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指南网

您好,欢迎访问留学指南网,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民国时期留学时间_民国时期留学时间表

2024-08-23 11:47分类: 留学时间 阅读: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谈谈我对“民国时期留学时间”的一些看法。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分类,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吧。

文章目录列表:

1.清政府派留学生开始于什么时候
2.清末出国留学的人有哪些
3.民国时期是指什么时候?20世纪20-30年代属于民国初期吗?
4.浅谈民国时期归国留学生对国内自然科学的贡献|《自然科学》杂志

民国时期留学时间_民国时期留学时间表

清政府派留学生开始于什么时候

清政府第一批留学生始于1972年:

背景介绍:

1872年8月11日,经清朝政府批准,在陈兰彬、容闳率领下,中国第一批留学生梁郭彦、詹天佑等30人从上海启程,前往美国开始留学生涯。

总共出去了三批,但问题是后来因为朝廷担心全盘西化,慈禧遽然颁旨:全数撤回留美学生。

有22位幼童进入容闳的母校耶鲁大学。他们是:詹天佑、欧阳庚、 容揆、黄开甲、梁敦彦、张康仁、钟文耀、蔡绍基、唐国安、谭耀勋、 李恩富、容星桥、曾溥、陈佩瑚、刘家照、陈巨溶、陆永泉、祁祖彝、 卢祖华、徐振鹏、钟俊成、钱文魁。

容揆和谭耀勋是抗拒“召回”,在大批幼童回国后,留在美国完 成耶鲁大学学业的。李恩富、陆永泉则是被召回后,重新回到美国, 读完了耶鲁。

在位于波士顿的麻省理工学院,就读的“留美幼童”有:邝咏钟、 方伯梁、邝贤俦、薛有福、邝景扬、邓士聪、杨兆楠等人。

在哈佛大学档案馆,我们查到了中国“留美幼童”丁崇吉的入学登记卡。

3位进入了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唐绍仪、周寿臣、吴仰曾。

5位“留美幼童”进入了纽约州瑞萨莱尔理工学院:吴应科、吴敬荣、苏锐钊、罗国瑞、潘铭钟。

清末出国留学的人有哪些

自晚清起,中国人出国留学就渐成潮流。百多年来,这股潮流虽有被阻遏的时段,但从未消歇,并且在改革开放之后,变得更加壮阔。而且,留学潮影响极为深远,可以说它改变了中国,也影响了世界。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李喜所先生主编的《中国留学通史》是国内第一部全面、系统、深入梳理国人留学史的专著,出版后受到学界广泛关注。日前就该书采访了李喜所先生。

读书报:请问当初您是怎么想到编写这部《中国留学通史》的?

李喜所:我钟情留学史研究已经30多年了。“文革”后期,人民出版社的林言椒先生委托苑书义教授组织华北一些大学的老师,编写中国近代史教材,我有幸参加。那时这方面的研究还几乎是空白。教材写完后,我“爱上”了留学史。此时恰逢改革开放,留学潮风生水起,更激发了我研究留学史的热情。我在数年间写出了十几篇论文,引起学界和社会的关注。1987年后,又陆续出版了《近代中国的留学生》、《容闳传》、《近代留学生与中外文化》、《留学旧踪》等书。同时我指导的博士研究生也争做留学史的论文,前后有20多篇。我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等项目,以及与美国、英国、日本等大学的合作项目,都集中在留学方面。不少学界朋友建议我集中精力编写有规模、有水平的《留学通史》,我自己也早有此念。2003年,有出版社表示兴趣,我便带领团队全力投入了该书的编写。细细想来,我与这部书纠结的心路历程是:因“情”成“结”;因“结”成“命”,即融为生命的一部分。情结与使命的长期累积,必然在偶然中了结。

