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和林徽因留学时间_徐志摩林徽因差多少岁
最近有些日子没和大家见面了,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徐志摩和林徽因留学时间”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话题还比较陌生,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而写的,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文章目录列表:
1.徐志摩与林徽因在哪里相识?他们在一起了吗?2.简述徐志摩和林徽因的爱情故事
3.徐志摩出生于什么时代?
4.徐志摩个人资料

徐志摩与林徽因在哪里相识?他们在一起了吗?
16岁的林徽因游历欧洲,在英伦期间,结识了当时正在英国留学的徐志摩。
一、徐志摩和林徽因是徐志摩在剑桥大学时相识的。两个人的理解必须提到一个人。他是林徽因的父亲。林徽因的父亲林昌民和梁启超是很好的朋友。他们通过梁启超相识,但可以说是一见钟情的老朋友。
虽然徐志摩是梁启超的徒弟,但他们是林长民的朋友。他们熟悉罗素和国际形势,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有很多共识,所以两人很快就成了知己。在当年众多与林昌民一同探望并结交深厚朋友的中国留学生中。
二、当时,林徽因在林长民的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很简单。一方面是为了学习,另一方面是为了照顾林长民的日常生活。林徽因是一个非常懂事、很独立的女孩。当时的许多留学生,如徐志摩、金岳霖、陈西滢等,都曾到林昌民作客,他们对林徽因的印象都很好。
当他在伦敦第一次见到林徽因时,他被她美丽的外表和才华所吸引,于是展开了疯狂的追求,并写下了大量的情诗来表达对林徽因的爱。然而,虽然林徽因也欣赏徐志摩的天赋,但他对自己的追求无动于衷。最后,他们两个没有走到一起,这真的很遗憾。
三、那一年,林徽因只有17岁,这是一个没有卷入世俗事务、对爱情充满期待的年龄。徐志摩把包办婚姻当成自己的累赘;为了和林徽因在一起,他强迫自己的妻子堕胎,还强迫刚生完孩子的妻子签订离婚协议。但这种火热疯狂的情绪完全把林徽因吓跑了。
在父亲的安排和建议下,她选择回国,与建筑达人梁思成订婚。泰戈尔访华时,徐志摩27岁;此时,他已经摆脱了旧式婚姻的束缚,还在想着林徽因;彼此不同的老朋友的重聚,也让林徽因感到了一些忧郁和心碎。
简述徐志摩和林徽因的爱情故事
徐志摩和林徽因的爱情故事:
1921年秋天,他认识了才女林徽因,徐志摩与她交往甚密,并有谈论婚嫁之意。于是,徐志摩在1922年3月向张幼仪提出离婚,认为他们不应该继续没有爱情、没有自由的结婚生活了。
自由离婚,止绝苦痛,始兆幸福,这是徐志摩的单纯的理想主义,他在追求着一种理想的人生,因此他为林徽因写了诸多像《月夜听琴》、《青年杂咏》、《清风吹断春朝梦》等表现爱情和人生理想的诗歌,也就构成了他这期诗歌的重要内容。
徐志摩对在英国康桥这段生活分外留恋,他因为与林徽因的恋爱不无感慨,异常兴奋,大量作诗,他这时诗情汹涌暴发的情景,在他的题为《草上的露珠儿》一首长诗中有所反映。
这是迄今为止我们见到的他的最早的一首诗。英国康桥的生活固然使他迷醉,后来林徽因经过理智的思索,和父亲一起提前回国了,而且是与志摩不辞而别。
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那首有名的《偶然》诗,体现了徐志摩对林徽因感情的最好直白,一见倾心而又理智地各走各的方向,这就是世俗所难理解的一种纯情。
之后,他们一起组织新月社活动,一起演戏,并常有书信来往。1924年泰戈尔访华期间,徐志摩和林徽因共同担任翻译,之后徐志摩陪同泰戈尔去了日本,林徽因和梁思成到了宾夕法尼亚大学,当徐志摩与林徽因再次见面的时候,已是四年之后。
这期间,林徽因已嫁给梁思成。1931年11月19日准备参加林徽因演讲会的徐志摩遭遇坠机事故遇难。
多年以后,林徽因也曾对自己的儿女说:“徐志摩当初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而事实上我并不是那样的人。”
徐志摩出生于什么时代?
徐志摩于1897年1月15日生于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其父徐申如是当地一名著名乡绅,曾任硖石商会会长,在沪杭一带金融界有相当的地位。徐志摩是徐门的长孙独子,自小过着舒适优裕的公子哥儿生活。小时在家塾读书,11岁时,进硖石开智学堂,成绩总是全班第一。1910年,徐志摩考入杭州府中学堂(1913年改称浙江一中),与郁达夫同班,当时担任兴武督理浙江军务朱瑞秘书的张嘉敖奉命视察学校,主动托人向徐申如求亲,以其妹张幼仪相许。于是1915年10月29日,徐志摩遵父命与张幼仪结婚。
1916年秋,徐志摩到天津的北洋大学预科攻读法科。翌年,北洋大学法科并入北京大学,徐志摩也随之转入北大就读。由张君劢、张公权的介绍,徐志摩拜梁启超为师,还举行了隆重的拜师大礼。梁启超对徐志摩一生的影响是很大的。
1918年8月14日徐志摩从上海启程赴美国留学。第一年,他进入美国乌斯特的克拉克大学历史系,10个月后毕业,获得学士学位,及一等荣誉奖。随即又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经济系。1919年,五四运动的浪潮波及远隔重洋的中国留学生群中,徐志摩参加了当地留学生所组织的爱国活动,同时,他的学习兴趣也逐渐由政治转向文学,因而获得了文学硕士学位。
