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款留学时间_庚款留学什么意思
作为一名AI机器人,我可以提供与庚款留学时间相关的各种信息和建议,包括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文章目录列表:
1.庚子赔款与清华大学的由来2.美国留学 军校留学的历史与现在
3.庚子赔款留学怎么回事
4.近代留学生的美 国
5.谁有中国近代留学史的有关资料啊?
6.詹天佑是第一批利用庚子赔款去美国留学的小留学生吗

庚子赔款与清华大学的由来
庚子赔款与清华大学的由来如下:
一、详情说明
列强有11个,4亿5千万两白银,也必须要分摊才行。其中所占份额最高的是沙俄,足有28.97%,美国所占的还没有日本多,只有7.32%。赔了5年以后,清朝驻美国公使梁诚实向美国人提出,清朝的百姓因为这笔钱,每天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他们因此恨透了白种人。
1908年,老罗斯福总统正式开始退还部分庚子赔款,但是这笔钱并不是直接给清朝政府的,而是用来帮助中国办学所用,并且其中一部分是用来帮助中国学生赴美留学用的。
在美国和清朝的共同商议之下,清华学堂于1908年正式成立了,每年,清华学堂都需要向美国派遣100名留学生。这就是清华大学的由来。
二、庚子赔款
1900年,这一年是庚子年,义和团打起了扶清灭洋的旗帜,慈禧太后利用这一点,扬言要跟各列强宣战。结果这帮列强带着几千人,就攻占了紫禁城。打仗跟闹着玩一样,义和团也没有什么刀枪不入的本事了,几千洋人带着几千清朝的老百姓,就把紫禁城给端了。
慈禧太后溜得贼快,但是问题总是要解决的,一直留在这里可不是办法。为此在第二年的辛丑年,慈禧太后和11个列强国家签订了著名的《辛丑条约》。
清华大学简介、师资力量和科研机构:
1、清华大学简介
清华大学,简称“清华”,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30号,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国家“双一流A”、“985工程”、“211工程”,清华大学的前身为始建于1911年的清华学堂,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
2、师资力量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有教职工总数16485人,其中教师3837人,职工9810人,博士后2838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5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7人,在岗博士生指导教师2870人。
3、科研机构
截至2023年4月23日,清华大学正在运行的校级科研机构共430个,其中,政府部门批准建立的科研机构共171个,自主设立的科研机构共135个,以协议形式与校外独立法人单位联合建立的科研机构共124个。
美国留学 军校留学的历史与现在
?在1904年至1937年之间,中国有一些留学生、华侨在美国接受军事教育。他们的数目不是很大,归国后,命运较为相似:投身军界的,大都处于边缘地位,除了温应星、孙立人等少数几个“名人”之外,绝大多数军事留美生在历史中湮没无名。
美国退还庚款与清华大学
庚款留美是中国近代留美的高峰。它的实现实在来之不易,中国驻美公使梁诚和美国传教士明恩溥居功至伟。1904年,梁诚与美国国务卿海约翰交涉庚子赔款偿还方式时,海约翰无意间说了一句话———“美国所收庚子赔款原属过多”。这句话被梁诚敏锐地捕捉到了。当时美国分到的庚子赔款数目大约是三千两百多万两,折合美金两千四百多万元。于是梁诚便在美国多方游说,要求美国退还“不实之款”。两年之后,明恩溥到白宫晋谒西奥多·罗斯福总统,要求用这笔款项吸引中国学生到美留学,并拿出一部分在中国办学校。于是罗斯福总统向国会提出建议,于1908年获得批准,美国退还半数庚款,用于资助中国学生赴美留学。
1909年,清政府成立肄业馆和游美学务处。肄业馆也就是后来的清华学校。清华学校是留美预备学校,也就是清华大学的前身,校方宣称他们的毕业生的教育程度要达到美国最好的大学的二年级学生的水平。从1922年开始,美国的大学承认清华大学毕业生的教育程度相当于他们的大三学生。“弱势”的军事留美生