读书报:与同类书相比,《中国留学通史》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

李喜所:中国人真正完整意义上的出国留学,迟至洋务运动时期才出现,至今也不过一个半世纪的历史。海内外关于留学史的著作也不过50多种,而且至今还没有一部完整而厚重的通史。用近300万字的篇幅,较完整地评述中国的留学进程,本书是第一部。和其它著作相比,本书具有通、细、新三个明显的特点。所谓“通”,就是系统全面。本书分晚清、民国、新中国三大卷,一直叙述到今天。特别是新中国卷,为首创。每卷后附大事记,浓缩留学的总体变迁。所谓“细”,就是深入解析,于细节处升华大精神。例如,对“留学”一词的由来,书中有详细的考究。早期留美幼童在美国的日常生活也都做了实事求是地评论,许多留学名人书中皆有血肉丰满的叙述。当代留学生在国外酸甜苦辣的留学生活,在书中也可窥见一二。所谓“新”,就是采用新资料、运用新方法、提出新观点。本书使用的基本是经过考订的原始的中外史料,并合理吸收了国内外学者最新的研究成果。研究方法则将宏观叙事和微观深入有机结合。这种尝试成功与否,还待方家评说。至于新观点,几乎每章、每节都有,此不赘述。本书最突出也是贯穿全书的应该是以留学文化考察留学史。以往的留学史研究,包括我过去的一些论著,基本从教育史或者文化交流史、社会史的角度研究。本书的谋篇布局,则力图从文化的视角研究文化人。

读书报:国内留学史研究现状如何?这方面现有的比较权威的著作有哪些?

李喜所:关于研究现状,我在本书的“全书导言”中有详细评述,这里简略勾画一下。“文革”前研究留学的人很少,偶尔涉及也以批判为主。改革开放后,留学研究逐步走热,20世纪80年代是起步阶段;90年代是升温时期;21世纪至今是走热阶段,有变为显学的趋向。而且从事各种不同学科的学者都在探讨留学生的历史轨迹。实际工作部门也从引进人才、孵化留学产业等不同角度研讨留学史和留学现状。但集中精力完整系统地探讨留学史的相对较少。目前较为公认的除南开的留学史研究团队外,还有徐州师大周棉教授的留学研究中心,广东珠海的留学文化研究中心和北京欧美同学会的研究群体。

就通论留学史的著作看,学界比较看好的著作有我的《近代留学生与中外文化》、王奇生的《中国留学生的历史轨迹》、周棉的《中国留学生大辞典》;台湾林子勋的《中国留学教育史》、王焕琛的《留学教育——中国留学教育史料》。到目前为止,惟有我们这部通史“通”到了今天。

读书报:留学史研究的意义何在?在未来可能会有怎样的研究走向?

李喜所:留学史研究的意义取决于其与国家、社会、家庭以及学术的联系程度。国家之命运系于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晚清、民国和新中国,留学生是高级人才的重要来源之一。当前的现代化建设更与吸引留学人才紧密相连。作为新中国强大的一个重要标志的两弹一星,核心力量是钱学森、邓稼先等归国留学生;我们的院士,90%有留学经历。围绕留学生进行的一系列社会管理和软环境的改革和建设,深化和推进着中国中产阶层的崛起和社会的现代转型,尤其是社会公共文化空间的发展。通过留学史的研究,不仅可以汲取历史的营养和智慧,保证留学事业科学、有序的发展,而且能够拓宽史学的研究领域,促使史学、社会学、教育学、人才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的交流与融合。

受强烈的现实感的制约,留学史的研究可能会引起更多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的关注,研究人数会增多,参与的学科会扩展。而随着整体性的、重大问题的研究水平的提升和成果的丰硕,留学史将向细化、多元和综合的方向演进。细化即是深化,细节常常体认历史的真实和深度。而且,研究的范围会因留学生涵盖人、知识、文化、社会、世界等许多重要方面,将进一步引起多学科、多侧面的多元研究。留学史内容的深厚与广阔,决定了研究的多元走向。须在多元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综合和形而上的升华,同时也必然有大学者在这方面写出高水平的传世之作。

读书报:一般人总觉得民国时期那些留学的人是有真本事的,回国后有一番大作为者比例很高,而且似乎更加爱国;现在的留学生好像水平差了,对国家的贡献也小了,出去就是为了不回来。事实是这样的吗?

