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留学时间
现在,请允许我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李大钊留学时间的相关信息,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关于李大钊留学时间的讨论,我们开始吧。
文章目录列表:
1.李大钊传2.为什么中国近代的伟人喜欢去日本留学?这与中国现代的人们喜欢去日本有什么联系?
3.李大钊的资料?
4.为什么说李大钊在日本读书时举世闻名.
5.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最早引入中国是在什么时候

李大钊传
李大钊传 作 者: 朱文通
I S B N: 7806962042
页 数: 250
开 本: 32
封面形式: 简装本
出 版 社: 天津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5-5-1
内容简介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省乐亭县人,生于1889年10月29日。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学习政治经济。1913年冬,李大钊怀着忧国忧民的情怀,东渡日本,考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当日本帝国主义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后,他积极参加留日学生总会的爱国斗争,他起草的《警告全国父老书》的通电迅速传遍全国,他也因此成为举国闻名的爱国志士。1916年李大钊回国后,积极参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和启发了李大钊,他先后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和演说。他宣称:“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1919年,他又发表了《新纪元》、《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再论问题与主义》等几十篇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
1920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0月,在李大钊发起下,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建立。
1921年中国***成立后,李大钊代表党中央指导北方的工作。在党的二大、三大和四大,他都当选为中央委员。
1926年3月,李大钊领导并亲自参加了北京人民反对日、英帝国主义和反对军阀张作霖、吴佩孚的斗争。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制造了“三·一八”惨案,北京一片白色恐怖。李大钊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继续领导党的北方组织坚持革命斗争。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闯进苏联大使馆驻地,逮捕了李大钊等80余人。李大钊备受酷刑,在监狱中,在法庭上,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4月28日,军阀不顾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和谴责,悍然将李大钊等20位革命者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李大钊第一个走上绞架,从容就义,时年38岁。
本书对革命先驱李大钊的一生进行了较为客观、详实的评述,作者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对李大钊的家庭状况、亲属关系及青少年时期的情况叙述的尤为详尽。本书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员先进性教育的有益读物。
本书目录
一 颇有悲剧色彩的人生摇篮 /1
充满悲壮气息的身世/1
“人之生”的乡土境遇/7
二 人生路上迈出的第一步 /15
挣脱科举制度的桎梏/15
永平府中学堂的求学生活 /23
……
为什么中国近代的伟人喜欢去日本留学?这与中国现代的人们喜欢去日本有什么联系?
首先,我们要知道,中国的史学界界定的近代指的是1840(第一次鸦片战争)-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年这段期间,从中国社会形态上来说,鸦片战争是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开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的结束。这段时期也就是我们熟知的“两半时期”。
在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加之当时中国的改革维新思潮空前的高涨,第二年清朝政府派出了首批东渡日本的留学生,从此拉开了中国人留学日本的序幕。
有很多留学日本的名人,如李大钊、郭沫若、周恩来、鲁迅、蒋介石、陈独秀、周作人、郁达夫、王国维、董必武等,它们都在充分学习日本文化的基础之上,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改造当初落后贫困的中国。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翻开中国近代史,留日学生时不时地从字里行间跳出来。
现代的日本留学风潮,总结下来大概以下几点的内容:
日本性价比相对要高,留学的费用也很低廉,十万人民币对于小康家庭来说不会是太大的负担。而且国公立大学经常会有学费的减免,生活费也相对于其他留学国家性价比高。
地理位置优势,都是亚洲国家,气候、生活习惯很好适应。日本到中国飞机只要几个小时,时差小,气候和我国东北地区相似,而且日本也是发达国家,对于不放心子女去地球另外一端的家长来说,日本是一个最优的选择。
文化相似性,日本的文化有一部分和中国有相似性,包括语言(文字)和饮食习惯,更让留学生有亲切感。
日本治安相对安全。礼仪性高,恶性事件较少。去留学的话对于人身安全也有一定的保障。
日本是一个很好的融合了东方和西方文化的地方,在日本你能感受日本传统文化的魅力,甚至能找到失传的中国文化。又因为世界各地的人都在日本聚集,你也可以感受西方的先进文化和知识。这也是近代至今很多留学生愿意去日本留学的主要原因。
李大钊的资料?
