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留学时间_梁实秋去哪留学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谈谈我对“梁实秋留学时间”的一些看法。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分类,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吧。
文章目录列表:
1.梁实秋作者简介2.雅舍梁实秋
3.梁实秋的人物轶事
4.《全军覆没》梁实秋未婚妻“催婚”你不回来我就嫁给别人
5.梁实秋与梁启超是什么关系?
6.梁实秋散文风格

梁实秋作者简介
梁实秋简介与生平 梁实秋(1903.1--1987.11.3)著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浙江杭县人,生于北京。学名梁治华,字实秋,一度以秋郎、子佳为笔名。在清华学习时开始写作,最初他崇尚浪漫主义,发表不少诗作,曾与徐志摩、闻一多创办新月书店,主编《新月》月刊。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学习时受新人文主义者白壁德影响较深。40岁以后着力较多的是散文和翻译。 代表作有《雅舍小品》(从1949年起20多年共出4辑)、《雅舍谈吃》、《看云集》、《偏见集》、《秋室杂文》、长篇散文集《槐园梦忆》等。 30年代开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持续40载,到1970年完成了全集的翻译,计剧本37册,诗3册。晚年用7年时间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 主编有《远东英汉大辞典》。 生平: 1915年秋考入清华大学。在该校高等科求学期间开始写作。 1920年9月第一篇翻译小说《药商的妻》发表于《清华周刊》增刊第6期。 1921年5月28日第一篇散文诗《荷水池畔》发表于《晨报》第7版。 1923年毕业后赴美留学。 1926年回国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在《晨报副镌》发表他的代表性论文《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认为中国新文学存在浪漫主义混乱倾向,主张在理性指引下从普遍的人性出发进行文学创作。 1927年到上海编辑《时事新报》副刊《青光》,同时与张禹九合编《苦茶》杂志。不久任暨南大学教授。 1930年,杨振声邀请他到青岛大学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长。 1932年到天津编《益世报》幅刊《文学周刊》。 1934年应聘任北京大学研究教授兼外文系主任。 1935年秋创办《自由评论》,先后主编过《世界日报》副刊《学文》和《北平晨报》副刊《文艺》。 1937年七七事变,离家独身到后方。 1938年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到重庆编译馆主持翻译委员会并担任教科书编辑委员会常委,年底开始编辑《中央日报》副刊《平明》。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回北平任师大英语系教授。 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后改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后兼系主任,再后又兼文学院长。 1961年起专任师大英语研究所教授。 1966年退休。 梁实秋著作书目(转自网络,未考证): 《冬夜草儿评论》(评论)与闻一多合著,1923(自费刊印) 《浪漫的与古典的》(评论集)1927,新月 《骂人的艺术》(杂文集)1927,新月 《文学的纪律》(评论集)1928,新月 《偏见集》(评论集)1934,台.正中 《约翰孙》(评论)1934,商务 《雅舍小品》(散文集)1949,台.正中 《实秋自选集》1954,台北胜利书局 《谈徐志摩》(散文)1958,远东 《梁实秋选集》1961,台北新陆出版社 《清华八年》(散文)1962,重光 《秋室杂文》1963,文星 《文学因缘》(散文)1964,文星 《谈闻一多》(散文)1967,传记文学 《秋室杂忆》(散文)1969,传记文学 《略谈中西文化》1970,台北进学书局 《实秋杂文》1970,仙人掌 《关于鲁迅》1970,台北爱眉出版社 《实秋文存》1971,蓝灯 《西雅图杂记》(散文)1972,远东 《雅舍小品续集》 1973,台.正中 《看云集》(散文)1974,志文 《槐园梦忆》(散文)1974,远东 《梁实秋自选集》 1975,黎明 《梁实秋论文学》 1978,时报 《梁实秋札记》1978,时报 《白猫王子及其他》(散文)1980,九歌 《雅舍小品》(3、4集)1982一1986,台.正中 《雅舍杂文》 1983,台.正中 《雅舍谈吃》(散文集)1986,九歌 《英国文学史》1985,台北协志工业丛书出版公司 翻译书目: 《阿伯拉与哀绿绮斯的情书》(散文集)英国密尔顿著,1928,新月 《结婚集》(短篇小说集)瑞典斯特林堡著,1930,中华 《潘彼得》(小说)英国巴利著,1930,商务 《西塞罗文录》 罗马西塞罗著,1933,商务 《职工马南传》(长篇小说)英国哀里奥特著,1932,商务 《威尼斯商人》(剧本)英国莎土比亚著,1936,商务 《奥赛罗》(剧本)英国莎士比亚著、1936,商务 《哈盂雷特》(剧本)英国莎士比亚著,1936,商务 《暴风雨》(剧本)英国莎士比亚著, 1937,商务 《吉尔菲先生之情史》1944,黄河书局 《情史》英国乔治.艾略特著,1945,重庆黄河出版社 《咆哮山庄》(长篇小说)英国 E.勃朗特著,1955,台.商务 《百兽图》英国奥威尔著,1956,台.正中 《莎士比亚戏剧集20种》 1967,文星 《雅舍译丛》(诗文集)1985,皇冠 《莎士比亚全集》(戏剧37集、诗3集)1986,远东
