖州(今海南)。
至此,四十年的牛李党争结束,唐朝时局却一发混乱,不可收拾。
4、“牛李党争”是怎么回事?
“安史之乱”后,朝廷官僚集团内部结党树派,争权夺利,史称“朋党之争”。“牛李党争”则是唐朝朋党之间历时最长,斗争也最为激烈的一次党争。其中牛党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其主要成员还有李珏、杨嗣复、令狐綯等;李党以李德裕为首,其主要成员有李绅、郑覃、陈夷行、李让夷等。
“牛李党争”始自宪宗元和三年(808)策试贤良方正科。当时应试的举子牛僧孺、李宗闵在考试中抨击时政,主考官杨於陵、韦贯之将他们的策文评为上等,使宰相李吉甫大为不满,李吉甫向宪宗陈述此事后,宪宗贬斥了杨於陵、韦贯之等人,牛僧孺、李宗闵也长久不能迁任,通常认为这一件事揭开了“牛李党争”的序幕。
在这以后,双方的斗争互有胜负。唐穆宗时,牛僧孺因为得到宰相李逢吉的引荐,拜为宰相,遂将李德裕贬为浙西观察使;文宗时牛李两党并用,每逢在朝堂议政时,双方便互相攻击不已,致使文宗感慨:“除去河北的贼子(指河朔三镇)容易,要想除去朝中的朋党却实在太困难了。”武宗时,李党掌权,牛党失势,李德裕为相,李宗闵被贬死,牛僧孺被黜。宣宗时,牛党当政,白敏中、令狐綯先后为相,李党全遭罢斥,李德裕被贬为崖州(今广东儋县西北)司户,不久即死于崖州,李党被清除,而牛僧孺还朝后也病死。至此,历经唐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和宣宗六朝的“牛李党争”才告平息。
请添加微信号咨询:1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