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絮因风起,“未若柳絮因风起”是什么意思
1、“未若柳絮因风起”是什么意思
不如比作风吹柳絮满天飞舞。
一、原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二、译文
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风吹柳絮满天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三、出处
南北朝·刘义庆《咏雪》
赏析
据《晋书》本传,谢道韫的联句不仅得到她叔父的称赏,而且还受到在场嘉宾的一致赞许。这次联句,遂传为一时佳话,谢道韫从此也赢得了“咏絮才”的美名。后来南朝梁刘孝绰写过一首《对雪诗》,其中有“桂华殊皎皎,柳絮亦霏霏。讵比咸池曲,飘飖千里飞”。也许是受到谢道韫的启发。

2、“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的意义?
意义是:借助于随风而舞的柳絮和向日盛开的葵花对比,来表明自己不会随波逐流,随风摇摆,而是坚定不移,坚守操守,永远心向朝廷,忠于君主的政治决心和信念。
一、出处
出自宋代诗人司马光的《客中初夏》。
二、原文译文
四月初夏时节天气清明,刚刚下过一场雨忽然天晴了,正对的南山显得更加分明了。
也没有随风飘扬的柳絮,只有金黄的葵花向着太阳开放。
一、创作背景
公元1070年,宋神宗熙宁三年王安石变法,司马光因反对变法而被迫离开汴京,退居洛阳,这首诗是在退居洛阳时创作。
二、赏析
诗的前两句“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是对雨后初晴的景色描写;后两句“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是寄托抒情。从诗的字面来看,平白如话,既无险字,也无丽词,似乎一览无余,而实则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托物而言志,笔法委婉含蓄。
三、作者简介
司马光,生于1019年,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其作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
来源:百度百科-客中初夏
3、未若柳絮因风起全诗是什么?
全诗是: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处出自于:东晋诗人谢安的《咏雪联句》
解释:“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不如比作风吹柳絮满天飞舞。”
这是一则千古佳话,表现才子谢道韫杰出的诗歌才华、对事物细致的观察和具有灵活想象力。
据《晋书·王凝之妻谢氏传》及《世说新语·言语》篇载,谢安寒雪日尝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安欣然唱韵,兄子朗及兄女道韫赓歌(诗即如上),安大笑乐。
谢安所乐,在于裙钗不让须眉,侄女之诗才,更在侄子之上。按谢朗少有文名,《世说新语·言语》篇引《续晋阳秋》称他“文义艳发”,《文学》篇引《中兴书》说他“博涉有逸才”。所以叔父出韵起题,侄子即为唱和,正见其才思敏捷也。平心而论,“撒盐空中”亦不失为一种比方,雪,以其粉白晶莹飘散而下,谢朗就近取譬,用撤盐空中拟之,虽不高明,也差可形容了。
然而,聪颖的妹妹并不迷信兄长的才名。她觉得,以盐拟雪固然不错,但没有形容出雪花六瓣,随风飘舞,纷纷扬扬,无边无际的根本特征。于是,针对兄长的原句,她作了大胆的修正:“未若柳絮因风起。”
柳絮,作为春时景物,有似花非花,因风而起,飘忽无根,满天飞舞的特征。晋伍辑之《柳花赋》曾形容:“扬零花而雪飞,或风回而游薄,或雾乱而飙零,野净秽而同降,物均色而齐明。”谢道韫将此来比拟北风吹起漫天飞雪,堪称契合无间。取柳絮可比其形言其大,点明当时的“雪骤”之景,而“因风起”更指出它随风飘舞,漫无边际的自然特点。(宋代的贺铸《青玉案》词有“满城风絮”句。)由此较之,雪花柳絮,可谓是异迹而同趣了。如此再看“撒盐空中”的比方,则未免有局促见肘之诮了。
4、柳絮因风起葵花向日倾什么意思
“柳絮因风起,葵花向日倾”的意思是:柳絮随风飘舞,葵花向着太阳转动。这表达了诗人的心志,就像葵花向日,始终如一,坚定不移。柳絮和葵花的外形和习性不同,但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价值。柳絮虽轻盈却需要风的吹拂才能起舞,葵花虽然朴素却有着自己的执着和追求。诗人以此为比喻,表达自己的追求和坚持,不受外界的干扰和影响。
这个表达来源于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饮酒·其七》。诗人在诗中用柳絮和葵花的形象来比喻自己的心境和追求,表达了他不随波逐流,不受外界干扰,坚定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信念的决心。这种表达方式生动形象,富有诗意和感染力,被后人广泛引用和传颂。

请添加微信号咨询:1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关注我们

留学规划
留学考试
留学指南
留学攻略
留学生活
留学信息
留学专业
留学签证
关于我们
网站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