雅舍梁实秋
雅舍梁实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文学作品,以及他的思想理念,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雅舍梁实秋的生平
雅舍梁实秋,原名梁铁冠,生于1903年,卒于1968年。他出生在江苏省南京市,家境富裕,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曾就读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考入北平大学。在北平大学期间,他开始接触现代文学,对于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的第一篇小说《荷塘月色》发表于1923年,标志着他开始了文学创作之路。
1925年,雅舍梁实秋赴英国留学,期间接触到了欧洲现代派文学,对于现代派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的文学作品开始向现代派文学靠拢,风格趋于前卫。1927年,他回国后,开始在文学界崭露头角。他的作品《骆驼祥子》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部力作”。
雅舍梁实秋的文学思想
雅舍梁实秋的文学思想,主张文学应该回归到生活本身,反对文艺革命和形式主义。他认为,文学应该是真实的,应该反映生活的本来面貌。他主张文学应该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关注人的情感和思想。他的文学作品,往往以人的内心世界为切入点,深刻地描绘了人物的情感和思想。他的文学思想,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雅舍梁实秋的文学作品
雅舍梁实秋的文学作品,风格多样,涵盖了小说、散文、诗歌等多种文学形式。他的小说作品,以《骆驼祥子》、《茶馆》、《围城》等为代表,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反映了人性的种种悲欢离合。他的散文作品,以《散文选》、《文艺评论》等为代表,深入地探讨了文学与生活的关系,对于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歌作品,以《雕栏玉·赏心悦目》、《蝉鸣》等为代表,表现了他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于自然的崇敬。
雅舍梁实秋的影响
雅舍梁实秋的文学思想和文学作品,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主张,引导了中国文学走向真实、生活、人性的方向。他的作品,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和作家。他的思想和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影响。
梁实秋的人物轶事
1923年,梁实秋赴美国留学,先去的科罗拉多学院,后去的哈佛大学。
这期间,给梁实秋影响最大的是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的权威白璧德教授。此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通晓儒道著作。不只是梁实秋崇拜他,梅光迪、汤用彤、吴宓、陈寅恪、林语堂都是他的粉丝。
白璧德偏爱秩序、稳健、理性,抵触偏激、冲动非理智的言行,跟后来国内激进的左翼作家有着本质上的冲突。但这很合梁实秋的胃口,所以后来鲁迅老批评他是“白璧德的门徒”。
梁实秋也曾是五四青年。“自从听过白璧德的演讲后,对于整个近代文学批评的大势约略有了一点了解,就不再对于过度浪漫以至于颓废的主张像从前那样心悦诚服了。”他如此分析自己信念的转变,开始用怀疑的眼光审视刚刚经历过的新文化运动,认为对五四运动应该以历史的眼光重新看待。
在哈佛大学,梁实秋不寂寞,这里中国留学生很多,就哥几个合租了处公寓,大家过起“初级共产主义生活”,轮流做饭、洗碗。
有一次轮到梁实秋主厨,做炸酱面,锅里熬着酱,香气四溢。正好,在哥伦比亚大学留学的潘光旦等人来玩,一进门闻到了酱香,吃腻了西餐的同学们就赖着不走了,非要讨碗面吃。但是人多面少怎么办?梁实秋有招,在酱里狂放盐,结果把同胞们咸坏了。
大家成天待在一起,就琢磨事,有人建议传播中华文化,演一出英文版的中国戏给老外看。选定了南戏剧本《琵琶记》,梁实秋负责翻译。
号称“南戏之祖”的《琵琶记》,词曲精彩,想要在英文中保留精髓很难,需要高超的中英文功底和文学素养。梁实秋搞定了,还出演男主角蔡邕。冰心演女二号。闻一多也赶来助阵,画布景、设计服装。
