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玉良留学时间_潘玉良的学生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析一下“潘玉良留学时间”的优缺点。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分析吧。
文章目录列表:
1.美女潘玉良的传奇人生:从沦落风尘到知名画家2.她出身青楼,遭时代厌弃唾骂,却依然坚定的活出了自己
3.从古至今姓潘的名人有哪些
4.中国近现代女画家
5.为什么潘玉良被誉为“中国西洋画家中的一流人物”?
6.潘玉良很丑为什么潘赞化
美女潘玉良的传奇人生:从沦落风尘到知名画家
民国是一个动荡的年代,却也是教育繁荣,文化灿烂的时期,传奇的故事发生在这一时段,优秀的人才诞生在这个时代。不要说民国这个不好,那个不行。短暂的人生不重要,精彩的人生才值得回味。如果不是一个思想交锋,社会动荡的年代,或许没有如此璀璨的人生。
民国时期有个女画家,成绩很大,具有国际性的影响,但是她出身卑微,曾经是沦落风尘的女子,可是她有着传奇的经历,从一个雏妓变成小妾,女学生,女留学生,女画家,女教授。如果不是在民国,或许不会有她这样戏剧化的人生经历。
她就是潘玉良,中国具有传奇色彩的女画家、雕塑家。
潘玉良原名杨秀清,又名张玉良。1895年出生于“盛产细马”的江苏扬州。出生时父亲病故,8岁时母亲去世。13岁被赌徒舅舅骗到芜湖,卖给妓院做烧火丫头。在妓院4年中,她拒绝接客,逃跑10多次,被暴打10多次。幸运地遇到了潘赞化,一位有同情心,也时常进入风月场所的官员,他帮助她脱离苦海。
图5-31,潘玉良的静物画
成为潘赞化侧室之后,潘玉良开始识字断文,这是她发生蜕变的一个重要基础,她喜欢上了绘画,成为画家洪野的学生。1918年,潘玉良考入上海美专。
图5-32,潘玉良的自画像
第二学年班里开设了人体素描课,初次遇到裸体模特,男女同学都低下了头,玉良更是觉得难为情,放不开手脚,人体画画的很不好,受到老师的批评。
为什么风景画画的很棒,人体画却画的很糟糕?大概是练习少的缘故。去浴室洗澡,潘玉良一下子眼睛发亮,如此多的人体,真是练习人体动态的好机会。她拿来铅笔和速写本,对着浴室的女人体,迅速画了起来,然而她大胆与专注,却遭到了浴室女客的非议,招来一顿暴打。
浴室人体不能画,画室人体课次少,如果解决人体练习?潘玉良苦思冥想。突然间,她想起来,别人不给画,我画自己谁又能干涉?于是,她在自己家中,关好门窗,拉上窗帘,脱去衣服,赤条条地坐在镜前,对着镜子中的自己躶体,画起人体素描。如此坚持,很快潘玉良的人体画就画的很棒了,毕业时,她以优异的成绩跨入优秀毕业生行列。
1921年潘玉良考考上官费赴法留学,进入国立里昂美专。两年后毕业,又考取国立巴黎美术学院,师从达仰·西蒙。1925年参加一栋楼美术展获得奖章和奖金。1928年冬,潘玉良受聘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画系主任。
图5-33,潘玉良
1937年潘玉良开始尝试用毛笔进行人体写生,同年6月10日,她在南京华侨招待所举办个人画展,陈独秀为画展题词:“玉良女士近作此体,合中西于一冶,其作始也犹简,其成功也必巨,谓余不信,且拭目俟之。”
同年,参加巴黎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举办潘玉良画展,此后定居巴黎。其绘画作品参加法国独立沙龙展,获得国际声誉,成为享誉国际的知名画家。
她出身青楼,遭时代厌弃唾骂,却依然坚定的活出了自己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民国的才女们,貌美、有才华且风情万种,青楼女子更是粉黛娇媚,容颜俏丽。但看到潘玉良的自画像,却将这种遐想击碎了:她脸宽且长,嘴唇丰厚,眉毛高挑,神情凛然,与那个时代女性的群像相去甚远。
其实,潘玉良的差异化绝非仅限于此,从出身,到个性,再到艺术都是。
2020年的12月11日,成都博物馆举办了一场免费展览。这场名为“玉汝于成”的展览,将一位名叫潘玉良的民国女性重新拉回了大众视线,也揭开了这位女画家,从一位青楼女子逆袭成为艺术家的人生传奇。
潘玉良,出身于风尘,却成为20世纪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她一生留下了2000多件艺术品,获得很多国际奖项,同时也创造了很多中国绘画史上的第一次。
在早期西画运动中,她被誉为“中国印象派第一人”; 她是东方考入意大利罗马皇家画院的第一人;也是中国画家中,画作被卢浮宫收藏的第一人。
但就是这样一个有着非凡艺术造诣的民国女性,她的出身和时代对她并不友好。