清华官费是中国学生留美的主要途径。但是除了这支“正规军”外,还有很多散兵部队,比如说各省官派到美国留学的学生,还有大批社会上层人士的子弟到美国自费留学,他们也可能获得了美国大学的奖学金。
清华的学生绝大多数也来自社会上层家庭。这些来自中国城市精英阶层的青年,受过比较系统的“中学教育”,观念开放,充满活力。出身于名门望族的他们,却受到种族歧视的阴云的笼罩。好在美国的教会“慈悲为怀”,美国的长老会和卫理公会有很多对中国学生友好的信徒,他们很愿意做中国留学生在当地的监护人。总体而言,官费中国留学生在美国获得了良好的生活待遇,只有少数自费留学生需要打工。
他们当中的极小部分人,选择了军事专业,清华毕业生是军事留美生的主体。
西点军校中的中国留学生
从晚清至抗战爆发的数十年间,中国有十个留学生得以进入西点军校学习,八人得以毕业。西点是美国国立的专门军事高等教育机构,招生严格,美国人想进入也非常困难。为了让西点校方接纳中国留学生,美国国会专门通过了一个法案。
西点军校的目标是培养“成为未来美军领袖的职业军官”,毕业生基本上都从军,只有13%的在民间求职。因为培养目标是在正规军中服役的军官,所以西点对于学生的社会技能方面训练不多,通识教育的时间很有限。
西点的数学和工程学当时在美国是一流的,文科的课程设置只有经济学、管理学、历史学以及外语,这些文科课程都是和军事密切相关的。美国实行的是军民结合的双重军事教育模式。美国除了正规军外,还有庞大的国民警卫队。国民警卫队相当于美国的民兵,但他们的军事素养要远远高于其他国家的民兵,国民警卫队的官兵在平时保有自己的装备,定期进行训练,其指挥官大都接受过正规的军事教育。平民大学的军事专业毕业生很多都成为了国民警卫队的军官。一些民间军事院校培养的学生质量相当高,比如弗吉尼亚军事学院出的将军比西点还多。平民大学的军事专业学生的通识教育课程相当完备。
巴顿将军的同班同学温应星
中国最初进入西点的两个留学生是1905年从弗吉尼亚军事学院转学进来的,美国国会出面,西点校方在学籍注册上给他们开了绿灯。其中之一是温应星,他是上海南洋公学1901级学生,1904年到美国官费留学。他和小乔治·巴顿是两校校友。巴顿1903年进入弗吉尼亚军事学院,他于1904年进入弗吉尼亚军事学院。巴顿1904年转入西点,温应星于1905年转入西点。由于巴顿成绩不好,留了一级,于是两人成为同一届的同学。
温应星在他们那一届同学当中是名人,他性格随和,深受同学欢迎。这一点和他在弗吉尼亚军事学院时一样,他的转学评语上就写着“人缘极佳”。1909年,温应星顺利从西点毕业,他是首位从西点毕业的中国学生,他的排名不是很靠前,全年级一百零四个人当中排名第八十四,笨鸟先飞的巴顿后来居上,居第四十五位,温应星排名靠后的主要原因是英语成绩不够好,他的专业课成绩还是相当突出的,实用军事工程单科成绩排名全年级第二。
除了巴顿之外,温应星的同班同学将星云集,据西点同学录记载,该班出了四位上将、三位中将、八位少将、十三位准将,共二十八位将领。温应星在国民党军当中以中将退役。上将当中除了以蛮干出名的小乔治·巴顿之外,还有后来官居美国陆军地面部队司令的雅各布·德弗斯。温应星与他们两位私交甚厚,1958年,旅居美国的温应星和德弗斯为他们的同班同学约翰·李中将(二战地中海战区美军司令)扶灵,十年之后,德弗斯又主动为温应星扶灵。名列前茅的中国西点生
西点的淘汰率很高。不过绝大多数中国毕业生表现相当出色,主要是因为他们的文科得分相当高,这与他们从小在中国接受的儒学启蒙教育分不开。他们有着比较深厚的文科知识背景,只要在其他科目上不出岔子,肯定在班级里名列前茅,这让中国留学生在西点赢得了尊重,当然也不仅仅是儒家教育的功劳,很多人在出国前在清华接受了广泛的中西学洗礼。
清华的毕业生王赓(1911届),出身上海商人家庭,在密歇根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工程学学位,1915年又在普林斯顿大学取得文学学士学位,之后才转入西点军校。这位绝对的高材生,原本打算再到哈佛读研究生,思前想后,还是决定投笔从戎。既然想从军,当然去最好的学校了。1918年,他从西点毕业的时候,在全年级二百二十七名同学中,名列第十二,而且拿了双学士。王成志,南洋公学1916年毕业生,在哈佛和麻省理工学院转了一圈之后,转入西点。毕业时,他在1922级学生当中,名列第十四。1918届毕业生张道宏,在转入西点之前,先在克拉克大学获得了历史学学位,并辅修了政治学和社会学,只用两年。他在西点的毕业成绩较其他前辈稍差,1924年毕业时,在全年级二百九十八人当中排行一百七十九。曹霖生,上海人,1918年毕业于西点军校,随后回国,在清华大学任体育系主任。王之1926在威斯康星大学攻读管理学和历史学学位,1928年又在诺维奇大学取得历史学学位。王之是唯一一位在美国的两所军校都取得学位的中国留学生。王之到西点上学富有戏剧性,当时一位中国的学生在西点念不下去,为了显示“中国人不是都不行,而是有很行的”,王之报考西点,纯粹出于爱国心,就是为了要证明“中国人很行”。这个“很行”的家伙,胡佛总统亲自给他写了推荐信,还有国会议员出具的推荐信,刚念完了诺维奇大学,接着念西点。王之1932年从西点毕业,成绩优异,在二百六十六个同学中排行第十二。
