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日本留学生留学时间_民国日本留学生留学时间多久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详细解析一下民国日本留学生留学时间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可以解决大家的疑惑。下面,让我们来探讨一下民国日本留学生留学时间的话题。
文章目录列表:
1.鲁迅到日本留学的背景2.想问几件关于民国时期留学生的问题?
3.二战时期的中国在日留学生
4.留学过日本的中国名人有哪些
5.为什么中国近代的伟人喜欢去日本留学?这与中国现代的人们喜欢去日本有什么联系?
6.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中国学生

鲁迅到日本留学的背景
按照时间的顺序介绍一下鲁迅到日本留学的背景。
1898年10月,转考入南京矿务铁路学堂(简称矿路学堂),矿路学堂于1899年2月开学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路学堂开学。与陈衡恪结下友谊。学校的主要目的是采煤,所以学校的功课以矿务为主,鲁迅感到非常新鲜。鲁迅自学了《全体新论》和《化学卫生论》之类,和先前父亲生病时医生的议论和方药比较起来,“便渐渐的悟得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同时又很起了对于被骗的病人和他的家族的同情;而且从译出的历史上,又知道了日本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的事实。”在该校三年学习,鲁迅掌握了德语,后来据此翻译了《死魂灵》;很刻苦的整本抄地质学的讲义,学了些科学知识;教员中有新党,喜欢看时务报,鲁迅也受到维新和革命的影响。1902年1月以优异成绩毕业,考取了“南京矿路学堂毕业奏奖五品顶戴”的官费对日留学生。
鲁迅后来回忆说:“毕业,自然大家都盼望的,但一到毕业,却又有些爽然若失。爬了几次桅,不消说不配做半个水兵;听了几年讲,下了几回矿洞,就能掘出金银铜铁锡来么?实在连自己也茫无把握,没有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的那么容易。爬上天空二十丈和钻下地面二十丈,结果还是一无所能,学问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了。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
1902年2月,21岁的鲁迅赴日本,在写给弟弟周作人的信中,他说自己要入读成城学校——日本为留学生开设的一所陆军士官预备学校。当时凡进成城学校的留学生,均由中国留学生陆军监督审批,所以鲁迅未能进入。只好先入东京弘文学院(日本专为中国留学生创办的速成性质的学院,普通科二至三年,速成科有六个月、八个月、一年、一年半不等),入编江南班(班次以学生省籍编排)。鲁迅是江南班中第一个剪掉辫子的。
鲁迅与许寿裳、陶成章等浙江籍留日学生在东京组织浙江同乡会,会上决定出版的月刊《浙江潮》,成为留日学界宣传革命的重要刊物之一。鲁迅从创刊时起,就订购保存并积极撰稿支持。所撰稿子除了从德文版翻译各种欧美小说,还有矿物地质论文等。1903年,鲁迅参加了鼓吹革命的“浙学会”。
1906年,25岁的鲁迅从日本回国,遵照母亲的意见而与时年28岁的朱安结婚,婚后一阵子,鲁迅东渡日本(相传为鲁迅住了三天就前往日本,但参照周作人日记,鲁迅当年并非婚后第四天东渡,而是住到秋天才动身的,八九月份之间)
太宰治生前接受委约,创作了一部描写鲁迅留学生活的小说《惜别》,1945年出版。
想问几件关于民国时期留学生的问题?
