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去日本留学时间
下面,我将以我的观点和见解来回答大家关于李大钊去日本留学时间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大家。现在,让我们开始聊一聊李大钊去日本留学时间的话题。
文章目录列表:
1.李大钊的事迹50字2.查李大钊当时处于哪个时代
3.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最早引入中国是在什么时候
4.李大钊在狱中做了什么斗争?
5.李大钊传
6.会日语的名人

李大钊的事迹50字
李大钊的事迹
1、社会党逃离
1913年8月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毕业,在校期间与同学郭须静一起加入中国社会党,毕业后到北京参加中国社会党活动。同月中国社会党领袖陈翼龙被杀,社会党被查封,李大钊逃离北京,避难于家乡乐亭县的祥云岛,后得到天津绅士孙洪伊的资助,赴日本留学。
2、发《警告全国父老》抗袁活动
入早稻田大学政治科后,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1914年组织神州学会,进行反袁活动。次年为反对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以留日学生总会名义发出《警告全国父老》通电,号召国人以“破釜沉舟之决心”誓死反抗。
3、推动共产主义
1916年5月回中国,在北京创办《晨钟报》,任总编辑。旋辞职,任《甲寅日刊》编辑,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1918年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后任经济、历史等系教授,参与编辑《新青年》,并和陈独秀创办《每周评论》,推动共产主义。
4、建立***
1920年,和陈独秀酝酿组建中国***,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同年10月,和邓中夏、高君宇、何孟雄等一同建立北京共产主义小组。 中共建党后,任二、三、四届中央委员。
5、参与“国共合作”
1922年,李大钊根据共产国际指示,赴上海会见孙中山。1924年,参与“国共合作”,出席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任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委。李大钊曾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演说:“本人原为苏联党员、第三国际***员。”
资料拓展:李大钊(1889年10月29日-1927年4月28日),字守常,河北乐亭人,毕业于东京早稻田大学,中国***主要创立人之一,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之一,是中国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之一,也是在北伐时期推动颠覆中国政府的重要人物之一,同时为共产国际的成员及其在中国的代理人。
查李大钊当时处于哪个时代
李大钊
北京香山万安公墓内的李大钊烈士陵园,是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修建的。在墓碑上有中共中央撰写的碑文。碑文指出:李大钊同志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是中国***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他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省乐亭县人,生于1889年10月29日。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学习政治经济。1913年冬,李大钊怀着忧国忧民的情怀,东渡日本,考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当日本帝国主义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后,他积极参加留日学生总会的爱国斗争,他起草的《警告全国父老书》的通电迅速传遍全国,他也因此成为举国闻名的爱国志士。1916年李大钊回国后,积极参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和启发了李大钊,他先后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和演说。他宣称:“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1919年,他又发表了《新纪元》、《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再论问题与主义》等几十篇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
1920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0月,在李大钊发起下,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建立。
1921年中国***成立后,李大钊代表党中央指导北方的工作。在党的二大、三大和四大,他都当选为中央委员。
1926年3月,李大钊领导并亲自参加了北京人民反对日、英帝国主义和反对军阀张作霖、吴佩孚的斗争。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制造了“三·一八”惨案,北京一片白色恐怖。李大钊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继续领导党的北方组织坚持革命斗争。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闯进苏联大使馆驻地,逮捕了李大钊等80余人。李大钊备受酷刑,在监狱中,在法庭上,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4月28日,军阀不顾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和谴责,悍然将李大钊等20位革命者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李大钊第一个走上绞架,从容就义,时年38岁。
李大钊——五四运动的总司令
--------------------------------------------------------------------------------
“五四”时期的李大钊
究竟谁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长期以来,在党史界有一个传统的说法,认为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要称得上五四运动的总司令,必须在三个方面同时起着主导作用。(一)必须给五四运动以正确的思想指导;(二)积极参加斗争,领导运动;(三)捍卫和发展五四运动的成果。从这三方面来判断,笔者认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不是陈独秀,而是李大钊。
