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指南网

您好,欢迎访问留学指南网,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林微因留学时间_林微因经历

2024-08-19 21:17分类: 留学时间 阅读:

林微因留学时间是一个非常复杂和重要的话题,需要深入研究和思考。我将尽力为您提供相关的信息和建议。

文章目录列表:

1.林徽因出国留学考试吗
2.林微因《笑》写作背景资料
3.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在战乱中身亡后,梁启超是如何对待林徽因的?
4.梁思成林徽因在宾大留学经历了怎么样的过程?
5.林徽因和梁思成在东北大学的一些往事
6.林微因,梁思程的介绍,以及他们的关系如何?

林微因留学时间_林微因经历

林徽因出国留学考试吗

考试。

1924年6月,一对风华正茂的情侣启程,去往大洋彼岸的美国,就读宾夕法尼亚大学。这对情侣就是梁思成与林徽因。梁思成原准备上一年赴美留学的,但因伤休养了一年,恰逢林徽因也考取了半官费留学,两人得以双双赴美深造。1928年8月,梁思成与林徽因从美国学成归来。海船一路历经风浪,于7月6日抵达了纽约绮色佳(Ithaca)的康乃尔大学(CornellUniversity)。梁思成与林徽因先在这里利用暑假补习几门课程。于9月正式入读费城宾州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Ivania),而宾大建筑系那时不收女学生,林徽因没能如愿去建筑系学习,只得落在了美术系,但她的良好功底和成绩使她一入学就上了三年级,她的注册英文名字叫菲莉斯(Lin Phyllis Whei-Yin)。幸好美术系和建筑系同属美术学院,加上梁思成在建筑系,林徽因得以便利旁听了建筑课程。 林徽因的天性,以及此前她随父亲在英国生活一年多的经历让她便很快融入了已过异国的校园,她成为宾大中国留学生会社会委员会的委员。美术系三年级共有四名学生,林徽因与伊丽莎白苏特罗(Elizabeth Sutro)友谊最深,她经常到苏特罗父母家里做客。苏特罗晚年依然清晰地记得,林徽因“是一位高雅的、可爱的姑娘,像一件精美的瓷器而且她具有一种优雅的幽默感”。聪颖的林徽因,在大学生圣诞卡设计竞赛中获奖。那是用点彩技法画的一幅圣母像,大有中世纪欧洲圣母像的苍古感,这件珍贵的文物至今保存在学校的档案馆中。她用两年时间,如期取得了美术学士学位,又作为建筑系旁听生,竟然不到两年就受聘担任建筑设计教师助理,不久更成为这门课程的辅导教师。

林微因《笑》写作背景资料

《笑》作于1928年。当时林徽因与梁思成共同赴美留学。他们是1928年春结的婚,《笑》应该是新婚前后的作品。

且最能体现林徽因早期诗歌风格,即唯美主义的情趣。该诗除去格式工整、旋律和谐、形式优美,只细致描绘出一种娇好妩媚的笑容、笑态,正如茅盾评徐志摩诗所说:“圆熟的外形,配着淡到几乎没有的内容。”这首诗也是如此,这正是这派诗歌的特色。

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在战乱中身亡后,梁启超是如何对待林徽因的?

1925年11月,林徽因和梁思成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学习。当他们和我一起飞往海外时,他们被一场灾难搞得措手不及。原来,克洛克-1的父亲林长民突然去世了。他在参加反礼拜时被打败,被流弹打死。那时,林长民只有49岁。

林徽因听到父亲去世的消息,她悲痛欲绝。她为父亲的野心得不到回报而难过,也为父女深爱着对方却再也没有见面而难过。作为长女,她急于回国,但梁启超频频发电报劝阻,说当时福建局势混乱,暂时不要回来留在美国。

林徽因和林长民神父

林长民背后的悲惨局势也令人担忧。当时家里只有300元现金,难以维持家庭生计。林长民的两个妻子都是家庭主妇,没有谋生的能力。这时,梁启超作为林长民的朋友和公婆,站出来给政府写了一封信,为林家筹集了足够的资金,从而缓解了家庭暂时的危机。

林长民死后,他的二妾带着孩子回到福建老家,梁启超一直供养母亲,母亲需要赡养,留学费用也损失了。林徽因深深觉得自己已经不是一个衣食无忧的林老师了,本来打算休学一年缓解经济压力,但梁启超写信劝她:“要多注意学业和学费。”

