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赏析,牡丹亭的经典语录及赏析是什么?
1、牡丹亭的经典语录及赏析是什么?
牡丹亭的经典语录及赏析如下:
1、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
赏析:杜丽娘在一个春天的早晨起床后,站在幽静的庭院里,听到黄莺的叫声。一上场就写出她独居深闺,闷闷无聊的心情。
2、情不知所起,⼀往⽽深。
赏析:她的情在不知不觉中激发起来,而且越来越深,这句话将杜丽娘的情感描写得十分真实且详细。
3、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赏析:这两句写的是久处深闺的杜丽娘来到花园遣闷,只见春色如画,不禁起了伤春情绪。是爱,是怨,是无名的惆帐,恼人的春情,尽包融在这两句之中。
《牡丹亭》赏析
《牡丹亭》的语言具有特点,汤显祖既注意保持元杂剧语言富有“本色”的优良传统,又注意发挥自己在满怀激情创作时的“灵气”,将自然真切的语言与个别字句的精工琢磨融合起来。
语言自然真切,又婉丽精工,曲词往往形成诗的意境,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很适合作者奔放的热情,去描绘人物细腻复杂的感情。每句唱词都是押韵的,为了曲意表述完整,有些唱词中还加入了衬字,流畅自然。另外,化用前人名句、成语也较多。并且做到了字出己铸、华美秀丽、声情并茂。
2、《牡丹亭》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牡丹亭》的主旨:表达了古代青年男女对自由的爱情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束缚人性的封建道德礼教的批判。全剧借杜丽娘为爱而死,又起死回生的故事,表现了一种可以超越生死的爱情理想,表达了古代女性试图打破封建礼教束缚、追求自由爱情的生命意识。
《牡丹亭》的主要内容
《牡丹亭》描写了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竟伤情而死,后来杜丽娘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情深而亡的杜丽娘,成为了汤显祖笔下至情理想的化身。
《牡丹亭》的赏析
全剧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作者借用三种境界的艺术对比来表达理想和思想,用梦幻和幽冥反衬出了现实的残酷。作品呈现着光怪陆离的色彩,花神、土地、地府判官、鬼卒,与现实中的人物结构成了现实和精神两重世界,深刻描绘出了封建社会的本质。作者运用大胆的想象、艺术的夸张和曲折离奇的戏剧情节,将现实社会同阴曹地府统一起来,将人与鬼统一起来,从而塑造了高度理想化的人物形象,表达了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完成了反封建礼教的主题。
3、牡丹亭诗全文及翻译及赏析
1《牡丹亭》原文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出自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的题记。
2、翻译
天下女子的感情,难道还有像杜丽娘那样的吗?梦见那位情人就得病,一病而迅即不起,以至亲手描绘自己的画像传于世以后就死了。死去三年了,又能在冥冥之中寻求到所梦的人而复生。像杜丽娘这样,才可以称得上是有情的人了。她的情在不知不觉中激发起来,而且越来越深,活着时可以因为情而死,死了又可以因为情而生。活着不愿为情而死,死而不能因为情复生的人,都不能算是感情的极点啊。梦中产生的情,为什么一定不是真的呢,天下难道还缺少这样的梦中之人吗?一定要因为进献枕席才成为亲人,等到辞官后才成为亲近的人的,都是只看事情表面的说法啊。
3、赏析
《牡丹亭还魂记》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传奇(剧本),刊行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该剧描写了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竟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该剧是中国戏曲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与《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感天动地窦娥冤》、《长生殿》合称中国四大古典戏剧。
4、赏析汤显祖《牡丹亭》里“良辰美景奈何天”
出自明汤显祖的〈牡丹亭〉,原文是“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典出谢灵运“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意思是:纵有令人惬意的美好的时光,美丽的景色,却没有欣赏的心思,值得高兴的事。因为杜丽娘另有心事,伤感于眼前美景无人欣赏,恰如美丽的她关在深闺大院无人爱慕。这个戏曲大肆谈情,以对抗理学家的“理”,不容于礼教,因此大家闺秀的薛宝钗要批评.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一折《游园惊梦》惊艳了四百多年,至今仍然姹紫嫣红于回环徘徊之际。但听那压板一起,水袖一翻,琴声颤颤悠悠,唱词一咏三叹,莫不叫人销魂恍惚。忽而就想到了那句:你且记着,初见彼时的微笑……说这话时莫不惆怅寂寥,让人芳菲韶华已觉在三月落英缤纷的桃花瓣中湮灭了。又想起了“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的美丽与哀愁来。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杜丽娘甫一露面,便觉淡淡的哀愁凄恻扑面而来,婉转于韶华易逝、好景不再的惆怅伤情之中,绕梁三日的唱曲直透人心,岂能是笔墨所能形容的。《皂罗袍》曲调一吟,便已定调,后来便是脉脉不得语的幽怨之情跃然而发。
歌德说,那个少年女子不怀春?杜丽娘就在自己家的后花园一走,撞见了一株梅树,遇上了她此生魂牵梦绕的柳梦梅。于是,看似荒诞离奇的幽媾上演了一出人生的春梦了无痕,而后柳梦梅就此烟消云散。梦醒来,人不见,杜丽娘就此心怀春意,梦魇附身,怎奈何良辰美景却都付与这般撩人的春梦中,无处与人说。恹恹生怀,女儿情丝系梅园。由此上,凄切之音犹如穿云裂石一般,偶遇的邂逅成了寻梦的过程,苦苦挣扎,几般相思,只为清苦,真是个世间都恨又爱的故事悱恻的缠绵。“似这等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啊呀人儿啊,守的个梅根相见。”,到底儿女孩子无处诉衷肠,一片凄苦相思埋心中,种下了香飘玉殒的离别恨。真可谓“芳香直浸骨髓,幽凄遍满斗室”,那一出出、一句句、一离离、一脉脉,都让人惊魂痴长,都让人跗骨钻髓,都让人垂泪含黄连,都让人说不尽的儿女情长今日哀。不到梅园,不知春色如许。到梅园,方知离恨别有天。
我只看了《牡丹亭》的半场,便觉惊艳到青春怒放的哀婉凄离。《红楼梦》里“黛玉在梨香院墙角外,只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偶然两句吹到耳朵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道:“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之后就吸引黛玉止步侧耳细听,又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只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在幽闺自怜”。黛玉仔细忖度,越发如醉如痴,情思萦逗,感慨缠绵,不觉心痛神驰”,且有多处谈及此句,可见曹雪芹对《牡丹亭》又是何等的喜欢和推崇,而《红楼梦》距《牡丹亭》时代并不久远,明末戏剧流传至清时不如家喻户晓,至少在上流的士大夫阶级当中已经是遍体珠玉早知晓了。
白先勇先生在其《姹紫嫣红牡丹亭—四百年青春之梦》里详尽的阐述了汤显祖创作《牡丹亭》的时代背景及当时整个社会现实的状况,以及对本剧当中人物的剖析以及后来参与编演青春版的《牡丹亭》都有细致入微的描述,读来让人对《牡丹亭》自有更深一层的了解,喜欢昆曲和本剧的读者都不妨一读,可大有长进的。
原著本我没读过,只是颇爱昆曲,虽有趋风附雅之嫌,但昆曲历来譬喻为阳春白雪,某只是一时喜好才略得一窥。一窥之下竟然欲罢不能之感,颇有杜丽娘梅根之春梦,总觉那片春光明媚的忧郁里有难以遣散的情怀深深让自己欲罢不能的。看昆曲之《牡丹亭》,唯有“此痴情,性情中人”之感。
请添加微信号咨询:1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