1.出生寒门很难有机会出国留学,至少温饱以上才有机会,至于一些公费出国的名额,也是被别人早早的瓜分了。但是因为日本生活费便宜,大概只需要日本的一半,坐船就可以到达。2.去的大学五花八门,因为大部分都是去混个头衔,镀金。好一点的学校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能学到点东西,也给中国培养了一些人才。比较好的就是早稻田,明治。一般2-3年。3.这个要分。公费出国的一般回来都会根据你的专业/关系来决定职位,大概和现在的科长水平差不多。(主要还是靠关系,中国历来是人情社会)自费的也要分。一般来说留学欧美的都是学了东西的,回来可能更多的是搞科研,去高校。去日本的混子比较多,很多当时加入了同盟会,后来就一起干革命了。自己谋求职位看水平了。可以参考一本书,中国留学史
祝你好运望采纳,如有疑惑欢迎追问。
二战时期的中国在日留学生
抗战爆发前,在日留学生大约有3643人。卢沟桥事变后,大部分留学生回国,但也有部分留学生留在日本继续学习,之后汪伪政权还派出过一些公费留学生,还有些人自费去日本留学。到抗战胜利,在日留学生据统计有434人。战时留日学生大都均是清寒子弟而无力投奔内地求学的人。由于当时留学生的经费补助主要来自庚子赔款,在很多留日学生看来,并不是件可耻的事情。他们心里觉得此举是既“消耗的是敌人的粮食与物质,又求到了学问”,但“中国人终究仍是中国人,造就出来的人才回国后是为中国用的”。在某种程度上讲,1940年代中期由日汪专门经费补助和支持培养出来的留日学生毕业归国后,恰恰是给战后中国的重整和振兴提供了更多的贮备人才,有的甚至利用熟悉日语的优势参与了对日接受工作。
这批留学生在日期间如果只是学习的话,基本没有受到什么干扰,而且大部分获得公费或庚款补助的学生,在1943年前生活还比较充裕。
留学过日本的中国名人有哪些
有鲁迅、李大钊、郭沫若、董必武、郁达夫等。
1、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吃人的封建制度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1918至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
鲁迅于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2、李大钊
李大钊(1889年10月29日-1927年4月28日),字守常,河北乐亭人。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 ,1913年毕业后东渡日本,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
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在北京逮捕李大钊等80余人。在狱中,李大钊备受酷刑,但始终严守党的秘密,大义凛然,坚贞不屈。
4月28日,北洋军阀政府不顾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和谴责,将李大钊等20位革命者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
临刑前,李大钊慷慨激昂:“不能因为反动派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辉的胜利”。他高呼“***万岁!”英勇就义,时年38岁。
3、郭沫若
郭沫若(1892一1978年),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
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1930年,他撰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1949年;郭沫若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会主席。
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当选中国***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二、第三、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78年6月12日,因病长期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
4、董必武
董必武(1886年-1975年4月2日),原名董贤琮,又名董用威,号壁伍,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是中国***的创始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
1914年,考入日本东京“私立日本大学”学习法律,在日本加入孙中山创建的中华革命党。
1920年秋,与陈潭秋等在武汉建立共产主义小组。抗日战争爆发后,长期参加同国民党谈判,曾任中央南方局副书记、重庆工委书记、中央财经部长、华北局书记、华北人民政府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董必武担任政务院副总理,率领接收工作委员会华东工作团前往南京、上海等地,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工作,胜利完成了任务。
察哈尔北部地区出现鼠疫并迅速蔓延,董必武立即召开紧急会议,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组织医务人员前往疫区,迅速制止了疫情的进一步发展。
后历任政务院政法委员会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监委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和代理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共七届、八届、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
5、郁达夫
郁达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男,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曾留学日本,毕业于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现名古屋大学)和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
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
其文学代表作有《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怀鲁迅》等。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八月二十九日,郁达夫被日军杀害于苏门答腊丛林。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郁达夫为革命烈士。1983年6月20日,民政部授予其革命烈士证书。
百度百科——郁达夫
百度百科——董必武
百度百科——李大钊
百度百科——郭沫若
百度百科——鲁迅
为什么中国近代的伟人喜欢去日本留学?这与中国现代的人们喜欢去日本有什么联系?
