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指南网

您好,欢迎访问留学指南网,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海外疫情趋势图

2024-02-24 02:40分类: 留学行前准备 阅读:

1、疫情之下,还有必要出国留学吗?

疫情之下,有出国留学打算的人还是要出国留学的,不要被疫情所影响。要知道疫情不会短时间结束,而学习的机会也不会一直都有。

自从2020年疫情开始在爆发,对全世界的经济贸易和人民的工作、生活、学习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很多计划去国外留学深造的朋友更是面临着进退两难的选择。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客观分析当下出国留学的利弊后,就很好选择了。

弊端是原因有以下几种:

截至目前,全世界正在疫苗普及率最高、疫苗效果最佳、疫情管控最好的国家非中国莫属。相对国内的小范围、几十个人的感染源来说,国外的风险相对严重。

一旦选择了出国留学,中途返乡回国探亲或休假,就要考虑航班没有、机票涨价、以及各种核酸检测证明,另外还得14-21天的集中隔离。即使隔离结束,身边的亲戚朋友都避而远之。生怕你是病毒携带者或无症状感染者。假期结束后,返回外国学校还会再来一遍这样流程。

根据目前来看,新冠状病毒的变异愈演愈烈。不断有Alpha新型冠状病毒、Beta新型冠状病毒变异、变异病毒德尔塔、变异病毒升级版的德尔塔+、疫苗克星拉姆达、以及最新的超级变异病毒奥密克戎都相继出现,而且越变异越厉害。显然目前人类所研制的解药还不足以完全和病毒变异体抗衡。未来哪种病毒致命,目前还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外国开始流行传播的。

事物都有两面性,新冠状病毒同时也为留学生带来了好的消息:

首先,很多发达国家拥有非常多的名牌大学和优秀的学习资源。平时对于外国留学生的要求是无比挑剔的。雅思、托福、资产证明等等要求极高。但疫情期间,出国留学的中国人少了,也就意味着,这些国家的学校招生出现问题。这样原本条件不够的人也可以去向往的国家和大学去学习了。

其次,很多每年靠着赚外国留学生的钱增长经济的国家也有不少。中国人多,有钱的人也多,出国留学的家庭更多。这绝对是全世界留学国家眼中最大的肥肉。比如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爱尔兰、日本、韩国等等。留学教育产业中,不仅为他们的国家,还带来了高额的学费。还包括:旅游、航空、买房、买车、买奢侈品等多项经济增长。这样国家都在疫情期间为中国留学生开出各种优惠条件和简单的通行通过程序,吸引中国留学生。

外国名校很多好的专业招生人数有限,竞争严重。疫情留学生少,也许就是你的机会。

毕业时,大多数留学生会首先考虑留在外国,而首要问题就是解决就业签证。外国留学生少了,工作岗位竞争的人就少了,就业率也会随着大幅提高。

图片来源于网络

疫情不会有期限,但生命和青春是有期限的。错过了,学习的最佳年龄和最佳时机,再后悔也无济于事了。作为一个有留学多年经历的人来说,出国学习在任何时候都是必要的。

只要你在出国前打好疫苗,做好防范还是安全的。现在,还是有多人仍旧在外国上课学习和生活。

2、新冠病毒后中国对世界的影响

新冠病毒后中国将成为世界全球化的中心。

新冠病毒不会对全球经济趋势产生太大影响,但它将加速已经开始的变化,这是从以美国为中心的全球化向以中国为中心的全球化的过渡。鉴于美国人民对全球化和国际贸易失去信心,这种情况很可能会发生,而且美国在特朗普政府统治下,自由贸易协定也变得有毒。中国对世界的开放促进了经济的复苏,增强了人民对其文化的信心,国人开始相信他们有能力在世界任何地方竞争。

新冠疫情将影响世界政治:

1、新冠疫情将加速国际力量对比的调整。正如两次世界大战对各国、各地区的冲击不平衡,故而引起战后国际力量对比出现重大变化一样,新冠疫情对世界各地区、各国的冲击程度也呈现不平衡态势,也势将刺激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变化。