1895年,潘玉良出生在江苏扬州一个贫穷的家庭,原名张玉良。她一岁丧父,八岁丧母,14岁又被嗜好鸦片的舅舅卖进了青楼。17岁时遇到了一生中最懂他的人——《新青年》主编潘赞化。
“原是冰肌洁白身,玲珑心曲本天生。漫言埋没无颜色,一出污泥便可人。”这是当时潘赞化对张玉良的欣赏和赞美。
自此,张玉良跳出火坑,转折了命运。最为可贵的是,潘赞化为张玉良赎身,初衷不是为了满足私欲,而是出于对女性的尊重。
赎身后,他让张玉良自己选择去留,当得知她不愿意离开,考虑到张玉良的名节,才郑重娶她做了小妾,并鼓励她做新时代的女性,亲自教她识字读书,接受新式教育。出于感激,婚后的潘玉良自愿改姓,来表达对丈夫一生的追随。
潘赞化的温暖和体谅,让潘玉良脱胎换骨,有了与艺术结缘的契机。
1918年,她达成心愿,以素描第一、色彩高分的成绩考入上海美专。
但悲喜同至,随后潘玉良妓女的身世被扒了出来,一时间,“誓不与妓女同校”的鄙视和偏见,向潘玉良痛下杀手,她落榜了。
庆幸的是,美专的校长刘海粟却极为开明,在得知这件事以后,力排众议,录取了潘玉良。
进入大学以后,接触西方绘画为潘玉良打开了新的世界。
歌德说:“想逃避这个世界,没有比艺术更可靠的途径;要想同世界结合,也没有比艺术更可靠的途径。”艺术让潘玉良获得了重塑自我的机会。她开始重新审视过往,反思人生,并且让自我的不幸,从艺术的殿堂中找寻出口。
她选择了西洋裸体画,让内心的枯萎在肉体的直视中复活,也让诋毁和不屑在人体曲线的自由奔放中,弃之尘土。
然而,那个时代,裸体画并不被大众认可,为很多人不耻。一开始,没有人愿意为她做人体模特。为了画出最好的作品,她不得不跑到澡堂去偷偷临摹,后来被人发现,打了出来,她只好回家,自己脱光衣服,对着镜子描画。
这种离经叛道的疯狂行为,又被很多人唾骂,妓女的曾经也再次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此时,潘赞化再次站到了潘玉良身边。在丈夫的支持下,她解除了这层顾虑,勇气倍增,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美专的学业。
然而,裸体画属于西洋,在20年代的中国有所发展很难。美专的校长建议潘玉良前往法国留学。
令人欣慰的是,潘赞化不但允许潘玉良留学,还为其争取到了官方的留学经费。
1921年,潘玉良在“法华教育会”的安排下,和苏雪林、林宝权、罗振英等13名女子一起前往了欧洲。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里昂国立美术专科学校,成为徐悲鸿的同门。
两年后,又考取了巴黎国立美术学院,跟从达仰·西蒙学习,主攻油画和素描。
潘玉良曾说:“我必须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挣扎!”她把所有的热情都投入到了绘画中,常常一画到天亮。即使在经费短缺的情况下饿着肚子画也不动摇。
……
努力让潘玉良的留学生涯熠熠生辉。
疯狂的刻苦,让她获得了意大利美术展览的奖章和5000里拉的奖金。8年后回国就受聘上海美专的西洋画系的主任,随后又被徐悲鸿聘为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的教授。
潘玉良自此开始绘画创新,把中国画的传统画法与欧洲裸体绘画的风格融合,开创了中西合璧的新画法“新白描”。
然而,这些优秀,没有让潘玉良摆脱时代给她的枷锁,也不能让她免于被狭隘误解。
回国后,潘玉良先后举办几次画展,在引发巨大轰动的同时,谩骂和侮辱卷土重来。不但画作多次被毁坏,小报记者还质疑她的画作是他人代笔,低劣的污言秽语更是到处飘飞。同事攻击她说:“中国人都死光了,才让一个婊子到高等学府来当导师!”游览者在毁掉的画作上留言:“妓女对嫖客的歌颂”。
在家里,潘赞化的原配也对她愤恨:“不要以为当了教授就可以跟我平起平坐。”
漂泊海外累积的热忱,一点一点被蚕食,最终变成了眉眼间的心灰意冷。
潘玉良觉醒了,意识到唯有理解的土壤,才能让她呼吸,再次选择了出走。
潘赞化看透了爱人的伤痛,也选择了放手。“边塞峡江三更月,扬子江头万里心。”
欧洲的漂泊,让潘玉良的传奇再次升华。一去四十多年,潘玉良活成了有名的“三不”画家:不恋爱、不入外国籍、不签约画廊。
她偏安于巴黎一处简陋的顶楼,成了边缘化的人物,每日专注作画,有时候一天到晚都不出来。
1945年3月,她全票当选为中国留法艺术学会会长,成为了艺术界举足轻重的人物。
但是不幸和追问让她领悟了,艺术不是技艺,而是艺术家体验了的感情的传达。
所以,即便喧嚣,她却刻意与这个世界保持着距离,用近半个世界的坚守,呵护着自己的尊严和内心的娇贵,不取悦,不卑微,也不失落。
她多次收到法国为她颁发的奖章,却依然爱着自己的国家。