一、李大钊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
(一)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
十月革命成功的消息,三天就传入中国。当时真正看清十月革命真象及其伟大意义的,首先是李大钊。早在“1918年3、4月间,他就开始向朋友宣传和介绍十月革命”。(戴鹿鸣:《五四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李大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117页)1918年7月至1919年1月,李大钊先后公开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新纪元》等一系列重要文章,对十月革命的性质和伟大意义作了比较正确的解释。第一,他认为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它的胜利是“庶民的胜利”,是“世界劳工阶级的胜利”。他指出,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这个新纪元是世界革命的新纪元,是人类觉醒的新纪元”。第二,李大钊认定十月革命的道路是各国革命的必由之路,他认为十月革命潮流是不可抗拒的,共产主义一定能在全世界实现。他无比兴奋地说:“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第三,他指出,中国只有走十月革命的道路,才能获得解放和新生。他说:“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惟有翘首以迎其世界新文明之曙光,倾耳以迎其建于自由、人道上之新俄罗斯之消息,而求所以适应此世界的新潮流,勿徒以其目前一时之乱象遂遽为之抱悲观也。”(《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但陈独秀对十月革命的认识,就和李大钊不一样。他虽是新文化运动的创始人,但在十月革命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把欧美式的科学与民主作为他奋斗的基本纲领。1919年1月,陈独秀在《“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中说:“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指德先生和赛先生作者)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路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黑暗。”(载《新青年》六卷一号)1919年2月,他开始对十月革命说了些公道话,但仍然认为十月革命还有“不是的地方”。(《公理何在?》,《每周评论》第8号)随着十月革命的影响扩大,特别是李大钊的宣传和介绍,陈独秀的态度也逐渐明确起来。1919年4月底,陈独秀写文章表示欢迎社会主义学说和社会主义革命,(《二十世纪俄罗斯革命》,《每周评论》第18号)开始认识十月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二)阐明了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最凶恶的敌人
怎样认识帝国主义和对帝国主义战争抱什么态度,这是衡量一个民族是否觉醒的标志,也是共产主义知识分子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重要区别。毛泽东曾指出,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本质的认识,“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才开始的。”(《毛泽东选集》第266页)这个开始的杰出代表是李大钊。
1918年11月,北京举行了庆祝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所谓协约国胜利的活动。北京大学在天安门前搭台举办讲演大会,一连讲了两天。当时的社会名流蔡元培、胡适、陶孟和等,在演讲中都异口同声称赞这次战争的胜利是“正义”,“平等”的胜利,是“公理战胜强权”。一些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对英美抱有很大的幻想,认为“协约国及美国大战成功,……使国防全无之中国,后此患于军备之苦,亦以立国东亚”。(《民国日报》1919年1月15日)这种倾向,在当时一部分先进青年和知识分子中间也存在着,他们把美帝国主义当作民主的“象征”、公理的“化身”。
唯有李大钊阔步登台,发表了《庶民的胜利》著名演讲。他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的失败,十月革命的胜利,我们不应该为帝国主义集团“协约国”胜利而欢呼,应当为“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十月革命的胜利而庆祝。11月28日起,北京大学又在中山公园举办了三天演讲大会,李大钊又一次登台演讲《庶民的胜利》,它就成为这次演讲会的主题,在群众中产生强烈的反响。
李大钊在《庶民的胜利》和以后发表的一系列文章中,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正确地分析第一次了世界大战的起因、性质和结果。第一,揭示了帝国主义战争是掠夺战争。李大钊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性质是“资本家政府的战争”;“这回战争的起因”,全在资本家国家的扩张主义,“资本家的政府想靠着大战,把国家界限打破,拿自己的国家作中心,建一世界的大帝国,成一个经济组织,为自己国内资本家阶级谋利益”。(《李大钊选集》第121页)李大钊还阐明了对待战争的态度,他认为对待帝国主义战争,劳工阶级取坚决反对的态度,并且“联合他们全世界的同胞……打倒全世界的资本阶级”。(《李大钊选集》第127页)
第二,指出一切腐朽的反动势力必然灭亡,人民革命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李大钊认为“二十世纪的群众运动”,是“不可挡的潮流”,它将冲破历史上一切腐朽反动势力而最后获得胜利。他说:什么皇帝口列,贵族口列,军阀口列,官僚口列,军国主义口列,资本主义口列,“遇见这种不可挡的潮流,都像枯黄的树叶遇到凛冽的秋风一般,一个一个地落在地上。由今以后,到处所见的,都是布尔什维主义胜利旗,到处所闻的,都是布尔什维主义的凯歌声。”
第三,着重指出日本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最危险的敌人。李大钊在1919年元旦发表的《大亚细亚主义与新亚细亚主义》的文章,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宣扬的所谓“大亚细亚主义”,就是“吞并中国主义的隐语”,“是侵略的主义”,“是吞并弱小民族的帝国主义”。这是我国第一次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提出的帝国主义概念。李大钊还指出,日本要想在世界上对于中国占特殊地位,必然要步德国的后尘,发动世界大战。而“那卖国的官吏,那个不是忙着和外国人勾结,做点合办事业,吃点借款回扣,好去填他的私囊!”从而尖锐地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野心和出卖民族利益的北洋卖国政府的罪行,不断地激发全国人民爱国热情。
