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指南网

您好,欢迎访问留学指南网,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江津博士留学_江津博士留学招聘信息

2024-04-30 01:07分类: 博士留学 阅读:

江津博士留学的今日更新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更新,更是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今天,我将和大家探讨关于江津博士留学的今日更新,让我们一起探讨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文章目录列表:

1.重庆江津徐宁人怎么样
2.有哪40个著名物理学家?要四个详细一点的,其他的只要名字就好谢谢!
3.物理学家的小故事(300字)
4.陈可忠的先生生平
5.江津社保局电话是多少
6.三坊七巷的名人资料

江津博士留学_江津博士留学招聘信息

重庆江津徐宁人怎么样

好。

徐宁是重庆市江津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委主任,主管教育督导、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招生考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

徐宁,男,汉族,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莒格庄镇人,1974年11月生,博士研究生,2009年9月参加工作,2002年9月加入中国***。

有哪40个著名物理学家?要四个详细一点的,其他的只要名字就好谢谢!

早期著名物理学家:

阿基米德 - 锡拉库萨 ( 前287年 - 前212年 )

卢克莱修 - 罗马(前98年? - 前55年 )

亚里斯多德 - 古希腊 (前384年—前322年)

沈括 -宋 (1033年~1097年)

[编辑]

近代著名物理学家

威廉.吉尔伯特 (William Gilbert) - 英格兰 ( 1540年 - 1605年 )

伽利略 - 义大利 (1564年 - 1642年 )

斯涅尔 - 荷兰 (1580年 - 1626年 )

莱昂.笛卡尔 - 法国 (1596年 - 1650年)

伊凡吉利斯坦.托里切利 - 义大利 (1608年 - 1647年)

布莱兹.帕斯卡 (Blaise Pascal) - 法国 (1623年 - 1662年)

罗伯特.波义耳 - 英格兰 (1627年 - 1691年)

基士扬.惠更斯 (Christian Huygens) (1629年 - 1695年)

罗伯特.胡克 (Robert Hooke) - 英格兰 (1635年 - 1703年)

伊萨克.牛顿 - 英格兰 (1642年 - 1727年)

[编辑]

18世纪著名物理学家:

丹尼尔.加布里埃尔.华伦海特 (1686年 - 1736年)

丹尼尔.柏努利 (Daniel Bernoulli) - 瑞士 (1700年 - 1782年)

班杰明.弗兰克林 - 美国 (1706年 - 1790年)

莱奥哈尔德.欧拉 (Leonhard Euler) - 瑞士 (1707年 - 1783年)

Rudjer Josip Boscovich - Dubrovnik (1711年 - 1787年)

达朗贝尔 - 法国 (1717年 - 1783年)

亨利.卡文迪什 (Henry Cavendish) - 英国 (1731年 - 1810年)

查尔斯.奥古斯丁.德.库伦 (Charles Augustin de Coulomb) (1736年 - 1806年)

约瑟夫.路易斯.拉格朗日 (Joseph Louis Lagrange) (1736年 - 1813年)

詹姆斯.瓦特 苏格兰 (1736年 - 1819年)

[编辑]

19世纪著名物理学家:

伏打 - 义大利 (1745年 - 1827年)

Ernst Chladni - 德国 (1756年 - 1827年)

约翰.道尔顿 - 英格兰 (1766年 - 1844年)

让.巴蒂斯特.约瑟夫.傅立叶 (Jean Baptiste Joseph Fourier) (1768年 - 1830年)

托马斯.杨 - 英格兰 (1773年 - 1829年)

Jean - Baptist Biot (1774年 - 1862年)

安德烈.玛丽.安培 (Andre Marie Ampere) (1775年 - 1836年)

阿梅德奥.阿伏加德罗(Amedeo Avogadro) - 义大利 (1776年 - 1856年)

卡尔.弗雷德里希.高斯 (Carl Friedrich Gauss) - 德国 (1777年 - 1855年)

汉斯.克里斯蒂安.奥斯特(Hans Christian ?rsted) - 丹麦 (1777年 - 1851年)

盖-吕萨克 - 法国 (1778年 - 1850年)

David Brewster - 苏格兰 (1781年 - 1868年)

William Prout - 英格兰 (1785年 - 1850年)

约瑟夫.夫琅和费 - 德国 (1787年 - 1826年)

奥古斯丁.简.菲涅耳 - 法国 (1788年 - 1827年)

格奥尔格.西蒙.欧姆 - 德国 (1789年 - 1854年)

麦可.法拉第 - 英国 (1791年 - 1867年)

Felix Savart - 法国 (1791年 - 1841年)

尼古拉.莱昂纳尔.萨迪.卡诺 - 法国 (1796年 - 1832年)

约瑟夫.亨利 - 美国 (1797年 - 1878年)

基士扬.都卜勒 - 奥地利 (1803年 - 1853年)

威廉.韦伯 (1804年 - 1891年)

威廉.汉密尔顿 - 爱尔兰 (1805年 - 1865年)

Anders Jonas ?ngstr?m - 瑞典(1814年 - 1874年)

詹姆斯.焦耳 - 英国 (1818年 - 1889年)

Hippolyte Fizeau - 法国 (1819年 - 1896年)

莱昂.傅科(Leon Focault) - 法国 (1819年 - 1868年)

乔治.斯托克斯 - 英国 (1819年 - 1903年)

赫尔曼.路德维希.费迪南德.冯.亥姆霍兹 - 德国 (1821年 - 1894年)

鲁道夫.克劳修斯 - 德国 (1822年 - 1888年)

古斯塔夫.基尔霍夫 (Gustav Robert Kirchhoff) (1824年 - 1887年)

Johann Balmer - 瑞士 (1825年 - 1898年)

威廉.汤姆逊 - (开尔文勋爵) 英格兰 (1824年 - 1907年)

Joseph Wilson Swan (1828年 - 1914年)

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 - 英国 (1831年 - 1879年)

Jo?ef Stefan - 奥匈帝国,斯洛维尼亚 (1835年 - 1893年)

恩斯特.马赫 - 奥地利 (1838年 - 1916年)