2、从政治、文化及制度层面观察,新冠疫情肆虐使美欧等奉为“法宝”的所谓“西方民主优越论”及“西方文明优越论”等遭重创。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尤其是冷战结束以来,美欧等一直高调宣扬其以“三权分立”“权力制衡”“一人一票”等为支柱的政治体制以及其以“绝对个人主义”“绝对自由”为核心的文化、文明等,并试图强迫非西方国家照搬、复制。

然而,面对新冠疫情,最先成为疫情“震中”的中国等东亚国家,发挥政府强大的领导力、动员力和效率高等制度优势,采取了高效抗疫举措,而有集体主义文化传统的东亚各国民众也高度自觉、自律,主动配合抗疫,显示了制度与文化优势。

3、新冠疫情对东亚及欧洲影响的不平衡性,将产生催化作用,加快全球经济政治中心由欧洲向东亚转移的地缘政治进程。

4、从非器物层面观察,此次新冠疫情将深刻影响人们的安全观、发展观、国际观及全球治理观等。

4.1、影响人们的安全观

近代以来,现实主义的利益观、安全观和在国际政治中玩“零和游戏”等,一直受西方顶礼膜拜,并成为国际社会的主流观念。美国等西方国家不但有大量核武器,还拥有大量超级航母及各种高性能常规武器。但是,面对“新冠病毒”,这些高性能武器派不上用场。

4.2、影响人们的发展观

近代数百年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发展观及其发展模式也同样为国际社会顶礼膜拜。其基本特点是高消费、高享受、高消耗、高浪费,结果是人类在资源使用和消费方面无节制,导致自然资源枯竭、地球环境被破坏、生态恶化。此次“新冠病毒”使得全世界手忙脚乱,无疑与这种西式发展直接关系,并促使人们反思由“四高”驱动的西式发展观和发展模式的弊端。

4.3、影响人们的国际观和全球治理观

“新冠病毒”先肆虐中国及东北亚国家,而后肆虐欧美、进而向全世界扩散的进程表明了一个生物学的铁逻辑:“病毒无国界”。无论富人穷人、无论高官布衣、抑或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面对“新冠病毒”,都显露出人类不堪“病毒”袭击的脆弱性。战胜“新冠病毒”或是其他类型的传染性疾病,需要世界各国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共同应对,而不是玩“零和游戏”。

3、走出疫情的趋势能否逆转(疫情的走向趋势)

近日,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在微信公众号“饶议科学”上发布了《对上不必逞能、对下不宜逞强:疫情双方代表性人士都应该实事求是》的文章,开头直指媒体报道的“我们即将走出这次疫情已成定局,这个趋势不会再逆转”的言论,表示,“新冠病毒流行完全不同于已知的病毒”;“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断定疫情走向”。

被饶毅批判的言论源自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两位行业学者的不同意见引发大量关注,也引出了“我们是否能够预测之后变异毒株的致病性”的问题。

这不是唯一需要明确的问题。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此前,饶毅提出的争议话题还包括“奥密克戎的无症状感染及轻症占总感染人数的99.5%以上过于乐观”“新冠疫苗可以防重症,不能防感染”“奥密克戎造成的死亡人数高于德尔塔”等。

图片来源:“饶议科学”微信公众号截图

核心争议:“走出疫情”的趋势能否逆转,是否能够预测之后变异毒株的致病性?

回到奥密克戎最初被发现的2021年11月,其传播性和致病性还尚未可知。钟南山在当月的公开讲话中表示,“这个变异株很新,虽然分子基因检测发现,它在受体结合部位有比较多的变化,但是它有多大的危害性、传播会有多快、会不会使疾病更加严重,以及是否需要针对它进行疫苗研发,还要根据情况来判断。现在下结论为时太早”。

一年多过去,人们发现,全球疫情形势因为奥密克戎的出现发生了很大变化。据健康时报报道,张文宏的“我们即将走出这次疫情已成定局,这个趋势不会再逆转”的言论出自中美临床微生物学与感染病学高端论坛上的发言。