李大钊这些崭新的观点,精辟的论述,深刻的揭露,及时澄消了人们中存在的许多糊涂认识,使中国人民迅速地觉醒起来。一位当事人说:“当时帮助我们了解十月革命和国内外局势的人主要是李大钊同志,”“我们从他那里得到思想和行动的启发”。(《五四运动回忆录》第256页)匡互生说:“有了《新青年》、《每周评论》等带强烈刺激性的出版物作晨钟暮鼓,一向消沉的青年,也就不能不从睡梦中惊醒,思想解放自是当然的结果了。”(《五四运动回忆录》第249页)尤其使那些寻求真理的先进分子迅速觉悟起来,很快抛弃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思想,走上十月革命的道路。邓中夏、黄日葵、高君宇等一批进步青年在李大钊影响下,开始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十月革命。
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最早引入中国是在什么时候
1919年。
李大钊同志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李大钊同志备受鼓舞,连续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新纪元》等文章和演讲,热情讴歌十月革命。
他敏锐认识到这场革命将对20世纪世界历史进程产生划时代的影响,从中看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希望,满怀信心地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在宣传十月革命过程中,他的思想认识迅速提高,从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进而成为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
1919年五四运动后,他更加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在《新青年》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时思想界产生重大影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比较系统的传播阶段。
马克思名字出现在中国起源:
19世纪中期,马克思主义在整个欧洲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并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初入中国,是由来华传教士首先选择翻译内容并按照自己的理解,再结合中国文化语境将其表达出来。
1899年,西方基督教传教士在《万国公报》第121期上刊载了署名“英士李提摩太译,华士蔡尔康属文”的《大同学》一文,提到“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这是马克思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中国的报刊上,但误认为马克思是英国人。
同年4月的《万国公报》第 123 期上这一错误得到更正,并称其“主于资本者也”。对于1899年出版的《万国公报》提到马克思及其学说的观点,学界比较认同。例如,1979年,夏良才在《近代史研究》发表《也谈早期中文刊物中有关〈资本论〉和马克思译名的记载》一文,指出:?
“李提摩太节译的是英国进化论者颉德(Benjamin Kidd)的著作《社会进化论》(Social Revolution)的前三章。这里说的‘德国之马客偲,主于资本者也’,就是指的马克思《资本论》。
应该说,这才是中文刊物上第一次提到《资本论》的名字。” 这一阶段,除了《万国公报》以外,还有来华传教士翻译、出版的《万国史记》《富国策》等,也有一些零碎、不成体系的介绍。
以上内容参考? ?人民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李大钊在狱中做了什么斗争?
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的指使下,逮捕了李大钊同志。在敌人的监狱里,大钊同志始终坚贞不屈,表现了共产主义战士的英雄气概。反动军阀竟不顾社会舆论和人民义忿,悍然下令于4月28日用绞刑杀害了李大钊同志。当时,在绞架面前,大钊同志作了最后一次演讲,宣传了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真理,然后从容就义。 李大钊(1889~1927)中国***的创始人之一。字守常。河北省乐亭县人。父母早亡,跟随祖父长大。1913年,他东渡日本留学。1918年,李大钊在北京大学担任图书馆主任。他把北大图书馆变成了传播新文化、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阵地。这一年,年青的毛泽东和李大钊结识了。他们在北大红楼,建立了革命的友谊。
他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编辑《新青年》,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积极领导了五四运动。1920年2月,他同邓中夏一起,在北京大学里秘密发起、组织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5月,李大钊领导建立了北京共产主义小组。
中国***成立以后,任中共北方区党委书记,后兼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分部书记。在中国***第一次至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均当选为中央委员。他帮助孙中山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在改组国民党和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中起了积极作用。1924年代表中共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他领导了1926年3月18日北京人民反帝反军阀的群众示威运动。
他在艰苦复杂的环境中,团结广大群众,同敌人展开英勇的斗争。他成了军阀、反动派的眼中钉。1927年4月6日反动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分子的支持下,下令逮捕了李大钊同志。
李大钊同志在狱中受尽了种种残酷的刑罚,他的全部指甲都被凶狠残暴的敌人拔掉了。但是,他始终没说一句有损于党的荣誉、有损于革命利益的话,没泄露党的任何机密,表现了***员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崇高的革命气节。
杀害李大钊,中国反动派第一次使用了从帝国主义国家买来的绞架。李大钊昂首走上绞架,发表了最后的演讲,他说:“我们已经培养了许多同志,如同红花的种子,撒遍各地。我们深信,共产主义在世界、在中国,必然要得到光荣的胜利。”敌人丧心病狂地折磨李大钊、绞刑竟用了四十分钟之久。
李大钊同志为了解救苦难的中国人民,为了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英勇奋斗了一生。最后献出了他的宝贵生命。他牺牲时,年仅三十八岁!