Josiah Gibbs (1839年 - 1903年)

恩斯特.阿贝 - 德国 (1840年 - 1905年)

Marie Alfred Cornu (1841年 - 1902年)

詹姆斯.杜瓦 - 英国 (1842年 - 1923年)

Osborne Reynolds - 英国 (1842年 - 1912年)

路德维希.玻耳兹曼 - 奥地利 (1844年 - 1906年)

Roland E?tv?s - 匈牙利 (1848年 - 1919年)

Oliver Heaviside - 英国 (1850年 - 1925年)

George Francis FitzGerald - 爱尔兰 (1851年 - 1901年)

约翰.玻因廷 - 英国 (1852年 - 1914年)

亨利.庞加莱(Henri Poincare) (1854年 - 1912年)

约翰尼斯.里德堡 - 瑞典 (1854年 - 1919年)

Edwin Hall - 美国 (1855年 - 1938年)

约瑟夫.约翰.汤姆逊 (1856年 - 1940年)

亨利希.鲁道夫.赫兹 - 德国 (1857年 - 1894年)

[编辑]

20世纪著名物理学家:

Hannes Alfven - 瑞典 (1908年 - 1995年)

亨利.贝克勒尔 - 法国 (1852年 - 1908年)

Felix Bloch - 瑞士 (1905年 - 1983年)

尼尔斯.玻尔 - 丹麦 (1885年 - 1962年)

Satyendra Nath Bose - 印度 (1894年 - 1974年)

路易斯.维克托.德.德布罗意 - 法国 (1892年 - 1987年)

玛丽.居里 - 波兰 (1867年 - 1934年)

Fritjof Capra - 奥地利, 美国 (1939年 - )

保罗.安德列.莫里斯.狄拉克 - 英国 (1902年 - 1984年)

弗里曼.戴森 (Freeman Dyson) - 英国, 美国 (1923年 - )

保罗.厄伦费斯特 - 奥地利 (1880年 - 1933年)

艾伯特.爱因斯坦 - 瑞士, 美国 (1879年 - 1955年)

恩里科.费米 - 义大利 (1901年 - 1954年)

理察.费曼 - 美国 (1918年 - 1988年)

默里.盖尔曼 (Murray Gell-mann) - 美国 (1929年 - )

维尔纳.卡尔.海森堡 (1901年 - 1976年)

史蒂芬.霍金 - 英格兰 (1942年 - )

Edwin Jaynes - 美国 (1922年 - 1998年)

莱夫.达维多维奇.朗道 - 苏联 (1908年 - 1968年)

Irving Langmuir - 美国 (1851年 - 1957年)

约翰.冯.诺伊曼(John von Neumann) - 奥匈帝国, 美国 (1903年 - 1957年)

罗伯特.奥本海默 - 美国 (1904年 - 1967年)

泡利 - 奥地利 (1900年 - 1958年)

马克斯.普朗克 - 德国 (1858年 - 1947年)

John Polkinghorne - 英国 (1930年 - )

威廉.康拉德.伦琴(Wilhelm Conrad R?ntgen) (1845年 - 1923年)

欧内斯特.卢瑟福 - 纽西兰, 英格兰 (1871年 - 1937年)

埃尔温.薛丁格 - 奥地利 (1887年 - 1961年)

尼古拉.特斯拉 - 奥匈帝国, 美国 (1856年 - 1943年)

Steven Weinberg - 美国 (1933年 - )

Arthur Wightman - 英国

Eugene Wigner - 奥匈帝国, 美国 (1902年 - 1993年)

吴有训(Woo YH) - 中国 (1897年-1977年)

赵忠尧(Chao CY) 中国 (1902年-)

吴健雄(Chien-Shiung Wu) - 中国, 美国 (1912年-1997年)

李政道(Tsung Dao Lee ) - 中国, 美国 (1926年-)

杨振宁(Chen Ning Yang) - 中国, 美国 (1922年-)

丁肇中(Samuel Chao Chung Ting) - 中国, 美国 (1936年-)

朱经武 (Paul Ching-wu Chu) - 中国, 美国 (1941年-)

爱德华.威滕 (Edward Witten) - 美国

汤川秀树(Yugawa Hideki) - 日本 (1907年 - 1981年)

朱光亚 - 中国

物理学家介绍——霍金

1942年1月8日,霍金出生于英国牛津。这一天正是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300年前阖然长逝的日子。伽利略是最先提出了惯性定律原理(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都会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的人,后来牛顿系统地归纳了这个定律(因此后人也叫它“牛顿第一定律”),使之成为一切力学定律的基石。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彻底改变了人类的时空观念。霍金的成就与这几位前辈相比又如何呢?他有资格跻身科学名人堂吗?让我们从他在学术界的第一次亮相看起:

1970年,28岁的霍金和彭罗斯(R. Penrose)合作,证明了“奇点定理”:在一定条件下,按照广义相对论,宇宙大爆炸必然从一个“奇点”开始。为此,他们共同获得1988年的沃尔夫物理奖。

霍金的贡献——对黑洞性质的研究和提出量子引力论——论重要程度虽赶不上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和爱因斯坦的两个相对论,但是足以为他在科学名人堂中留下一席之地。尤其是他的量子引力论,整合了现代物理学的两大领域,自成体系,使他能与创立分子生物学(生物学与量子力学的成功结合)的科学家平起平坐。

在霍金之前,所有的宇宙理论都以广义相对论为基础,但是只有霍金发现并证明了广义相对论只是一个不完全的理论,它不能告诉我们宇宙起源的细节。因为根据广义相对论得出的结论,所有的物理理论(包括它自己在内)都将在宇宙的开端处失效。显然,广义相对论只是一个不完全的“部分”理论,所以奇点定理真正所显示的是,在极早期宇宙中有过一个时刻,那时宇宙是如此之小,以至于人们不得不考虑用20世纪另一个伟大的“部分”理论——专门描述微观世界的量子力学——来研究它。霍金和他的搭档被迫从对极其巨大范围的理论研究转到对极其微小范围的理论研究。