诺维奇大学的中国留学生
诺维奇大学就是国内很多军迷朋友津津乐道的“诺维奇骑科学校”。实际上它并不是军校,更不是骑兵专业的军校,它是一所实践着“寓兵于民”理念的综合性的平民大学,骑兵专业是其招牌专业。很多中国留学生通过美国的“后备军官训练计划”转入诺维奇大学,学习骑兵专业。
它是美国最古老的私立军校之一。它的建立者奥尔登·帕特里奇毕业于西点军校,先后担任西点的教授和校长。帕特里奇是美国最伟大的军事教育家,他的理念就是培养“平民士兵”,高校既要为和平时期提供建设人才,又要为战争储备军事人才。离开西点之后,他在故乡佛蒙特州的诺维奇创立了“美国文学、科学、军事学院”,通称美国文理军事学院,也就是后来的诺维奇大学。
对于有志于学习军事的中国留学生而言,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美国在这个方面对中国留学生并无任何歧视。“后备军官训练计划”对于那些家境比较贫困、有志于在军中出人头地的中国留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一旦被录取,至少他们不必抽出大量的时间在上学期间和假期当中打工了。
出路也不错。后备军官培养计划,陆军主要培养旅至连级指挥员和参谋人员;空军主要培养大队以下的指挥员和参谋人员;海军主要培养少校、中校级指挥员和参谋人员;海军陆战队通常将学员与海军学院混编,在海军舰艇上实习,其最优秀学员可以被分配到师一级作战单位。如果选择留在美国,参加陆军和空军的后备军官培养计划的留学生,毕业后立即可以转为美国现役军人,而参加海军的后备军官培养计划的中国留学生,毕业后立即可以获得海军少尉军衔,而且美国的海军陆战队还抢着要他们。
除了孙立人将军的好友王之中将之外,诺维奇大学比较知名的中国留学生还有曾庆集,他作为高级进修生转入诺维奇大学,专攻骑兵。1930年,他又转学到要塞军事学院,并从要塞军事学院毕业。
弗吉尼亚军事学院的中国留学生
弗吉尼亚军事学院在美国被誉为“南部西点”,它建立于1839年,是将军的摇篮,从这里走出的将军比西点还要多。它是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学军事的首选,虽然它的淘汰率也很高。有四十三位中国留学生曾到弗吉尼亚军事学院深造,毕业率只有44.2%。
和西点一样,弗吉尼亚军事学院老生欺负新生的现象屡见不鲜,在这两个学校,“欺生”行为成为了不成文的规定。1905年进入该校的第一批中国学生不堪忍受老生的欺辱,愤而写信给清政府设立在华盛顿的公使馆,提出抗议,并要求退学。公使馆复信给他们,对他们表示支持,并告知他们:公使馆方面将要求弗吉尼亚校方出面干预此事,公使馆将给学院校长斯科特·西普准将发照会。
二十年后,孙立人正好从弗吉尼亚军事学院毕业,他在该校整整待了三年。作为中国国家篮球队主力选手的他,同样得到了老生们的“悉心关照”。
要塞军事学院的中国留学生
要塞军事学院也是中国留学生学习军事的重镇之一。由于要塞军事学院地处南卡莱罗纳州的查尔斯顿,该州在美国南北战争时属于南方蓄奴州阵营,在20世纪上半叶该州对有色人种还存在歧视现象,当地的某些白人对中国留学生不太友好,将中国人当成有色人种看待。中国留学生在要塞军事学院遭受了一定程度的种族歧视,他们创立了“大同俱乐部”,进行了思想上的反省。
要塞军事学院是美国六大高等军事院校之一。它建立于1842年12月20日,当时位于南卡莱罗纳州的查尔斯顿的马里恩广场。建立的最初目的是为了保护邻近地区的军火库和相关军事设施。它于1843年3月2日正式开学,只有二十名学员。等到了中国留学生来要塞军事学院学习的时候,在校生规模已经超过七百人。它仍然是一所平民大学,其教学理念是培养接受大学通识教育、身体强健、熟悉军事的复合型人才。它的特殊之处在于它的学生名义上是南卡莱罗纳州国民警卫队的成员,因为它在成立之初是一所带有警卫部队性质的学校。所以,比起其他平民大学来说,要塞军事学院更加注重军事训练,尤其是体能训练。久而久之,军事训练项目成为了它的招牌。