张文宏以流感举例,认为人类从来不以消灭一种物种来达到控制传染病的目标,而是随着人类接种疫苗和普遍感染,会与传染病维持在一定的稳态,这是新冠病毒将面临的局面。

他指出,目前,各种研究可以看出,接种疫苗后新冠病毒演变的数量大幅减少,目前看到的只有奥密克戎毒株胜出,且这个家族诞生一个传播更快的毒株已经很困难。

资料图图片来源:摄图网-401695570

目前,网上难以搜寻当日直播回放并获得更完整的表述,但在发声的专家中,这一观点较为常见。如香港大学医学院教授金冬雁在上半年接受采访时表示,新冠病毒之间也会优胜劣汰,传播性越来越强的毒株将生存下来,淘汰掉传染性较弱的毒株。此外,按照自然规律,病毒的传染性与致病性是成反比的,传染性越强,致病性就会下降。

而这些观点均招来了饶毅的反对。12月3日,“饶议科学”发文对金冬雁“言论中与科学事实不符的说法进行勘误”,认为奥密克戎的致病性相对以前毒株较低,但从原始株到DeltaVOC,新冠病毒的致病性并未减弱。新冠病毒既可以向致病性更强的方向变异,也可以沿着增强免疫逃逸能力的方向进化。而最近出现的XBC等Delta/Omicron重组毒株,就很可能兼具免疫逃逸能力和较强的致病性。

换言之,尽管新冠毒株奥密克戎的出现、流行遵循了传播性加强、致病性减弱的规律,但这可能不是新冠疫情的全部故事。今年上半年,病毒学专家常荣山曾表示,新冠病毒也有可能往同时兼具高致病性与高传染性的亚种方向进化,只是这种几率比较低。

或因于此,饶毅在12月接受中新社采访时明确表示,“以后毒株的致病性不能预测”。

更多争议:感染奥密克戎是否真为自限性疾病?造成的死亡人数比德尔塔少还是多?

对新冠相关观点表示反对,这不是饶毅的第一次,期间还有其他研究者的身影。12月3日~12月6日。“饶议科学”在与金冬雁往来的2篇文章,是一位“新冠一线研究者”对金冬雁18则说法的反对,其主要观点包括“奥密克戎的无症状感染及轻症占总感染人数的99.5%以上过于乐观”“新冠疫苗可以防重症,不能防感染”“奥密克戎造成的死亡人数高于德尔塔”等。以下为每经记者整理的双方观点:

资料来源:“饶议科学”微信公众号、凤凰网《肿瘤情报局》每经记者刘国梅制图

一些共识:奥密克戎死亡病例依然存在且在增加,防护意识不能随着“段子”而松懈

随着防疫政策的优化调整,目前国内防疫工作已经进入“下半场”,工作重点也从避免感染到避免重症转移。在新冠感染人数居高不下的背景下,《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尽管业内专家就特定话题的争辩没有停止,但其观点并非完全对立,相反地,一些殊途同归,通过辩论不断精确的表达为公众提供了“健康第一责任人”的指导。但也需要公众擦亮眼睛,看清这些结论的来龙去脉。

例如,12月22日,“金冬雁:全球新冠疫情正在走向终结”的词条再上热搜,但搜寻相关报道便可发现,其完整表达系“我推测,只要不出现免疫性超强或致病性超高的新变种,全球新冠疫情正在走向终结”。这些前置条件是立论根本,却容易在传播中被弱化甚至消失。

另外,无论是学者争辩,还是各类科普,最重要的是落在实践上,理清需要严肃讨论的事情。比如基于真实世界数据,奥密克戎主导下的新冠肺炎的危害性有多大?人们的防护意识到了松懈的时候了吗?新冠疫苗的接种应该如何进行?因为感染新冠死亡的病例中,其原因是什么?在常说的脆弱人群之外,感染新冠离世的病例又敲响了哪些警钟?这些问题有些还在争辩的过程中,但主线从未改变,其中推进新冠疫苗的接种就是一条。