梁启超

在梁启超眼里,她的孩子的学识和前途远胜于一切。即使林徽因当时是个没过门的媳妇,但不想耽误林徽因学业的梁启超,把自己的学习费用都交了,多筹了2000块,让林徽因用的时候要。

留学费用解决了。从此林徽因潜心求学,父亲的去世使林徽因在梁启超的支持下得以在宾夕法尼亚继续求学。梁启超作为岳父,一直像亲生父亲一样关心林徽因他。1928年春天,林徽因和梁思成举行了婚礼,之后他们的学业都很成功。

有这样的父亲林徽因是幸运的。梁启超把她当成自己的孩子。早在林徽因和梁思成欧洲之行的时候,梁启超就开始为事业奔走,为人父母。就连梁启超也不例外,总是想着为孩子多做点事。

林徽因父亲去世时,梁启超写了一封安慰信:不用担心学费,做我的女儿就好

林徽因和梁思成

当时梁启超得知东北大学渴求人才,建筑系已经招收了一个班的本科生,但是没有专业教授。当时沈阳的建筑业很发达,但是建筑工程师很少。梁启超审时度势,最终决定让儿子儿媳妇去东北大学读书。

林徽因和梁思成于1928年8月18日返回北京。回到北京不久,梁思成和林徽因被东北大学建筑系录用。梁思成27岁时担任东北大学建筑系系主任。他和林徽因是唯一的教授,他们看着梁思成和林徽因事业有成。

林徽因

1929年1月19日下午2时,梁启超病逝于协和医院,年仅57岁。当时,林徽因正好怀孕了。可惜梁启超没有看到孙女出生。他对梁启超的离开,林徽因,特别是在最艰难的一天林徽因父亲去世,感到非常难过。是梁启超帮她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

对林徽因,梁启超对她就像亲生父亲一样,恩情如山。林徽因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和妊娠反应,和梁思成一起,为梁启超安排了葬礼,并亲自设计了墓碑。

梁思成林徽因在宾大留学经历了怎么样的过程?

宾夕法利亚大学是美国古老的高等教育机构。

创办时间在1740年,创办人是本杰明富兰克林,是美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综合大学。而且宾夕法利亚大学和其他大学不一样的是,它不是传统的开设的培养神职人员的殖民地学院,它是第1个将科学教育引入高等大学的学府,这也就是为什么它有众多的留学生的原因。但现在它的新生录取率有40%是不同种族和文化背景的学生。

1924年,林徽因和梁思成在梁启超的安排下去美国读书。两个人一起就读在宾夕法利亚大学。因为当时宾西法利亚大学的建筑系不收女生,所以林徽因就是以美术系学生进入的。她的聪慧和聪明,两年时间内就获得了美术学士的学位,然后因为梁思成在建筑系,她就作为建筑系的旁听生,不久以后竟然成了这门课的辅导老师。林徽因的聪明才智可想一斑。

林徽因和和梁思成在学习期间,就奠定了很好的感情。两个人虽然性格不一样,梁思成非常的爱好专业,而且沉默寡言,林徽因则外向活泼。往往梁思成会拒绝林徽因一起出去游玩的要求,而专注学问。

他们两个人的结合是有着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的。在他们留学期间,林徽因的父亲过世,林徽因,准备想着回国谋生或者是在美国打工,但是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却把他当女儿一样对待,想办法为他解决学费问题。这一对在异国的学子,感情和现实的联系更加的紧密。

梁思成自然是在建筑系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获得了两枚的设计金奖。而林徽因则学习舞台设计。

1928年,梁思成正式的向林徽因提出结婚,两个人立志要为中国的建筑做出自己的贡献。虽然当时的中国仍旧处在战争的期间,对于建筑的设计,肯定是很难落实到现实中来的。但是他们回国以后,立即着手中国古典建筑的研究和保护,为中国建筑文明的保存和发展做出了自己杰出的贡献!