要塞军事学院接收中国留学生,让他们在接受完备的文科教育的同时,学习西方的战争艺术。在此学习的中国留学生,除了军事课程和操练以外,还得应付排得满满当当的文化课程。他们和白人学员一起,在阅兵场操练,在食堂吃饭,每天要接受上面的抽查,被强制参加体能训练。要塞军事学院是中国留学生学习军事的好地方,这里学风扎实,可是有一样令留学生们无法忍受,他们在查尔斯顿被视为有色人种。不仅白人们这么看,黑人们也这么看,黑人对他们表示欢迎,因为他们上白人才能上的要塞军事学院。中国留学生对种族界限有着清晰的认识,他们有些人上要塞军事学院是出于逆反心理,目的就是为让美国白人看看,“中国人可以在那占据一席之地”。
庚子赔款留学怎么回事
庚子赔款留学是指中国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并向列强支付巨额赔款。
根据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清政府同意向八个列强支付白银四亿五千万两作为战争赔偿金。在1908年时,美国认为自己索取到的金额过高,通过议案决定逐年退还一部分所谓的“额外”赔款给中国。这些退回来的资金被用于选派中国留学生前往美国接受教育。
近代留学生的美 国
1846年冬,香港马礼逊学堂美籍校长布朗博士因病回国调养,随行携广东学生容闳、黄胜、黄宽3 人前往美国留学,开中国近代留美教育,以及近代所有留学教育之先河。留美教育分为幼童留美、清末留美、庚款留美三个阶段。 幼童留美:容闳等人抵美后,被送入马萨诸塞州的孟松学校学习。1848年秋,黄胜因病回国。次年,布朗先生提供的两年学习经费期满,黄宽转赴英国学医,容闳则得到美国乔治亚州萨伐那妇女会资助,考取耶鲁大学,经过4年寒窗苦读,1854年他以优异成绩从耶鲁大学毕业,成为“第一个中国留学生毕业于美国大学者。”1855年,容闳抱着“予之一身,既受此文明教育,则当使后予之人,亦享此同等之利益,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文明富强之境”的志愿,回到祖国,拟定了招收少年儿童赴美留学的计划。1870年,经江苏巡抚丁日昌引见,容闳结识了清廷重臣曾国藩,并乘机进言留学计划,得曾氏赞同。旋由曾国藩、李鸿章等联名上奏“选派幼童赴美办理章程”。章程规定:暂定留学名额为120名,分4批,每批30人,按年分送出洋;学生为12至15岁、家世清白、身体健康之孩童,经考试合格后,先入预备学校,肄习中西文字,至少1年方可派赴美国留学;且出洋之先,学生之父兄须签名于志愿书;至于学生留学经费及服装,皆由政府出资供给;每批学生放洋时,并派一汉文教习随同偕往。该计划得到清廷批准。1872年,清廷降旨,决定在上海设立“幼童出洋肄业局”,在美国设立中国留学生事务所,任命陈兰彬和容闳为正、副监督。
由于中国长期封关锁国,风气未开,当时绝大多数中国人仍以考科举、入仕途为唯一正途,对于进洋校、学西学都嗤之以鼻;且不少人认为美国是极荒凉野蛮的地方,视出国留学为畏途。因之,第一批30人在上海招考时,未满定额,容闳不得已亲赴香港,在英政府所设的学校中,遴选数人,才得以补足。1872年8月11日,经过学习准备的30名留美学生,由监督陈兰彬率领,从上海启航出洋。在此后3年中,清政府又先后遣送了90名幼童赴美留学。此即为清末幼童留美,也是中国首次有组织的留学活动的由来。
幼童留美后,分散寄居于美国家庭中,入小学念书,并逐级升学。身处异国的幼童们虽还留长辫,穿长袍,但不久就受外在环境影响,迅速地美国化了。消息传回国内,顽固守旧分子惊恐不已,对其群起而攻,纷纷要求清政府撤回幼童。1881年6月8日,清廷下令在美国康州哈德福城的幼童出洋肄业局全体师生尽速撤退返华,幼童留美遂告结束。自1872年至1881年,百余名幼童中在美国时间最长的9年,最短的仅6年。当他们撤回时,只有詹天佑、欧阳赓2人大学毕业,其余60余人尚在大专院校就读,另一些人还是中小学生。但即使如此,这些幼童中还是成就了众多成绩突出的名家学者。如詹天佑、唐绍仪等
清末留美:幼童留美结束后的二十几年间,中国还有少量学生赴美留学。但因为清政府的限制和中美关系变化,这一阶段留美学生人数较少,以自费为主,大多随同美国传教士前往。如颜惠庆、孔祥熙等。进入20世纪后,一些地方开始选派官费留美学生,如1901年,北洋大臣袁世凯选派王宠惠、陆耀廷等8人留美。在1900至1907年的8年里,官费留美学生计达100余人。