出生于一个生活比较富裕的家庭。幼年受私塾教育。1905年入永平府中学。1907年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1913年冬,怀着重建中国的志向,东渡日本,考入东京早稻田大学。这期间,他认真研读由日本马克思主义者介绍的马克思的经济学说和欧洲社会主义思潮的著作,密切注意国内政治形势的发展,积极参加反对袁世凯复辟、卖国的斗争。1916年回国,任北京《晨钟报》主编。1917年底,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同时兼任经济、历史等系教授,参与编辑《新青年》。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在中国首先宣传马克思主义,连续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著名文章,热情讴歌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指出,十月革命开辟了世界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1918年6月,与他人一起发起建立“中国少年学会”,并被推为《少年中国》月刊的编辑主任。同年12月,与陈独秀等共同创办《每周评论》,大造革命舆论。1919年2月,又参加了重新改组的《晨报》编辑工作,并在副刊开辟了“马克思研究”专栏,发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同年,积极领导了“五四”运动,旗帜鲜明地批判了改良主义思潮,进一步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920年春,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和陈独秀等酝酿成立中国***。同年9月,在北京建立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中国***成立后,负责中共北京地方执行委员会的领导工作。1922年8月,参加中国***西湖特别会议,赞成国共合作。在中国***“二大”“三大”“四大”上均当选为中央委员。1922年至1924年初,频繁地奔走于大江南北,多次代表***与孙中山会谈,为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做了大量的工作。1924年1月,出席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被孙中山指定为大会五人主席团成员之一,当选为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1924年6月,赴苏联参加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为中共代表团首席代表,在会上介绍了中国民族民主革命运动情况。同年11月,领导中共北方区委工作,开展支持孙中山北上、召开国民会议、反对北洋军阀政府的斗争,有力地传播了党的反封建思想。“五卅”运动爆发后,与赵世炎等在北京组织5万余人参加反帝示威,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帝斗争浪潮。1925年10月至11月,亲自领导了北京学生、市民举行要求关税自主、反对关税会议游行,并组织了“关税自主促进会”。1926年,积极参加和领导了“三一八”运动,号召人们用“五四”的精神,“五卅”的热血,不分界限地联合起来,反抗帝国主义的联合进攻,反对军阀的卖国行为。因此,遭到北洋军阀政府的仇视,被下令通缉。但他不顾个人安危,继续在危险环境下领导革命斗争。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支持下逮捕了李大钊等80人。在狱中,他受尽了敌人的种种酷刑,但始终严守党的机密,坚贞不屈,大义凛然。在《狱中自述》中,回顾了自己革命的一生,宣传了国民革命的思想。北洋军阀政府不顾社会舆论和要求,未经公开审判,便判处李大钊等20人以绞刑。4月28日,他正气凛然地走上绞台。刑前,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说,充满信心地宣布:不能因为反动派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我们已经培养了很多同志,好象红花的种子,撒遍各地。我们坚信,共产主义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辉的胜利。最后高呼:“***万岁!”英勇就义。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他的家乡建立了故居纪念馆,出版了《李大钊选集》和《李大钊诗文选集》。1983年3月18日,中共中央将他及其夫人赵纫兰的灵柩移葬于为他新建的陵园。
为什么说李大钊在日本读书时举世闻名.
一、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和早稻田大学
李大钊抵达日本的时间,应为二次革命爆发后的一九一三年冬末,阳历一九一四年一月间(李大钊:《物价与货币购买力》)。
据早稻田大学学籍簿记载:
现住所
牛达区
下户冢町
五二
基督教青年会内。
由此可知,他到日本后或入该大学之前就住进了下户冢的基督教青年会内。它即是早稻田的中华基督教青年会(李墨卿《墨园随笔》,民国二十一年七月,第497页“黄种歌”)。这个青年会虽然正式成立于一九?七年,但早在一九?六年就已经组织起来。一九一?年在北神保町建成了中华留日基督教青年会馆,以此为总部,下户冢的基督教青年会可称为宿舍或分会。
该宿舍的准确地址是现在的西早稻田2―5―2,早稻田大学基督教青年会,信爱校舍处(下户冢研究会《我们镇的诗下户冢》一九七六年,第89~90页),该宿舍被现在的信爱校舍接管的过程,可以从小出正吾的回忆(《从友爱到信爱信爱校舍开设事宜》、《追忆向谷容堂》第138~139页)中得到证实。由于该宿舍为集资筹建,应由早稻田大学基督教青年会无偿使用,并于“大正五年的暑假前”围绕这一点进行过交涉,作为交涉的理由提到了“由于辛亥革命,中华民国的学生全部撤回……”,这显然是作者本人记忆的错误。然而却反映了大正五年夏季留学生的动向,即在那前一年相继发生的反“二十一条”和反袁两次斗争中留学生的反应,归国的情况以及因此而趁机取消了寄宿舍等,这又正好发生在李大钊留日寄宿期间,作为时代和生活环境的象征是值得注意的。