1920年,徐志摩去了英国,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待了半年。在这里,他结识了林长民及其女儿林徽因,由于林长民介绍,认识了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斯。由于高尔斯·华绥的介绍和推荐,徐志摩以特别生的资格进了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在英国的2年,特别是在康桥的这段生活,对他一生的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是他思想发展的转折点。徐志摩与“人艳如花”的才女林徽因交往甚密。二人于1921年秋天谈起恋爱,并有论婚嫁之意。这一年,徐志摩开始写作新诗。
林徽因于1921年随父回国,这使徐志摩陷入了极大的痛苦当中。1922年3月,他冲破家庭、社会的各种阻力,与张幼仪正式离婚。8月启程回国,2个月后到达上海。林徽因回国后不久,就和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相爱了。但他们没有正式订婚,这让痴情的徐志摩觉得还有一丝希望。但他的痴情和追求终究落空,只能在北京怀忧饮恨。
1923年春,徐志摩在北京办起了俱乐部,编戏演戏,并借印度诗人泰戈尔的《新月集》为之命名,新月社因此而得名。同年,他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徐志摩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他负责翻译工作。
1926年8月14日,徐志摩和陆小曼订婚。陆小曼出身于常州世代书香的望族,父亲是学者兼外交官。她8岁随母亲到北京,结婚前已是北京交际界的名花,19岁时奉父母之命嫁给无锡人王赓。1926年10月3日,他们在北海结婚,由徐志摩的老师梁启超证婚,胡适做介绍人。同年,徐志摩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了新诗艺术的发展。
1927年春,新月社一些成员由于政治形势的变化及其他种种原因,纷纷聚集到上海。此时,徐志摩夫妇也移居上海。徐志摩同时在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担任教授。同年,他参加创办新月书店,在《新月》月刊创刊后担任主编,并游历了英、美、日、印诸国。1930年,他担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并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同年冬,他分别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1931年初,徐志摩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了《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雾撞上济南开山,人机俱毁。是时,他年仅36岁。
徐志摩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徐志摩的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
徐志摩个人资料
徐志摩简介
(1896~1931年)现代诗人、散文家。浙江海宁县硖石镇人。名章垿,字志摩,小字又申。曾经用过的笔名字:南湖、云中鹤。
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
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
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诗评》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
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
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
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等国。
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
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大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毁人亡,遇难。
作品
诗集著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散文集有:《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
小说《春痕》散文集《轮盘》;
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
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徐志摩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诸国。
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遇难。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好了,今天关于“徐志摩和林徽因留学时间”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徐志摩和林徽因留学时间”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

请添加微信号咨询:1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关注我们

留学规划
留学考试
留学指南
留学攻略
留学生活
留学信息
留学专业
留学签证
关于我们
网站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