而那些在林徽因身上发生的,关于徐志摩的爱恋,最终也证明了是徐志摩的一厢情愿和镜花水月。踏实而聪慧的林徽因,用一生证明了她是一个实在的,对中国有贡献的女性知识分子。

林徽因和梁思成在东北大学的一些往事

1928年,当林徽因和梁思成还在欧洲度旅行考察蜜月时,梁启超已精心为他们安排好了工作。林徽因和梁思成有三个位置可选:去东北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教授;给一位藏画家当书记员。

梁思成选择了东北大学。1928年8月,怀揣张学良聘书,携林徽因赴东北大学任教建筑系。

张学良父亲张作霖是杀害林徽因父亲林长民的仇人。1926年,林徽因在美国宾大留学期间,林长民,在参与郭松龄反对张作霖的东北内战中被杀。

两年前林父在东北被杀,两年后,梁思成却说服林徽因,去杀害父亲,仇人主政的地区任教,梁思成如何说服刚烈的林徽因接受的,现在无法再知。

从关于二人的资料去看,梁思成对林徽因心理身心的把握程度,超过林身边其他一切男人。

梁思成从众多追求者中脱颖而出,前有击败情圣诗人徐志摩,后有力挫优雅学者金岳霖,追求到心性高洁旷远,美女兼才女的林徽因,自身必然有一些真功夫,并非是梁父亲婚姻包办的缘故。

梁思成决定去东北大学任教,其实还有梁启超的意愿。梁父认为:

后来事实证明了梁父的远见。林徽因和梁思成工作之余,业余时间承接了不少建筑设计工程。到现在林、梁在东北时期设计的建筑,依然在使用。

林徽因夫妇到达沈阳后,在东北大学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建筑系。但好景不长,林徽因和梁思成很快离开了东北大学。

在接受张学良聘书两年后的1930年8月,林徽因离开东北大学回到北平。又一年后,即1931年8月,梁思成挂印弃官,不辞而别离开东北回到了北平。

林、梁夫妇从1928年8月受聘东北大学,到双双离开东北不过三年。

从资料上可以查到,梁思成是东北大学建筑系的系主任,薪金为八百银元,林徽因是东北大学教授,薪金为四百银元。林、梁夫妇薪金合计为一千二百银元。一千二百银元,约等于今天的十二万人民币,在当时那个工作奇缺的时代,是很高的薪酬了。林徽因夫妇连这样的高薪都放弃了,回到北平后,林、梁夫妇加入到私人性质,低薪的营造所,再没有返回东北大学,足以看出两人离开东北的决心。

对于林徽因和梁思成离开东北大学的原因,众说纷纭。林徽因和梁思成二人,在以后的岁月里,至始至终没有谈及,离开东北的原因。这就引发了研究者们的猜测。

林徽因离开东北,固然有回京产女,医养肺病的缘故,但最初触发林、梁离开东北的原因,却更为复杂。

和林徽因一同任教东北大学的教授萧公权,在回忆录《问学谏往录》中写道:

萧公权没有明说,这位“女教授”是谁,但从系主任,女教授等字眼,很明显说的是东北大学的林徽因。

林徽因美丽优雅,气质超群。在女人堆里打滚的张学良,一见之下没能免俗,风流的少帅立刻被林徽因的美貌和气质吸引。为了达到追求林徽因的目的,少帅下足了功夫,他提出以高价聘请林徽因做自己的 私人家庭教师 。

张少帅的这种醉翁之意,冰雪聪明的林徽因,焉能不知?

林徽因是一个不畏权势、坚守爱情的女人。在林徽因心里,权力和金钱远没有一个人的人格和品德重要。对居心不良的张少帅,林徽因一口回绝。

此时张学良,任东北主政,权势熏天,无所不能。但面对不畏强权的林徽因,风流的少帅反而更加钦佩林徽因的人品和才华。不知因何缘故,少帅对林徽因表现出了殷勤的君子之风,更加主动和林、粱交流联络。就连后来的东北大学校徽,由张学良拍板决定,采纳了由林徽因设计的“狼熊觊觎白山黑水”设计方案。

张少帅对女人这种水磨功夫的谦和,却让梁思成芒刺在背。东北最高行政长官,做了隔壁老王,觊觎自己年轻美丽的妻子,梁思成自然是局促不安。在这种情形下,林徽因和梁思成动了离开东北的念头。

但这种离开并非简单到想走就走。张是一方军阀,随便找个什么冠冕堂皇的理由,林、梁就走不成了。

机会在于林徽因。南方出生的林徽因,生下女儿后,体质虚弱,更加不适应东北干燥寒冷的气候,她也因此感染上了困扰一生的肺结核,徐志摩专程去沈阳看访林徽因时,建议林徽因回北平疗养。