演出当天,不少美国大学教授和文化界人士都来观看,观众达1000多人。第二天有报纸还刊登了消息,梁实秋的照片也上了报。演出成功给大家很大鼓舞,梁实秋等人趁热打铁,成立了中华戏剧改进社,决心用戏剧形式改革中华文化。闻一多、余上沅、赵太侔、熊佛西、冰心、梁思成、林徽因等都加入了。
就在梁实秋在美国顺风顺水地学习、干事的时候,国内的未婚妻程季淑写信来了,说家里正给她介绍对象,你再不回来,我就要嫁给别人了。出国前,梁实秋就和程季淑爱得如胶似漆,因此,虽然奖学金可以用5年,但是他待了3年就提前回国了。还好,学业已经完成了。
(来源:新华网)
《全军覆没》梁实秋未婚妻“催婚”你不回来我就嫁给别人
正当梁实秋在美国顺利求学、工作的时候,他在中国的未婚妻程来信说,是家里介绍的。如果你不回来,我就嫁给别人。出国前,梁实秋和程相恋。所以虽然奖学金可以持续五年,但是三年后他就提前回国了。
1923年,梁实秋赴美留学,先去科罗拉多大学,后去哈佛大学。
这一时期,对梁实秋影响最大的是哈佛大学比较文学权威巴比特教授。这个人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也了解儒家和道家的著作。不仅梁实秋崇拜他,梅光第、唐用彤、吴宓、陈寅恪、林语堂都是他的崇拜者。
巴比特主张秩序、稳定、理性,与极端、冲动、非理性的言行冲突,这与中国激进的左翼作家本质上是冲突的。但这正是梁实秋想要的,所以鲁迅一直批评他是“巴比特的弟子”。
梁实秋也是五四时期的青年。“听了巴比特的演讲,我对整个现代文学批评的大趋势有了一点了解。我不再相信过分浪漫甚至颓废的说法。”就这样,他分析了自己信仰的变化,开始用怀疑的眼光看待自己刚刚经历的新文化运动,认为应该用历史的眼光重新审视五四运动。
正当梁实秋在美国顺利求学、工作的时候,他在中国的未婚妻程来信说,是家里介绍的。如果你不回来,我就嫁给别人。出国前,梁实秋和程相恋。所以虽然奖学金可以持续五年,但是三年后他就提前回国了。
梁实秋在哈佛大学并不孤单。这里有很多中国学生,所以他和几个兄弟合住一套公寓。大家过着“初级共产生活”,轮流做饭洗碗。
有一次,轮到厨师梁实秋做面条。锅里有酱,香气四溢。正好,正在哥大读书的潘光旦来玩了。当他进门时,他闻到了酱的味道。那些吃腻了西餐的同学被卡住了,不得不去讨面吃。但是如果人多而人少呢?梁实秋有一招,往酱油里乱撒盐。结果他的同胞都咸了。
当人们整天呆在一起时,他们会思考一些事情。一些人建议传播中国文化,用英语为外国人表演中国戏剧。南戏剧本《琵琶记》入选,梁实秋负责翻译。
被誉为“南戏始祖”的《琵琶记》,词曲精彩,用英文很难保留其精髓,需要精通中英两种语言。梁实秋如愿以偿,演了主角蔡勇。冰心演女二号,闻一多也来帮忙,画风景,设计衣服。
演出当天,许多美国大学教授和文化界人士前来观看,观众超过1000人。第二天,一家报纸也刊登了这个消息,梁实秋的照片也刊登在报纸上。演出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每个人。梁实秋等人成立了中国戏剧改良学会,决心以戏剧的形式改造中国文化。闻一多、于尚元、赵泰谋、熊复思、冰心、梁思成、林等都有加盟。
正当梁实秋在美国顺利求学、工作的时候,他在中国的未婚妻程来信说,是家里介绍的。如果你不回来,我就嫁给别人。出国前,梁实秋和程相恋。所以虽然奖学金可以持续五年,但是三年后他就提前回国了。还好我的学业已经完成。
梁实秋与梁启超是什么关系?
1、梁实秋和梁启超两人没什么关系。只是同姓而已。
2、人物简介
(1)梁实秋
梁实秋,(1903一1987)原名梁治华,出生于北京,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代表作《莎士比亚全集》(译作)等。
1923年8月赴美留学,取得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26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国立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前身)、国立青岛大学(山东大学前身)并任外文系主任。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英语系教授。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享年84岁。
(2)梁启超
梁启超(1873.02.23——1929.01.19),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
青年时期和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变法失败后出逃,在海外推动君主立宪。辛亥革命之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担任司法总长;之后对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严词抨击,并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梁实秋散文风格
导语:梁实秋的散文我们都看到不少,那大家有没研究过他的散文风格呢?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梁实秋散文风格。欢迎阅读!