即使生活清贫,也不通过法国画廊出售画作,梦想的是把生前的作品全部带回祖国,并且枕头下面,总是放着一张字条:
“这是我的家信,如果我死了,烦朋友们将这封信寄给小孙潘忠玉留作纪念。中国,安庆市,郭家桥41号。”
1977年7月22日,潘玉良在法国离世,终年82岁,身着中国旗袍,与莫泊桑、波德莱尔、萨特等,诸多名垂史册的巨匠一起,安葬于蒙帕纳斯墓地。
命运用这样的方式,肯定了她一生的执着:即便是一直活在别人嘴里,也没有关系,因为世界上的无可替代大多是千锤百炼后的结果。而你只有保持自己的信仰,才能在属于自己的册页中,找到独属于你的位置。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最终的归宿都是自己。
只有坚守了自己,相信了自己,理解了自己,全力以赴了自己,才能活出自己的独有姿势。
这就是民国才女潘玉良传奇的一生。她的抗争,她的努力,她的坚守,她的栩栩生辉或许呢能给你一些启示!
从古至今姓潘的名人有哪些
潘安 潘长江 潘阳 潘霜霜 潘玮柏 潘晓婷 潘辰
潘氏名人在我国历史上,潘姓名人辈出。
见于史籍,最早的潘姓人物是春秋时楚国太师潘崇,其世代为当朝有势力的家族。
西晋时有文学家潘岳,曾任河阳令、著作郎,给事黄门侍郎等职,以其文字才华及“美姿容”而著名。在文学方面他长于诗赋,文词华靡,为当时形式主义诗风的代表人物,与陆机齐名,其《悼亡诗》为世传诵。
宋代有大将潘美,为赵匡胤手下重要军事将领,屡立战功,累官至忠武军节度使,封代国公。
明代有著名水利家潘季驯,他自嘉靖末到万历间,四任总理河道,先后达二十七年。他治黄方法是:筑堤防溢,建坝减水,以堤束水,以水攻沙,河行旧道,反对改流,讲究修防,借黄(黄河)通运(运河)。他著书多部,甚有影响。
清朝有学者潘来,博涉经史及历算声韵之学,曾参与纂修《明史》。
现代人潘天寿,杰出的画家、美术教育家,平生积极从事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工作,为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绘画艺术,为培养美术人才等作出了可贵的贡献。他精于写意花鸟和山水,笔墨有金石味,朴厚劲挺,气势雄阔,融诗、书、画、印于一体,形成自己的特色。
/clansman.php?type=famous&fid=cNePrZF748qYbper
潘佺
〔清〕清初人。工细花鸟,得宋人法。《历代画史汇传补编》
潘大临
〔约公元一O九O年前后在世〕黄冈(书录解题作齐安)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哲宗元佑中前后在世。善诗文,又工书。为人风度恬适,殊有尘外之韵,曾同黄庭坚、苏轼、张耒诸人游。家贫甚。谢逸当以书问;有无新作?他答书道:“秋来景物,件件是佳句,恨为俗气所蔽杀。昨日清卧,闻觉林风雨声,欣然起,题其壁曰:‘满城风雨近重阳。’忽催租人至,遂败兴,止此一句奉寄。”大临自云诗法老杜,其宝不甚相似,仅得句法于苏轼耳。著有柯山集二卷,《文献通考》传于世。
--------------------------------------------------------------------------------
潘大同
〔清〕(一八二二至一八六二)字吉人,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楷长子。廪膳生。善画芦雁,学边寿民。卒年四十一。《艺林悼友录》
--------------------------------------------------------------------------------
潘大琨
〔清〕字梧庄,江苏宜兴人。官县丞。吴岫弟子。工写生。《清朝书画家年录》
--------------------------------------------------------------------------------
潘德舆
〔清〕(公元一七八五年至一八三九年)字彦辅,一字四农,江苏山阳人。生于清高宗乾隆五十年,卒于宣宗道光十九年,年五十五岁。性至孝,博学工文词。阮元为漕运总督,招之,力辞不往。继游京师,与郭仪霄、张际亮、张履、汤鹏等友善,互相研讨。道光八年(公元一八二八年)举人。十五年,任安徽知县。末几,卒。德舆文入幽出显,沈痛吐露,诗复精深奥博,耐人寻味。所著有《养一斋诗文集》二十六卷,《剳记》九卷,诗余三卷,诗话十三卷,均《清史列传》并行于世。
--------------------------------------------------------------------------------
潘丁丁
〔现代〕一九三六年生。北京人。擅水粉画。乌鲁木齐军区某部。