林、梁夫妇多重原因考虑下,决定以此理由离开东北大学。林徽因于这一年冬天,离开任教两年的东北大学,回到了北平,进入北京香山静养。

梁思成则继续在东北大学任教。此时的少帅,对梁思成已没有了那么多的客气。梁思成坐卧不宁,既有来自内部张少帅的压力,也有东北地区日趋紧张的战争形式。这些事情,都在促使梁思成思索如何离开东北。

1931年的某一天,梁思成在东北大学上完自己在这里的最后一课,收拾行囊,挂印而去,悄然离开东北。

此时东北大学校园外,日军侵占东北的脚步日近。一个半月后,九一八事变爆发。

梁思成后来的夫人林洙说:

林微因,梁思程的介绍,以及他们的关系如何?

夫妻。

林徽因(1904.06.10~1955.04.01)

女,民族:汉,福建闽候人,建筑师、 教授、诗人、作家。林徽因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三十年代初,与夫婿梁思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从三十年代初至中日战争爆发,几年间他们走遍了全中国15 个省、200多个县,实地勘察了2000馀处中国古代建筑遗构。他们的工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并写下有关建筑方面的论文、序跋等二十几篇,另有部分篇什为其与梁思成等合著的建筑论文。在文学方面,她一生著述甚多,其中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作品,均属佳作,其中代表作为《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此外,1949年以后,林徽因在美术方面曾做过三件大事:第一是参与国徽设计。第二是改造传统景泰蓝。第三是参加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为民族及国家作出莫大的贡献。只可惜她壮志未酬,在1955年4月1日清晨,经过长达15年与疾病的顽强斗争之后,与世长辞,年仅51岁。

梁思成 (1901-1972)

建筑学家,广东新会人。

编辑本段个人简历

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东京,梁启超长子。曾在日本神户同文学校读书。

1912年9月,随父母回国,先后在北京汇文学校、崇文高小及清华学堂肄业。

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

1924年6月赴美国,先后在康乃尔大学、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攻读。

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不久转学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

1927年2月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士学位,当年6月获硕士学位。7月~1928年2月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研究世界建筑史。

1928年入美国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3月与林徽因在加拿大温哥华结婚。经欧洲考察意、法、希腊等国建筑艺术返回北京。8月,梁回到东北,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任东北大学教授兼建筑系主任。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回北平加入中国营造学社,任研究员、法式部主任(至1946年),致力中国古建筑的研究。他到任后,组织调查组到荒山野岭寻找古建筑遗物。6年间,走遍华北十余省、百余县,对二千多处古迹遗存和文物进行勘测研究,获得重要成果:

1933年在蓟县发现北宋双层木构建筑独乐寺观音阁;还有宋初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以及河北省正定县隆兴寺的铜观音。

1937年初,他和夫人林徽因(中国第一个女建筑学家)到五台山,发现建于唐代的大佛光寺大殿木构建筑以及山西晋祠等。

抗日战争爆发后,梁举家南迁,由华北经华中到西南的昆明,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仍然到各处调查勘探古崖墓和佛道教石窟摩崖雕刻。

1939年再从昆明迁往四川南溪县李庄,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一起,以便利用该所的图书资料研究古建筑。在中国营造学社停止野外调查后,他便专研古代专著《营造法式》。

1941年还担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员。

1942年接受国立编译馆委托编写《中国建筑史》,历经两年多才完成。

1944年起,梁被任为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副主任。

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梁回北平,向清华大学校长建议增设建筑学院,首先开办建筑系,学校当局聘请他任建筑系主任到1972年。11月,被派去美国考察,应耶鲁大学之聘为访问教授,应耶鲁大学聘请讲授《中国艺术史》。

1947年1月-6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4月,参加普林斯顿大学“远东文化与社会”研讨会,作了《唐宋雕塑》与《建筑发展》两上学术报告,并获得该校授予文学博士学位。6月,再次应美国耶鲁大学之聘为访问教授。之后,还出席该校举办的“体形环境学术会议”,获得城市建筑整体结构规模方面的知识,回国后建议把建筑系改为营建系,更好地培养建筑和城市规划的专门人材。

1948年,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4月,被选任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梁仍任清华大学教授兼营建系主任,同时受聘为中央直属的修建处(建筑工程部前身)顾问。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中国建筑学会第一至四届副理事长,北京市第一至三届政协副主席。担任过国徽的设计组长主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

