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留学时间长度_徐志摩 留学
很高兴能够参与这个徐志摩留学时间长度问题集合的解答工作。我将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为每个问题提供准确而有用的回答,并尽量满足大家的需求。
文章目录列表:
1.徐志摩详细介绍2.徐志摩的简介
3.徐志摩毕业于中国哪所学校?
4.徐志摩的人生经历是什么?
5.徐志摩曾留学学习哪些学科

徐志摩详细介绍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生于清光绪二十二年十二月十三酉时,浙江海宁人,中国著名新月派现代诗人,散文家。徐志摩原名章垿,字槱森,后改字志摩。一生追求“爱”、“自由”与“美”(胡适语),倡导新诗格律,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徐志摩 - 生平
徐志摩18岁时由父母安排,与15岁的张幼仪结婚,随后远赴西方求学。对徐志摩来说,这段婚姻并不美满。张幼仪远渡重洋到了英国后,才发现徐志摩在旅英期间邂逅了林长民的女儿林徽因(林徽音)。后来张幼仪与徐志摩离婚。最后,林徽音却选择了梁启超之子梁思成。
1923年梁启超(号任公)写了长信很恳切地劝他:“万不可以他人之痛苦,易自己之快乐。弟之此举其于弟将来之快乐能得与否,始茫如捕风,然先已予多数人以无量之苦痛。”“恋爱神圣为今之少年所乐道。……兹事盖可遇而不可求。……况多情多感之人,其幻象起落鹘突,而得满足得宁帖也极难。所梦想之神圣境界恐不可得,徒以烦恼终其身已耳。”任公又说:“呜呼!志摩!天下岂有圆满之宇宙?……当知吾侪以不求圆满为生活态度,斯可以领略生活的妙味矣。……若沉迷于不可必得之梦境,挫折数次,生气尽矣。郁邑佗傺以死,死为无名。死犹可也,最可畏者,不死不生而堕落至不复能自拔。呜呼!志摩!可无惧耶!可无惧耶!”
志摩答覆任公的信,不承认他是把他人的苦痛来换自己的快乐。他回信说:“我之甘冒世之不韪,竭全力以斗者,非特求免凶惨之苦痛,实求良心之安顿,求人格之确立,求灵魂之救度耳。人谁不求庸德?人谁不安现成?人谁不畏艰险?然且有突围而出者,夫岂得已而然哉?”“嗟夫吾师!我尝奋我灵魂之精髓,以凝成一理想之明珠,涵之以热满之心血,明照我深奥之灵府。而庸俗忌之嫉之,辄欲麻木其灵魂,捣碎其理想,杀灭甚希望,污毁其纯洁!我之不流入堕落,流入庸懦,流入卑污,其几亦微矣!”
徐志摩留学后回到北京,常与朋友王赓相聚。王赓的妻子陆小曼,对徐志摩影响甚大。小曼聪慧活泼,是独生女,父亲陆宝曾是日本名相伊藤博文的得意门生,回国后任赋税司。徐志摩和陆小曼在北京交际场相识相爱,并谈及婚嫁。徐父执意请梁任公证婚,志摩求助于胡适,胡适果然把梁任公请了出来,梁任公在大庭广众之下骂徐志摩:“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方面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娶……以后务要痛改前非,重作新人。”盛典举罢,徐志摩与陆小曼南下定居上海。
由于徐志摩离婚再娶,触怒了父亲,中断了经济上的援助,而陆小曼生活挥霍无度,住的是3层楼的豪华住所,每月100银洋的租金,家里佣人众多,有司机、厨师、男仆,还有贴身丫环,这些巨额花费使志摩入不敷支。应胡适的邀请,徐志摩兼教于北大,为了贴补家用,常在上海、南京、北京间往返,同时在光华大学、东吴大学法学院、大夏大学三所大学讲课,课余还得赶写诗文,以赚取稿费。一月所获,至少也有1000多元(当时一个图书馆管理员的月薪约5元),但仍不敷陆小曼的挥霍。沉溺于跳舞、打牌、票戏等夜生活的小曼每天天亮才上床,睡到下午两点才起身。
徐志摩 - 罹难
1931年11月19日,因林徽音要在北京协和礼堂为外国使节演讲中国建筑艺术,徐志摩欲前去捧场,然而,飞机在大雾中误触济南开山坠落,志摩罹难,死时36岁。
徐志摩 - 年表
1900年起入家塾读书。
1907年,入硖石开智学堂就读。
1909年毕业,入杭州府中学(1913年改名为杭州一中,历经沿革为今日之杭州第四中学、杭州高级中学)。
1915年夏杭州一中毕业后,考入上海沪江大学。
1915年10月29日与张君劢之妹张幼仪结婚后转入上海浸信会学院学习。
1916年春,从上海浸信会学院退学。同年秋,转入国立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法科预科。次年,北洋大学法科并入北京大学,入北京大学预科学习。
1918年6月,拜梁启超为师。
1918年8月赴美留学,入克拉克大学历史系。
1919年9月入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10月,赴英国伦敦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其间结识英国作家威尔斯,对文学兴趣渐浓。
1922年3月,与张幼仪离婚,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学习。同年10月回国。
1923年3月,发起成立“新月社”。同时在北京大学英文系任教。
1924年4月至5月,泰戈尔访华,陪同在各地访问;5月至7月,陪同到日本、香港访问。8月,第一本诗集《志摩的诗》出版。12月,《现代评论》周刊在北京创刊,为主要撰稿人。
1925年3月,辞去北京大学教职。3至5月,与陆小曼赴欧旅游。
1926年,应任光华大学教授,兼东吴大学法学院英文教授;主持《晨报副刊.诗》;10月,与陆小曼结婚。
1927年春,参与筹办新月书店。1927年9月,第二本诗集《翡冷翠的一夜》由新月书店出版。任上海光华大学教授。
1928年2月,兼任上海大夏大学教授。10日,与闻一多、饶孟侃、叶公超等创办《新月》月刊。
1928年6月至10月,赴日、美、欧、印等地旅游。11月,最有名的代表作《再别康桥》问世。
1929年,辞去东吴大学、大夏大学教职,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29年9月,应聘任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文学院英语文学教授。同年,兼中华书局、大东书局编辑
1930年底,先后辞去上海光华大学、南京中央大学教职。
1932年1月,与陈梦家、方玮德等创办《诗刊》季刊。
1931年2月,任北京大学英文系教授。兼任北平女子大学教授。8月,诗集《猛虎集》出版。
1931年11月13日,从北平赴上海看望陆小曼,18日离开上海到南京,为赶到北京听林徽因的一个关于建筑的讲座,19日上午搭乘从南京到北平的“济南号”邮机,到达济南附近时飞机触山失事,遇难身亡,时年36岁。
徐志摩 - 主要作品
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
小说散文集:《轮盘》。