--------------------------------------------------------------------------------
潘定澜
〔清〕字柳塘,广东长宁人。岁贡生。工诗,善米芾书,尤长于画。兼工山水、人物,所绘北游图,风帽雪衣,倚装独立,慨然有澄清之志。尤以桃花一帧最工。阳春谭敬昭题其春园读画图,亦有兼长三绝之目。《七十二峰草堂文勺、听云楼诗钞、梦香居诗三集》
--------------------------------------------------------------------------------
潘东
〔清〕江苏昆山人。澄(?至一六五五)子。澄善诗画,为“玉山高隐”十三人之一。东承家学。画笔高古,不入时蹊。《艺林月刊、昆新合志》
--------------------------------------------------------------------------------
潘恩
〔明〕(约公元一五三六年前后在世)字子仁,上海人。生卒年均不详,约明世宗嘉靖十五年前后在世,年八十七岁。六岁能辨四声。嘉靖二年(公元一五二三年)进士。历为山东副使。因事忤旨,谪河源典史。四迁为江西副使,进浙江左参政,御倭有功。寻以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劾徽王载论,伊王典瑛贪虐骄横,声名大著。后以左都御史致仕。卒,谥恭定。恩所著诗赋策表赞铭祭文等篇,今有笠江集十二卷,《四库总目》行于世。
--------------------------------------------------------------------------------
潘坊
〔公元一二O四年至一二四六年〕初名筠,字庭坚,福州闽人。(一作富沙人)生于宋宁宗嘉泰四年,卒于理宗淳佑六年,年四十三岁。端平二年(公元一二三五年)进士。历太学正,通判潭州,因日食上忆丞相游似。似心善其言,将用之,适坊已卒。初,坊在闽司帅府机宜文字,日醉骑黄牛,歌离骚于市。尝约同舍置酒瀑布前,行令曰:“有能以瀑泉东灌顶而吟不绝口者,众拜之”。坊被酒豪甚,脱巾髽髻裸立流泉之冲,高唱沧浪歌。及归,乃卧病不起。坊工诗词,有紫岩集《绝妙好词笺》行世。
--------------------------------------------------------------------------------
潘封
〔清〕字小桐,浙江新昌人。西凤子。亦善制竹印,能傅家学。《飞鸿堂印人传》
--------------------------------------------------------------------------------
潘高
〔清〕(约公元一七二二年前后在世)字孟升,江苏金坛人。生卒年均不详,约清圣祖康熙末前后在世。家贫工诗,五言素娥章、柳。陈维崧尝写其诗寄王士祯,士祯称其“清真古澹,王庭相颉颃”,以是有名于时。应督学试,列下等,怡然自得。金陵诗社赋《秦淮晓渡》诗,诸名流咸集,高曰:“我年老才尽,止绝句二十字。”其诗云:“潮长波平岸,乌晒月过街,一声孤擢响,残梦落清淮。”众见之,捷为搁笔。子玢亦工诗,著有《双清集》及《句溪集》,(均清史列传)并行于世。
--------------------------------------------------------------------------------
潘圭
〔清〕字镇卿,丹徒(今江苏镇江)人。恭寿侄,思牧子。工山水,惟师米友仁,能续家法。《扬州画苑录》
--------------------------------------------------------------------------------
潘果
〔清〕(约公元一七三六年前后在世)字师仲,江南无锡人。生卒年均不详,约清高宗乾隆初前后在世。工诗,雍正元年(公元一七二三年)进士。官辰州同知。
--------------------------------------------------------------------------------
潘鹤
〔现代〕一九二五年生。广东南海人。擅雕塑。广州美术学院。
--------------------------------------------------------------------------------
潘鸿海
〔现代〕一九四二年生。上海人。擅油画。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
潘厚
〔近现代〕(一九O四至一九四三)字博山。善画山水、花卉。一九三五年作残月半桥霜图,一九四三年作岁朝清供图。卒年四十。《明清画苑尺牍附蘧庵遗墨》
--------------------------------------------------------------------------------
