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留学时间_民国时期留学
对于民国时留学时间的问题,我有些许经验和知识储备。希望我的回答能够为您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
文章目录列表:
1.清政府派留学生开始于什么时候2.民国时期的留学生多是什么层次的人
3.民国时期10万学子留学海外,为何大多数人都回国发展?
4.想问几件关于民国时期留学生的问题?

清政府派留学生开始于什么时候
清政府第一批留学生始于1972年:
背景介绍:
1872年8月11日,经清朝政府批准,在陈兰彬、容闳率领下,中国第一批留学生梁郭彦、詹天佑等30人从上海启程,前往美国开始留学生涯。
总共出去了三批,但问题是后来因为朝廷担心全盘西化,慈禧遽然颁旨:全数撤回留美学生。
有22位幼童进入容闳的母校耶鲁大学。他们是:詹天佑、欧阳庚、 容揆、黄开甲、梁敦彦、张康仁、钟文耀、蔡绍基、唐国安、谭耀勋、 李恩富、容星桥、曾溥、陈佩瑚、刘家照、陈巨溶、陆永泉、祁祖彝、 卢祖华、徐振鹏、钟俊成、钱文魁。
容揆和谭耀勋是抗拒“召回”,在大批幼童回国后,留在美国完 成耶鲁大学学业的。李恩富、陆永泉则是被召回后,重新回到美国, 读完了耶鲁。
在位于波士顿的麻省理工学院,就读的“留美幼童”有:邝咏钟、 方伯梁、邝贤俦、薛有福、邝景扬、邓士聪、杨兆楠等人。
在哈佛大学档案馆,我们查到了中国“留美幼童”丁崇吉的入学登记卡。
3位进入了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唐绍仪、周寿臣、吴仰曾。
5位“留美幼童”进入了纽约州瑞萨莱尔理工学院:吴应科、吴敬荣、苏锐钊、罗国瑞、潘铭钟。
民国时期的留学生多是什么层次的人
自晚清起,中国人出国留学就渐成潮流。百多年来,这股潮流虽有被阻遏的时段,但从未消歇,并且在改革开放之后,变得更加壮阔。而且,留学潮影响极为深远,可以说它改变了中国,也影响了世界。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李喜所先生主编的《中国留学通史》是国内第一部全面、系统、深入梳理国人留学史的专著,出版后受到学界广泛关注。日前就该书采访了李喜所先生。
读书报:请问当初您是怎么想到编写这部《中国留学通史》的?
李喜所:我钟情留学史研究已经30多年了。“文革”后期,人民出版社的林言椒先生委托苑书义教授组织华北一些大学的老师,编写中国近代史教材,我有幸参加。那时这方面的研究还几乎是空白。教材写完后,我“爱上”了留学史。此时恰逢改革开放,留学潮风生水起,更激发了我研究留学史的热情。我在数年间写出了十几篇论文,引起学界和社会的关注。1987年后,又陆续出版了《近代中国的留学生》、《容闳传》、《近代留学生与中外文化》、《留学旧踪》等书。同时我指导的博士研究生也争做留学史的论文,前后有20多篇。我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等项目,以及与美国、英国、日本等大学的合作项目,都集中在留学方面。不少学界朋友建议我集中精力编写有规模、有水平的《留学通史》,我自己也早有此念。2003年,有出版社表示兴趣,我便带领团队全力投入了该书的编写。细细想来,我与这部书纠结的心路历程是:因“情”成“结”;因“结”成“命”,即融为生命的一部分。情结与使命的长期累积,必然在偶然中了结。
读书报:与同类书相比,《中国留学通史》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
李喜所:中国人真正完整意义上的出国留学,迟至洋务运动时期才出现,至今也不过一个半世纪的历史。海内外关于留学史的著作也不过50多种,而且至今还没有一部完整而厚重的通史。用近300万字的篇幅,较完整地评述中国的留学进程,本书是第一部。和其它著作相比,本书具有通、细、新三个明显的特点。所谓“通”,就是系统全面。本书分晚清、民国、新中国三大卷,一直叙述到今天。特别是新中国卷,为首创。每卷后附大事记,浓缩留学的总体变迁。所谓“细”,就是深入解析,于细节处升华大精神。例如,对“留学”一词的由来,书中有详细的考究。早期留美幼童在美国的日常生活也都做了实事求是地评论,许多留学名人书中皆有血肉丰满的叙述。当代留学生在国外酸甜苦辣的留学生活,在书中也可窥见一二。所谓“新”,就是采用新资料、运用新方法、提出新观点。本书使用的基本是经过考订的原始的中外史料,并合理吸收了国内外学者最新的研究成果。研究方法则将宏观叙事和微观深入有机结合。这种尝试成功与否,还待方家评说。至于新观点,几乎每章、每节都有,此不赘述。本书最突出也是贯穿全书的应该是以留学文化考察留学史。以往的留学史研究,包括我过去的一些论著,基本从教育史或者文化交流史、社会史的角度研究。本书的谋篇布局,则力图从文化的视角研究文化人。
读书报:国内留学史研究现状如何?这方面现有的比较权威的著作有哪些?