庚款留美:1900年(庚子年),发生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战争。次年,清政府与八国列强签定《辛丑条约》,被迫对各国偿付巨额赔款(庚子赔款)。此时,中国留学之风渐盛,掀起留学日本的高潮。美国对此大受刺激,觉察到争取“这一代的青年中国人”,将是能否控制20世纪中国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在1908年决定退还中国庚子赔款的剩余部分,用于吸收中国学生赴美留学。后来,英法等国竞相效尤。这就是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影响极大的庚款留学运动,各国之中以留美为主。
对美国的倡议,清政府欣然接受。1909年5月,清廷成立游美学务处,并于当年7月20、21日举行第一次庚款留美考试,考题难度甚大,筛选较为严格。1910、1911年又举行了两次庚款留美考试,考试要求较第一次更为严格。在举行庚款考试的同时,国内留美预备学校也在积极筹备之中。1909年10月,清政府在北京西郊清华园设立“游美肄业馆”。次年,改名为“清华学堂”。1911年4月29日,清华学堂作为留美学生预备学校正式开学。1912年5月,改名为清华学校。1925年,正式改办大学,停止招收留美预备学生。
民国时期,庚款留美计划照旧执行。另外,自费留美、教会资助留美的学生数也显著增长。民国初年,中国掀起了第一轮留美热潮,至20年代后才有所减弱。据统计,1927年的中国留美学生数为2500人,1929年下降到1279人。1933年起才略有回升。1935年在美国大专以上院校注册的中国留学生有1443人,1936年增至1580人,1937年为1733人。抗战时期以及战后,中国留美学生人数虽大大减少,但也列中国留学生的首位。
谁有中国近代留学史的有关资料啊?
近代史上,中国政府第二次有计划地大规模向海外派出留学生,是本世纪初的庚款留美学生的派遣。
1900年,也就是光绪二十六年,北京爆发了“庚子之乱”。当时,几十万号称“刀枪不入”的义和团入京围攻各国使馆。不久,八国联军攻占了北京,慈禧太后弃都而逃。
1901年,李鸿章被迫与各国签订耻辱的“辛丑条约”,同意向十四国赔偿白银四亿伍千万两,分三十九年付清。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庚子赔款”。
1908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授权罗斯福总统退还中国“庚子赔款”中超出美方实际损失的部分,用这笔钱帮助中国办学,并资助中国学生赴美留学。双方协议,创办清华学堂,并自1909年起,中国每年向美国派遣100名留学生。这就是后来庚款留美学生的由来。
1909年、 1910年和1911年,在北京三次从全国招考庚款留学生。当时对考生的要求除了通晓国文、英文外,还须“身体强健,性情纯正,相貌完全,身家清白。”
第一次招考是1909年8月举行的, 630人应考。先是初试,考国文、英文和本国史地,取68人;再复试,分别考物理、化学、博物、代数、几何、三角、外国历史和外国地理诸科。连初试带复试,一共考了七八天。最后放榜,录取了47人。
这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同年10月赴美,赴美时,另外加上了3名贵胄子弟,共50人。他们所学专业大多是化工、机械、土木、冶金及农、商各科。后来的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就是其中之一。
1910年8月又举行了第二次招考。考试仍分初试、复试。初试先考国文、英文,其中国文试题古色古香,为:“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说”;而英文试题则颇为时髦:“借外债兴建国内铁路之利弊说”。复试则考了西洋史、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几何和世界地理等科。400多人应考,最后录取了70人。
这第二批庚款留美学生中,后来出了一个大名鼎鼎的胡适,他当年考了个第55名。同榜中还有后来的语言学家赵元任、气象学家竺可桢等。
一年后,即1911年,又招考了第三批、也是最后一批庚款留美学生,一共有63人。
三批庚款留美学生的派遣为中国培养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中国近代科学发展中的许多新学科的创建者大多来自这些留美学生。
19ll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覆灭。中国进入了军阀混战的民国时代。