李喜所:从表象上看是这样的,实际却并非如此。和今天的留学生相比,民国时期的留学生一是人数少,精英较多。整个民国时期,留学生也不过5万,而教育部2010年统计的留学人数是80多万,实际还要多。近百万的留学大军,难免鱼龙混杂。但不可否认,留学队伍中还是云集了众多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二是民国留学生公费为主,挑选严格。今天的留学生则自费远远超过公费,而且渠道很多。但是,主流绝对是好的。国家公费留学的考试还是相当严格的,完全可以保证质量。三是民国是乱世。俗话说“乱世”出英雄,民国的一些留学精英在“乱世”博弈,容易变成英雄俊杰。另外,当前的留学生大多活跃在不大吸引大众眼球的科技、经济、教育领域,知名度有限。于是就引来一个错觉,今天的留学生无法和民国时期同日而语了。至于出国留学生回国的少了,爱国心也不如从前了,则需用与时俱进的新眼光和新思维来重新考量。的确,民国时期的留学生基本都学完回国,如今则多数不归,尤其是留学北美和澳大利亚的。最简单、带根本性的原因是,留学生的价值追求发生了新变化。民国年间,留学就是为了学知识、长本领,回国工作,很少有人想到在国外发展的。如今,人们留学的目的已经逐步转变为在增长知识、才干的基础上,寻求最适合自己发展的环境。在他们心中,生存和发展是第一位的。很多留学生在完成学业之后,觉得国外最适合他们学习、工作、生活,就暂时留在了国外。这种现象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司空见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状况的迅速好转,又有越来越多的留学者感到回国更有利于自我的发展,纷纷回国。诚然,回国工作是一种爱国,但在海外发展也绝不能讲就不爱国。在“地球村”时代,只要想为国效力,在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实现。我们应该与时俱进,超越以回国与否来划分是否爱国的单线思维,将爱世界、爱人类与爱祖国融为一体,在追求大爱中振兴中华。

民国时期是指什么时候?20世纪20-30年代属于民国初期吗?

民国时期是指什么时候?20世纪20-30年代属于民国初期吗?

民国时期是指什么时候?20世纪20-30年代属于民国初期吗?

民国时期是指公元1912年——1949年间(即民国元年——民国三十八年间)。

民国大体可以分为3个阶段:

民国初期:公元1912年——1927年间(即民国元年——民国十六年间),为民国成立到蒋氏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期间。

民国中期:公元1927年——1946年间(即民国十六年——民国三十五年间),为蒋氏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到第二次国共内战开始期间。

民国晚期:公元1946年——1949年间(即民国三十五年——民国三十八年间),为第二次国共内战开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期间。

所以20世纪20-30年代即公元192X——193X年期间,从1927年4月蒋氏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为分界点,前半部分属于民国初期,后半部分属于民国中期。

民国时期是什么年代中国大陆的“民国时期”:对于中华民国政府有效统治中国大陆的时期(1912年-1949年)的称呼,

——参见《中华民国历史》。

中华民国时期是指什么时候1912年2月12日,宣统皇帝下诏退位。孙中山在南京宣布解职,参议员随即于2月15日全票选举袁公继任,袁任命唐绍仪为内阁总理,当选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3月29日,组阁完成.新朝初建,南北统一。最终于1912年8月25日在同盟会的基础上组建了民国第一大党,国民党。在随后的大选中,国民党大获全胜,获得参众两院841席中的392席,成为国会第一大股东。国民党选举获胜,袁世凯于1913年10月10日上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后经各省代表召开的“行政会议”,袁指定成员参加的“政治会议”、“约法会议”,以及一些列运作,一部完全符合袁世凯意图的《中华民国约法》终于在1914年5月1日问世。

民国时期是指哪几年?中华民国纪年以1912年为开始,以1949年为终,共38年。

中华民国位于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辛亥革命以后建立的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简称民国。