恰好有这样一种可能存在的微型天体可作为研究对象。正如霍金后来回忆的:“研究黑洞的性质,有助于我们同时理解大爆炸奇点,因为他们之间实在是太相似了。”于是他开始潜心研究黑洞问题。

1971年,霍金指出,宇宙大爆炸时间可能产生像质子那么小(半径10-13厘米)的重约十亿吨的“太初黑洞”,它们的寿命大约和宇宙年龄相同。

1973年霍金、卡特尔(B. Carter)等人严格证明了“黑洞无毛定理”:“无论什么样的黑洞,其最终性质仅由几个物理量(质量、角动量、电荷)惟一确定”。即当黑洞形成之后,只剩下这三个不能变为电磁辐射的守恒量,其他一切信息(“毛发”)都丧失了。“黑洞”的命名者惠勒(J.A. Wheeler)戏称这特性为“黑洞无毛”。

华裔著名物理学家介绍

吴有训

吴有训先生于1916年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理化部,受教于留美归来的胡刚复博士。在胡先生的指导下,吴有训在国内即对X射线有了一定的了解。1921年以优异成绩获得赴美留学机会。该年底吴有训赴美,1922年初进入芝加哥大学。其时,著名物理学家A?H?康普顿正以访问学者身份在芝加哥大学从事研究与教学,1923年他正式成为该校教授,该年5月康普顿发表了解释X射线被石墨散射后频率改变现象(后称康普顿效应)的论文。当时也研究这一现象的美国物理界一位重要人物杜安已有所谓“箱子效应”和“三次辐射”的理论,因此他极力反对康普顿的工作。吴有训先后以十几种元素为散射物质进一步做了大量深入研究,通过精心设计实验方案以无法辩驳的事实对康普顿的理论给予了极大支持。这些成果得到了国际物理界的关注和承认。相关数据被一些国际著作引用。吴先生1926年获博士学位。国外有的物理教科书,因尊重吴先生的工作而将康普顿效应称为康普顿—吴有训效应。

钱学森

钱学森(1911—),中国科学家,火箭专家,1911年12月1日生于上海,3岁时随父来到北京,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35年赴美国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1938年获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后留在美国任讲师、副教授、教授以及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1950年开始争取回归祖国,受到美国政府迫害,失去自由,历经5年于1955年才回到祖国,1958年起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1959年,加入中国***。现任中国科技协会名誉主席等职。

杨振宁

杨振宁(1922—),美籍华人,理论物理学家,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省合肥县(今合肥市)。

在西南联合大学物理学系吴大猷指导下完成学士论文,1942年毕业后即入研究院深造,在王竹溪指导下研究统计物理学。1945年赴美,入芝加哥大学做研究生,

受E?费米熏陶,在导师E?特勒的指导下完成博士论文,1948年获博士学位。1948—1949年任芝加哥大学教员,1948—1955年在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工作,1955—1966年任该所教授,1966年任纽约州立大学

邓稼先

邓稼先(1924—1986),中国核物理学家,1924年6月25日生于安徽怀宁,祖父是清代著名书法家和篆刻家,其父是著名的美学家和美术史家。七七事变后,全家滞留北平,16岁随其姐来到四川江津念完高中。1941—1945年在西南联大物理系学习,受业王竹溪、郑华炽等著名教授。1945年抗战胜利后,迁返北平,应聘于北大物理系任教。1948年到美国印第安那州普渡大学念研究生,被选入“留美科协”总会干事会。新中国的诞生促使他决心尽早回到祖国。1950年8月,在他取得学位后的第九天,冲破重重险阻登上了回国轮船。1950年10月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1958年8月调到新筹建的核武器研究所任理论部主任,负责领导核武器的理论设计,后历任研究所副所长、所长,核工业部第九研究设计院副院长、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是我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

1956年加入中国***,曾任中共第十二届中共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委员。

1985年7月患直肠癌,坚持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1986年7月29日卒于北京,终年62岁。

物理学家的小故事(300字)

彭桓武

在《我的一生和我的观点》一书中玻恩提到:“在我的学生中有四个很有才华的中国人;其中之一是黄昆...”,另外三人是彭桓武、程开甲和杨立铭。

彭桓武1915年生于吉林长春市,1938年秋赴英在爱丁堡大学随玻恩学习,1940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5年获科学博士学位,1947年底回国。玻恩在他的著作《我的一生》中回忆说:“我的第一个中国学生是个矮小而强壮的小伙子,名叫彭(桓武)。他天赋出众...我记得有一次他在一个理论问题上出了一个错,错误找出来后,他非常沮丧,以致决定放弃科学研究,代之以为中国人民撰写一部大《科学百科全书》,包括西方所有重要的发现和技术方法。当我说到我以为这对单个人来说是个太大的任务时,他回答道,一个中国人能做10个欧洲人的工作。...他被任命为爱尔兰都柏林薛定谔高级研究院的教授,作为亥特勒(W.Heitler)的继任,...我想彭是得到欧洲教授职位的第一个中国人。几年以后他决定回中国,在走以前他来看望我们并和我们(指玻恩一家,本文作者注)一路到苏格兰西北高地的尤拉浦尔去,我们在那里度假。...我们一起度过了美好的几天。然后他离开了我们再没见过他,他也没写信来。”玻恩说:“彭除了他那神秘的才干外是很单纯的,外表象一个壮实的农民。”从玻恩的字里行间渗透出他对这位倔强的中国北方小伙子的喜爱欣赏与想念。彭先生在英国时与亥特勒合作做介子理论方面的研究,并由于在理论物理方面的贡献1945年与玻恩分享了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麦支杜加尔---布列斯班奖。回国后继续进行核物理研究,对分子结构提出了以电子键波函数为基础的计算方法。1956-1957年在他的领导下邓稼先与何祚庥、徐建铭、于敏等合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论文,为中国核物理研究做了开拓性工作。

彭先生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杨振宁

杨振宁(1922—),美籍华人,理论物理学家,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省合肥县(今合肥市)。