首先,我们要知道,中国的史学界界定的近代指的是1840(第一次鸦片战争)-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年这段期间,从中国社会形态上来说,鸦片战争是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开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的结束。这段时期也就是我们熟知的“两半时期”。
在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加之当时中国的改革维新思潮空前的高涨,第二年清朝政府派出了首批东渡日本的留学生,从此拉开了中国人留学日本的序幕。
有很多留学日本的名人,如李大钊、郭沫若、周恩来、鲁迅、蒋介石、陈独秀、周作人、郁达夫、王国维、董必武等,它们都在充分学习日本文化的基础之上,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改造当初落后贫困的中国。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翻开中国近代史,留日学生时不时地从字里行间跳出来。
现代的日本留学风潮,总结下来大概以下几点的内容:
日本性价比相对要高,留学的费用也很低廉,十万人民币对于小康家庭来说不会是太大的负担。而且国公立大学经常会有学费的减免,生活费也相对于其他留学国家性价比高。
地理位置优势,都是亚洲国家,气候、生活习惯很好适应。日本到中国飞机只要几个小时,时差小,气候和我国东北地区相似,而且日本也是发达国家,对于不放心子女去地球另外一端的家长来说,日本是一个最优的选择。
文化相似性,日本的文化有一部分和中国有相似性,包括语言(文字)和饮食习惯,更让留学生有亲切感。
日本治安相对安全。礼仪性高,恶性事件较少。去留学的话对于人身安全也有一定的保障。
日本是一个很好的融合了东方和西方文化的地方,在日本你能感受日本传统文化的魅力,甚至能找到失传的中国文化。又因为世界各地的人都在日本聚集,你也可以感受西方的先进文化和知识。这也是近代至今很多留学生愿意去日本留学的主要原因。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中国学生
近代中国军事人才的最主要来源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即留日士官生,保定军校生,黄埔军校生,此外还有一些地方讲武堂毕业生。其中以留日士官生发端最早,时间也较长,从1898年第一批留日士官生赴日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后计有二十九期、一千六百余人。虽然留日士官生的总体数量不及保定和黄埔学生,但是其历史作用却不容忽视。作为一个最早接受近代军事教育的群体,留日士官在清末至民国初年的中国军队近代化过程中起了主要的作用,使中国军队不仅从装备上,而且从编制、训练、体制和思想上从中世纪走向了近代。 不论是著名的保定军校还是更加著名的黄埔军校,在其创建者中,我们都不难看到留日士官生的影子,而那些地方讲武堂的创办更离不开士官生的参与。虽然,留日生的主要活动时间是清末到民初,但是直到抗战乃至三年内战的战场上,我们仍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中国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始于明治33年(1900年),第一期入校是明治33年12月,明治34年11月毕业(类同于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生第13期),至1931年止,先后有22期。有意思的是,清皇朝所资助的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中国留学生,最终却成了清皇朝的掘墓者。而这些留学生,也是其后中国数十年军阀混战时期的骨干,同学、校友纷纷兵戈相向,但随着黄埔军校生的兴起,日本士官学校留学生们渐渐淡出了中国历史舞台。
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时间跨度大,又历经清末、北洋和国民政府三个时期,士官生所遗留的资料远较保定和黄埔要少得多。一些有关留日士官生的论文和网络资料开始流传,笔者对其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补充,提供给广大军史爱好者,作为一个参考的工具。由于掌握史料的有限和个人的水平,这个名单仍然很不完整,有待广大军史爱好者来一起补全。
1900.12~1901.11