1927年,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以武力威胁正在胜利北阀的国民革命军,还下令通缉在北京坚持革命斗争的李大钊同志,但李大钊同志毫不畏惧,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仍然留在北京从事革命工作。1927年4月9日被张作霖逮捕,受尽酷刑,始终坚贞不屈,在狱中继续领导党的工作,4月28日被敌人绞死。 1957年12月13日,杀害李大钊、胡也频等革命烈士的反革命罪犯王振南,由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死刑。
王振南1927年在北京任伪京师高等审判厅推事时,积极参与谋害中国***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等人。王振南以高等审判厅代表的身份担任临时组成的特别法庭的法官,几次对李大钊等三十人进行“会审”,并共同决定判处李大钊等二十人死刑,谢光沛等十人徒刑,致李大钊等先烈于同年4月28日壮烈牺牲。
1931年,王振南在上海任伪江苏高等法院第二分院首席检察官时,对胡也频(化名蒋文翰)柔石(即赵少雄)、冯铿(即冯梅岭 )、李伟森、殷夫(即白莽)等十八人以“危害民国罪”起诉,并将胡也频、柔石、冯铿、李伟森、殷夫等革命青年作家交给龙华伪淞沪警备司令部秘密杀害。1934年,王振南又对***地下工作人员邝惠安等四人进行起诉,最后邝等都被处死刑。1933年,***地下工作人员欧志光、张玉山、袁友芳等五人被起诉到伪法院判处死刑,王振南还亲自函告伪法院在文到3日内执行,欧等五人遂即被害。
王振南在解放前的三十五年中,在反动的司法界一直充当虐杀革命烈士的刽子手。据有案可查的,直接受王振南迫害的***员和非党革命志士即达一百八十人之多,被杀害的有三十四人。
这个血债累累的凶手,解放后仍隐瞒罪恶历史,拒不坦白。人民政府在1955年12月依法将他逮捕后,经过多次审讯,在大量的证据面前,王振南才不得不认罪,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1 3日举行了有六百五十人参加的公开审判,依法判处王振南死刑。
李大钊传
李大钊传 作 者: 朱文通
I S B N: 7806962042
页 数: 250
开 本: 32
封面形式: 简装本
出 版 社: 天津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5-5-1
内容简介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省乐亭县人,生于1889年10月29日。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学习政治经济。1913年冬,李大钊怀着忧国忧民的情怀,东渡日本,考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当日本帝国主义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后,他积极参加留日学生总会的爱国斗争,他起草的《警告全国父老书》的通电迅速传遍全国,他也因此成为举国闻名的爱国志士。1916年李大钊回国后,积极参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和启发了李大钊,他先后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和演说。他宣称:“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1919年,他又发表了《新纪元》、《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再论问题与主义》等几十篇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
1920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0月,在李大钊发起下,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建立。
1921年中国***成立后,李大钊代表党中央指导北方的工作。在党的二大、三大和四大,他都当选为中央委员。
1926年3月,李大钊领导并亲自参加了北京人民反对日、英帝国主义和反对军阀张作霖、吴佩孚的斗争。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制造了“三·一八”惨案,北京一片白色恐怖。李大钊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继续领导党的北方组织坚持革命斗争。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闯进苏联大使馆驻地,逮捕了李大钊等80余人。李大钊备受酷刑,在监狱中,在法庭上,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4月28日,军阀不顾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和谴责,悍然将李大钊等20位革命者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李大钊第一个走上绞架,从容就义,时年38岁。