免疫学学者周叶斌在《新冠病毒是在越变越弱吗?》一文中表示,我们观察到目前的主流病毒株——奥密克戎比以往的新冠主流病毒株在致病性上有减弱。科学家也解密了这一现象背后的一些生物学机制。但是,奥密克戎造成的死亡人数仍然很高,造成的健康危害也一点都不“弱”。而在不同地区,疫情走向和严重程度并不一致,最关键的因素在于人群的免疫基础。

未来,关于新冠问题的种种争辩不会消失。公众和专家都要坚持科学的态度,不要太聚焦于情绪化争辩,达成防护方面的共识更重要;而公众在积极应对新冠感染的同时,应避免各种“段子”诱发的盲目乐观,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1、饶毅:如何看待三年疫情?s?id=1751926807273115982&wfr=spider&for=pc

2、张文宏:走出疫情已成定局,今冬重点保护好脆弱人群s?id=1752527999421106607&wfr=spider&for=pc

3、商榷:香港大学金冬雁教授的说法与新冠病毒的事实s/xu5AFD1Unohj5NrzCohi_g

4、金冬雁与饶议科学商榷:奥密克戎有没有后遗症?和流感有没有区别?c/s/v002xOyv3N3CtQKE8icKJb64s0--6079sa2q2ov--xyRaP45I

5、奥密克戎真的无需担心吗?—再与金冬雁教授商榷s/VlD0S6YUfkQsRjn0ZQc1mw

6、陶斯亮:大疫当前,请嘴下留情s/8pVCTplu6LhBU8tRYs2O-g

7、新冠病毒是在越变越弱吗?s/AYluJy1DzLhPPreN6JTxeQ

4、海南疫情呈现稳中向好趋势,三亚疫情出现好转迹象!此时应当注意什么?

我们应当积极做好新冠疫情的防护工作,所有人都需要积极配合当地的一些防控方式。

在海南地区出现新冠疫情之后,包括三亚在内的海南的很多城市已经出现了疫情好转的迹象。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讲,虽然新冠已经显著影响到了很多人的正常工作与生活,但如果我们想要全面迎接新冠清零的话,我们就需要用积极的态度来配合当地的疫情防控措施,同时也需要尽可能约束好自己的个人行为。

整个海南的疫情已经呈现出了稳中向好的趋势。

在经过一系列的疫情防控措施之后,整个海南的疫情已经呈现出了稳中向好的趋势,包括三亚在内的诸多城市的新冠新增患者的数量越来越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海南地区的新冠疫情已经迎来了疫情的拐点,新冠疫情对当地的影响也会变得越来越弱,很多人的生活即将恢复正常。

我们应该积极配合当地的疫情防护工作。

虽然当地的疫情已经出现了明显好转的迹象,但这并非意味着我们可以在防控新冠疫情面前掉以轻心。相反,我们依然需要用严肃的态度来看待疫情防控工作,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我们更需要积极配合当地的核酸检测和抗原检测,并且尽量不要到人流量密集的地方聚集。因为新冠疫情的传播风险并没有彻底解除,所以我们需要尽可能保持好自己的个人卫生,并且尽量控制自己和他人的社交距离。

除此之外,我们也需要时时关注当地的疫情防控通报问题,如果一个地区出现新冠疫情的阳性患者的话,我们需要及时把自己的个人信息反馈出去,同时也需要积极联系当地的社区工作人员。在必要的情况下,新冠确诊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和次密集接触者需要主动进行自我隔离。

5、我国新冠疫情总共有多少例

最新疫情:全国新冠累计确诊371918例 累计接种新冠疫苗超34.53亿剂次

12月14日,31个省份和新疆兵团新增确诊病例2000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56例,本土1944例;无新增死亡病例,累计死亡5235例;现有确诊病例34700例,重症病例167例

原图

2022年12月14日,北京,当地居民在一家医院前排队,准备购买新冠抗原检测试剂盒。图:视觉中国

【财新网】自2019年12月31日湖北省武汉市卫健委首次通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以来,新冠病患一度遍布中国各地。目前疫情发展趋势演变成防控境外输入的同时,又要应对本土新增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国外新冠疫情仍处于暴发阶段,疫情发展拐点难见。

