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指南网

您好,欢迎访问留学指南网,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张学良欧洲留学时间_张学良欧洲留学时间是多少

2024-07-22 10:22分类: 留学时间 阅读:

现在,请允许我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张学良欧洲留学时间的相关信息,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关于张学良欧洲留学时间的讨论,我们开始吧。

文章目录列表:

1.张学良是去哪里留学
2.张学良小时候的故事,少年时代的张学良
3.2000年张学良见大陆亲友,反复念叨几句话,弟妹:我听着都觉得惨
4.张学良唯一的女儿张闾瑛还活着吗

张学良欧洲留学时间_张学良欧洲留学时间是多少

张学良是去哪里留学

1917年在其父张作霖军中服役。1919年就读于东三省陆军讲武堂,在校内结识战术教官郭松龄,两人成为忘年之交。1920年后以炮兵科第一名毕业,初任东北军第三混成旅第二团团长,负责保卫张作霖人身安全,以及奉天维持治安,他将郭松龄一同带至奉军。

张学良小时候的故事,少年时代的张学良

张学良,字汉卿,号毅庵,奉天(今辽宁)海城人,中国伟大的爱国者,西安事变的组织者。1928年6月,其父张作霖被日本关东军炸死后,他由奉系元老推为首领,出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1928年12月,不顾日本和国民党“亲日派”的阻挠,宣布东北“易帜”,服从南京国民政府,任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等职。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使日军很快侵占东三省。张学良面对既不能抗日复土,而“围剿”红军又屡遭失败的严峻现实,逐渐对蒋“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有所觉悟,于1936年12月12日,发动了着名的“西安事变”,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全国走向抗战奠定了基础。

渴望呼吸自由的空气

“啊,好气派!”当7岁的张学良怯生生地来到老大帅府那面阔三间的旧王府式门前时,看见门对面有一座大照壁,大门两侧有石雕抱鼓石,其前有一对栩栩如生的石狮子。青石垫铺的门阶,使人感到宽敞整洁;滚圆挺直的高耸廊柱,撑着遮阳生阴的青瓦屋檐;朱漆雕花镂空牙子,又增添了一股细灵的秀美。

张学良不禁暗暗赞叹,他心想:这不跟画上看到的那些王公贵族之家一样吗?是的,父亲是个很能干的人,或者也可以说是个英雄,但他怎么升得这么快?曾几何时,他不是还出没于山林草野间,后来成为官军,也不过是个级别不高的管带吗,怎么转瞬间就平步青云,有了如此显赫的权势呢?总之,这时的张学良一方面发现,这个新家与往日的那个在八角台一带的家是大不相同了,另一方面脑子里也出现了一些问号。

1901年6月3日,清光绪二十七年四月十七日,张学良出生于辽宁台安县桑树林子乡张家窝堡。时值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沙俄军队又单独出兵占领了东北。俄兵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整个东北几乎没有完善之区;马贼充斥,盗贼遍野,官商士民颠沛流离。辽河下游,灾难深重。

不久,父亲张作霖发迹,成了赫赫有名的“东北王”,张家也迁到了奉天。

如果说,儿时的记忆还比较单纯幼稚,那么,随着年龄的增长,张学良的疑虑和不安也就日益明显。因为最初的新鲜、新奇感没有了,生活的优裕弥补不了心灵上的孤寂与空虚。特别是父亲家法严,在家里,他一言九鼎,什么事都得听他的,他的话就是金科玉律,所以张学良感到压抑,总觉得没有过去那么自由了。

从前,张学良跟母亲在一起,有母亲的抚爱、邻里的关心,他可以随便跑到外面去玩,可以上树,可以到河沟边去。可现在他不能随便出去,也不能随便与外人接触,甚至出门必坐汽车,还有勤务兵护送,直到重新返回这门禁森严的幽深宅院。所以那时他常想:这不成了关在笼子里的金丝鸟了吗?