在西南联合大学物理学系吴大猷指导下完成学士论文,1942年毕业后即入研究院深造,在王竹溪指导下研究统计物理学。1945年赴美,入芝加哥大学做研究生,

受E?6?1费米熏陶,在导师E?6?1特勒的指导下完成博士论文,1948年获博士学位。1948—1949年任芝加哥大学教员,1948—1955年在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工作,1955—1966年任该所教授,1966年任纽约州立大学

溪分校的爱因斯坦物理学讲座教授,并任新创办的该校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美国总统授予他1985年的国家科学技术奖章。1948年12月27日,北京大学授予杨振宁名誉教授授证书。

杨振宁对理论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包括基本粒子、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领域。对理论结构和唯象分析他都有多方面的贡献。

邓稼先

邓稼先(1924—1986),中国核物理学家,1924年6月25日生于安徽怀宁,祖父是清代著名书法家和篆刻家,其父是著名的美学家和美术史家。七七事变后,全家滞留北平,16岁随其姐来到四川江津念完高中。1941—1945年在西南联大物理系学习,受业王竹溪、郑华炽等著名教授。1945年抗战胜利后,迁返北平,应聘于北大物理系任教。1948年到美国印第安那州普渡大学念研究生,被选入“留美科协”总会干事会。新中国的诞生促使他决心尽早回到祖国。1950年8月,在他取得学位后的第九天,冲破重重险阻登上了回国轮船。1950年10月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1958年8月调到新筹建的核武器研究所任理论部主任,负责领导核武器的理论设计,后历任研究所副所长、所长,核工业部第九研究设计院副院长、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是我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

1956年加入中国***,曾任中共第十二届中共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委员。

1985年7月患直肠癌,坚持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1986年7月29日卒于北京,终年62岁。

李政道

李政道(1926—),理论物理学家。1926年11月25日生于上海。1943—1944年在浙江大学(当时一年级在贵州永兴)物理学系学习,得到老师束星北的启迪,而开始了他的学术生涯。1944年因翻车受伤停学。1945年转学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学系。1946年受他的老师吴大猷的推荐,得国家奖学金,去美国深造,入芝加哥大学研究院,1948年春天,李政道通过了研究生资格考试,开始在费米的指导下作博士论文研究。

1949年底,在费米的指导下,李政道完成了关于白矮星的博士论文,获得博士学位。以后在该校天文学系半年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莱)物理系一年任讲师并从事研究工作。

1950年,李政道和来自上海的大学生秦惠君结婚。他们有两个孩子,长子李中清,现任加州理工学院历史教授;次子李中汉,现任密歇根大学化学系助理教授。1951年到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工作。1953年任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学助理教授,1955年任副教授,1956年任教授,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60—1963年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教授兼哥伦比亚大学教授。1963年任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学讲座教授,1964年任该大学费米物理学讲座教授,1983年任该大学全校讲座教授。他还是美国科学院院士。

李政道对近代物理学的杰出贡献是:1956年和杨振宁合作,深入研究了当时令人困惑的“θ?6?1γ”之谜,即后来所谓的K介子有两种不同的衰变方式,一种衰变变成偶宇称态,一种衰变成奇宇称态。认识到很可能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进一步提出了几种检验弱相互作用中宇称是不是守恒的实验途径。次年,这一理论预见得到吴健雄小组的实验证实。因此,李政道与杨振宁的工作迅速得到了学术界的公认,并获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丁肇中

丁肇中(1936—),实验物理学家。祖籍山东日照。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在物理系和数学系学习,1960年获硕士学位,1962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63年,他获得福特基金会的奖学金,到瑞士日内瓦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工作。1964年起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作。1965

年成为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1967年起任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系教授。他的研究方向是高能实验粒子物理学,包括量子电动力学、电弱统一理论、量子色动力学的研究。他所领导的马克?6?1杰实验组先后在几个国际实验中心工作。

由于丁肇中对物理学的贡献,他在1976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奖(发现J/Ψ粒子),并被美国政府授予洛仑兹奖,1988年被意大利政府授予特卡斯佩里科学奖。他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前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巴基斯坦科学院院士。他曾被密歇根大学(1978年)、香港中文大学(1987年)、意大利波洛格那大学(1988年) 和哥伦比亚大学(1990年)授予名誉博士学位。他是中国上海交通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名誉教授。他曾获得过许多奖章,如1977年获美国工程科学学会的埃林金奖章,1988年获意大利陶尔米纳市的金豹优秀奖及意大利布雷西亚市的科学金质奖章。他也是《原子核物理B(Nuclear Physics B)》、《核仪器方法(Nuclear Instruments and Methods)》和《数学模型(Mathem atical Modeling)》等科学期刊的编委。

参考资料:

老师让我们查的。。也是刚查到 ...的

陈可忠的先生生平

陈可忠,生于1899年10月25日,福建闽县胪雷村(今属福州市仓山区)人。父母早逝,兄弟共四人,陈可忠最幼。在兄长们的支持下,1914年陈可忠考入上海南洋中学,1917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高等科二年级。1920年陈可忠于清华学校毕业,获公费资送美国留学,是为清华庚申级,同学中有陈岱孙、萨本铁、曾昭抡、萧公权等。留美六年,陈可忠先后于1924年获耶鲁大学学士学位,1925年获芝加哥大学硕士学位,1926年获芝加哥大学化学博士学位。

作为我国早期化学学者,陈可忠对于引进西方近代化学,推进中国科学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他最早的科学活动,可追溯到美国留学时期。1924年4月,留美学生庄长恭、王箴等发起成立中华化学会,陈可忠等9人为征求会员委员会委员,负责联络海内外热心者共同推进会务。次年6月1日,中华化学会在美国正式成立,有留美学生数十人参加,这是中国最早的化学团体之一。

1926年9月,陈可忠由美国完成学业回国,被广州的中山大学聘为教授,在理学院化学系讲授有机化学。陈可忠在校内极力倡导树立研究风气,最早申请开辟了教授专用实验室,长日留校从事教学实验。1930年一年中完成两篇关于辨认有机酸的研究论文,在中国科学社年会与年刊中宣读发表。在陈可忠的努力下,中山大学成为当时与北平的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京的中央大学并驾齐驱的化学研究中心之一。1931年4月,陈可忠因患肺病离粤易地疗养,同时南京方面因曾昭抡改就北京大学之聘,使两地的研究暂时停顿,于是北平成为全国化学研究的唯一中心,这种局面直到1934年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在上海改组之后才有所改观。