据国家卫健委通报,截至2022年12月14日24时,31个省份和新疆兵团累计确诊病例371918例,比昨日新增确诊病例2000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56例(广东17例,北京15例,四川6例,内蒙古5例,上海3例,辽宁2例,黑龙江2例,山东2例,陕西2例,天津1例,江西1例);本土病例1944例(广东857例,北京494例,重庆143例,河南67例,四川67例,浙江61例,福建61例,海南23例,上海22例,内蒙古21例,辽宁20例,云南20例,山东17例,天津16例,黑龙江15例,河北12例,江苏10例,陕西8例,安徽4例,山西3例,贵州2例,广西1例)。无新增死亡病例,累计死亡5235例;重症病例167例,较前一日增加17例;累计治愈出院331974例,新增治愈出院2565例;新增疑似病例4例,均为本土病例(北京3例,重庆1例)。

6、去西安感染新冠的机会有多少

一、毒株类型与来源分析

本轮疫情输入主要来自于广州市与北京市,故以此为主要病毒传播链进行分析。由于高铁站点过多,且非点到点流动,不作为参考标准。本周广州飞往西安的飞机班次为3,北京飞往西安的班次为4(归一化后结果)。简单的统计为BA.5.2(广州毒株):BF.7(北京毒株)为4:3。根据公开数据估算西安市在12月7日约有病毒携带者4000人。

现在已知的BA.5.2的R0为18.6,BF.7的R0值为10-18,在此处取15作为参考。综合计算得R0值大概在17左右。

二、其他地区相似毒株的传播

由于各个地区所采用的的防疫政策和市民意识差距较大,故在此将防疫政策较为相似的新加坡作为参考标准。图1为新加坡最近一轮疫情的感染趋势。

图 1 新加坡最新一轮疫情感染趋势

新加坡人口总数为545万,西安市人口总数1316万人,人口比率为41%,现西安市有较高信度最近的一次监测结果为11月26日、新增433例,相对比新加坡为新增确诊177例,参考上文的R0值,当毒株再传播一轮时间大约为2.5天达到新加坡9月28日水平。西安市大约在修正疫情防疫政策(12月7日)之后13天达到新增峰值,由此简单推断西安市疫情新增峰值将于12月20日到来。

注:新加坡的疫苗接种率、防疫政策与西安市无较大差距,但新加坡市民的防疫意识、总体防疫素质明显好于西安市民。

三、以17的R0进行数据推演

数据模型建立条件如下:

1、传播R0值为17;

2、感染后7天治愈;

3、60%的人感染后第二天居家隔离不再传播、40%的人第三天居家隔离不再传播;

4、12月7日的社会面感染约为2000例;

5、治愈的人不再被二次感染。

根据以上数据模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2月7日:2000例阳性病例,感染人数2000;

12月12日:感染人数达56万;

12月17日:西安市所有人将全部被感染。

其中感染峰值将会出现在12月14日至12月15日期间。

7、全球形势已经如此严峻,为何有人还是不愿意戴口罩?

美国新冠疫情愈发严重,每天都在制高点上创造新的记录。根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的统计结果显示,截止到美国时间2020年12月7日,已经累计有一千五百万美国人民感染了新冠病毒,造成共计28.4万人死亡。

在疫情最为严重的加州,也就是《心理学简报》主笔团的所在地,更是以每天2万+的阳性确诊加速度将ICU空床率迅速逼到了15%以下,导致加州各县陆续进入了“居家令”(stay home order)的红线。

但就是在新冠疫情如此严峻的美国,依旧有大量的美国人不愿意戴上口罩。而且,截止到美国时间2020年12月7日,依旧还有12个州没有宣布执行“口罩令”(mask mandate),其中包括疫情严重的佛罗里达州(FL)、佐治亚州(GA)等(如下图所示,蓝色区域代表已经宣布执行口罩令的州,灰色区域代表还未执行口罩令的地区)。

美国各州“口罩令”执行情况图。蓝色:已经执行;灰色:还未执行。

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让美国人戴上口罩就那么难?他们到底是在想什么?为了解开这些疑惑,我们特此邀请到了《心理学简报》政治心理学专栏特邀作者科学狂人为读者们从心理学角度解惑美国人民不愿戴口罩的心理因素。