1904年秋,孙中山在美国发表的英文著作《中国问题的真解决》当中旗帜鲜明地率先提出:中国未来新生的共和国当以“中华民国”为国号;只有“把过时的满清君主政体改变为‘中华民国’”,才能真正解决中国问题。这是“中华民国”一词的最早出现。

1905年8月,孙中山将此前所拟“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誓词作为同盟会宗旨写进《中国同盟会总章》,成为中国第一个全国性革命政党的政治纲领。就在此时,他最终为将来新生的共和国确定了“中华民国”的国号。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创立,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明确表示:“民国者,民之国也。为民而设,由民而治者也。”

民国时期是指什么时间段?大陆界定:1911年开始至1949年

台湾界定:从1911年至今

国际公认的民国时期是从1912到1949,1949以后。民国年号虽偏安一隅,但在国际上它已经失去了意义。

民国时期是十九世纪末吗民国时期应该是二十世纪初,不是十九世纪末,蒋介石当政时,也是民国时期。清朝灭亡是1911年的事情。民国只能从清灭之后起算

民国时期有钱还是80年代当然是80年代,民国时期军阀混战,日本入侵,内战,没有一个良好和平的环境,百姓自然窘困,80年代改革开放,人们慢慢富有起来。

民国时期是什么时候开始?民国起止时间为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到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民国总统

1912孙中山

1912-1916袁世凯

1916-1917黎元洪

1917-1918冯国璋

1918-1922徐世昌

1921-1925孙中山(广东政府)

1922-1923黎元洪

1923-1924曹锟

1924-1926段祺瑞

1926-1927混战时期

1927-1928张作霖

1928-1931蒋中正

1931-1932孙科

1932-1943林森

1940-1944汪精卫(日本占领区)

1943-1949蒋中正

1949李宗仁

20世纪50年代初期具体是什么时候?现在已经是21世纪了

20世纪50年代初指的是1940-1945年左右

浅谈民国时期归国留学生对国内自然科学的贡献|《自然科学》杂志

摘 要:民国时期,海外留学生归来,他们受过系统的理论教育,接触当时国际尖端的研究,为各项学科发展提供新思想,新技术,使中国的科学迅速发展,他们为着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为中国的自然科学的发展做了不少的贡献。

 关键词:民国;留学生;贡献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4-0084-01

 民国时期,西学东渐的主力军已经完全变化,已经演变成海归的留学生,为回国实现心中宏图的大批留学生陆续回国,据统计,至少有10万以上的留学生归来,他们受过系统的理论教育,接触当时国际尖端的研究,为各项学科发展提供新思想,新技术,使中国的科学迅速发展,并获得可喜成果,当然这也包括那些自然科学领域的归国学生们,回国的他们很快为着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为中国的自然科学的发展做了不少的贡献,主要如下:

 一、创立组织

 民国前25年的时间里,研究机构迅速繁衍,各种自然科学的组织创立达到了110多个,涉及领域十分广泛,几乎包括所有自然科学的主要门类,中国的自然科学从此变得系统化,制度化。这些组织机构主办有序的考察研究,组织科学巡回演讲,都为自然科学全面发展做着贡献。自然科学机构中,比较早的是留日归来的章鸿钊先生在1912年成立的地质调查所,翌年成立的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个科研机构?地质研究所。而影响最大的自然科学组织是任鸿隽、赵元任、杨铨等一批留美学生,借鉴欧美发展学术的组织经验,在1914年发起并组织的中国科学社,并于1918年,将该社办事机构移至国内。1928年,在德法留学过的蔡元培先生与同仁成立了以自然科学研究居多的著名的中央研究院。这都是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机构,有的至今还发挥作用。

 二、办刊物,办企业

 在创办研究组织的同时,自然科学领域的留学生还出版刊物,著名的主要有中国科学社在1915年1月创办的《科学》杂志,宣扬科学和民权,成为民国初期自然科学报刊中科学与民主的主要倡导者之一。《科学画报》也是由中国科学社创办的中国历史最悠久的一本综合性科普类期刊,为大众科技普及做出了不少贡献。此外研究出版机构还有中国地质学会的《中国地质学会志》、中国古生物学会的《中国古生物学会会刊》和《会讯》、鹫峰地震台的《地震专报》等刊物数十家。这些刊物在总结自然科学发展,为后世提供经验,传播科学技术都做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也让科学的力量在当时的人们心中扎根。