天性好动、喜欢海阔天空的张学良不甘寂寞,就开始动脑筋,变着法儿破常规,想要给这个声威显赫、但却缺少生气的豪宅“透点新鲜空气”。

这就是张学良,整个少年时代都找不到相似身影的张学良。

沉闷家庭的活泼空气

张学良是张家的长子,他从小就性格开朗,活泼好动,他虽然也爱读书,但玩起来总是别出心裁,乐而忘归。张作霖有8个儿子、6个女儿,在童年时代,张学良是这14人队伍里的“头头”。怀英与怀卿(张学良的妹妹)回忆说:“我父亲思想封建保守,在家里有很多禁令,特别是对女儿们,要求文静,不许出大门,不许穿印度绸,不许剪发……可是,我们大哥敢于突破大帅的禁区。是他领着我们在帅府里‘藏猫猫’,是他每年7月15日领着我们去小河沿看放河灯,是他冬天指挥我们堆雪人,打雪仗。父亲死后,是大哥叫我们剪了辫子留短发,甚至烫发。”

张学良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在家庭中处处体现着长子长兄的言行与气度,处处关心自己的姊妹,而且从出身绿林的父亲身上潜移默化了刚毅果断,在心与灵性里有了藏不住的坚强。成长在这样复杂而沉闷氛围的家庭里,张学良非但没有成为简单的“书呆子”,反而成为这个沉闷家庭里的一股活泼空气。一个天资聪颖的少年在风云莫测、战乱频频的年代里逐渐成长起来。

儒雅气质的三军将领

少年时代的张学良受到了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的熏陶,内心曾萌生过学习医学的念头。有一天,16岁的张学良悄悄地约了好朋友陈英,对他说:“父亲不同意我到医科大学学医,不过我的美国朋友答应帮助我,我已经把钱都准备好了,反正我要去。”

陈英听了,忙说:“你可真糊涂!你父亲一直都想让你当军人,他的脾气你可是知道的。我教你一个好办法,你对你父亲说去美国是为了当军人,等到了那儿,你干什么他又怎么会知道呢?”

可是陈英教给他的这个“上策”依旧被张作霖“戳穿”,遭到了拒绝。

张学良的留学之梦破灭了。不过,在奉天,这个家依然挡不住他满脑子的新式思想。

张学良参加了基督教青年会。在为赈济河北水灾举行义卖的时候,张学良马上报名参加,穿着时髦的西装和同伴们走上街头,积极为救济灾民奔波。后来有人回忆说:“他在会场往来穿梭般活跃,手拿大把物品,逢人劝购,高呼‘Thank you’,卖得最多。”

少年时代的张学良,不仅汲取了西方资产阶级科学文化的营养,而且结交了一些比较开明的人士,他学会了笃信和平,懂得容忍,懂得放开胸襟。在许多人的记忆中,这个戎马一生的将军,更多的是儒雅善良的模样,更多的是一些属于青春的回忆。

2000年张学良见大陆亲友,反复念叨几句话,弟妹:我听着都觉得惨

2000年,美国夏威夷。

骄阳似火,烈日炎炎。六月匆匆而过的海风,带来了夏日特有的气息。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季节里,万物蓬勃生长,有一位特殊的老人,也迎来了自己的百岁诞辰。

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少帅张学良。

只见张学良一身西服,戴着眼镜,步伐缓慢而又坚定,尽管上了年纪,却依旧挺直了腰板,依稀能够窥见当年叱咤风云,纵横疆场的英姿。 他向从大陆来的亲友一一问好,其中,一位名叫谢雪萍的老人,引起了他的注意。

这位谢雪萍,是张学良四弟张学思的妻子,这是他们的第一次相见。

然而,见到这位有些陌生的弟媳后,张学良却难掩内心的激动,反反复复念叨着同一句话。正是这句话,令谢雪萍心生感慨,连叹张学良晚年凄惨。

张学良究竟说了什么?谢雪萍又为何有此感慨?他们二人之间,又有着怎样的机缘?