本书对革命先驱李大钊的一生进行了较为客观、详实的评述,作者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对李大钊的家庭状况、亲属关系及青少年时期的情况叙述的尤为详尽。本书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员先进性教育的有益读物。
本书目录
一 颇有悲剧色彩的人生摇篮 /1
充满悲壮气息的身世/1
“人之生”的乡土境遇/7
二 人生路上迈出的第一步 /15
挣脱科举制度的桎梏/15
永平府中学堂的求学生活 /23
……
会日语的名人
会日语的名人的名人有很多,下面来介绍几个:
1、周恩来,一年半留学经历。
据知周总理懂的外语是六种,英语、法语、德语、俄语和日语。
1917年9月,19岁的周恩来在天津南开学校毕业后,抱着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信念,赴日本留学。日语是早年留学日本所学虽不常用,但亦能听懂并保持进行交流的水平。在京都曾吟出了流传后世的著名诗篇《雨中岚山--日本京都》,抒发了振兴中华的伟大抱负。
2、鲁迅,先入东京弘文学院预科,后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肄业。
初中课本里也讲过,鲁迅去日本留过学,笔记抄得十分好看,被某老师赏识。
这篇文章叫《藤野先生》。
另外,鲁迅是著名的翻译家,可是却不是翻译英语,是日语。22岁的鲁迅,因为学习成绩优异,被两江总督派往日本留学。
听说读写四个方面都十分熟练。鲁迅用日文写过文章,也曾将自己的作品译为日文,又多次担任口译。特别值得提到的是,他从1927年12月起亲自教许广平学习日语,教学效果非常之好,结果学生很快就能从日文翻译文学作品——这就是稍后出版的《小彼得》。
许广平回忆说:“先是教单字,但并不是照日文教学所排列的字母教起,而是鲁迅自己编出讲义来教的。教书时逐步深入,而又灵活地每天按时地学习。一共自编自教了二十七课。”教法别出心裁,效果又快又好,无不表明鲁迅对日文的掌握已臻化境。
口译不知道你有没有搞过,比翻译要高得不知道到哪里去了。
出书教学,翻译小说,这不能不说他日语已经不是“好”的境界了。事实上,鲁迅先生用日语翻译的外国文学和文学理论作品也确实比他自己的创作还要多。据统计,在鲁迅先生留下的1000多万字作品中,近一半是翻译文字。
除此外,他还经常用日语写信给日本朋友,也经常担当中国朋友的日语口译员。
3、郭沫若(1890--1978),1914年入九州大学学习医学,1937年之前,旅居日本近20年。
1914年,郭沫若来到了日本留学,他万不会料到这次偶然的机遇,使得多年后的历史上多了个著名的学者、诗人——郭沫若。郭沫若刚到达东京后,就直接进入神田日语学校学习日语,这是考官费生要过的第一关。7月,郭沫若参加东京高等学校特设预科三部的入学考试。一周后发榜,郭沫若顺利考取,仅仅用半年时间考取了官费留学生,破了当年中国留日学生中的纪录。
在日的留学过程中,在日本开放包容领先的文化环境下,郭沫若初次接触了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泰戈尔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当时留学生们崇拜的文豪。他如饥似渴地买来了泰戈尔的《新月集》《园丁集》《爱人的赠品》等书籍,并在其中学到诗歌的另类写法,使得他感到无限的欢欣与抚慰。
在极度痴迷泰戈尔诗歌的同时,郭沫若为泰诗中泛着浓郁的“清新而恬淡”的诗风所陶醉,在他获得安娜的爱情之后,1918年创作了《Venus》、《死的诱惑》、《新月与白云》等诗体,走上新的创作道路。郭沫若于1923年完成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学业,取得毕业文凭并获得医学士学位。而他却选择拒绝做一名医生,决定回国创立新文学,拯救国民之精神。
4、李大钊(1889--1927),1913--1916,早稻田大学政治科。
5、陈独秀(1879--1942),1901--1903,东京成城学校陆军科。
6、王毅1953年10月出生,北京市人。作为“文革”结束后的第一届大学生,于1977年秋考入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日语系。
毕业时王毅写了两篇论文,一篇是把中国历史与日本历史相比较,另一篇则是写日本语言和中国朦胧诗的比较。王毅的毕业论文当年可谓独树一帜,中国日语界有个核心学术期刊《日语学习与研究》,王毅将论文投到那里,不久就被发表了。
他的职教老师秦老师说:“就我所知,作为学生能在这样的杂志上发表文章,直到现在也是不多见的。他的这篇论文给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后来一直在外交部工作,由于日语厉害,经常参与中日关系的会议,日本外相河野太郎曾在会议上用幽默的口吻介绍道:“王毅的日语非常棒,但会谈时说中文,虽然由翻译译成日语,但他老是在纠正”,河野对于王毅的日语水平之高流露出钦佩之意。
为什么说李大钊在日本读书时举世闻名.