美国心理学家归纳出美国人不愿戴口罩的7种心理因素

美国心理学家Moe Gelbart博士,同时也担任了Thelma McMillen Recovery Center的执行董事,他在研究中分析了美国人不愿戴口罩的7种心理因素[1]。为此,我们将读者们一一展开分析。

1. 逃避现实主义(Escapism)

逃避现实主义(Escapism)是指从日常生活的不愉快或无聊的状况转移精神注意力,通常是通过自我想象、幻想或娱乐的方式来摆脱持续的沮丧或普遍悲伤的情绪。

旷日持久的严重疫情让部分美国人开始出现幻想

对于期待拐点到来的美国人民而言,美国新冠疫情的控制成果无疑是令人沮丧和失望的。相对其他国家对疫情的控制,美国新冠疫情一直处于阶段性攀升的态势(如下图所示,绿色曲线代表美国疫情的变化趋势)。对于旷日持久的严峻疫情,很多美国人已经对新冠病毒的影响出现了疲劳、持续沮丧、悲伤等负面情绪。

数据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统计结果。绿色曲线代表美国从2020年3月到12月的新冠确诊量趋势变化。

因此,一部分人在长久的压力下开始出现一种“心理逃逸”的现象——逃避现实主义。他们强烈希望疫情能有好转,由于逃避现实主义的心理作祟,他们将这些希冀转化成了一种信念或者是幻想,想象疫情能够或者已经被快速控制,甚至认为新冠病毒不具危险性,以此来摆脱现实的压力。

不戴口罩是为了维持幻想的逻辑自洽

在逃避心理的作用下,这部分人是讳疾忌医的。他们会将戴口罩的行为视为打破他们幻想或信念的标志,因为一旦戴上口罩就意味着他们对新冠疫情的美好幻想就此破灭,不得不再次回到让他们倍感压力的现实。

因此,不戴口罩能够维持他们幻想世界中的逻辑自洽,帮助他们捍卫信念、维持想象、继续逃避现实。

2. 个人寓言现象(Personal fable)

个人寓言多出现于青少年身上,在青春期的青少年会通过编造、虚构故事来塑造自己独一无二的形象,这是青少年自我中心的结果或自我中心的一种思维方式,他们深信别人对自己感兴趣是因为自己与众不同,还相信自己被特别保护,不会死亡,不会遇到在别人身上发生的不测事件。

年轻人不相信自己会感染新冠

由于个人寓言的心理现象,很多年轻人认为被感染新冠病毒是别人的事情,不会发生在他们自己身上,而且即使他们感染了病毒,也不会有任何严重的后果。因此,众多青少年认为没有必要戴口罩,依旧没有任何防护措施地参加聚会。

3. 行为漂移现象(Behavioral drift)

行为漂移(Behavioral drift)是指在行为改变初期,人们更倾向于回到以前行为模式的趋势。

坚持戴口罩的行为受到阻碍

口罩属于对新冠病毒的预防措施而非治疗手段,对于部分人而言,预防比治疗更难使他们坚持改变。由于戴口罩改变了人们的出行和社交方式,而对于疫情而言,戴口罩并非是一个立竿见影的紧急治疗手段,因此让人忽视了其重要性。所以,与口罩带来的改变相比,很多人由于行为漂移现象还是宁愿保持自己不戴口罩的旧习惯,并不能持续坚持戴口罩。

4. 反向心理(Reverse psychology)

反向心理(Reverse psychology)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指个体或群体在一定情境下,具有一种违抗他人或社会的建议、要求或命令的倾向,表现出与之相反的态度或行为。

政府口罩令激发反权威意识,衍生出政治站队

一部分美国人具有较强的反向心理倾向,尤其是反权威意识较强。戴口罩成为州政府行政命令之后,激起了这部分人对口罩的抗议,认为政府的强制行为侵犯了他们的个人基本权力。

通过口罩令,加上美国2020年大选,党派之间的斗争直接反应在了具有反向心理的民众身上,这部分人发现了权力和权威的联系,由此将口罩令转移到了政治层面进行讨论,将一个本来是由科学、医学来解读的话题变成了政治站队的标志。