这一切,还得从那场特殊的生日宴会说起。

对于今年八十岁的谢雪萍而言,2000年的6月10日是一个极为特殊的日子。

飞机缓缓降落在夏威夷的土地上,海风吹拂,热浪滚滚,老人虽顶着一头银发,却依然目光炯炯,步履坚定。她此番前来,为的是给那位大名鼎鼎的少帅张学良庆祝百岁生日。

世人或许有所不知,她那故去多年的丈夫张学思,既是共和国的开国将领,也是张学良最牵挂的四弟。

然而,在见到这位素未谋面的大哥之前,谢雪萍的心中也充满了忐忑。

张学良的身体状况如何?是否欢迎她的到来?亲人相见,又会说些什么?怀着满满的紧张与期待,谢雪萍出发了。

谁料,此行最初,便不是那么顺利。

张学良的生日在6月1日,他的儿子特意提前联系了谢雪萍,希望她能够在父亲生日当天前来祝寿。

可临出行前,谢雪萍接到通知,她还不能立马动身,需要再等候一段时间。因此,当谢雪萍赶到夏威夷时,已经是6月10日。

初见张学良,两人都有些局促。

上了年纪后,张学良的眼睛不太好,再加上他先前从未见过谢雪萍,因此只能使劲地盯着看,在旁人的介绍下,这才认清了来者。先前,谢雪萍也只是在照片上见过张学良,这次见到真人,颇有些紧张。

好在不出片刻,众人便熟络了起来,因为他们谈到了一个共同深爱着的人:张学思。

谢雪萍的二女儿拿出了父亲生前的相片,交给张学良看。张学良凝视着相片上风华正茂的弟弟,久久说不出话,心中却有着千言万语。 良久,他才望着谢雪萍,告诉她,在这么多弟弟里,张学思是他最喜欢的那一个。

张学良说,张学思是一个有骨气的人,他佩服这个弟弟,因为张学思甚至比他还“凶”。

提到丈夫,谢雪萍的眼眶也渐渐湿润了。

张学思虽出身帅府,却心怀大志,加入了中国***,成为开国将领。他与妻子谢雪萍相识于延安,从此之后便成为了一对心意相通,灵魂相随的革命伴侣。

一个是军阀的儿子,一个是雇农的女儿,却毫无嫌隙地将生命相连,一同奔赴华北战场,抗日救国。

而在张家那么多的兄弟中,张学思也是最懂大哥的那个人。

1936年,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正在中央军校念书的张学思受到牵连,当夜被军校扣押。但对于兄长的行为,张学思打从心眼里敬佩。一年后,张学良被囚于溪口,张学思几经辗转,前往雪窦山中探望。

他一共待了四天,除了陪张学良聊天散心之外,二人还借助纸条,秘密交谈了抗战的局势。长兄如父,临别前,张学良叮嘱张学思照顾好自己,他宽慰弟弟,倘若东北军能够团结,抗战范围扩大,自己就有恢复自由的可能。

那一年,张学良三十六岁,张学思二十一岁,兄弟二人都没有料到,这竟是他们此生最后一次相见。

音信再通之时,已物是人非,天人永隔。

而张学良接下来反复念叨的几句话,更是大大刺痛了谢雪萍的内心。

谢雪萍回忆,张学良其实是一个很幽默的人。他爱讲故事,爱给所有来看他的亲朋好友讲过去的故事。

从他小时候怎么淘气,再到长大之后有什么见闻,他的记忆力很好,说的话也有意思,总能娓娓道来,吸引所有人的注意力。

谢雪萍说:“在恨谁,在爱谁,在喜欢谁,在想什么,他都跟你讲。”

而正是这样能言善道的张学良,也有着几句口头禅,他总是每讲三四句话就要重复一遍。他说,他想他的爸爸,想他的老爹,他想要回去,想要回家,想要回东北。

父亲,家,东北,这三个关键词在张学良的口中来来回回出现,寥寥数言,思念之情溢于言表,每当张学良说起这些话时,总能让在场的人眼角湿润,千言万语凝在心头,不知如何回答。

望着眼前这位垂垂老矣的名将,谢雪萍心中酸楚。

在她自己的口述史中,她回忆起这一切时,提到了一个“惨”字。

谢雪萍感慨:“老人到这个年纪说这个话,哎呀,我听着都觉得很惨。有时候我一想这个,哎,有家回不得,英雄晚年就是这个样子。”

如此叹息,令人不忍细读。

那么,张学良为何有家不能回?他对阔别多年的大陆,又有着怎样的牵挂?