李喜所:关于研究现状,我在本书的“全书导言”中有详细评述,这里简略勾画一下。“文革”前研究留学的人很少,偶尔涉及也以批判为主。改革开放后,留学研究逐步走热,20世纪80年代是起步阶段;90年代是升温时期;21世纪至今是走热阶段,有变为显学的趋向。而且从事各种不同学科的学者都在探讨留学生的历史轨迹。实际工作部门也从引进人才、孵化留学产业等不同角度研讨留学史和留学现状。但集中精力完整系统地探讨留学史的相对较少。目前较为公认的除南开的留学史研究团队外,还有徐州师大周棉教授的留学研究中心,广东珠海的留学文化研究中心和北京欧美同学会的研究群体。
就通论留学史的著作看,学界比较看好的著作有我的《近代留学生与中外文化》、王奇生的《中国留学生的历史轨迹》、周棉的《中国留学生大辞典》;台湾林子勋的《中国留学教育史》、王焕琛的《留学教育——中国留学教育史料》。到目前为止,惟有我们这部通史“通”到了今天。
读书报:留学史研究的意义何在?在未来可能会有怎样的研究走向?
李喜所:留学史研究的意义取决于其与国家、社会、家庭以及学术的联系程度。国家之命运系于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晚清、民国和新中国,留学生是高级人才的重要来源之一。当前的现代化建设更与吸引留学人才紧密相连。作为新中国强大的一个重要标志的两弹一星,核心力量是钱学森、邓稼先等归国留学生;我们的院士,90%有留学经历。围绕留学生进行的一系列社会管理和软环境的改革和建设,深化和推进着中国中产阶层的崛起和社会的现代转型,尤其是社会公共文化空间的发展。通过留学史的研究,不仅可以汲取历史的营养和智慧,保证留学事业科学、有序的发展,而且能够拓宽史学的研究领域,促使史学、社会学、教育学、人才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的交流与融合。
受强烈的现实感的制约,留学史的研究可能会引起更多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的关注,研究人数会增多,参与的学科会扩展。而随着整体性的、重大问题的研究水平的提升和成果的丰硕,留学史将向细化、多元和综合的方向演进。细化即是深化,细节常常体认历史的真实和深度。而且,研究的范围会因留学生涵盖人、知识、文化、社会、世界等许多重要方面,将进一步引起多学科、多侧面的多元研究。留学史内容的深厚与广阔,决定了研究的多元走向。须在多元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综合和形而上的升华,同时也必然有大学者在这方面写出高水平的传世之作。
读书报:一般人总觉得民国时期那些留学的人是有真本事的,回国后有一番大作为者比例很高,而且似乎更加爱国;现在的留学生好像水平差了,对国家的贡献也小了,出去就是为了不回来。事实是这样的吗?
李喜所:从表象上看是这样的,实际却并非如此。和今天的留学生相比,民国时期的留学生一是人数少,精英较多。整个民国时期,留学生也不过5万,而教育部2010年统计的留学人数是80多万,实际还要多。近百万的留学大军,难免鱼龙混杂。但不可否认,留学队伍中还是云集了众多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二是民国留学生公费为主,挑选严格。今天的留学生则自费远远超过公费,而且渠道很多。但是,主流绝对是好的。国家公费留学的考试还是相当严格的,完全可以保证质量。三是民国是乱世。俗话说“乱世”出英雄,民国的一些留学精英在“乱世”博弈,容易变成英雄俊杰。另外,当前的留学生大多活跃在不大吸引大众眼球的科技、经济、教育领域,知名度有限。于是就引来一个错觉,今天的留学生无法和民国时期同日而语了。至于出国留学生回国的少了,爱国心也不如从前了,则需用与时俱进的新眼光和新思维来重新考量。的确,民国时期的留学生基本都学完回国,如今则多数不归,尤其是留学北美和澳大利亚的。最简单、带根本性的原因是,留学生的价值追求发生了新变化。民国年间,留学就是为了学知识、长本领,回国工作,很少有人想到在国外发展的。如今,人们留学的目的已经逐步转变为在增长知识、才干的基础上,寻求最适合自己发展的环境。在他们心中,生存和发展是第一位的。很多留学生在完成学业之后,觉得国外最适合他们学习、工作、生活,就暂时留在了国外。这种现象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司空见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状况的迅速好转,又有越来越多的留学者感到回国更有利于自我的发展,纷纷回国。诚然,回国工作是一种爱国,但在海外发展也绝不能讲就不爱国。在“地球村”时代,只要想为国效力,在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实现。我们应该与时俱进,超越以回国与否来划分是否爱国的单线思维,将爱世界、爱人类与爱祖国融为一体,在追求大爱中振兴中华。
责任编辑:东方国际加拿大部 国际教育信息组
民国时期10万学子留学海外,为何大多数人都回国发展?