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科学界人士“深知外侮日亟,挽救危亡,非群起奋斗不为功”。1932年8月,教育部采纳时任国立编译馆自然组主任陈可忠的建议在南京召开全国化学讨论会,讨论化学译名、国防化学、化学课程标准三大问题,共有53名化学学者参加。开会之中,群情激奋,深感国难当头,匹夫有责,“咸期各以所长,贡献国家而日臻自强之域”,于是共同发起组织中国化学会。科学家行事,条理加上毅力,功效极高,几天之中,他们草拟了章程,选举了领导机构,确定了创办会刊、组织专门委员会等重要事项。8月4日,中国化学会宣告正式成立,陈可忠与陈裕光、吴承洛、王琎、曾昭抡、郑贞文等共11人当选为理事,又与曾昭抡、萨本铁、高崇熙等共7人被推为会刊《中国化学会会志》的编辑。中国化学会是我国成立较早、影响较大的自然科学专门学会之一,中国化学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化学事业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 国立编译馆是政府设立的国家级图书编译机构。晚清以降,西学东渐,大量的外国科学书籍被翻译介绍到国内,涌现了许多官方的及民间的翻译出版机构。民国时期沿袭清廷旧规,也设立了政府编译机构。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于1932年6月14日正式成立国立编译馆。国立编译馆直属教育部,掌理关于学术文化书籍及教科图书的编译与教科书教学设备的审查事宜。

国立编译馆的首任馆长为生物学家辛树帜,馆内主要设自然、人文两组,陈可忠任自然组主任兼专任编审。1936年7月,陈可忠继任馆长。1942年1月,国立编译馆实施改组扩大,由教育部长陈立夫亲自兼任馆长,陈可忠转任副馆长。1944年2月,陈立夫辞去馆长兼职,陈可忠复任馆长。1948年5月,陈可忠辞职离任。从1932年国立编译馆成立至1948年,陈可忠长期任职于国立编译馆,其间执掌国立编译馆达十二年之久。

国立编译馆各项工作中最可称道的是其对科学术语译名统一的领导与推动。随着各学科文献翻译量的增多,许多有识之士很早就认识到译名统一的重要性:“译述之事,定名为难。而在科学,新名尤多。名词不定,则科学无所依倚而立。”(《科学》发刊词,1915年)早期的译名统一工作主要由个别学者或学术团体进行,国立编译馆成立后,在编订、统一、推广译名上具有了权威性,编译馆制定了详尽的编订译名计划,成立译名委员会各学科组,与各民间学会、协会密切合作,先后不同程度地完成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80个学科领域的译名审定统一工作。统一公布的名词,由编译馆正式出版付印为图书的有《化学命名原则》、《药学名词》、《天文学名词》、《物理学名词》、《矿物学名词》、《细菌学免疫学名词》、《数学名词》及《社会学名词》、《经济学名词》等20余种。作为化学专家,陈可忠以化学名词审查委员会委员的名义亲自参与了化学译名的审订。这些工作在翻译传播外国先进科学知识和发展我国科学技术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当时审定公布的许多科学译名一直沿用至今。

抗战期间,国立编译馆内迁重庆,陈可忠与避居江津的陈独秀曾有一段特别的交往。1939年,编译馆向陈独秀约编教师用的中国文字说明书稿,并预支稿费五千元,这对于陈独秀当时清苦的生活不啻是一大帮助。陈独秀晚年以乡居老病之身,投入几乎全部精力研究文字学,撰述《小学识字教本》一书。陈独秀对这部凝聚着他一生心血的书稿非常看重,一再请陈可忠向陈立夫及商务印书馆的王云五(编译馆所编书籍多由商务出版)交涉,希望能够尽早付印,但由于陈立夫等作梗,此书一直未能出版。不得已,陈可忠应陈独秀的要求由编译馆油印了五十份用于分送学界友好和各文化机构,遗憾的是陈独秀连油印本也未见到就于1942年5月27日在江津病逝了。 1948年5月,陈可忠被任命为中山大学代理校长,8月任校长。这是陈可忠第二次任职于中山大学,但其时国民政府在大陆的统治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校内风潮不断。应陈可忠之邀南下到中山大学任教的梁实秋后来在回忆文章中写到:“在广州这半年,我们开始有身世飘零之感。”这或许也是陈可忠当时心境的一个写照。1949年6月,陈可忠辞去中山大学校长职务。

不久陈可忠转赴台湾,受聘任教于台湾师范大学,后出任理学院院长。当时台湾师范大学除了陈可忠掌理理学院,文学院院长梁实秋和教育学院院长田培林亦俱称一时之选,三院院长阵容的坚强,是当时师大最引以为豪的事。原本藉藉无名的师大也自此发展成为公认学术水准很高的大学。

1956年1月,清华大学研究院筹备处在台北成立,陈可忠被聘为主任,清华在台复校工作由此开始。当年9月,即招考原子科学研究所首届研究生。次年秋季开始在新竹校址上课。新竹清华大学成立后,陈可忠即出任教务长,并一度兼任原子科学研究所所长。1962年5月19日,任清华校长达三十一年之久的梅贻琦在台北病逝,陈可忠代理清华大学校务。1965年1月正式任清华大学校长,直至1969年7月退休。新竹清华大学初期只原子科学研究所一所,1962年夏,始在原科所外增设数学研究所,后又分别于1966年、1968年增设物理研究所和化学研究所,并设立物理研究所博士班。1964年,新竹清华大学恢复大学部,到1966年先后设置核子工程、数学、物理和化学四个学系。在陈可忠掌理校务期间,通过不断的滋长扩大,新竹清华大学逐渐成为具有理工特色的较为完整之大学。

陈可忠晚年定居美国,1992年2月17日清晨安然瞑逝于宾州兰得斯维镇家中,享年93岁。

江津社保局电话是多少

江津社保局电话:023-47557015,023-47521292。

重庆市江津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以下简称区人力社保局)是区政府工作部门,为正处级。