往事依依,还得从1946年说起。

实际上,张学良当年是被“骗”去台湾的。

西安事变后,蒋介石便辗转各地,囚禁了意气风发的张学良。张学良被囚后,无论是他的部下亲友,还是中共的热心人士,都曾经多次尝试搭救他,无奈屡次失败,只能想方设法,暗中帮助。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有意发动内战,战争一触即发。在这一关键时刻,如何安置张学良,便成为了蒋介石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在此背景下,蒋介石于1946年秋天下令,将张学良秘密诱拐至重庆,然后转移到台湾。

就这样,张学良开启了在台湾颠沛流离的生活。

但是,他与大陆之间的联系从未中断过。张学良始终心系大陆,没有半刻忘却过故土。

1980年,张学良去往金门参观,透过一架高倍望远镜凝望大陆,久久不愿离开。他还曾引用于右任的诗来表达自己浓烈的思念。

所谓“葬我于高山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多见兮,只有痛苦”,字字泣血,诉说着张学良对回到家乡的渴望。

张学良九十岁生日那年,邓颖超为其发来贺电,张学良收到后开心极了,特意将这封电文悬挂在了举办寿宴的宴会厅墙壁上。

直到1988年,蒋经国心脏病发,吐血而亡,蒋家王朝在台湾的势力逐渐衰落。两年后,张学良重获自由,他那颗渴望重回大陆的心,也随之而动。

也正是在那一年,张学良接受了著名史学家唐德刚教授的采访,进行口述史撰写。 他明确地告诉唐德刚,自己要在适当的时候,回到东北老家去看看。

面对外界的种种质疑,张学良也曾斩钉截铁地说,这件事与政治无关,他本人早已退出政坛,也早已脱离政治。

在这位叱咤传奇的老人心中,回家就是回家,只是为了看一看许久未见的亲友。他不希望人们把自己探亲扫墓的行为与政治联系在一起,言辞之恳切,足以说明张学良真切的思念。

在得知张学良的心愿后,他的老友王冀曾于1991年替其向各方周旋。王冀积极联系了中共中央统战部,告诉他们,张学良已经九十岁高龄,此生最大的心愿便是能回到东北看望家乡父老。不仅如此,他还希望能够将张作霖的墓地由锦州迁往老家海城。

中共方面十分支持张学良回乡,发出了一封邀请函。遗憾的是,张学良这次的大陆之行最终还是落了空。

然而,张学良始终不曾放弃。

台湾有他的家,但一个人总是会想要回到自己的老家,他的心中时刻挂念,只期待有一日成行。

那一年的年末,张学良还为远道而来的原东北大学代校长宁恩承题写了“东北大学”的校名。

尽管身处海峡另一端,但那片生他养他的土地却始终留在他的心里。就连中国京剧院首次访问台湾的时候,张学良也毫不避讳的告诉这些艺术家们,等身体好一些,自己非常想回去。

当他的老乡,著名笑星黄宏来到台湾访问时,张学良还向黄宏询问了沈阳这些年来的发展与变化。

他托黄宏向东北的人民传达自己的问候,甚至深情的用家乡话隔空喊话,要黄宏告诉东北的老少爷们,自己也很想念他们。

皇天不负有心人,张学良的大陆之行,在1993年迎来了又一次转机。

当时,丁中江在北京提议,让蒋纬国与张学良结伴返回大陆扫墓省亲,途径溪口、沈阳与西安,最终在西安召开 历史 研讨会,再度唤起国人对西安事变的认知。

这一次,海峡两岸达成了一致,可命运偏偏在此时,同张学良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没有人能料到,此事敲定后不久,蒋纬国与赵四**,双双因病倒下了。

蒋纬国心脏病发作,住进医院,不知何时能够康复。赵四**也因为老年性骨质疏松而入院,无法出行。独独只有张学良一人,此行无法展开,无奈之下,这一次返回大陆的计划,也最终取消。

但直到去世前,张学良都没有放弃过重返大陆的希望。

又过了两年,张学良身在美国,当新任东北大学校长询问他能否找机会回家乡探望时。张学良连声说:“我会回去看看,会回去的!”