1952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1959年,加入中国***。是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委。长期从事古建筑研究和教学工作。历任北京市都市规划委员会、城建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人民政府委员,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全国科协、科联委员会委员,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委会副主任,中国建筑科学院建筑历史理论研究室主任,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北京市科协副主席等职务。参加过北京十大建筑设计工作,对保护北京古文物建筑提出过很多建议,对保存团城和成贤街牌楼作出了贡献。

1962年,梁思成南下广西调查,还回到新会故乡茶坑村与乡亲团聚,在县城指导华侨大厦改建工程,对县里建设提出合理建议。回北京后,又接受为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设计,为促进中日友好作出努力。英国著名建筑学者李约瑟说他是“研究中国建筑历史的宗师”。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他被极“左”势力迫害, 被定为“反动学术权威”而遭受批判,身心受到摧残。

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终年71岁。打倒“四人帮”后,恢复名誉,并决定整理编辑出版他的著作。

徐志摩和林徽因的关系

林徽因1904年生人,比徐志摩小了八岁。她于1920年随父林长民去英伦游历,当时只有16岁。

作为有远见的社会活动家,林长民也有他的考虑:“我此次远游携汝同行,要汝多观察诸国事务增长见识,要汝近我身边能领悟我的胸次怀抱,要汝暂时离去家庭繁琐生活,俾得扩大眼光,养成将来改良社会的见解和能力。”

正是在英伦,让林徽因遇到由美赴英的徐志摩。

毫不掩饰的说,徐志摩是作为“叔叔”进入到林徽因家庭的,林长民是一个非常浪漫、敏感、有爱国热情、有表现力的人,这些性格特质和徐志摩很接近,所以他们碰到一起,很快就成为好朋友,徐志摩也就成为林家的常客。

在国内时林长民不在家的时候,徽因把家庭管理的有条不紊。而与其谈论一些社会问题时,她表现出的敏锐的洞察力和独到的观点也让林长民大为欣赏,所以连林长民也不得不感叹道:“做一个天才女儿的父亲,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天伦的辈份,先做到友谊的了解。”

很快秀外慧中的林徽因便引起了徐志摩的注意,而徐志摩俊朗的外表、风雅的谈吐也让林徽因深深着迷。

徐志摩天生的诗人气质表现为炽烈,崇拜爱与美,现在他发现了林徽因,他认为他找到梦寐以求的东西,找到了创造的原动力。和这样一种前景相比,他对妻子和孩子的义务就轻如鸿毛了。

情窦初开的林徽因对她的第一次感情也是非常痴迷和好奇,她们经常通信,她们很愉快。徐志摩的热情、性格、学识给徽因打开了一个新鲜的窗口,所有的这一切都让徽因兴奋不己。

对于徐志摩炽烈的感情,林徵因感觉到由衷的开心,但她一直很迷茫这究竟是不是爱。年幼的她憧憬的是和她年龄相仿的,没有婚恋背景的青年才俊在一起,可是那个人一直没有出现,出现的是已经结过婚的徐志摩。

事隔多年以后,林徵因对英伦生活有过这样一段回忆:“…我独自坐在一间顶大的书房里看雨,那是英国的不断的雨。…理想的我老希望着生活有点浪漫的发生,或是有个人叩下门走进来坐在我对面同我谈话,或是同我同坐在楼上炉边给我讲故事,最要紧的还是有个人要来爱我。我做着所有女孩做的梦。而实际上却只是天天落雨又落雨,我从不认识一个男朋友,从没有一个浪漫的人走来同我玩——实际生活所认识的人从没有一个像我所想像的浪漫人物,却还加上一大堆人事上的纷纠。”

对于徐志摩和热烈追求和林徽因甜蜜的困惑,林长民完全看在眼里。他们父女关系很好,无话不谈,尽管他们均对徐志摩颇有好感,但是林长民还是考虑的更多。

徐志摩可以成为好朋友,但是当女婿的话,林长民则甚觉不妥。其实早在1919年,他和梁启超就曾口头约定允诺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姻缘,并且对她们两人正式做过介绍。只是因为他们年龄太小,想等她们长大后再自己决定。而张幼仪的二哥张君励与他们正在欧洲一起游学,也是梁启超的学生,同属一个文化圈内的朋友。如果插足徐志摩的婚变,既有负梁启超,又愧对张君劢,也是对自己女儿的不负责任。