梁实秋(190-1987),北京人。梁实秋出生于一个充满书香气息的旧式官僚家庭,父亲是前清秀才,后曾入同文馆攻习英文。1915年,梁实秋考入清华学校,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高等科,赴美留学三年,获哈佛大学研究院文学硕士学位。他在哈佛做白璧德教授的研究生时,对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26年,他回国历任东南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教授,以新月派文艺批评家著称。梁实秋从1927年开始写散文,直至1987年病逝绝笔,结集出版过《骂人的艺术》、《雅舍小品》、《秋室杂文》、《实秋杂文》、《雅舍杂文》、《清华八年》等二十余种,涉及小品、杂感、游记、回忆录、读书札记等文体。
梁实秋大小品大都是从一己的人生经验出发,说古道今,谈论人物,取材于平凡的日常人生,抒发人生的情趣,体现出一种清雅通脱的襟怀.在幽默诙谐中含蕴了几分讽刺,又在讽刺椰榆中透出了几分亲切和温厚。
《雅舍小品》写于1940年至1947年间,曾经风行文坛,且影响一直不衰。此时,梁实秋虽然也关注时局,参与政事,但在散文创作中我行我素,有意回避时行的抗战题材,专注于日常人生的体察和玩味,着眼于人性的透视和精神的愉悦,潜心营造显示幽默的艺术境界。他的作品不以抒情见长,而重议论,有意回避热点题材,轻功用、重韵味,追求雅洁、发掘理趣,形成了独特的创作倾向和艺术品格。
开篇之作《雅舍》,文中虽然涉笔国难时期住房的简陋与困扰,却不怨不怒,在随遇而安中玩味个中情趣。文中记写了战乱时期作者隐居重庆郊外的住所,“风来则洞若凉亭,雨来则渗如滴漏”,但住久了便发生感情,总自觉“雅舍”是“有个性就可爱”的所在。通篇就写这陋室的“个性”,在他的笔下,不仅雅舍的月夜清幽、细雨迷蒙、远离尘嚣、陈设不俗令人心旷神恰,就是鼠子瞰灯、聚蚊成雷也是别有风味。在审美玩味的笔触下,雅舍所给予之“苦辣酸甜”都是人生难得的轻微小事,也都可转为可忆可叹的生活体验,从中透露出知足自娱的豁达俊逸的心境。这里,困苦的境遇被转化为观赏的对象,生活的体验已升华为审美的玩味,表现了超然物外、随缘自娱的豁达心怀和优游自得的人生境界。
《中年》里,他体察到中年种种可晒可叹的身心变异,表白顺应自然、安身立命的中年心态:
四十开始生活,不算晚,问题在“生活”二字如何诠释。如果年届不惑,再学习溜冰踢毯子放风筝,“偷闲学少年”,那自然有如秋行春今,有点勉强。半老徐娘,留着“刘海”,躲在茅房里穿高跟鞋当作踩高跷般地练习走路,那也是惨事。中年的妙趣,在于相当的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科班的童伶宜于唱全本的大武戏,中年的演员才能担得起大出的轴子戏,只因他到中年才能真懂得戏的内容。
流露在文中的这种中年心态,既不奢求也不自弃,顺乎自然,安身立命。这种心态固然谈不上锐意进取,但也不是悲观虚无的表现,而是一份达观乐生、安分执中的情怀。这类咏怀言志小品,优游自在,明心见性。梁实秋所躬行的是“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的处世哲学,追寻的是精神上的自由和快乐,在动荡时代修炼超脱心斋,谋求自适妙方,体现的是达士情怀。
梁实秋对于其他色调的人生世相,也能虚怀静观、随缘把玩,并不过分非难他所看不惯的一切,只是给予善意的调侃、委婉的讽喻,有时还反躬自嘲,发人深省。他的散文多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题,诸如男人、女人、理发、穿戴、吃饭、下棋等,但谈论中博雅的知见和幽默的遣趣交织,把人生体味艺术化了,别有一种阅读的魔力。《男人》一文挖苦同性的脏、懒、馋、自私和无聊等弱点,即针针见血,又止于笑骂,可谓善戏游而不为虐,融入了一位男性作家对同性劣根性的自嘲自讼意味,但还是心存温厚,留点情面。他针旺的大多是普遍存在的人生笑料和常人难免的缺点失误,诸如溺爱孩子、追赶时髦、虚荣好胜、偏执狭隘之类通病,用亦庄亦谐的笔调加以漫画化、戏剧化,善意指摘,适可而止,深得幽默三昧。
梁实秋不仅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形形色色的人性百态,并且饶有兴味地摹写了五花八门的各种社会世相。《脏》中写中国人浊气熏天、恶臭蒸人的公厕令人掩鼻逃逸,又写中国菜市场湿源源、滑腻腻、闹哄哄的场景,令人摇头叹息。《结婚典礼》则讽刺了中国人结婚大肆铺张的陋习。《送行》、《拜年》抨击了日常虚浮的应酬礼节。《排队》中叹息中国人已失去了礼让之风,缺乏现代社会的文明。