所以在美国大选中,通常可以看到支持民主党的选民自觉遵守口罩令,集会时戴着口罩多待在汽车里以保持社交距离,而支持特朗普的共和党选民大多拒绝戴上口罩,甚至抗议口罩令。

5. “遮脸”的文化意义(Meaning of Covering One’s Face)

由于戴口罩或者面具能降低他人对自己的识别度,并阻断通过面部表情来传达的非语言暗示,因此口罩被视为一种遮掩和隐瞒的手段。

尤其在西方的文化中,遮脸的行为通常与负面事件产生关联,比如抢银行的罪犯。这些负面关联会让戴口罩的人产生被隐喻后的羞耻感,将遮脸行为与自己的人品进行绑定,从而在心理上抗拒戴口罩的行为。

6. 抵触心理(Psychological resistance)

对于一部分人而言,戴口罩意味着屈服和示弱。他们认为戴口罩代表了自己对新冠病毒的恐惧感和焦虑感,由此暴露了自己的脆弱,从而在心理上抵触戴口罩的行为。

但实际上这部分人是由于不接受自身的恐惧和脆弱,才通过抗拒口罩来虚张声势让自己在表面上变得强壮而无所畏惧,口罩只是这部分人逃避自身脆弱的替罪羊而已。

7. 自私自利的心理(Selfish and Self-Centered)

在西方人的理解中,戴口罩是为了保护他人而非自己。虽然最近几个月的美国媒体都在宣传戴口罩也是为了保护自己,但大部分美国人还是无法从认知上改变固有观念。

因此,仅仅是为了保护他人而戴口罩的理由并不足以成为让美国人民主动戴上口罩的动力。这部分人自认为自己属于低感染风险人群,由于自私自利的心理作祟,他们并不在乎身边人被感染的风险,更不愿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因此选择不戴口罩。

写在最后:每一个决策都是对风险与回报的权衡

很多人认为美国人不戴口罩的行为已经超越了自己的认知范围,认为怎么能因为戴口罩这件小事而冒生命的风险,因此将欧美人不戴口罩的行为视为“反智”。如果抛开政治因素不讲,单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美国人不戴口罩的行为其实是事出有因。

在生活中的每一个决策,无论大小,实际上都是对风险和回报的评估,而在每一个人的认知体系里,风险和回报的衡量算法并不一样。我认为的高风险可能对你而言就是驾轻就熟的低风险,我认为价值连城的东西可能在你眼中一文不值。所以每个人的认知体系不同,对风险和回报的预估值也不同,因此每个人对同一事件的决策也可能不同。

在科学的世界里可能有对错之分,但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每一种行为背后都事出有因。

8、世界疫情呈现怎样的趋势

时间:2022-12-06 09:37 来源:网络

全球新冠疫情发展趋势是什么_世界发展趋势是什么

复杂的国际形势疫情怎么发展 —— 一是当前的全球疫情形势依然处于高位水平流行;二是很快进入冬季,即使没有新的变异毒株出现,仅人员聚集和流动,加上冬季环境,就足以将当前的疫情数推向新一波流行;三是根据过去近三年的病毒变异情况来看,还目前全球的

今冬全球新冠疫情走势如何?吴尊友最新研判 —— 今冬新冠疫情的趋势还很难判定。不过,疫情走势有三种可能情景。第一种情景是疫情在当前的形势下继续向好,虽然不大可能在今冬实现新冠疫情结束,但新冠的发病数和死亡数将继续下降。出现这种情景的可能性比较小,概率不到30%。

疫情的未来发展趋势将如何 —— 疫情未来发展,病毒感染越来越弱,因为人们都接种新冠疫苗了,有抵抗力了。

新冠疫情未来走向将是怎样的?钟南山院士揭露谜底,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 1. 新冠疫情可能长期存在,但是,大规模传播是可以控制的。2. 我们将在动态清零中逐渐开放。二. 新冠疫情可控,可胜,但是,需要一个时间的过程。1. 新冠疫情还会反反复复一段时间。其一,新冠疫情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