区人力社保局贯彻落实党中央、市委和区委关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坚持和加强党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主要职责

(一)贯彻执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规章和方针政策。拟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相关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

(二)拟订人力资源市场发展规划和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人力资源流动办法,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流动、有效配置。综合管理人力资源市场和人力资源开发培训、流动调配等工作。

(三)负责促进就业工作,拟订统筹城乡的就业发展规划,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统筹建立面向城乡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拟订就业援助制度,贯彻执行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

(四)统筹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贯彻执行养老、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及其补充保险政策和标准。贯彻执行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关系转续办法。承担养老、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及其补充保险基金行政监督责任。会同有关部门实施全民参保计划。

(五)负责就业、失业和相关社会保险基金预测预警和信息引导,实施预防、调节和控制,保持就业形势稳定和相关社会保险基金总体收支平衡。

(六)贯彻执行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制度和劳动关系政策,完善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贯彻职工工作时间、休息时间和假期制度,贯彻消除非法使用童工政策和女工、未成年工的特殊劳动保护政策。负责劳动保障综合行政执法,具体执法交由相关执法队伍承担,并以部门的名义统一执法。

(七)参与拟订全区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负责区级有关重点人才项目的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参与拟订人才引进办法。

(八)负责全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牵头推进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工作,贯彻执行专业技术人员管理、继续教育和博士后管理等政策,负责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选拔和培养工作。负责拟订吸

引留学人员来江津工作或定居办法。拟订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使用和激励办法,贯彻执行职业资格制度和职业技能评价政策。牵头组织紧缺优秀人才的引进工作。负责专家、高层次人才服务工作。

(九)会同有关部门指导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按照管理权限负责规范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公开招聘、聘用合同、人员交流等人事综合管理工作,拟定并组织实施事业单位人员、机关工勤人员和临聘人员管理办法。

(十)贯彻执行重庆市表彰奖励政策,综合管理全区表彰奖励工作,承担市级及以上层次功勋荣誉表彰的评选推荐工作,根据授权承办区级表彰奖励活动。

(十一)贯彻执行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收入分配政策;贯彻执行企事业单位人员福利和离退休政策。负责组织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工资福利、离退休政策和工资统发审核工作。

(十二)会同有关部门贯彻落实农民工工作综合性政策和规划,拟订相关办法并组织实施,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十三)负责我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

(十四)协助做好公务员录用、公开遴选、公开选调等考试的考务组织工作。承担以区政府名义任免人员的行政任免手续。

(十五)完成区委、区政府交办的其他任务。

三坊七巷的名人资料

只要数字吗?连名字都不要吗

名人71名,男68人,女3人。

明细如下:黄 璞(867-?)唐昭宗大顺二年进士,诗人,官至崇文阁校书郎,故居现黄巷36号;

余 深(生卒不详)宋神宗元丰五年进士,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御史中丞等职,封卫国 公,曾居安民巷内,门号不详;

陆 蕴(约1071-1120)宋宣和年间人,官至御史中丞,后任福州知州,曾居衣锦坊;

陆 藻(?-1129)宋宣和年间人,陆蕴之弟,以列曹侍郎出知泉州,曾居衣锦坊;

陈 烈(1012-1087)宋著名学者,曾任福州州学教授,故居在郎官巷内,门号不详;

陈 襄(1017-1080)宋庆历二年进士,理学家,曾任开封府推官、刑部郎中、提举司天监等职。故居在塔巷内,门号不详;

郑 穆(1018-1092)宋皇佑五年进士甲科,曾任国子监直讲、汾州通判、杨王府赞善等职。故居在文儒坊内,门号不详;

郑性之(1172-1255)宋嘉定元年状元,朱熹学生,官至参知政事(副相)兼知枢密院事(最高军事长官)。故居在吉庇巷(今吉庇路),现无存;

林 瀚(1434-1519)明成化二年进士,曾任南京兵部尚书,府第现文儒坊42号;

张 经(1492-1555)明正德十二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故居现文儒坊尚书里;

林 泮(?-约1524)明成化八年进士,官至南京户部尚书。其兄清源、弟浚渊皆进士,时称“闽中三凤”。曾居黄巷内,门号不详;

林廷玉(?-约1530)明成化二十年进士,官至都御史。曾在衣锦坊内居住,门号不详;

许 友(1615-1663)清顺治年间人,不仕,以诸生终。工书、善画、能诗,时称“三绝”。故居光禄坊内,门号不详;

陈 帙(生卒不详)林则徐之母,故居现文儒坊19号;

林 佶(1660-?)康熙三十八年举人,五十一年钦赐进士,书法家,官至内阁中书,故居在光禄坊,门号不详;

林 侗(1628-1716)清康熙年间贡生,林佶之兄,工隶书,研究金石,著作颇丰。故居在光禄坊,门号不详;

李 馥(1662-1745)清康熙年间官至浙江巡抚,曾在内黄巷居过,门号不详;

黄莘田(1683-1768)康熙四十一年举人,诗人,官至广东四会县知县,故居现光禄坊早题巷4号;

林枝春(1699-1762)乾隆二年榜眼及第,历任武英殿纂修官、翰林院侍讲学士、江西学政等,曾居黄巷,门号不详;

甘国宝(1709-1776)清雍正十一年武进士,历任福建提督、台湾总兵、九门提督等,故居现文儒坊51号;

沈绍安(1767-1835)福州脱胎漆器创始人。漆器店曾开在杨桥巷双抛桥附近;

张际亮(1799-1843)道光十五年举人,诗人。曾居郎官巷,门号不详;

郭阶三(生卒不详)清嘉庆二十一年举人,曾任连城、同安县教谕,所生的五个儿子皆登科第,盛及一时,故居现黄巷4号;

郭柏荫(1805-1884)清道光十二年进士,郭阶三之子,历任广西巡抚、湖北巡抚、署理湖广总督等职,故居现黄巷4号;

郭柏苍(1815-1890)清道光二十一年举人,郭阶三之子,一生大都致力于福州的水利建设和研究整理地方文献,故居现黄巷4号;

