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秋水夜无烟,“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出自哪里?求原整首诗句。
1、“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出自哪里?求原整首诗句。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出自唐代李白的《游洞庭湖五首·其二》。
【诗词原文】《游洞庭湖五首·其二》——唐·李白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白话译文】秋天夜晚的南湖水面水澄澈无烟,可怎么能够乘流上天呢?姑且向洞庭湖赊几分月色,痛快地赏月喝酒。
1、《游洞庭湖五首·其二》创作背景
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刑部侍郎李晔贬官岭南,行经岳州(今湖南岳阳),与诗人李白相遇,时贾至亦谪居岳州,三人相约同游洞庭湖,李白写下一组五首的七绝记其事。这是其中第二首,它内涵丰富,妙机四溢,有悠悠不尽的情韵。
2、《游洞庭湖五首·其二》鉴赏
诗人为我们描绘了月夜泛舟的情形:明月皎皎,湖水悠悠。洞庭秋水澄澈无烟,水月相映,清辉怡人。诗人与友人泛舟湖上,与清风朗月为伴,不由生出遗世独立、羽化登仙的“上天”之念。但乘流上天终不可得,诗人也只好收起这份不羁的想象,姑且向洞庭湖赊几分月色,痛快地赏月喝酒。
“南湖秋水夜无烟”,初读平淡无奇,似是全不费力,脱口而出,实则极具表现力。波澜不惊,澄澈如画。无烟水愈清,水清月更明。溶溶月色溶于水,悠悠湖光悠月明。这种景象,这种意味,非置身其中不可得,非写意简笔不可得。诗人虽然没有精工细绘,但读者心中自会涌现出一幅水天一色的美好图景。
2、“浆船美酒白云边”出自李白哪首诗?
出处:《游洞庭湖五首·其二》
原诗: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译文:
秋天夜晚的南湖水面水澄澈无烟,(不由生出遗世独立、羽化登仙的“上天”之念),可怎么能够乘流上天呢?姑且向洞庭湖赊几分月色,痛快地赏月喝酒。
《游洞庭湖五首·其二》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与贾至、裴九三人同泛洞庭湖时所作。三人因各自原因而至岳州(今湖南岳阳)。唐肃宗乾元二年(759)三月,发生了九节度之师溃于滏水之事,洛阳城内外一片慌乱,时任中书舍人的贾至由汝州南奔,因此被贬为岳州司马。
是年秋天,到岳州任上。贾至诗题中称“初至巴陵”(巴陵即岳州),诗中写的又是秋景,可见贬至岳州即在乾元二年秋。李白则因从永王李璘事,受到无辜牵连,流放夜郎,乾元二年春则于流放途中自三峡遇赦放回,夏秋时憩于江夏、岳州一带,正好遇到被贬至岳州的贾至。
裴九则是做刑部侍郎时,参与朝中的派系斗争被贬岭南而途经岳州的。三人同病相怜,客遇他乡,相邀同游洞庭湖,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游兴是很浓的。其间,各自都有纪诗,各奔前途时互相之间又有赠诗。在唐诗史上,也可谓一段佳话了。
3、南湖秋水夜无烟原文
1、原文: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2、译文:秋天夜晚的南湖水面水澄澈无烟,(不由生出遗世独立、羽化登仙的“上天”之念),可怎么能够乘流上天呢?姑且向洞庭湖赊几分月色,痛快地赏月喝酒。
3、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汉族,祖籍陇西成纪,出生于碎叶城(当时属唐朝领土,今属吉尔吉斯斯坦),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二十五岁时只身出蜀,开始了广泛漫游生活,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应山。
4、唐朝李白的诗白云边的内容是什么
《游洞庭》
【唐】李白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白云边的意思是:
洞庭湖面辽阔,水天相接,遥看湖畔酒家自在白云生处。说“买酒白云边”,足见湖面之壮阔。同时又与“直上天”的异想呼应,人间酒家被诗人的想象移到天上。
白云边牌酒的名字可能就来自这首诗。不过当然不是李白描写白云边酒的了。
《游洞庭》赏析:
首句写景,兼点季节与泛舟洞庭事。洞庭在岳州西南,故可称“南湖”。唐人喜咏洞庭,佳句累累,美不胜收。“南湖秋水夜无烟”一句,看来没有具体精细的描绘,却是天然去雕饰的淡语,惹人联想。夜来湖上,烟之有无,其谁能察?能见“无烟”,则湖上光明可知,未尝写月,而已得“月色”,极妙。
清秋佳节,月照南湖,境界澄沏如画,读者如闭目可接,足使人心旷神怡。这种具有形象暗示作用的诗语,淡而有味,其中佳处,又为具体模写所难到。 在被月色净化了的境界里,最易使人忘怀尘世一切琐屑的得失之情而浮想联翩。
湖光月色此刻便激起“谪仙”李白羽化遗世之想,所以次句道:安得(“耐可”)乘流而直上青天!传说天河通海,故有此想。诗人天真的异想,又间接告诉读者月景的迷人。
请添加微信号咨询:1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