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二次大规模向海外派遣留学生的计划也因这一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而又一次中断。
19ll年初,利用庚款而专门为培养赴美留学生的清华学校正式成立。在此后十多年间,据统计,由清华派出的留美学生就达1000多人。
与此同时,自1912年起,赴法勤工俭学运动渐渐形成了高潮。由吴敬恒、蔡元培、汪精卫等人组成的“留法俭学会”,利用当时法国因欧战而急需劳工的机会,组织中国青年赴法,以工求学。勤工俭学的计划立即得到了青年们的热烈响应,赴法人数逐年增加。到1920年左右,在法的中国学生已达2000多人。
从20年代中到30年代末,中国社会在经过近百年的战乱之后,终于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的时期。…
1928年8月17日,清华学校改名为清华大学,罗家伦出任校长。
那一年开始公开招考留美公费生。1933年,又开始公开招考第一批庚款留英学生。
抗日战争的爆发使中国的留学事业再一次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从当年政府留学生派出的统计数字中,可以看出这种冲击的强烈程度。从统计数字中可以看出,自1932年起,留学人数逐年增加,并于1935年,达到高峰1033人。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政府宣布了留学限制的暂行办法,留学人数立即锐减,于1941年跌至谷底,全年只有57人。
1942年,抗日战争接近尾声,政府开始放宽留学政策。先是废止了留学限制规定,然后在1944年举行了英美留学奖学金考试。
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抗日战争结束。
1946年7月,举行了全国公费留学考试。一时应考者多达4463人。而这一年,留学总人数也已回升到730人。
但是,紧接着,中国又经历了另一场天翻地覆的大变化。一个时代结束了,一个新时代就要开始。
现在回过头来看一看中国近代留学的历程,不能不令人深深感叹。容闳的幼童留美计划因清朝统治者的愚昧和腐朽而毁于一旦;庚款留美学生的派遣由于革命爆发而被迫中止;30年代的留学事业又备受战争的冲击。近百年的留学史几乎没有多少风平浪静的时候。
http://211.151.89.185/chisa/article/20040827/20040827187934_1.xml
还有一本好书:中华文史精刊--近代中国留学史-作者:舒新城
中国近代留学的三次热潮
山东省肥城市教学研究室 李玉民 (271600)
追逐考察近代中国人留学外国的历史轨迹,不难发现,它是与中国近代的历史命运息息相关的。这些在百年中国出现的逾10万的留学生群体,对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对中国的近代化起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把曾雄跨世界东方近二百年的大清帝国急速地推到了灭亡的境地。同时,也惊醒了一批先进的中国人。素以“天朝上国”、“礼仪之邦”自诩的国人,不得不正视向来被视为“蛮夷之邦”的西方世界,有识之士开始以新的思维方式探讨强国御辱、救亡图存之道,于是,1872年8月,包括詹天佑在内的30名幼童乘船离上海赴美,成为中国近代第一批留学生,成为当时国人“睁眼看世界”的先锋。
其实,早在与外国侵略者交涉和镇压人民起义的过程中,有的官员就认识到列强船坚炮利,技术精良,主张向外国派遣留学生,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达“富国强兵”、维护清朝统治之目的。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搁置未办。直到1868年,经曾出任中国使臣率团出访欧美的美国人蒲安臣(Anson Burlingame)之手,签订了《中美续增条约》,为中国学生赴美留学提供了条约依据。早年毕业于耶鲁大学的容闳,报着“教育救国”的理想,向时任江苏巡抚的丁日昌提出选派计划,1870年,经曾国藩同意并向清廷奏准,又与李鸿章磋商,制订了《挑选幼童前赴泰西肄业章程》十二条。最终,才于1872、1873、1874、1875年分四批各30名幼童赴美留学。