一年后,校长再度飞往夏威夷拜会张学良,临走前,张学良还放心不下,再三叮嘱他们,一定要好好建设东北大学,多多为祖国培养人才。

然而,世事变化无常,随着年岁的增长,大陆之行一再蹉跎,而张学良的身体也逐渐无法承受如此高强度的旅行。在他去世之前,他终究是未能回到大陆,无怪乎谢雪萍在听到他的声声呢喃时,痛从心起。

实际上,在2000年之后,谢雪萍还在美国见过张学良两次。然而,这两次之间,便是生与死的距离。

在参加完张学良的百年寿宴后,谢雪萍与张学良道别。

临走前,两人做了一个约定。谢雪萍向张学良承诺,第二年他过生日的时候,再来美国看他。

然而,在谢雪萍临行前,意外再起,这让她不得不推迟了行程,陪伴张学良度过了最艰难的几天。原来,就在张学良过完百岁生日没几天,赵四**去世了。

谢雪萍和张学良一同围在病床前,眼睁睁看着赵四**离开。 所有人都在为赵四**的后事所忙碌着,只有谢雪萍推着张学良,孤独地行走在医院的走廊里。

眼见妻子离世,张学良痛苦万分。

世人眼中叱咤风云的少帅,此时却流露出了极为脆弱的一面。谢雪萍心中有着无限感慨,她告诉张学良: “大哥,你是顶天立地的男儿汉,你要挺得住。这没什么事,人都是这样的。”

听了谢雪萍的劝慰,张学良沉默着。

他没有落泪,也不曾开口说话,只静静的望着远方,不知在想些什么。谢雪萍有些担忧,不断安慰张学良,希望他能够挺住。尽管张学良缄默不语,但谢雪萍知道,他一定在思念赵四**。

赵四**一离开,将张学良的心也带走了大半。

后来,谢雪萍回忆起张学良曾对自己说,倘若赵四死了,自己也活不了,心中感慨更甚。

第二年,谢雪萍依照约定,再次来到夏威夷,为张学良庆祝101岁生日。

张学良见到她,依旧很开心。两位老人之间的会面,如同上一次那般愉快。张学良依旧有许多故事要讲,谢雪萍和亲友们也依然默默的坐在一旁,听张学良回忆往昔,无人打断。

这一次,张学良又说起了自己年轻时胡闹的往事。

而那消逝多年的童年记忆,似乎也逐渐回到了张学良的脑海中。

他给他们讲起了年少时在帅府包饺子的故事。张学良告诉他们,每年过春节的时候,沈阳都十分寒冷,因此他们一大家人总是包完饺子后将它们冻到房间里,一冻就是几大间房子。等到要煮饺子的时候,所有人都凑上来帮忙,热闹极了。

饺子,是中国人团圆时最好的图腾,也是张学良心中对家乡与亲人,最深刻的渴求。

他也依然会反复提起自己的父亲张作霖。

无论在谁面前,他都在夸奖父亲。他说,老爷子是第一有智慧,有战略眼光的。尽管此时的张学良自己已经成为了一个百岁老人,但在他心里,父亲永远都是光辉的,伟大的。他敬佩他的父亲,自始至终,从未改变。

而张学良也始终记得,在他离开家乡的时候,张作霖的棺材还在大帅府家里放着,都没落葬,连坟墓都没修成。直到九一八事变之后,张作霖的棺材才移到了驿马坊。

自当年一别,张学良便再也没有机会为父亲扫一次墓,磕一个头。

这一次离开时,他们二人再次定下了一个约定。谢雪萍告诉张学良,自己明年十月再来看他。因为谢雪萍的孙女在外留学,十月的时候正好有空,她想要多带一个亲人来看望张学良,张学良欣然应允,却再也没有了实现的可能。