所以年幼的林徽因对徐志摩的热情非常感动,并也有所回应。但当徐志摩想要把这种感情进一步发展的时候,深爱他的林长民和林徽因都表示了退却,他们显然认识到那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林长民给志摩的信是这样写的:“志摩足下:长函敬悉,足下用情之烈,令人感悚,徽亦惶恐不知何以为答,并无丝毫mockery(嘲笑),想足下误解耳。……友谊长葆,此意幸亮察。敬颂文安。弟长民顿首,十二月一日。徽音附候。 ”

就这样,林长民为徽因给这段感情划下了一道休止符,于1921年10月,带着林徽因回国了。

林徽因回国后,就让梁启超安排去北京培华女中读书,直到1923年毕业,考取了半官费留学。

提到梁启超,则要多介绍一下。梁启超在清末和民国时期是一位很有影响力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在本文中,他还是徐志摩、胡适、王赓、张君励的老师,是梁思成的父亲,是林长民的挚友。

而就是林长民和梁启超两个,他们联手干的一件事件,对中国历史的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1919年,梁启超得知巴黎和会要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时,急电国内时任外交委员会委员的林长民,林长民马上在5月2日《北京晨报》上发表《外交警报,敬告国民》一文,大声疾呼“今果至此,则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以唤醒民众。直接引发了“五.四运动”爆发。

其时正是社会风气大开,急速转型的年代,他们积极投身于爱国洪流之中,同时,也期望培养中西合璧的全新的儿女。

1923年1月,林徽因和她父亲同梁启超正式约定两家婚姻,林家希望立即订婚,但梁启超出于学业方面考虑,则主张订婚之前必须先完成学业,订了婚就要赶快结婚。换句话说,就是希望林徽因和梁思成先去美国留学,然后再正式订婚结婚。最后他们采纳了梁启超的意见。

梁思成正好清华大学八年毕业,可以利用庚子赔款奖学金到美国深造。

可是很不巧的是,在5月份,梁思成骑摩托车遭遇车祸导致骨折。造成的后果是左腿比右腿短一截,而不可避免的结果就是一辈子跛足和装设背部支架。在住院期间,林徽因常常去病房探望,热心的谈话安慰思成。并且对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读建筑达成了共识。原来林徽因在伦敦有一个朋友总在画板上画房子,她在她朋友的描述里知道这是一种把日常的艺术创造和实际用途结合起来的事业,当即确定这正是自己喜欢的职业。而梁思成也正在朝着这个方面发展,所以正合她的心意,而能一起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读建筑,也就对促成他们的婚事大有帮助。

但也因为梁思成的车祸,去美国留学也只好顺延一年。

徐志摩又在英国剑桥呆了一年于1922年10月回国。这时候,他已经和张幼仪办好了离婚的事情,并且登报声明,在社会闹的沸沸扬扬。

1923年,梁启超看到徐志摩做事荒诞不经,颇不符合自己心意,为了谴责徐志摩,也为了保护徽因和思成,就给徐志摩写了这一封非常著名的长信:

“其一,万不容以他人之痛苦,易自己之快乐。弟之此举,其与弟将来之快乐能地与否,殆茫如捕风,然先已予多数人以无量之苦痛。

其二,恋爱神圣为今之少年所乐道。…兹事亦可遇而不可求。…况多情多感之人,其幻想起落鹘突,而得满足得宁贴也极难,所想之神圣境界恐终不可得,徒以烦恼终生而已耳。  

呜呼志摩!天下岂有圆满之宇宙?…吾侪当以不求圆满为生活态度,斯可以领略生活之妙味矣。…若沉迷于不可必得之梦境,挫折数次,生意尽矣,忧悒佗傺以死,死为无名,死犹可矣,最可畏者,不死不生而堕落而不能自拔,呜呼志摩,无可惧耶!无可惧耶!”

而徐志摩则毫不畏惧,据理力争,也写了一封著名长信以回复:“我之甘冒世之不韪,竭全力以斗者,非特求免凶惨之苦痛,实求良心之安顿,求人格之确立,求灵魂之救度耳。  

人谁不求庸德?人谁不安现成?人谁不畏艰险?然且有突围而出者,夫岂得已而然哉?…   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嗟夫吾师:我尝奋我灵魂之精髓,以凝成一理想之明珠,涵之以热满之心血,朗照我深奥之灵府。而庸俗忌之嫉之,辄欲麻木其灵魂,捣碎其理想,杀灭其希望,污毁其纯洁!我之不流入堕落,流入庸懦,流入卑污,其几亦微矣!”