潘焕龙
〔清〕(约公元一八三六年前后在世)字卧园,湖北罗田人。生卒年均不详,约清宣宗道光中前后在世,年七十三岁。道光五年(公元一八二五年)举人。敦品励学,尤工于诗。游京师,与曾燠、陈沆、黄爵滋相切劘,所诣益进。尝赋《七白松歌》,苍郁古厚,一时传诵都下。历官河南洧川、商邱及山东邹平知县。所至有循声。暇则与邑人士酧酒论文为乐,乞养归。焕龙著有《四梅花屋诗钞》十三卷,《卧园诗话》十卷,及《泰山游记》、《读书日记》,均《清史列传》并行于世。
--------------------------------------------------------------------------------
潘徽
〔公元?年至约六二二年〕字伯彦,吴郡人。生年不详,约卒于隋炀帝大业九年。性聪敏,少受礼、诗、书,讲老、庄,并通大义,尤精三史,善属文,能持论。仕陈为客馆令。陈亡,为州博士。奉孝王俊闻其名,召为学士。尝于马上为述思赋,行一驿面成。俊卒,晋王广引为扬州学士。及炀帝立,为京兆郡博士。与杨玄感兄弟友善。玄感败,出为威定县主簿。意甚不平,行至陇西,发病卒。徽曾奉奉孝王命为万字文;并撰集字书,名曰韵纂,凡三十卷,自作序。居江都时,又奉晋王令,与诸儒撰江都集礼,凡一百二十卷,并奉令作序。复助杨素撰魏书,因素卒而止。
--------------------------------------------------------------------------------
潘吉
〔明〕见沈洪。
--------------------------------------------------------------------------------
潘吉兹
〔近现代〕一九一九年生。浙江武义人。擅国画。北京画院。
--------------------------------------------------------------------------------
潘季驯
〔明〕(公元一五二一年至一五九五年)字时良,号印川,乌程人。生于明武宗正德十六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三年,年七十五岁。嘉靖二十九年(公元一五五O年)进士。官御史,巡按广东,行均平里甲法,人民称便。累迁工部尚书,右都御史。前后四奉治河命,在工二十七年,习知地形险易,增筑设防,置官建闸,功绩最著。乞休归,卒。季驯著有《留余堂集》四卷,及《河防一览》、《河防管见》、《两河经略》等,《四库总目》并行于世。
--------------------------------------------------------------------------------
潘佳晴
〔清〕字快雪,松江(今属上海市)人,寓秀水金明寺三十年,卒于僧舍。诗学李商隐,书苍秀得苏、米法。《秀水县志》
--------------------------------------------------------------------------------
潘家峻
〔现代〕一九四七年生。广东南海人。擅油画。湖南衡阳某部队。
--------------------------------------------------------------------------------
潘江
〔清〕字乐湖,广东南海人。山水秀润,所居南雪草堂,多鉴藏前人书、画、金石、彝鼎,好与高人逸士游住山水。画学恽、王,晚宗沈周,气苍骨重。谢兰生题其画册云:“乐翁画泛涉诸家,此册前十叶摹恽正叔上,与前骨格又别颖。翁专习绘事,凡一轴成不取自是,有指摘者,应时改定。”《常惺惺斋书画题跋、剑光楼笔记》
--------------------------------------------------------------------------------
潘君仲
〔清〕云间(今上海市松江)人。能以纸制奕子,状如滇式,色莹亦然,且敲之有声。其为五瓣梅花香盒,蒙之以锦,不可觅其联缝之迹。皆奇技也。《闽小纪》
--------------------------------------------------------------------------------
潘俊
〔清〕字逸伯,浙江余姚人。工篆刻,得赵之琛衣钵正传,所作酷肖,不差累黍,与笪晓山交最深,晓山印多出其手。《广印人传》
--------------------------------------------------------------------------------
潘俊麟
〔清〕上海人,承湛子。精鉴别,亦能画。《海上墨林》