在第二年深秋到来之前,张学良便离开了人世。

谢雪萍接到消息后,便匆匆赶往夏威夷。这是她与张学良的第三次会面,但这一次,已是生死相隔。她赶到的时候,张学良尚未下葬,直到谢雪萍带着亲人们前来,送了张学良最后一程。

2022年4月8日,谢雪萍也闭上双眼,与世长辞。

往事如烟,种种风云际会,最终都会成为 历史 长河中的一粒尘埃。然而,张学良晚年的声声呢喃,却如同烙印一般,留在了每个人的心里。无论是一声叹息,抑或是感慨万千, 历史 最终都会给予公正的答案,铭刻于众人心间。

参考文献:

1、谢雪萍:从延安出发 ——开国少将张学思夫人谢雪萍口述 历史 ,北京:万卷出版公司,2020年。

2、刘永路.张学良与张学思[J].东西南北,1986,(第6期).

3、谢雪萍,朱洪海.张学思:从大帅府走出的开国少将[J].江淮文史,2016,(第4期).

4、仁旻.张学良终生 隐情未回大陆的[J].老年教育(长者家园),2018,(第5期).

5、赵东阜.心系大陆的张学良[J].兰台世界,2000,(第1期).

6、史言.张学良因何未圆“大陆梦”[J].文史月刊,2004,(第2期).

张学良唯一的女儿张闾瑛还活着吗

截至2019年,张学良唯一的女儿张闾瑛还活着。

张闾瑛(Zhang Lvying),1916年出生,是张学良和于凤至之女,其丈夫是毕业于东北大学的中美联谊会会长陶鹏飞,通晓七国语言。

1934年,张学良与闾瑛在欧洲分别时,闾瑛还是一个小姑娘。

张闾瑛是张学良的第一个孩子,1916年出生,在英国留学期间与东北大学第一届毕业生陶鹏飞相识。闾瑛婚前,曾有人把闾瑛介绍给孔祥熙的儿子。但张闾瑛不为孔家的财势所动,说:“要嫁就嫁给布衣”。张闾瑛与陶鹏飞结婚后,在美国定居。

1990年,张学良重获自由,自此张闾瑛每年都飞回台湾看望父亲。 现今已一百零三岁的张闾瑛居住在美国。

扩展资料

1961年,张闾瑛和丈夫陶鹏飞飞抵台湾参加“阳明山华裔学人研讨会”,她希望借此机会见上父亲一面,但是台湾当局并没有同意她的请求。之后,在张学良密友张群的帮助下,通过宋美龄,张闾瑛终于和父亲见面了。

阔别27年,父女俩再次见面,不禁号啕大哭。此时,张学良已步入花甲之年,白发苍苍的他,往日雄风却犹存。

1990年,张学良恢复人身自由,张闾瑛每年都会去台湾看望父亲。1995年,张学良离台侨居美国后,父女俩见面就更频繁了。张学良也活跃在公众视线,但其子女一直鲜为人知。

然而,就在2017年,《建军大业》在筹备拍摄时,剧组人去询问张闾瑛对由韩庚饰演张学良的意见时,张闾瑛一鸣惊人。她表示不认可,因为她认为韩庚没有父亲帅气。但她也并没有反对导演的安排。

百度百科-张闾瑛

好了,今天关于“张学良欧洲留学时间”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张学良欧洲留学时间”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微信号咨询

请添加微信号咨询:19071507959

在线报名

郑重声明:本文内容、数据、图表等来源于网络引用或其他公开资料,版权归属原作者、原发表出处。若版权所有方对本文的引用持有异议,请联系留学指南网,本方将及时处理。本文的引用仅供读者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目的。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网站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阅读本文后做出的决定或行为,是基于自主意愿和独立判断做出的,请读者明确相关结果。如需转载本方拥有版权的文章,请联系留学指南网www.liuxue678.com注明“转载原因”。未经允许私自转载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上一篇:张国荣留学时间_张国荣留学时间表

下一篇:张尔达留学时间_张尔达留学时间多久

相关推荐

关注我们

    留学指南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