1923年起,徐志摩进入了事业的初创期,他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并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并在北京大学英文系任教。林徽因在培华女中毕业后也投身入新月社中,发表了一批诗歌、短篇小说和散文。

1924年4月,印度诗人泰戈尔来中国访问,泰戈尔曾经获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殊荣,在印度被称为圣人。他在中国逗留了七个星期的时间里,四处演讲并参加招待宴会,受到知识界名流的热烈欢迎。而常常伴随泰戈尔左右的随从翻译就是徐志摩和林徽因,当这对出色的青年伴着一个高个子、白头发的圣者在一起出现的时候,他们也成了公众人物而传为一时佳话。在一次宴会表演的英文剧中,徐志摩和林徽因分别饰演爱神和公主。更为他们增添一份浪漫色彩。

徐志摩对林徽因依然迷恋,但泰戈尔的离别让他感到一种特别的辛酸。他对泰戈尔说他仍然爱着徽因并让老诗人本人代为求情。尽管林徽因感受到徐志摩对他的爱意和人格魅力以及诗歌带给志摩相当大的声望,但是她并没有动心。

泰戈尔临行时为徽因留下了一首小诗:

天空的蔚蓝,

爱上了大地的碧绿,

他们之间的微风叹了声“哎!”

尽管如此,但林徽因面对徐志摩对自己炽热的感情,也很是感动。她在一个晚上坦诚的向志摩讲她要和梁思成出国留学的计划,并希望志摩能够忘掉她。

但痴情的徐志摩还是有些魂不守舍,在1924年5月20日给徽因一封没有发出的信中是这样写道:“我真不知道我要说的是什麼话,我已经好几次提起笔来想写,但是每次总是写不成篇。这两日我的头脑只是昏沉沉的,开著眼闭著眼都只见大前晚模糊的凄清的月色,照著我们不愿意的车辆,迟迟地向荒野里退缩。离别!怎麼的能叫人相信?我想著了就要发疯,这麼多的丝,谁能割得断?我的眼前又黑了!”

林徽因还是走了,就是在2004年6月,林徽因、梁思成同往美国留学。

林徽因与林纾的关系

林徽因与林纾的关系是:林纾是林家聘请的私塾先生,可能教过林徽因四书五经。

林徽因的祖父对自家孩子的教育很是看重,他认为接受新知识,新观念,还要不忘传统文化。所以他不惜耗资在杭州万安桥侧兴建林氏家塾。家塾分东西两院,分别传授新旧之学。林家子弟,无论男女,都要进学受教。并延请福建名士林琴南、林白水做塾师。这个林琴南就是一生著译甚丰,翻译小说达二百余种,曾被人誉为“译界之王”的林纾。

幼年的林徽因陪伴在祖父身边,五岁开始诵读诗书,六岁可用旧文字写家书,八岁入西式小学,十二岁入教会中学,十六岁随父亲赴欧洲游历,然后赴美留学。

林徽因的个人贡献:

1、新中国国徽设计

林徽因和建筑系的10名教师一起参加了国徽的图案设计工作,她将自己的心血和学识全部倾注于这项设计。

2、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

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工作中,林徽因不仅承担美术设计方面的任务,而且在许多情况下成为整个设计小组的实际领导者,对于纪念碑的整体造型、结构都提出了原则性的意见。

3、景泰蓝保护

在清华营建系成立一个美术组,抢救濒于灭绝的景泰蓝,发动大家为景泰蓝设计新的图案。

好了,今天我们就此结束对“林微因留学时间”的讲解。希望您已经对这个主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我将竭诚为您服务。

微信号咨询

请添加微信号咨询:19071507959

在线报名

郑重声明:本文内容、数据、图表等来源于网络引用或其他公开资料,版权归属原作者、原发表出处。若版权所有方对本文的引用持有异议,请联系留学指南网,本方将及时处理。本文的引用仅供读者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目的。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网站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阅读本文后做出的决定或行为,是基于自主意愿和独立判断做出的,请读者明确相关结果。如需转载本方拥有版权的文章,请联系留学指南网www.liuxue678.com注明“转载原因”。未经允许私自转载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上一篇:林向宇出国留学时间_林向宇后来找到女神了吗

下一篇:林徽因出国留学时间_林徽因的留学经历

相关推荐

关注我们

    留学指南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