中国留日士官生,从别于1898年冬和1899年春到达日本,进入振武学校补习文化课和日语。1900年7月,45名中国留学生从振武学校毕业,之后根据所选之科目分别进入日本近卫步兵第四联队、日本近卫野战炮兵联队、日本近卫骑兵联队、日本近卫工兵联队实习,经过半年的入伍期后,40人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十三期学习,1人在学习期间病逝外,其余39人毕业。 蒋方震 浙江海宁 1882-1938 代表作《国防论》《欧洲文艺复兴史》追授中华民国陆军上将
蔡 锷湖南宝庆 1882-1916 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
爱新觉罗·良弼 四川成都 1877-1912 禁卫军训练大臣、清末立宪派大臣、宗社党首领
张孝准 长沙县沙坪乡 1881-1925 湖南军事厅厅长
陈其采 浙江湖州 1879~1954 国民政府主计长(陈其美之弟,陈果夫、立夫之叔)
吴锡永 浙江湖州 1881~? 清广东兵备总办,抗日战争爆发后投降日伪,任汪伪华北政务委员会财政总署署长
杨宇霆(1885—1929),字邻葛,系北洋军阀执政时期奉系军阀首领之一。奉天法库(今沈阳市法库县)蛇山沟村出生,祖籍宋道口镇代岭村。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八期步科毕业。
韦汝骢 广东广州 1878~1944 清黄埔武备学堂学兵指挥官,后曾任广州市警察局警察长。
张显仁湖南长沙 均不详
吴茂节 安徽休宁 1877~1960 清江苏兵备处总办
易甲鹇 湖南长沙 1873~1954 清末任标统(著名学者易中天的二爷爷,在央视纪录片《客从何处来》有介绍 )
吴元泽 湖北保康 1874~1945 清广西讲武堂监督、湖北将弁学堂堂长、北洋中将
刘赓云 湖北沔阳 1870~? 刘赓云即刘道仁,民国成立后历任参议院参议员、任内政部卫生司司长、中央防疫处处长、江汉道尹。
铁 忠 湖北荆防镶白旗人1863~1938 原名铁良,字韵铮,因避兵部侍郎、江宁将军铁良之名而改名铁忠。1923年1月29日特任将军府穆威将军。
杜淮川 安徽合肥 ?~? 南京临时政府陆军第二师师长
张朝基 上 海 1878~? 清黄埔武备学堂总办
萧星恒湖南善化 ?~? 清第二十一镇统制
舒厚德 上 海 1885~1949 辛亥浙江第一师二旅旅长,后曾任国民政府参军处参军,陆军少将
张鸿逵 直隶丰润人 1882~1915 字治中, 陆军少将。 北洋陆军大学校长
蒋雁行直隶河间 1875~1941 北洋陆军总长
李泽均北 京 均不详
陶嶝孝上 海 ?~? 南京临时政府十师四十团团长
高曾会天 津 均不详
吴绍麟湖南长沙 ?~? 北洋陆军部军学司司长
吴祖荫字念兹,湖北蒲圻(今赤壁)人。1902年3月毕业回国,在湖北新军任职,1904年曾奉命进京,在练兵处任职,后回湖北任职,曾参与武昌起义。
李士锐天 津 ?~? 清驻日留学生监督、北洋将军府将军
段兰芳 湖南茶陵人 1873-?字玉田,曾任湖南新军第二标第一营管带官,其后不详。
徐树铮 江苏省萧县醴泉村(今安徽省萧县醴泉村)人1880年11月11日~1925年12月30日,北洋皖系将领 陆军中将加上将衔、远威将军。收复外蒙古! 王廷桢天 津 1876~1940 北洋第十六师师长
吴禄贞湖北云梦 1880~1911 清第六镇统制
华振基 浙江湖州 1879~? 民初江南制造局协理
杜钟岷贵州贵阳 均不详 卢静远 湖北竹溪1874~1921 清军咨府二厅厅长
唐在礼 上 海 1880~1965 北洋参谋本部次长、上海文史馆员
陆 锦天 津 1879~1946 北洋陆军总长
张绍曾 北 京 1879~1929 北洋国务总理
李烈钧江西武宁 1882-1946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炮科第六期学习一年,任云南讲武堂教官,中国国民党党员, 国民党二级陆军上将
许葆英 浙江海宁 1877~1957 江苏银行总经理、上海文史馆员(金融界名人)
单启鹏 安徽滁洲 ?~? 清长沙武备学堂教习
刘邦骥湖北汉川 1868~1930 北洋北京高级警校校长
文 华湖北荆州驻防旗人。字秀峰, 清军咨府军咨官、1911年9月19日补任翰林院侍读学士。
万廷献 湖北武昌 1873~1943 清陆军部军制司长、北洋中将 章迪骏湖南长沙 ?~? 清军咨府军咨官
贾宾卿天 津 ?~? 清第五镇十协协统
邓承拔湖北武昌 ?~? 清第八镇十六协协统、北洋工兵上校
顾 藏 广东广州 1871~1926 清四川武备学堂总教习
徐方谦湖北武昌 均不详
好了,今天关于“民国日本留学生留学时间”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民国日本留学生留学时间”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

请添加微信号咨询:1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关注我们

留学规划
留学考试
留学指南
留学攻略
留学生活
留学信息
留学专业
留学签证
关于我们
网站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