1873年,总理福州船政大臣沈葆桢也正式向清廷奏请派遣船政学堂优秀学生出洋留学。他建议一部分赴法国留学,“深究其造船之方,及其推陈出新之理”;一部分赴英国深造,“深究其驶船之方,及其练兵制胜之理”。1877年3月,第一批有组织派遣的包括刘步蟾、林泰曾、方伯谦、林永生、严复等在内的留英、留法学生顺利成行。几年后,大多留学生成为国家的栋梁,如严复成为著名的近代启蒙思想家,刘步蟾、方伯谦、林永生、刘冠雄等则成为海军的指挥骨干。中国的“西学”向西方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中国近代留学的第一次热潮出现在甲午战争之后。1894年甲午战争的失败使清政府有些官员认识到,日本的崛起,得利于当年被派往欧美留学的伊藤博文、山县有朋等人,战后又发出了派遣有志青年留学日本的呼吁。清政府也想企图通过向日本派遣学生,造就通才,富民强国以挽回颓势。“以强敌为师”、以“求学如求医”的精神,试图仿效日本明治维新,寻
第 1 页
求救国救民的良方,成为一批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共识。再加上到日本路近、省钱、文字相近、交流方便。在这种背景下,在1896年派出第一批13名留日学生后,赴日留学日渐成风。据统计,1901年为280人,1902年9月为614人,1903年增至1300人,到1906年11月猛增至8000多人。数万留学生中,除20岁左右的年轻人居多之外,也不乏老翁、幼童和女子。因为是在救亡图存的背景下出现的这股热潮,所以大多学的是军事、政治等课程。这次留学热潮的最大特点是,许多留学生如秋瑾、章太炎等,在西方政治思想学说的熏陶下,逐渐走到了推翻清朝腐朽统治的旗帜下,“导致一种民族精神的出现,以后又转变为自觉的民主主义运动”,成为反清爱国运动的主体,“为中国重新开启出一条光明之路”,涌现了一批中国民主革命运动的***和立宪运动的骨干分子。
1909年,清政府正式决定接受美国所退部分“庚子赔款”作为派遣学生赴美的经费后,出现了留学美国的热潮。1910年留美学生已有500多人,到辛亥革命前,增至650人。庚子赔款是英美等帝国主义列强通过《辛丑条约》勒索所得的赔款。美国用所退部分资助留学生的目的,是想“影响、控制中国的下一代,从精神和商业影响上取回最大的收获”。同时,辛亥革命之后,民主共和、实业救国、教育救国成为潮流。这样,在中国近代史上出现了第二次留学热潮。这次留学热潮的最大特点是,以学习自然科学为主,涌现了一大批中国近现代驰名中外的学者和科学家,如侯德榜、竺可桢、茅以升、马寅初、周培源等,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为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
“五四运动”前后,中国近代史上又兴起了第三次留学热潮。当时国家正处于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时期,“人们感到痛苦彷徨”。法国是资产阶级自由、民主、平等思想的摇篮,于是大批“输世界文明于国内”的人们,形成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五四运动前,留法学生不足200人,1919—1920年间,增至近1600人。这次留学热潮的最大特点是,他们把“俭学”和“勤工”、 教育和生产劳动有机结合起来,“以自己的实践对传统的留学教育进行了观念、内容和形式等方面的根本性变革,开创了中国留学教育的新纪元”,涌现了一大批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新型知识分子,如周恩来、蔡和森、邓小平等,为中国革命和中国***培养了一批骨干,也造就了一大批各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
综观三次留学热潮,虽然由于国内外政局不断变化,导致决策者的留学指导思想也随之变化,留学热潮的特点也各不相同。但是,谋求民族的独立、国家的富强则是不变的共同的主题。在近代百年留学史上,尽管也有消极方面,但涌现的无数爱国志士豪杰,无可辩驳地成为一支“新兴而特殊的先导力量”,在近代社会各个领域,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詹天佑是第一批利用庚子赔款去美国留学的小留学生吗
郝文才言之凿凿,美国人在庚子赔款上是一毛都没有花,通通吐回来给中国人用,詹天佑就是第一批利用庚子赔款去美国留学的小留学生。
詹天佑是第一批利用庚子赔款去美国留学的小留学生吗?
