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长城的歇后语,关于长城的歇后语20个
1、关于长城的歇后语20个
1、长城上跑步——大有奔头
2、秦始皇修长城——千古奇迹;功过后人评
3、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
4、筑就长城千夫苦,何止孟姜一人哭。
5、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吃烤鸭真遗憾。
6、多深的根基,筑多高的墙。
7、万里长城最长,学汉语最难。
8、不到九门口,枉来长城走。
9、万里长城-永不倒。
10、长城上的砖——未知经过多少风雨
11、长城易到,好汉难为。
12、十天跑完万里长城——一日千里
13、要问长城在哪里,就在百姓心坎上。
14、卢沟桥的长城,数不清。
15、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
16、孟姜女哭长城,千古绝唱。
17、长城上的砖-未知经过多少风雨。
18、长城内外皆故乡。
19、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20、长城上跑步-大有奔头。
:
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将一句话分成两部分来表达某个含义,前一部分是隐喻或比喻,后一部分是意义的解释。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歇后语也叫俏皮话,可以看成是一种汉语的文字游戏。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熟语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和歇后语四种。
歇后语由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歇后语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
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肯定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2、关于长城的歇后语
长城上的砖-未知经过多少风雨
长城上跑步-大有奔头
长城上放屁--一臭千万里
十天跑完万里长城 -- 一日千里
秦始皇修长城-功过后人评
长城上的砖-未知经过多少风雨
长城上跑步-大有奔头
万里长城-永不倒.
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吃烤鸭真遗憾!
卢沟桥的长城-数不清
、长城上的砖-未知经过多少风雨
2、长城上跑步-大有奔头
3、秦始皇修长城-功过后人评
4、万里长城-永不倒.
5、孟姜女哭长城-千古绝唱
孟姜女哭长城-千古绝唱
长城上跑步-大有奔头
秦始皇修长城-功过后人评
长城上的砖-未知经过多少风雨
长城上跑步-大有奔头
万里长城-永不倒.
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吃烤鸭真遗憾!
卢沟桥的长城-数不清
孟姜女哭长城-千古绝唱
十天跑完万里长城——一日千里
长城底下-竟白骨
古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一御瑶池驾,讵忆长城阴。 【咏饮马应诏】杨师道
高阙银为阙,长城玉作城。【雨雪曲】(唐·卢照邻)
万里长城寄,无贻汉国忧。 【送人之军】(唐·贺知章)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塞下曲】(唐·王昌龄)
成语:一、长城的谚语:
多深的根基,筑多高的墙
不到九门口,枉来长城走
万里长城最长,学汉语最难
不到长城非好汉
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
长城易到,好汉难为
长城内外皆故乡
筑就长城千夫苦,何止孟姜一人哭
要问长城在哪里,就在百姓心坎上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2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方,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二、长城的成语:
1.不到长城非好汉 2.雄关万里 3.狼烟四起 4.烽火连天
5.兵临城下 6.众志成城 7.固若金汤 8.自毁长城
9.孤城绝塞 10.万里长城
3、关于长城的俗语
一、长城的谚语:
多深的根基,筑多高的墙
不到九门口,枉来长城走
不到长城非好汉
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
长城易到,好汉难为
长城内外皆故乡
筑就长城千夫苦,何止孟姜一人哭
二、长城的成语: 1.不到长城非好汉 2.雄关万里 3.狼烟四起 4.烽火连天 5.兵临城下 6.众志成城 7.固若金汤 8.自毁长城 9.孤城绝塞 10.万里长城 歇后语: 1、长城上的砖-未知经过多少风雨 2、长城上跑步-大有奔头 3、秦始皇修长城-功过后人评 4、万里长城-永不倒. 5、孟姜女哭长城-千古绝唱
(山海关),
地面宽,南有海,北有山,当中有个第一关,下面就是角楼湾。
穷罗城,富西关,不穷不富角楼湾。
桥对桥,庙对庙,一步三筒碑,狮子比城高。
(张家口)
一年一场风,年始到年终
十八蹬,高入天,鹰飞倒仰猴难攀;山高到底有多少,一个骨碌滚三天
(杀虎口)
杀虎口,杀虎口,没有钱财难过口,不是丢钱财,就是刀砍头,过了虎口还心抖。
(嘉峪关)
出了嘉峪关,两眼泪不干。向前看,戈壁滩,向后看,鬼门关
出了嘉峪关,两眼泪不干,上望灰色天,下看戈壁滩
出了嘉峪关,眼泪擦不干
一出嘉峪关,两眼泪汪汪
木兰脚蹬黄河岸,一箭射过嘉峪关;找箭找不见,不找就看见。
4、长城上的砖歇后语
长城上的砖歇后语为长城上的砖——未知经过多少风雨,长城相关内容如下:
一、名称由来
两千多年来中国各时期长城的修筑基本上都有记载,但各朝各代在修筑长城和记载长城时,所使用的名称多有不同,这些不同的名称,有的在同一历史时期互相通用,有的仅在某个历史时期或某个地域用过。
1.长城
长城之称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是长城最通用的称谓。《史记·楚世家》载:“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
二、建筑方法
首先是在布局上,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时就总结出了“因地形,用险制塞”的重要经验,接着司马迁又写入《史记》之中,之后的每一个朝代修筑长城都是按照这一原则进行,成为军事布防上的重要依据。
凡是修筑关城隘口都是选择在两山峡谷之间,或是河流转折之处,或是平川往来必经之地,这样既能控制险要,又可节约人力和材料,以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效果。修筑城堡或烽火台也是选择在险要之处。
至于修筑城墙,更是充分地利用地形,如像居庸关、八达岭的长城都是沿着山岭的脊背修筑,有的地段从城墙外侧看去非常险峻,内侧则甚是平缓,有“易守难攻”的效果。
在辽宁境内,明代辽东镇的长城有一种叫山险墙、劈山墙,就是利用悬崖陡壁,稍微地把崖壁劈削一下就成为长城。还有一些地方完全利用危崖绝壁、江河湖泊作为天然屏障。
三、建筑结构
1.总述
长城并不只是一道单独的城墙,而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这一防御工程体系,由各级军事指挥系统层层指挥、节节控制。
2.墙身
墙身是城墙的主要部分,平均高度为7.8米,有些地段高达14米。凡是山岗陡峭的地方构筑得比较低,平坦的地方构筑得比较高;紧要的地方比较高,一般的地方比较低。
墙身是防御敌人的主要部分,其总厚度较宽,基础宽度均有6.5米,墙上地坪宽度平均也有5.8米,保证两辆辎重马车并行。墙身由外檐墙和内檐墙构成,内填泥土碎石。

请添加微信号咨询:1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关注我们

留学规划
留学考试
留学指南
留学攻略
留学生活
留学信息
留学专业
留学签证
关于我们
网站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