一、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和早稻田大学
李大钊抵达日本的时间,应为二次革命爆发后的一九一三年冬末,阳历一九一四年一月间(李大钊:《物价与货币购买力》)。
据早稻田大学学籍簿记载:
现住所
牛达区
下户冢町
五二
基督教青年会内。
由此可知,他到日本后或入该大学之前就住进了下户冢的基督教青年会内。它即是早稻田的中华基督教青年会(李墨卿《墨园随笔》,民国二十一年七月,第497页“黄种歌”)。这个青年会虽然正式成立于一九?七年,但早在一九?六年就已经组织起来。一九一?年在北神保町建成了中华留日基督教青年会馆,以此为总部,下户冢的基督教青年会可称为宿舍或分会。
该宿舍的准确地址是现在的西早稻田2―5―2,早稻田大学基督教青年会,信爱校舍处(下户冢研究会《我们镇的诗下户冢》一九七六年,第89~90页),该宿舍被现在的信爱校舍接管的过程,可以从小出正吾的回忆(《从友爱到信爱信爱校舍开设事宜》、《追忆向谷容堂》第138~139页)中得到证实。由于该宿舍为集资筹建,应由早稻田大学基督教青年会无偿使用,并于“大正五年的暑假前”围绕这一点进行过交涉,作为交涉的理由提到了“由于辛亥革命,中华民国的学生全部撤回……”,这显然是作者本人记忆的错误。然而却反映了大正五年夏季留学生的动向,即在那前一年相继发生的反“二十一条”和反袁两次斗争中留学生的反应,归国的情况以及因此而趁机取消了寄宿舍等,这又正好发生在李大钊留日寄宿期间,作为时代和生活环境的象征是值得注意的。
但是涉及到基督教青年会与李大钊的关系时,过去有M?梅斯纳所著《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源流》(丸山松幸、上野惠司译)一书,书中提到,李大钊在早稻田大学听过基督教青年会瓦卡?阿瑟?鲁宾逊任的英语课,并在那里发现了李大钊撰写的《My Autobiography》(《我的自传》)(该书第38页、355页,注(3))。但查阅早稻田大学的学科分配表(大正三年度,大学部政治经济学科第一学年及大正四年度上述学科第二学年),李大钊没有可能听过鲁宾逊的课,从当时的记录看(如大正三年九月订正的《早稻田大学规则便览》、大正四年的《政治经济学科毕业纪念帖》等等),担任英语课的外国讲师只能找出H?A?考克斯(Cox)和E?S?凯斯(Cate)两人,据此很难认为鲁宾逊在早稻田大学任过课,因而梅斯纳的叙述本身的可靠性是值得怀疑的。但是我们又注意到该书提到的,“根据鲁宾逊所述,李大钊短期听过圣经课,他对英语学习似乎比对基督圣经更感兴趣……”(梅斯纳,同上书第358页注(36))。
关于李大钊在早稻田大学的情况,如前所述,森正夫在该校发现了与李大钊个人有直接关系的资料,并涉及到早稻田大学当时的情况。笔者虽然再次通过早稻田大学教务部学籍科进行过调查,除森氏已发现的“学籍簿”的“大正四年度大学部政治经济学科第一、二学年进级成绩表”外,并没有发现新的资料。详细情况森氏已有论述,笔者仅就个别细节作些必要的订补。
入学:大正三年九月八日,大政一科(大学部政治经济学科第一学年)入学。
修业:大正四年七月五日,第一学年。
退学:大正五年二月二日,原因,长期缺席除名。
第一学年修业时的进级考试成绩,十一科的平均分数为六六、九?分,排列第四十名,评定为丙。关于考试日期,森正夫认为是“七月初开始”,这是不准的,准确日期应为六月五日至十五日之间(《早稻田学报》第二四五号,大正四年七月十日《校报》)。这还可以从作为早稻田大学授课讲义的组成部分的《学科分配表》(大正三年度、四年度)、反映当时早稻田大学组织概况的《早稻田大学一览》(大正二年十二月)以及《早稻田大学规则便览》(大正三年九月订正、大正五年一月又订正)等等得到证实。
非常高兴能与大家分享这些有关“李大钊去日本留学时间”的信息。在今天的讨论中,我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这个主题。感谢大家的参与和聆听,希望这些信息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请添加微信号咨询:1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关注我们

留学规划
留学考试
留学指南
留学攻略
留学生活
留学信息
留学专业
留学签证
关于我们
网站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