1872年,爱国革新思想家容闳条陈清政府选派幼童留洋以求引进西学,革新社会。从1872年起,中国连续四年每年派遣幼童三十名赴美留学。他们在美国每两人住进美国人家中学习外语,然后就近入学,并陆续进入美国各大学开始深造。从1874年起,还建成了留学事务所永久办公所。
1872年,詹天佑与蔡绍基、梁敦彦等首批幼童三十人赴美。
1873詹天佑入美国康奈狄克州威士哈芬小学学习。
1878年在纽哈芬希尔豪斯中学毕业,为全校第二名。考入耶鲁(Yale)大学谢菲尔德(Sheffield)理工学院土木工程系并专习铁路工程。
1879年詹天佑在耶鲁大学学习成绩优异,获得数学第一名奖金。1880年继续在耶鲁大学学习,再次获得数学奖金。1881年为耶鲁大学优秀生联谊会会员。在耶鲁大学毕业(当时耶鲁修业期限为三年)。毕业论文题目为“码头起重机研究”。1881年毕业的中国留学生只有二人。另一个为欧阳赓。因清政府下令提前撤退留美学生,詹天佑毕业后立即回国。原定继续实习研究三年之计划未能进行。回国后,被派往福州船政局后学堂学习海军轮船驾驶,成绩优异,得五品军功。
1882年詹天佑在福州船政局后学堂毕业,考取一等第一名,被派往扬武号兵舰操练,为实习船员。1883年)继续在扬武号兵舰操练,为实习船员。1884年)2月至10月,任福州船政局后学堂教习,因教导出色,获得清政府五品顶戴奖。10月,由张之洞邀请回粤,在广州黄埔广东实学馆(后改名广东博学馆)外文教习。1885年继续在广东博学馆任教习。1886年继续在广东博学馆任教;修筑沿海炮台和测绘广东沿海海图(为我国第一幅海图)1887年继续在广东博学馆(后改名广东水陆师学堂)任职。
1888年由开平矿务局留美同学邝孙谋介绍,到天津中国铁路公司任帮工程师,从事塘沽到天津铁路铺轨工程。从此一直从事修筑铁路的工作。
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了北京紫禁城皇宫。1901年中国和11个国家达成了屈辱的《解决1900年动乱最后议定书》,即《辛丑条约》。条约规定,中国从海关银等关税中拿出4亿5千万两白银赔偿各国,并以各国货币汇率结算,按4%的年息,分39年还清。这笔钱史称"庚子赔款",西方人称为"拳乱赔款"。
在庚子赔款29年前詹天佑已赴美留学,在庚子赔款20年前詹天佑已自美国留学归国,在庚子赔款前詹天佑已从事修筑铁路工作,且后来一直从事修筑铁路的工作。郝广才为呲中媚外,竟说詹天佑就是第一批利用庚子赔款去美国留学的小留学生,其说还受到部分人的追捧,令人摇头。
什么是庚子赔款,庚子赔款又和清华大学有什么关系?
《辛丑条约》规定,中国从海关银等关税中拿出4亿5千万两白银赔偿各国,并以各国货币汇率结算,按4%的年息,分39年还清,这笔钱史称“庚子赔款”。
1911年初,利用庚子赔款而专门为培养赴美留学生的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正式成立。在此后十多年间,据统计,由清华派出的留美学生就达1000多人。1928年8月17日,清华学校改名为清华大学,罗家伦出任校长。那一年开始公开招考留美公费生,1933年,又开始公开招考第一批庚款留英学生。
扩展资料
《辛丑条约》第六款议定,清政府赔偿俄、德、法、英、美、日、意、奥八国及比、荷、西、葡、瑞典和挪威六“受害国”的军费、损失费4亿5千万两白银,赔款的期限为1902年至1940年,年息4厘,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2238150两,是为“庚子赔款”。中国当时的人口大约45000多万人,庚子赔款每个中国人被摊派大约一两银子。
庚子赔款以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抵押,通商口岸的常关也归海关管理。这项巨额赔款使中国社会经济进一步半殖民地化。各国的分配率以俄国最多,其中俄国以出兵满洲,需费最多,故所得额最大,为1亿3037多万两。
计28.97%,德20.02%,法15.75%,英11.25%,日7.73%,美7.32%,意5.91%,比1.89%,其余都不足1%。还本付息定在上海办理,先由汇丰、德华、道胜、汇理、正金五银行经收。次年美国花旗银行在上海设行,参加组成银行委员会,所收本息摊交各国所定银行。
清政府以关税收入仅能抵偿旧借外债,为筹还赔款计,将年额2121万余两摊派各省、关,从而引起田赋、丁漕、粮捐、契税、当税、盐斤加价、关税、厘金、统税和各种苛捐杂税的不断增加。
在偿还该赔款时银价跌落,各国坚持按“应还日期之市价易金付给”,到1905年,镑亏积欠120万英镑(合银800万两)。
4月26日清政府为支付这项差额,向汇丰银行借款100万英镑,年息5厘,20年还清,本息合计1525000镑。以关税及山西省烟酒税厘金作抵,债票按97%在伦敦发行,市价 99%~103%。
百度百科-庚子退款
百度百科-庚子赔款
今天的讨论已经涵盖了“庚款留学时间”的各个方面。我希望您能够从中获得所需的信息,并利用这些知识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果。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讨论,请随时告诉我。

请添加微信号咨询:1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关注我们

留学规划
留学考试
留学指南
留学攻略
留学生活
留学信息
留学专业
留学签证
关于我们
网站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