 归国留学生在实业上也十分积极,穆藕初的创办德大纱厂、厚生纱厂和豫丰纱厂,朱仙舫的九江久兴纱厂, 张品题的中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元兴织布厂,范旭东的大精盐公司和永利制碱公司,沈九如的上海丝厂等都是留学生回国创业的佼佼者。他们不辞劳苦,虚心学习,专研技术,生产的产品填补了许多当时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比如张惠康的东方年红电光公司电灯、丁佐成的中华科学仪器馆余名钰大鑫钢铁厂的仪表等,他们有的还引进先进管理经验合理发展企业,如宋棐卿的东亚毛呢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利用西方管理理念与中国文化结合,创造?东亚企业文化?。七七事变前,留学生创办的企业数量已接近本土实业家所办企业的数量,虽然资金有时会出现问题,战争时而影响发展,甚至遭军阀**,他们还是坚韧的前行。

 三、教书育人

 不少留学生落户在大学,在大学开办院系,也陆续培养了许多知名学生,例如,?三钱?,李政道、杨振宁,周光召。创办院系上,李寿恒开设中国最早化工系?浙江大学化工系,罗荣安设立中国最早的航空系?中央大学航空系,刘敦桢开办国内最早的建筑系?第四中山大学建筑系,梅贻琦办的清华大学航空系等都是著名的自然科学教育范例,作为研究者他们不知劳累,作为老师,他们不辞辛苦,为中国的科学事业一点一滴的奉献。

 民国时期自然科学学科发展全面,留学生主办居多的自然科学组织早期发展十分迅速,20世纪30年归国留学生的研究热潮达到顶峰,但随着全面抗战爆发,其各学科发展缓慢,机构发展微乎其微,支撑研究的基础设施十分缺乏,刊物的发展更是由于国人文化知识上关心不够,资金短缺,致使许多刊物有的合刊,有的时停时发,有的停办。高校学生甚至在抗日战争中?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书桌都难以宁静。整个民国时期的自然科学在崎岖的道路上还是有突出成果,比如 ?微分几何学派?的创立,华罗庚衍生?华氏定理?,李四光首创地质力学,吴有训验证康普顿效应,裴文中发现?北京猿人?,竺可桢在国内首立物候学研究,侯德榜创造?侯氏制碱法?,许多研究发现和创造都对我们未来的科技发展提供着铺路之石。

 民国的自然科学总体是落后的,培养的高等人才20万人左右,到解放初期,全国的自然科学研究机构不足四十所,研究人员不到5万人。自然科学领域的留学生不仅带来先进的技术,还有他们研究,规划和对自然科学发展的理念,他们没有忘记贫弱时期的祖国,不仅在中国的发展贡献的一点力量,还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精神财富,这是纯粹自然科学难以替代的。民国的自然科学技术在新中国时期被继承,大部分自然科学领域的留学生加入到了建设新祖国的大潮中。

好了,今天关于“民国时期留学时间”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民国时期留学时间”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微信号咨询

请添加微信号咨询:19071507959

在线报名

郑重声明:本文内容、数据、图表等来源于网络引用或其他公开资料,版权归属原作者、原发表出处。若版权所有方对本文的引用持有异议,请联系留学指南网,本方将及时处理。本文的引用仅供读者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目的。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网站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阅读本文后做出的决定或行为,是基于自主意愿和独立判断做出的,请读者明确相关结果。如需转载本方拥有版权的文章,请联系留学指南网www.liuxue678.com注明“转载原因”。未经允许私自转载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上一篇:民国时期德国留学时间_民国时期德国留学时间表

下一篇:民国时期留学时间多长_民国时期留学时间多长啊

相关推荐

关注我们

    留学指南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