对优雅怡适之人生境界的体味和神往,对世俗生活之丑陋现象的玩味和幽默,构成了《雅舍小品》初期艺术内涵的两大层面。前者把人生诗意化,后者把人生喜剧化,二者相映成趣而把人生艺术化。二者又相辅相成,体现了作者优游自在的雅士风度。
梁实秋的散文个性鲜明,韵味浓郁。梁实秋自称他的散文是“长日无俚,写作自遣,随想随写,不拘篇章”,但其行文从容不迫,言简意赅,留有余味。梁实秋认为散文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简单”,他的散文大都篇幅简约,语言精练,体现出一种由博返约的境界。此外,梁实秋的散文谈古说今,中外逢源,广征博引,文采斐然。说理融于形象的比喻,带有亦庄亦谐的情调,富于理趣。这种含笑谈玄、妙语解颐的文字,在《雅舍小品》里俯拾皆是,与内涵的闲情逸致一道造就了“雅舍体”温文容与、雅健老到的独特风格。这在40年代文坛独树一帜,延续和发展了闲适派散文的艺术精神。虽有绅士和名士气,却还是让人读来感到亲切,可品尝人生诸多况味,获得生活的真趣与愉悦。
骂人的艺术 梁实秋 什么时候写的
梁实秋(1903一1987)出生于北京,浙江杭县(今余杭)人。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2002年鹭江出版社出版《梁实秋文集》15册。
1923年8月赴美留学,取得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26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国立东南大学(东南大学前身)、国立青岛大学并任外文系主任。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英语系教授。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享年84岁。
1915年梁实秋考入清华学校。在该校高等科求学期间开始写作。
1920年9月于《清华周刊》增刊第6期发表第一篇翻译小说《药商的妻》。1921年5月28日于《晨报》发表第一篇散文诗《荷水池畔》。
1923年8月毕业后赴美国科罗拉多州科罗拉多留学。
1924年到上海编辑《时事新报》副刊《青光》,同时与张禹九合编《苦茶》杂志。不久任暨南大学教授。他除了每天编稿外,还坚持每天给《青光》写一篇短文,算是专栏,讽刺现实人生,令人感到苦涩而又自我反省,后挑选46篇编为一册,题为《骂人的艺术》出版.
《骂人的艺术》属于梁实秋早期小品文,内容较浅,艺术上也还欠圆熟,但在当时还是有一定影响的.
摘自百度网友,谢谢。
梁实秋作品
梁实秋作品如下:
《冬夜草儿评论》、《雅舍小品》、《北平年景》、《谈徐志摩》、《清华八年》、《文学因缘》、《秋室杂忆》、《实秋文存》、《西雅图杂记》、《看云集》、《槐园梦忆》、《梁实秋札记》、《白猫王子及其他》、《雅舍杂文》。
梁实秋(1903年1月6日—1987年11月3日),浙江省杭县(今杭州)人,出生于北京,原名梁治华,字实秋,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国现当代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武学泰斗施承志弟子。1923年8月赴美留学,并取得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
文艺思想
梁实秋的人性论批评从人性善恶二元构成、善对恶的适度节制、天才才能洞察绝对真理三方面接受了白璧德的影响,但梁实秋拓展了绝对真理的范畴,强调普遍人性,更偏重实践理性。题材虽不可限制,但题材的价值是有高低之分的,这才是梁实秋心目中真正的题材观。
在美国哈佛大学留学时,曾选修美国新古典主义大师白璧德的《十六世纪以后之文艺批评》课程,在文艺思想上深受白璧德的影响,从以前的浪漫倾向和唯美倾向转到传统的、古典的倾向。梁实秋最基本的观点就是文学要表现普遍的、永恒的人性。
好了,今天关于“梁实秋留学时间”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梁实秋留学时间”有更全面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

请添加微信号咨询:1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关注我们

留学规划
留学考试
留学指南
留学攻略
留学生活
留学信息
留学专业
留学签证
关于我们
网站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