郭化若(1904-1995)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生,郭阶三之重孙,解放后历任上海防空司令员兼政委、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等职,为一代儒将,故居现黄巷4号;

赵 新(1802-1876)清咸丰二年进士,官至陕西督粮道。故居在黄巷内,门号不详;

林昌彝(1803-约1854)道光十九年举人,文学家,曾在建宁、邵武、广州等地讲学,一生著作颇丰。故居在宫巷内,门号不详;

刘齐衔(1815-1877),道光二十一年进士,林则徐长婿,官至河南巡抚,故居现宫巷14号;

刘齐衢(1813-1860)道光二十一进士,刘齐衔兄,历知四川兴文、荣县、江津等县。故居光禄坊10-13号,现无存;

刘崇佑(1877-1942)清光绪二十年举人,刘齐衔之孙,著名律师,故居现宫巷14号;

刘崇伟(1878-1958)刘齐衔之孙,著名工商企业家,福州电气公司和电话公司创始人之一,故居现宫巷14号;

刘崇杰(1880-1956)刘齐衔之孙,著名外交家,民国时期曾任外部部常务次和、驻德意志兼奥地利特命全权公使等职。故居现宫巷14号;

陈寿祺(1771-1834)清嘉庆四年进士,学者、教育家,.官至记名御史,故居现黄巷36号;

梁章钜(1775-1849)清嘉庆七年进士,文学家,官至广西巡抚、江苏巡抚,故居现黄巷36号

沈葆祯(1820-1879)道光二十一年进士,林则徐次婿,曾任福建船政大臣等职,官至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故居现宫巷26号;

沈瑜庆(1858-1918)清光绪十一年举人,沈葆祯之子,官至贵州巡抚。故居现宫巷26号;

沈觐寿(1907-1995)沈葆祯曾孙,著名书法家,曾任福州书画院副院长、福建省书法协会副主席、福州市书法篆刻研究会会长等。故居现宫巷26号;

林聪彝(1824-1878)林则徐之子,历任内阁中书、六部主事、衢州知府、浙江补用道、署浙江按察使、杭嘉湖海防兵备道等职。故居现宫巷24号;

林炳章(1875-1923)光绪二十年进士,林聪彝之孙,陈宝琛长婿,曾任福建省财政厅长、闽海关监督等职,故居为现宫巷24号;

林 翔(1881-1935)日本明治大学法学博士,林聪彝孙,历任民国军政府总检察厅检察长、特别刑事审判所所长、最高法院院长、考试院铨叙部部长等职。故居现宫巷26号;

林恩溥(1893-1933)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毕业,林聪彝孙,民国时间任福建省建设厅正兼福州务局局,主持拓宽改建鼓楼至万寿桥主干道(今八一七路)、在台江兴建6座码头等。故居现宫巷26号;

梁鸣谦(1826-1877)清咸丰九年进士,被聘入福建船政局幕府,此后一直追随沈葆祯,成为得力助手。后回福州鳌江书院任教。故居在文儒坊闽山巷,门号不详;

陈承裘(1827-1885)清咸丰元年进士,清工部尚书、刑部尚书陈若霖之孙,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陈宝琛之父,故居现文儒坊47号;

罗丰禄(1850-1901)福建船政学堂驾驶专业毕业,曾任李鸿章幕僚,从事外交翻译工作,后出使英国并兼任驻意大利、比利时两国大使。故居在光禄坊内,门号不详;

严复(1854-1921),近代著名思想家。故居现郎官巷20号;

严叔夏(1897-1962)严复三子,解放前曾任福建协和学院(福州大学前身之一)中文系主任、文学院院长等职,解放后曾任福州市副市长。故居现郎官巷20号。

蓝建枢(约1856-?)福建船政学堂第三期毕业生,留学美国。清末曾任“海镇”巡洋舰管带、海军管理部部长,民国初任海军总司令部左司令(后改称第一舰队司令)、海军总司令等职。故居在吉庇巷内,门号不详;

陈衍(1856-1937),清光绪八年举人,《福建通志》总纂,故居现文儒坊大光里8号;

林葆怿(1863-1927),清光绪六年考入福建船政学堂,后赴英留学,民国7年任海军总长。故居现衣锦坊酒库弄,门号不详;

郑孝胥(1860-1938)清光绪八年举人,曾由陈宝琛推荐任溥仪老师,后又任伪满洲国国务总理大臣,故居现衣锦坊洗银营14号;

刘冠雄(1857-?)民国海军总长,故居现宫巷11号;

陈元凯(生卒不详)清光绪十五年举人,曾任粤东县令,林觉民岳父。故居现大光里23号;

何振岱 (1867-1952)清光绪二十三年举人,诗人,书法家,曾受聘重修《福州西湖志》,任总纂。一生诗作颇丰。故居现文儒坊大光里21号

林白水(1874-1926)近代民主革命者,报人,教育家,曾在文儒坊创办福建省第一所具有进步色彩的中小学“福州蒙学堂”,旧址在今文儒坊36号福州第九塑料厂内;

林 旭(1875-1898)戊戌六君子之一,曾在郎官巷居住,门号不详;

陈 箓(1877-1939)福建船政学堂学生,后获巴黎法律大学法学学位,曾任国民政府外交部外交司司长、驻墨西哥特命全权公使、驻法国全权公使、外交总长、南京日伪“维新政府”外交部长等职。故居光禄坊内,门号不详;

陈季良(1883-1945)江南水师学堂驾驶班毕业,原名“陈世英”,轰动中外的中日“庙街事件”主角,民国时期曾任海军第一舰队司令,兼任厦门警备司令,后又任海军陆战队总指挥等职。故居现文儒坊 号;

林觉民(1887-1911)),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故居现杨桥东路17号;

谢葆璋(1865-1940)天津北洋水师学堂驾驶班首届学生,冰心之父,曾任烟台海军练营管带、民国海军部次长、海道测量局少将局长等职。故居现杨桥东路17号;

谢冰心(1900-1999)著名女作家,故居现杨桥东路17号;

