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英国留学时间_徐志摩在英国留学
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下关于徐志摩英国留学时间的问题。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对相关资料进行了归纳整理,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1.徐志摩的简介2.《再别康桥》的康桥在哪里,徐志摩是什么时候去的康桥?
3.康桥是什么意思
4.徐志摩的个人简介
5.徐志摩的诗 受谁影响较深?

徐志摩的简介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原名徐志铨,字梦阮,号志摩,江苏镇江人,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翻译家、美术家、文学评论家和文化名人。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诗歌、散文、翻译等作品被广泛传颂,并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徐志摩出生于一个文化世家,小时候就展现出了文学才华。他曾在上海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多所大学学习,但因为个人原因未能完成学业。1921年,他开始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作品,成为了这个时期的文学青年代表人物之一。1923年,徐志摩赴英国留学,期间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和散文,同时也开始了他的翻译生涯。1928年,他回到中国,成为了北京大学的文学教授。1931年,徐志摩在南京去世,享年34岁。
徐志摩的诗歌
徐志摩的诗歌是他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他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传统诗歌的优美和华丽,又有现代诗歌的简洁和直白。他的诗歌涉及的主题也十分广泛,既有爱情、自然、人生等传统主题,也有现代社会、政治、文化等新主题。徐志摩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被誉为“诗人中的音乐家”。
徐志摩的散文
徐志摩的散文也是他的重要作品之一。他的散文风格清新自然,语言简练,内容涉及的主题也十分广泛。徐志摩的散文受到了西方现代散文的影响,但也保留了中国传统散文的特点。他的散文以描写自然、人生、文化等为主,充满了浪漫主义情调和人文关怀。
徐志摩的翻译
徐志摩的翻译生涯也是他的重要贡献之一。他曾翻译过莎士比亚、雪莱、济慈等西方文学名著,同时也将中国古典文学翻译成英文。徐志摩的翻译具有高度的文学艺术性,他不仅注重翻译的准确性,更注重翻译的美感和文化价值。
徐志摩的遗产
徐志摩的作品和思想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歌、散文、翻译等作品被广泛传颂,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瑰宝。他的文学思想也对后来的文学家和文化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徐志摩的遗产不仅体现在他的作品中,更体现在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推动和发展中。
《再别康桥》的康桥在哪里,徐志摩是什么时候去的康桥?
《再别康桥》的康桥即英国剑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徐志摩1920年10月—1922年8月,曾游学于康桥。1928年诗人徐志摩故地重游。
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上海。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
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扩展资料这首《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著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再别康桥》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新月诗派的“三美”,即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音乐美是徐志摩最强调的,其中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是反复的,加强节奏感,且其中的词是重叠的,例如“悄悄”、“轻轻”、“沉默”,再者每句诗换韵,因为感情是变化的,所以不是一韵到底的。
再是音尺,“轻轻的我走了”,三字尺,一字尺,二字尺,符合徐志摩活泼好动的性格,再是压韵。所谓建筑美,一、三句诗排在前面,二、四句诗低格排列,空一格错落有致,建筑有变化。
再者一三句短一点,二四句长一点,显出视觉美,音乐是听觉,绘画是视觉,视觉美与听觉美融通,读起来才会感觉好。再谈到绘画美即是词美,如“金柳”、“柔波”、“星辉”、“软泥”、“青荇”这些形象具有色彩,而且有动态感和柔美感。
百度百科-再别康桥
康桥是什么意思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徐志摩的个人简介
徐志摩,浙江海宁人,中国著名新月派现代诗人,散文家,倡导新诗格律,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徐志摩是新月诗社成员。
徐志摩是一位在中国文坛上曾经活跃一时并有一定影响的作家,他的世界观是没有主导思想的,或者说是个超阶级的“不含党派色彩的诗人”。他的思想、创作呈现的面貌,发展的趋势,都说明他是个布尔乔亚诗人。他的思想的发展变化,他的创作前后期的不同状况,是和当时社会历史特点关联着的。?
扩展资料徐志摩是一位在中国文坛上曾经活跃一时并有一定影响的作家,他的世界观是没有主导思想的,或者说是个超阶级的“不含党派色彩的诗人”。他的思想、创作呈现的面貌,发展的趋势,都说明他是个布尔乔亚诗人。他的思想的发展变化,他的创作前后期的不同状况,是和当时社会历史特点关联着的。
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参考资料:
徐志摩的诗 受谁影响较深?
1921年徐志摩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1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徐志摩在英国,尤其是在康桥的这段生活,对他的一生的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是他思想发展的转折点。在康桥,他深深感到“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灵”(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徐志摩忘情于康桥,沉迷于大自然,乃是因为他以为现实社会是丑陋的,生活是痛苦的,只有大自然是纯洁的,美好的,为要救治这个社会和人们,医治当前生活的枯窘,最好的办法是:离却堕落的文明,回向自然的单纯。只有接近自然,才能回复人类童真的天性,社会的病象就有缓和的希望。
他在康桥接受资产阶级的贵族教育,接受了“吸烟的文化”,他是那么赞赏英国,那么留恋牛津和康桥。他喜与英国名士交往,他广泛地涉猎了世界上各种名家名作,也接触了各种思潮流派,在这个时期,孕育了他的政治观念和社会理想,胚胎了他的自我意识 ——理想主义,他自己要成为一个“不可教训的个人主义者”。 康桥的环境,不仅促成并形成了他的社会观和人生观,同时,也拨动了他的求知欲,触发了他创作的意念。他开始翻译文学著作,他翻译了英国作家曼殊斐儿的几个短篇,德国福沟的小说《涡堤孩》,法国中古时的一篇故事《吴嘉让与倪阿兰》,意大利作家丹农雪乌的《死城》和伏尔泰的作品《赣第德》。同时,他诗兴大发,写了许多诗,他的“心灵革命的怒潮,尽冲泻在你(指康桥)妩媚河中的两岸”《徐志摩:《康桥再会吧》)。他崇拜的偶象不再是美国的汉密尔顿,而是英国的雪莱和拜伦,他“换路走”入诗人的行列。)
今天关于“徐志摩英国留学时间”的讲解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个主题,并从我的回答中找到需要的信息。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

请添加微信号咨询:1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关注我们

留学规划
留学考试
留学指南
留学攻略
留学生活
留学信息
留学专业
留学签证
关于我们
网站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