--------------------------------------------------------------------------------
潘可藻
〔清〕字宾文,号懒庵,浙江景宁人。康熙五十年(一七一一)岁贡生,少负奇气,淹通典籍,工绘事。有懒庵集。《清画家诗史、景宁县志》
--------------------------------------------------------------------------------
潘坤
〔清〕字寿石,号寿卿,钱塘(今杭州)人。工八分书,善人物、花鸟,工致秀丽。《画传编韵》
/blog/static/516144972010101764441405/
中国近现代女画家
1、何香凝
何香凝(1878.06.27-1972.09.01),女权运动的先驱之一,民革主要创始人,国民党元老,建立民国的功臣,“三大政策”的忠实执行者,抗日统一战线的一个方面军,也是新中国创始人之一。
1909年4月10日,何香凝转学东京本乡女子美术学校日本画高等科。在学校里,她除接受老师端管紫川先生讲授的山水、花卉画外,还每周两次向日本帝室画师田中赖章学画狮、虎等动物。
作为中国革命的元老级人物,何香凝一直没有放下画笔,早期作品有浓厚的日本画风格,她以梅花和老虎为题材的绘画作品享誉海内外。
她擅作花鸟,偶作山水,笔致圆浑细腻,色彩古艳雅逸,意态生动。擅长中国画。作品有《狮》、《梅花》、《高松图》等。
何香凝的画作立意讲究,她常借对松、梅、狮、虎及山川等的描绘,抒情明志。她的充满斗争之意的作品不仅记录着本世纪初叶以来的变幻风云,是中国现代史的缩影,同时也是她七十年革命生涯和人格品行的生动写照。
2、潘玉良
潘玉良(1895—1977年),中国著名女画家、雕塑家。1921年考得官费赴法留学,先后进了里昂中法大学和国立美专,与徐悲鸿同学,1923年又进入巴黎国立美术学院。
潘玉良的作品陈列于罗马美术展览会,曾获意大利政府美术奖金。1929年,潘玉良归国后,曾任上海美专及上海艺大西洋画系主任,后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
1937年旅居巴黎,曾任巴黎中国艺术会会长,多次参加法、英、德、日及瑞士等国画展。曾为张大千雕塑头像,又作王济远像等。潘女士为东方考入意大利罗马皇家画院之第一人。
代表作品《格鲁赛头像》。
3、陆小曼
陆小曼 (1903年11月7日-1965年4月3日),名眉,别名小眉、小龙,江苏常州人,近代女画家。师从刘海粟、陈半丁、贺天健等名家,晚年被吸收为上海中国画院专业画师。
曾参加新中国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画展。陆小曼擅长戏剧,曾与徐志摩合作创作五幕话剧《卞昆冈》。
她还谙昆曲,也能演皮黄,写得一手好文章,有深厚的古文功底和扎实的文字修饰能力。因与徐志摩的婚恋而成为著名近代人物。1965年4月3日于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62岁。
4、方君璧
方君璧(1898—1986年),女,福建闽侯人。中国二十世纪初为数不多的女性画家之一。出生于名门望族,曾经留学法国,在巴黎期间其作品《吹笛女》作为第一位中国女性画家的作品入选“巴黎美术展览会”。
1984年巴黎博物馆为她举办了“方君璧从艺六十年回顾展”,给予这位在巴黎起步的东方女画家的业绩以充分的肯定。被誉为“东方杰出的女画家”。代表作品《吹笛女》、《拈花凝思》等。
5、陈小翠
陈小翠(1907-1968),又名玉翠、翠娜,别署翠候、翠吟楼主,斋名翠楼。女,浙江杭县人。擅长中国画,十三岁即能诗,有神童之称,后从杨士猷、冯超然学画。
擅长工笔仕女和花卉画,风格隽雅清丽,饶具风姿。擅书法,笔致清峭,有俊拔挺秀之趣。上海中国画院画师。著有《翠楼吟草》十三卷等。
百度百科——何香凝
百度百科——潘玉良
百度百科——陆小曼
百度百科——方君璧
百度百科——陈小翠
为什么潘玉良被誉为“中国西洋画家中的一流人物”?
她出身于青楼,走出青楼却成为世界著名画家,中国画家中,她的作品第一个被卢浮宫收藏,并且在法国,她的作品被禁止出境,同时也是第一个考入罗马皇家画院的东方人,在巴黎大学的颁奖历史中,她也是第一个获得“多尔烈奖”的外国艺术家,她在中国乃至世界画坛中,都堪称是一个奇迹,如今一幅画价值3453万。
我们从小会听到一个故事,丑小鸭变身白天鹅,很多人喜欢把这个故事带入到潘玉良身上,然而对于潘玉良来说,她本身就是“白天鹅”,被称为“旧上海十大红颜沉香”,然而却1895年出生在一个贫民家中,年幼失去双亲,在舅舅家生活,14岁便因生得漂亮被卖到了青楼。