但是涉及到基督教青年会与李大钊的关系时,过去有M?梅斯纳所著《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源流》(丸山松幸、上野惠司译)一书,书中提到,李大钊在早稻田大学听过基督教青年会瓦卡?阿瑟?鲁宾逊任的英语课,并在那里发现了李大钊撰写的《My Autobiography》(《我的自传》)(该书第38页、355页,注(3))。但查阅早稻田大学的学科分配表(大正三年度,大学部政治经济学科第一学年及大正四年度上述学科第二学年),李大钊没有可能听过鲁宾逊的课,从当时的记录看(如大正三年九月订正的《早稻田大学规则便览》、大正四年的《政治经济学科毕业纪念帖》等等),担任英语课的外国讲师只能找出H?A?考克斯(Cox)和E?S?凯斯(Cate)两人,据此很难认为鲁宾逊在早稻田大学任过课,因而梅斯纳的叙述本身的可靠性是值得怀疑的。但是我们又注意到该书提到的,“根据鲁宾逊所述,李大钊短期听过圣经课,他对英语学习似乎比对基督圣经更感兴趣……”(梅斯纳,同上书第358页注(36))。
关于李大钊在早稻田大学的情况,如前所述,森正夫在该校发现了与李大钊个人有直接关系的资料,并涉及到早稻田大学当时的情况。笔者虽然再次通过早稻田大学教务部学籍科进行过调查,除森氏已发现的“学籍簿”的“大正四年度大学部政治经济学科第一、二学年进级成绩表”外,并没有发现新的资料。详细情况森氏已有论述,笔者仅就个别细节作些必要的订补。
入学:大正三年九月八日,大政一科(大学部政治经济学科第一学年)入学。
修业:大正四年七月五日,第一学年。
退学:大正五年二月二日,原因,长期缺席除名。
第一学年修业时的进级考试成绩,十一科的平均分数为六六、九?分,排列第四十名,评定为丙。关于考试日期,森正夫认为是“七月初开始”,这是不准的,准确日期应为六月五日至十五日之间(《早稻田学报》第二四五号,大正四年七月十日《校报》)。这还可以从作为早稻田大学授课讲义的组成部分的《学科分配表》(大正三年度、四年度)、反映当时早稻田大学组织概况的《早稻田大学一览》(大正二年十二月)以及《早稻田大学规则便览》(大正三年九月订正、大正五年一月又订正)等等得到证实。
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最早引入中国是在什么时候
1919年。
李大钊同志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李大钊同志备受鼓舞,连续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新纪元》等文章和演讲,热情讴歌十月革命。
他敏锐认识到这场革命将对20世纪世界历史进程产生划时代的影响,从中看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希望,满怀信心地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在宣传十月革命过程中,他的思想认识迅速提高,从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进而成为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
1919年五四运动后,他更加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在《新青年》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时思想界产生重大影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比较系统的传播阶段。
马克思名字出现在中国起源:
19世纪中期,马克思主义在整个欧洲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并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初入中国,是由来华传教士首先选择翻译内容并按照自己的理解,再结合中国文化语境将其表达出来。
1899年,西方基督教传教士在《万国公报》第121期上刊载了署名“英士李提摩太译,华士蔡尔康属文”的《大同学》一文,提到“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这是马克思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中国的报刊上,但误认为马克思是英国人。
同年4月的《万国公报》第 123 期上这一错误得到更正,并称其“主于资本者也”。对于1899年出版的《万国公报》提到马克思及其学说的观点,学界比较认同。例如,1979年,夏良才在《近代史研究》发表《也谈早期中文刊物中有关〈资本论〉和马克思译名的记载》一文,指出:?
“李提摩太节译的是英国进化论者颉德(Benjamin Kidd)的著作《社会进化论》(Social Revolution)的前三章。这里说的‘德国之马客偲,主于资本者也’,就是指的马克思《资本论》。
应该说,这才是中文刊物上第一次提到《资本论》的名字。” 这一阶段,除了《万国公报》以外,还有来华传教士翻译、出版的《万国史记》《富国策》等,也有一些零碎、不成体系的介绍。
以上内容参考? ?人民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好了,今天关于李大钊留学时间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对李大钊留学时间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希望这个话题李大钊留学时间的解答可以帮助到大家。

请添加微信号咨询:1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关注我们

留学规划
留学考试
留学指南
留学攻略
留学生活
留学信息
留学专业
留学签证
关于我们
网站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