根据民国时期的记载统计,当时中国的学生还是很多选择出国发展,大约有10万留学生外出留洋,但是最终大部分的人都选择回到国家,为什么会有如此明显的差距?绝大部分的留学生完全放弃国外的条件,直接选择回国发展,要知道当时的中国根本就不如现在的繁荣昌盛,为什么会有如此反常的现象,难道真的是赤子之心吗?其实最主要的是因为下面的原因。
政府的邀请
早在民国之前,当时的清政府虽然已经没落,但是仍然想找机会崛起,同时也知道知识分子的重要性,所以很早就已经对于留学生展开大门,并且也下诏留学生可以回国考试。之后再按照考试结果,也同样可以授予相应的出身。
当时之所以这么做,主要就是为了能够减轻革命的力量,但是对于这些从小就接受教育的学生来说,无疑就是进入到政界最快的一种方式。譬如说,在袁世凯时期当时报名的留学生有250名,最终有6成以上全部都被录取,有些进入中央各部担任官职,有些进入中央部门学习,在等待一两年之后基本上都能够担任重要的职务。
回国可以成教授
这些回国的人学历非常的高,学到的知识也是比较先进,所以相比国内当时落后的情况,回国之后基本上都能够成为学校的教授。当时的社会情形非常的紧迫,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更是稀缺,其实本身就如此。
比如说当年胡适也曾经在美国读书,但是在还没有拿到毕业证书的情况下,北大早就已经向他发出邀请,要知道当时的胡适才只有20岁出头,如此的待遇,相信很多人都没有办法拒绝。
除了他之外,也有很多人有过相似的经历,比如顾维钧也曾经有过相似的经历,当时在还没有拿到博士学位的情况下,袁世凯就已经抛出橄榄枝,邀请他成为自己的总统秘书,相信任何一种人在面对眼前的机遇时,都不可能会无动于衷吧。
待遇水准有差别
其实在清朝末年时候,大部分的人对于自身的文化早就已经丧失信心,也认为只有西方强大的军事,才能够真正让国家进入繁荣富强的阶段,那么到底谁能够承担此重任,肯定也就是留学生,当时就是寄希望于留学生学得先进知识,从而能够发明出一样先进的武器。
但是当时本身就有这样的一种现状,西洋留学的根本就看不上东洋留学的,东洋留学的也在心中鄙视本土上学,所以在薪酬上就有着明显的一种对比,渡过一层金的这些留学生,可拿到的薪酬直接超过本土学生的三倍,比如说英国留学归来之后最起码可以拿到200块左右的月薪,但是本土的大学生却只有60块,如此的差别也是非常明显的,自然也会吸引很多留学生回到国内。
想问几件关于民国时期留学生的问题?
1.出生寒门很难有机会出国留学,至少温饱以上才有机会,至于一些公费出国的名额,也是被别人早早的瓜分了。但是因为日本生活费便宜,大概只需要日本的一半,坐船就可以到达。2.去的大学五花八门,因为大部分都是去混个头衔,镀金。好一点的学校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能学到点东西,也给中国培养了一些人才。比较好的就是早稻田,明治。一般2-3年。3.这个要分。公费出国的一般回来都会根据你的专业/关系来决定职位,大概和现在的科长水平差不多。(主要还是靠关系,中国历来是人情社会)自费的也要分。一般来说留学欧美的都是学了东西的,回来可能更多的是搞科研,去高校。去日本的混子比较多,很多当时加入了同盟会,后来就一起干革命了。自己谋求职位看水平了。可以参考一本书,中国留学史
祝你好运望采纳,如有疑惑欢迎追问。
好了,关于“民国时留学时间”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民国时留学时间”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请添加微信号咨询:1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关注我们

留学规划
留学考试
留学指南
留学攻略
留学生活
留学信息
留学专业
留学签证
关于我们
网站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