在潘玉良17岁的时候,她已经成为当地的名花,在一次宴会中,与潘赞化相识。这一次的相识,对于潘玉良来说可以称得上是一次重生,她被潘赞化赎出青楼,娶为小妾,原名张玉良的她也因此改名为潘玉良。不识字的潘玉良当时也在潘赞化的帮助下学习了很多文化知识,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潘赞化看到潘玉良所画的一幅莲花,大赞到:“过人的天资,天生的艺术素质。”之后的潘玉良考入了上海专科美术学院,正式走上了绘画的道路,在进入美院,潘玉良展现出了超高的审美与绘画天赋,也逐渐成为了画坛中一位小有名气的女画家,之后在她26岁的时候,前去法国留学8年之久,在法国画坛中享誉盛名,曾经荣获过“法国金像奖”、“意大利罗马国际艺术金盾奖”等著名国际奖项。
当时的潘玉良被称为“中国西洋画家中第一流人物”,这个名衔看着名不经传,但是在当初,也只有徐悲鸿、张大千、齐白石这样的大师才有这样的称号,而且潘玉良在国外的名气丝毫不亚于他们,徐悲鸿当时认为中国称得上画家的三个人,其中有一位便是潘玉良,可见当时潘玉良的造诣深厚。从孤儿到青楼,再从小妾到享誉全球的艺术家,潘玉良在艺术上有多么的著名,在艺术的道路上就有多么的艰辛,她不仅仅凭借着自己的天赋,更多的是对艺术的执着,从未接受过正规教育的她,堪称是画坛中的一个神话,如今也画坛中称为“一代画魂”。
潘玉良很丑为什么潘赞化
潘赞化为何要娶潘玉良,具体原因从无考证。但从青楼走出来的潘玉良,开始了一生的大转折,一脚踏进了艺术圈。
22岁,跟随画家洪野先生学习素描。
25岁,被上海美专破格录取,是中国第一批进入美专读书的女学生。但后来,因身世问题,被劝退。
26岁,考取了法国里昂中法大学,成为中国最早的女留学生之一。
28岁,去巴黎学习绘画。
31岁,去意大利,师从绘画大师康洛马蒂(Corimaldi)。
辗转中,潘玉良的艺术风格越来越成熟。她将中国的笔墨形式和西洋画的绘画语言结合起来,风格自成一派。
潘赞化给予潘玉良爱的成全尤其可贵:
潘赞化曾因参加“云南起义”获得纪念怀表一块,并转赠给了潘玉良,她一直带在身边,直到1977年她去世,怀表才作为遗物被运回国内。
两人的婚姻关系,从一开始就有身份门第上的巨大悬殊,又多年远隔重洋,聚少离多,潘玉良甚至都不是潘赞化的正妻。
但潘赞化能看到潘玉良皮囊之下的人格魅力和才华天赋,给予发自内心的欣赏和倾力支持,在男女权利关系极其不对等的旧社会,这种基于爱的成全,显得尤其可贵。
一代画魂潘玉良,14岁被舅舅卖入春院,多年后自画像卖出1021万
1895年6月14日,江苏扬州一个普通的贫困农户家中,一个女孩儿呱呱坠地,她叫 张玉良。
张玉良长到一岁时,父亲不幸离世,两岁时又失去了姐姐,到了八岁的时候,相依为命的母亲也患上了重症。
临终前,母亲将她托付给了自己唯一的弟弟,可 舅舅收留张玉良,并非是顾念与姐姐的同胞之谊,与外甥女的血肉之情,而是有着另一种龌龊的想法。
舅舅有一个恶习,“赌博”, 败坏道德,没有比赌博更甚的了 ,一旦深陷其中,什么亲情、爱情、友情,通通不过是换取赌资的工具罢了。
在舅舅家待了六个年头之后,张玉良跌跌撞撞长到了十四岁,那个时候,女孩儿十四岁是个惹眼的年纪,亦即是俗称的 “破瓜时节”。
十四岁那年的初夏,张玉良的生日还没过,舅舅急不可耐地、连哄带骗地把 姐姐唯一的骨血 卖给了芜湖县城里的春院。
由于长期做粗活累活的缘故,张玉良的长相和骨相并不是很讨喜,四肢粗大,面庞也谈不上精致,不过 福祸相依,正是这使她不至于一桩好处,使她不至于真正“沦落于风尘”。
在春院期间,张玉良在艺术上表现出了不同寻常的天赋,鸨母索性不让她接客,专门教授她吹拉弹唱,不过三年的时间,张玉良已经在当地小有名气了。
十七岁这年,原海关监督潘赞化调任芜湖总督,当地政府同僚及工商各界的同仁齐聚一堂,为他接风洗尘。
潘赞化是个读书人,为了投其所好,商会会长特意带来张玉良唱歌助兴,张玉良 轻拨琵琶,婉转歌喉,献上了一曲古风《卜算子》。
一曲歌罢,余音绕梁,潘赞化沉浸其中,回味良久,然后问道:“ 这是谁的曲子?”
张玉良低声回答道:“ 宋天台营妓严蕊,一个和我同病相怜的女子。”
“哦?”潘赞化心中微动,意味深长地看了张玉良一眼,不再说话。
商会会长 “,嘴角含笑,心领神会” ,凑近潘赞化的耳边悄悄说道:“大人,她还是个黄花大闺女呢!”
到了晚上,商会会长把张玉良送到了潘赞化府上,可 潘赞化并非“此道中人”,没有接受会长得“好意”,而是派人把张玉良送了回去。
为了使张玉良不至于受到伤害,潘赞化特意嘱咐仆人,邀请她第二天做自己的导游,游览一下芜湖的风景名胜。
潘赞化温文尔雅,平易近人,并没有因为张玉良的身份而歧视她,反而是耐心地为他讲解当地的 历史 典故,让自幼饱受冷眼的张玉良心里悄然泛起一丝涟漪。
夜幕降临,潘赞化安排车夫送她回去,张玉良浑身颤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 情感 ,扑通一声跪下来恳求道:“ 大人,我知道您正派,但是求求您留下我吧!”