王冷斋(1892-1960)曾就读福建陆军小学堂,为保定军官学校第二期学生,民国26年任河北省第三行政区督察专员兼宛平县县长,与日军正面交锋,亲历“芦沟桥事变”。曾居黄巷,门号不详;

郁达夫(1896-1945)著名作家,1936年至1938年间出任福建省政府参议、公报室主任,曾客居光禄坊10-13号刘家大院内;

刘攻芸(1900-1973)英国伦敦大学经济院毕业,获博士学位,民国时期曾任中央银行总裁,又任财政部部长。1948年建议蒋介石再发银圆券,并为蒋介石秘密运送黄金去台湾。故居光禄坊10-13号,现无存。

高拜石(1901-1969)民国时曾任《福建民报》、《建国日报》总编辑,后赴台,任台湾省新闻处主任秘书。1958年起在台湾《中央日报》副刊上开设专栏,前后达十年之久。故居在杨桥巷口,今无存;

王 助(1914-1941)革命先烈,1931年入党,曾任XXXXX福建省委委员兼宣传部部长,1939年5月受新四军委派,与范式人一起在安民巷53号设国民革命军新编陆军第四军驻福州办事处;

范式人(1909-1986)1932年入党,曾任红军闽东独立师政治部主任、XXXXX福建省委常委组织部长等职,解放后任江西省委副书记,中央人民政府粮食部副部长、邮电部副部长,XXXXX福建省委第二书记兼省军区第一政委等职,1939年在安民巷53号国民革命军新编陆军第四军驻福州办事处工作;

沈幼兰(1890-1964)福州“兰记”漆器店创办者,曾是全市最大的漆器店。民国15年在美国费城建一百五十周年展览会上,“兰记”产品获一等执照奖,三年后以菲律宾召开的工商业交易会上其产品又获特等金牌奖。故居在今杨桥路,门号不详;

陈体诚(1896-1942)工程师,毕业于美国加基钢铁学院桥梁工程专业,民国七年被选为首届中国工程学会会长,后任福建省建设厅厅长兼财政厅长、西北公路特派员兼甘肃省建设厅厅长等职。故居在光禄坊内,门号不详;

庐 隐.(1899-1934)著名女作家,出生于南后街,具体地址不详。

翁良毓(1905-1926)省立福州师范学校毕业,曾在上海受到李大钊的教导,民国十四年当选为福建学生联合会副理事长,后开设“福州书店”,销售进步书刊,该店也成为团组织地下交通联络点,后被特务杀害。故居在衣锦坊雅道巷内,门号不详。

邓稼先的墓志铭

邓稼先([font id=lb_scnl]1924年7月23日-[font]1986年7月29日[/font][/font])安徽怀宁人,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又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

邓稼先和周光召合写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是一部核武器理论设计开创性的基础巨著,它总结了百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这部著作不仅对以后的理论设计起到指导作用,而且还是培养科研人员入门的教科书。邓稼先对高温高压状态方程的研究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培养年轻的科研人员,他还写了电动力学、等离子体物理、球面聚心爆轰波理论等许多讲义,即使在担任院长重任以后,他还在工作之余着手编写“量子场论”和“群论”。

邓稼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数十年。他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充分体现了他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他在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却鲜为人知,直到他死后,人们才知道了他的事迹。

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祖父是清代著名书法家和篆刻家,父亲是著名的美学家和美术史家,曾担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哲学教授。1925年,母亲带他来到北京,与父亲生活在一起。他5岁入小学,在父亲指点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1935年,他考入崇德中学,与比他高两班、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最好的朋友。

邓稼先在校园中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七七”事变后,全家滞留北京,他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在父亲安排下,16岁的邓稼先随大姐去了大后方,在四川江津读完高中,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受业于王竹溪、郑华炽等著名教授。抗日战争胜利时,他拿到了毕业证书,在昆明参加了中国***的外围组织“民青”,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京大学教职工联合会主席。

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在北京外事部门的招待会上,有人问他带了什么回来。他说:“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核的知识。” 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1953年,他与许鹿希结婚,许鹿希是五四运动重要学生领袖、后来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许德珩的长女。1954年,邓稼先加入了中国***。

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从小受爱国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从事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工作,表示坚决支持。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邓稼先就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后,先挑选了一批大学生,准备有关俄文资料和原子弹模型。1959年6月,苏联政府终止了原有协议,中共中央下决心自己动手,搞出原子弹、和人造卫星。邓稼先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后,一面部署同事们分头研究计算,自己也带头攻关。在遇到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数字时,邓稼先在周光召的帮助下以严谨的计算推翻了原有结论,从而解决了关系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

中国研制原子弹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尖端领域的科研人员虽有较高的粮食定量,却因缺乏油水,仍经常饥肠响如鼓。邓稼先从岳父那里能多少得到一点粮票的支援,却都用来买饼干之类,在工作紧张时与同事们分享。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日夜加班。

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他冒着酷暑严寒,在试验场度过了整整10年的单身汉生活,有15次在现场领导核试验,从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 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八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4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72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1979年又任院长。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翌年,他的癌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1986年7月16日,国务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年7月29日,邓稼先去世。他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邓稼先虽长期担任核试验的领导工作,却本着对工作极端负责任的精神,在最关键、最危险的时候出现在第一线

非常高兴能与大家分享这些有关“江津博士留学”的信息。在今天的讨论中,我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这个主题。感谢大家的参与和聆听,希望这些信息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微信号咨询

请添加微信号咨询:19071507959

在线报名

郑重声明:本文内容、数据、图表等来源于网络引用或其他公开资料,版权归属原作者、原发表出处。若版权所有方对本文的引用持有异议,请联系留学指南网,本方将及时处理。本文的引用仅供读者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目的。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网站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阅读本文后做出的决定或行为,是基于自主意愿和独立判断做出的,请读者明确相关结果。如需转载本方拥有版权的文章,请联系留学指南网www.liuxue678.com注明“转载原因”。未经允许私自转载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上一篇:江博士留学生疫情答疑_江博士问题

下一篇:暂无

相关推荐

关注我们

    留学指南网
返回顶部
QQ在线咨询
拨打电话
19071507959
添加微信号
19071507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