当前全国疫情形势如何 —— 目前新冠病毒的变异,已经呈现出了较明显的趋同进化icon趋势,多数的流行变体都在出现了受体结合域上的类似变化,虽然最终在刺突蛋白上形成的突变个数略有差异,但还是非常接近的,这种变异造成的结果就是,病毒的传播性进一步

当前疫情怎么样? —— 当前,全球的新冠疫情显示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以美国、巴西、印度为代表的国家,疫情尚未现增幅减缓的迹象,而以西班牙、日本、韩国为代表的国家,又出现第二波疫情。正是在此背景下,我国在取得抗疫胜利后,舒兰、北京、

近一个月全球新冠死亡超4万例,全球疫情形势如何? —— 近一个月全球新冠死亡超4万例,目前全球疫情仍然是比较严峻的,而且在我们国内多个地区也出现了疫情反复的状态,很多地区也呈现了非常严峻的一个状态。把我国多个地区都进行了紧急封闭管理的措施;今年病毒的突变速度非常的快,

钟南山揭露新冠病毒的未来发展趋势,透露了哪些重要信息? —— 1. 传播速度方面。普通流感的RO值为1.3(流感患者平均感染1.3个人),新冠病毒原始毒株的RO值为2.5-3,变异毒株奥密可戎BA.2的RO值为9.5,也就是说,新冠的传播速度远不是流感病毒可以比的。上海疫情是由变异毒株

全国的疫情形势如何 —— 目前,新疆、内蒙古疫情防控攻坚行动已取得初步成效,广东、福建、黑龙江、河北、河南局部暴发疫情正在逐步趋稳,其他省份的疫情多点散发,全国疫情总体可控。但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我国持续面临境外新冠肺炎疫情输入和本土疫情传播扩散

全球新冠肺炎日益下降,这种趋势对我们来说是怎样的? —— 现如今,全球新冠肺炎的确诊病例正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这种趋势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信息,居民的生活开始得到恢复,各大工厂的生产量正在提高,零部件短缺和芯片短缺问题得到缓解。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正在减少是一件好事由于新冠

9、怎么看疫情地图

查看疫情地图方法:

华为nova8

HarmonyOS2.0.0

高德地图8.0.20

1、打开手机上的高德地图app,在首页点击搜索框进入搜索查找页面;

2、查找服务【疫情地图】打开新冠肺炎疫情场所地图;

3、然后即可进入疫情地图中,查看最新的疫情实时数据地图,通过日期提醒查看数据的获取日期;

4、在左侧可切换不同时间的新冠肺炎患者,根据对应的颜色在地图上找到分布位置;

5、点击左上角的【城市】可找到当前最新的疫情城市,和对应的疫情场所。

10、如何查看全球疫情分布图?

疫情实时大数据地图报告

电脑、手机均可打开

国外数据说明:

a) 数据来源:国外疫情数据来自权威机构的公开报道、世卫组织(WHO)、各国官方通报;

b) 统计口径:因各国分不同时区,疫情数据日期统一采用北京时间的日期;新增数据与趋势图数据为昨日数据与前日数据相减的结果,每天更新一次;

c) 更新时间:国外疫情数据因追踪、核实需要,与各国官方的发布时间相比较有一定的延迟。

微信号咨询

请添加微信号咨询:19071507959

在线报名

郑重声明:本文内容、数据、图表等来源于网络引用或其他公开资料,版权归属原作者、原发表出处。若版权所有方对本文的引用持有异议,请联系留学指南网,本方将及时处理。本文的引用仅供读者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目的。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网站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阅读本文后做出的决定或行为,是基于自主意愿和独立判断做出的,请读者明确相关结果。如需转载本方拥有版权的文章,请联系留学指南网www.liuxue678.com注明“转载原因”。未经允许私自转载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上一篇:海外疫情趋势

下一篇:海外疫情躺平

相关推荐

关注我们

    留学指南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