另有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徐志摩的简介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原名徐志铨,字梦阮,号志摩,江苏镇江人,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翻译家、美术家、文学评论家和文化名人。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诗歌、散文、翻译等作品被广泛传颂,并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徐志摩出生于一个文化世家,小时候就展现出了文学才华。他曾在上海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多所大学学习,但因为个人原因未能完成学业。1921年,他开始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作品,成为了这个时期的文学青年代表人物之一。1923年,徐志摩赴英国留学,期间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和散文,同时也开始了他的翻译生涯。1928年,他回到中国,成为了北京大学的文学教授。1931年,徐志摩在南京去世,享年34岁。
徐志摩的诗歌
徐志摩的诗歌是他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他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传统诗歌的优美和华丽,又有现代诗歌的简洁和直白。他的诗歌涉及的主题也十分广泛,既有爱情、自然、人生等传统主题,也有现代社会、政治、文化等新主题。徐志摩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被誉为“诗人中的音乐家”。
徐志摩的散文
徐志摩的散文也是他的重要作品之一。他的散文风格清新自然,语言简练,内容涉及的主题也十分广泛。徐志摩的散文受到了西方现代散文的影响,但也保留了中国传统散文的特点。他的散文以描写自然、人生、文化等为主,充满了浪漫主义情调和人文关怀。
徐志摩的翻译
徐志摩的翻译生涯也是他的重要贡献之一。他曾翻译过莎士比亚、雪莱、济慈等西方文学名著,同时也将中国古典文学翻译成英文。徐志摩的翻译具有高度的文学艺术性,他不仅注重翻译的准确性,更注重翻译的美感和文化价值。
徐志摩的遗产
徐志摩的作品和思想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歌、散文、翻译等作品被广泛传颂,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瑰宝。他的文学思想也对后来的文学家和文化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徐志摩的遗产不仅体现在他的作品中,更体现在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推动和发展中。
徐志摩毕业于中国哪所学校?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沪江大学并入其他院校。
文、理科并入复旦大学、
商科并入上海财经大学、
教育系并入华东师范大学、
法律系并入华东政法学院。
天津北洋大学就是现在的天津大学
北京大学还是北京大学~~~呵呵还满意吗
徐志摩的人生经历是什么?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同年,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进经济系。?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1923年成立新月社。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26年任光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前身)、大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前身)和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教授。
1930年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
扩展资料
徐志摩是一位在中国文坛上曾经活跃一时并有一定影响的作家,他的世界观是没有主导思想的,或者说是个超阶级的“不含党派色彩的诗人”。他的思想、创作呈现的面貌,发展的趋势,都说明他是个布尔乔亚诗人。他的思想的发展变化,他的创作前后期的不同状况,是和当时社会历史特点关联着的。
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人们看待徐志摩及其创作总是把他与新月派连在一起的,认定他为新月派的代表作家,称他为新月派的“盟主”,这是因为新月派的形成直至消亡,都与他发生着密切的关系,他参与了新月派的整个活动,他的创作体现了新月流派鲜明特征。从成立新月社到逐步形成一个文学流派——新月派,历时约十年,徐志摩始终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他在我国新诗发展史上曾经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为新诗的发展进行过种种试验和探索。他的诗歌有着相当鲜明的独特风格,有一定的艺术技巧。从新月社的成立及至新月派的形成和它的主要活动(尤其是文学方面的活动),他确实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他对新诗发展曾经起过一定的推动和影响作用。但是,他们过分地追求形式和格律,又走向歧路,尤其是徐志摩到后期思想和创作都发生危机。
百度百科-徐志摩
徐志摩曾留学学习哪些学科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原名章垿,字槱森,后改字志摩,生于清光绪二十二年十二月十三酉时,浙江海宁人,中国著名新月派现代诗人,散文家,亦是著名武侠小说作家金庸的表兄。徐志摩出生于富裕家庭,并曾留学英国。一生追求“爱”、“自由”与“美”(胡适语),这为他带来了不少创作灵感,亦断送了他的一生。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进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校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春,在北京办起了俱乐部,出于对印度诗人泰戈尔一本的诗集《新月》的兴趣,提名借用“新月”二字为社名,新月社便因此而得名。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诗评》周刊。1928年3月,创办《新月》月刊,同年11月6日,作《再别康桥》。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
今天的讨论已经涵盖了“徐志摩留学时间长度”的各个方面。我希望您能够从中获得所需的信息,并利用这些知识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果。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讨论,请随时告诉我。

请添加微信号咨询:1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关注我们

留学规划
留学考试
留学指南
留学攻略
留学生活
留学信息
留学专业
留学签证
关于我们
网站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