潘赞化沉默了一会儿,点头同意了,待进了客房,转头问道:“ 他们派你来有什么意图? ”
张玉良声音颤抖,说道:“ 商会会长他让我来服侍大人,如果大人留下我,他们就以此为由要挟您替他们货物过关行方便,我知道留下我会对您不利,可如果我不能留下来,他们就要找流氓来糟蹋我。 ”
潘赞化盯着这个可怜的女孩儿,最终咬了咬牙,决定出手救她脱离苦海。
潘赞化的行为彻底俘获了张玉良的心,半是出于爱慕,半是出于感激,婚后,张玉良极力要求改姓为潘,这是她目前唯一能做的事了。
潘赞化知道潘玉良渴望受到教育,于是专门替她在上海租了一套房子,请老师对她进行系统的教育。
也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潘赞化租的这套房子,正好在美术教育家洪野先生隔壁,上课之余,潘玉良喜欢偷偷潜伏在洪野先生窗外偷看他作画。
这是一次恰到好处的缘分,洪野先生发现后,不仅没有责怪潘玉良,还决定免费教授她美术。
1918年,潘玉良报考了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虽然素描成绩优异,可因为她曾经的经历,教导处的先生们不敢录取她。
潘玉良大受打击,以为自己再也脱离不了“风尘女子”的标签,万念俱灰之下,她走到了苏州河边。
洪野先生听说后,找到教务处据理力争: 学校录取学生,只认成绩;国家用人,只认人才......出身作为取舍的标准。这还叫学校吗?”
校长刘海粟被洪野先生劝服,亲自在录取榜文上提笔写下了“潘玉良”三个大字,几经周折之下,1918年,潘玉良终于踏进了踏进了中国高等艺术学府的大门上海美专。
因为西画在国内的发展受到了限制,潘玉良也深陷舆论的漩涡,校长刘海粟亲自举荐她前往法国深造。
潘玉良接受了校长的好意,可她还不能私自做下这个决定,而是率先询问潘赞化的意见。
索性潘赞化深谙事理, 并没有将她视为自己的 “私人物品”, 而是对她的理想和追求给予了全力的支持。
1921年,潘玉良考取了留学津贴,乘坐加拿大皇后号邮轮踏上了异国征途,温软的海风带着丝丝缕缕的腥咸味,潘玉良的心中轻快无比。
抵达巴黎后,潘玉良首先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恶补了法语,随后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国立里昂美专,1923年,又转插到巴黎国立美专,和徐悲鸿成为了同学。
1925年,潘玉良从巴黎国立美专,再次转插入罗马国立美专,师从高级学术权威琼斯教授学习雕塑。
两个月后,王济远在上海为潘玉良举办了“中国第一个女西画家画展”,其后潘玉良被聘任上海美术专门学校西画系主任, 参加“全国首届美展”,被誉为“中国西洋画家中第一流人物”。
1930年,潘玉良兼任新华艺专、中央大学教授、导师,于上海创办了“艺苑绘画研究所”,1931年专任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1936年在南京先后举办了四次个人画展。
虽然有那么多的荣誉加身,但是潘玉良本人的生活并不十分快活, 因为当时的国人对外来事物的接受程度比较低,再加上潘玉良曾经所谓的“不堪”经历,以至于人们对她的成见像山一样不可攀越。
1936年,潘玉良举办了第5次,也是在中国大地上的最后一次个人画展,其中有一幅《人力壮士》赢得了最高荣誉,但是在收展时,其背后被贴了一个小纸条。
这重重的一击让潘玉良难过得无法呼吸,她想起了曾经那个无力挣扎的小女孩儿,那个始终活在人们的冷眼和讥讽之下的小女孩儿。
为了逃避这一切,潘玉良决定再次远渡重洋,离开了故土,离开了潘赞化,去往了巴黎,去往了自己曾经奋斗过的地方,只是她没想到的是,这一别,竟是永远!
1938年,日寇攻占我国南京,潘玉良彻夜未眠, 在悲愤中完成了一尊雕塑草坯《中国女诗人》 。
1939年,巴黎沦陷,潘玉良的画室被强行征用,自此与潘赞化失联十年,直至解放后才恢复通信。
1950年,潘玉良去瑞士、意大利、希腊、比利时4国巡回画展,获得了比利时皇家艺术学院的艺术圣诞奖章,返回巴黎后被选为巴黎中国艺术学会会长。
与此同时,潘赞化来信向潘玉良详细介绍了祖国蓬勃发展的状况,并希望她能够早日回国。
潘玉良激动不已,不顾身体的疲累,欣喜若狂地给潘赞化回信,向往着飞回祖国。
但不幸的是,法国政府告知她画作被列为法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允许带回中国,因而未能成行。
直至1977年,潘玉良在巴黎逝世,临终前留下遗言:遗作和遗物运送回国。而此时潘赞化已经逝世18年了……
好了,今天关于“潘玉良留学时间”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潘玉良留学时间”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
请添加微信号咨询:1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