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赴美国留学时间_李鸿章几时去美国
大家好,我很乐意和大家探讨李鸿章赴美国留学时间的相关问题。这个问题集合涵盖了李鸿章赴美国留学时间的各个方面,我会尽力回答您的疑问,并为您带来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文章目录列表:
1.在洋务运动时被派到美国留学的幼童后来怎样了?2.李鸿章的人物传记
3.清末曾有120名幼童赴美,为什么最终回来了94人?
4.李鸿章访美时,为何要严词拒绝进入美国西部?

在洋务运动时被派到美国留学的幼童后来怎样了?
自洋务运动以后,清政府派留学生留学西洋各国成了一个重要的举措。1872年8月,30名中国儿童首次派往美国留学,其后的1873年、1874年、1875年,又各有30名儿童赴美留学。这四批共120名留美学生,被称为“留美幼童”,他们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
那么这些留学生到美国后都经历了什么?回国后又为清王朝做出了什么贡献?
赴美留学的提议与实施
官派留学生的计划是由中国第一位在美国大学毕业的自费留学生容闳提出的。1846年,香港马礼逊学堂校长美国传教士布朗回国时,带了容闳、黄胜、黄宽3名中国学生一起留美。他们进入美国马萨诸塞州孟松学校就读。
1848年黄胜因病提前回国,1849年黄宽转赴英国爱丁堡大学学医。1850年容闳考入美国耶鲁大学,1854年议优异成绩毕业,1855年回国,曾为曾国藩办洋务采购过机器,并向丁日昌和曾国藩提出派幼童留美的计划。
1871年,曾国藩和李鸿联名奏请“选聪颖子弟,携往外国肄业,实力讲求,以仰副我皇上徐图自强之至意”,并具体建议访选各省聪颖幼童,每年30名,4年共120名,分批赴美国留学,15年后归国,正可报效国家。
这个提议很快得到了朝廷的批准,并令翰林陈兰彬、容闳二人主持留美事宜。开始招生时,由于当时风气未开,很多父母不愿意让孩子出洋,加上还要立类似生死状的结书,更增加了人们的恐惧心理。
容闳等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从广东、上海等地招到了30名10至16岁的幼童,并在上海出洋局补习中文和英文,经考试合格,才正式派遣赴美留学。
1872年7月,容闳先往美国安排学生宿舍和学校。8月11日,陈兰彬率第一批30名幼童从上海经日本渡太平洋抵达美国西岸旧金山,然后乘火车到东部涅狄格州。这些幼童被分散安排在美国居民家中住宿,受到各家主人的热情接待。四批留美学生到齐后,清政府在美国哈特福德建成一幢留学事务所,由陈兰彬和容闳任留美学生正副监督。
留学幼童在美国的经历
留美幼童年龄小,很快就适应了美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他们努力学习,进步很快,得到了美国老师和同学的好评。一位美国同学回忆道:“他们待人接物彬彬有礼,长于各项运动,天资又高,不但体育好,各门功课都好。我所见过的各国学生们,要数中国学生最出色了。”
留美幼童陆续在美国的中学毕业后,至少有50人考进了美国的大学。其中22人考入耶鲁大学,8人进入麻省理工学院,3人考入哥伦比亚大学,2人考入哈佛大学。
留美幼童在美国学习勤奋,生活充实,并逐渐融入到美国社会,他们的思想和习惯也渐渐发生变化,如他们见官员不愿跪下叩头,要求改穿西服,体育活动时穿运动服。有的学生还剪了辫子,进过教堂。
留美学生的种种“悖逆”之举,自然会引起封建官僚的不满。陈兰彬由于是进士出身,深受传统文化的浸染,他很快与支持学生的容闳发生分歧。后来陈兰彬调任驻美公使,先后继任留学生监督的容增祥、吴子登都与容闳不合。
尤其是吴子登上任后,见到学生不肯下跪,竟大怒加以训斥甚至责打,他向朝廷上奏,指责留美学生不遵守封建礼教,已被洋俗同化,他还攻击容闳纵容学生。此外,国内朝堂上也对容闳和留学生纷纷发难。
1880年,御史李士林听信谣言,上奏诋毁留学学生“毫无管束、抛荒本业、纷纷入教”。于是清政府命北洋大臣李鸿章、南洋大臣刘坤一查明并严加管束,如有私自入教者,即行撤回。
李鸿章不敢怠慢,即令陈兰彬、吴子登对留美学生设法整顿,并责备容闳失职。而吴子登又借着这个理由继续诬陷容闳与留学生,说他们“外洋风俗,流弊多端”,甚至迫不及待要马上带学生回国,但被李鸿章及时制止。
然而,当时美国发生经济危机,生产萧条,资本家和舆论为了转移视线,竟归罪于中国华工夺了美国人的饭碗,掀起了一股排华逆流。留美学生也因此受到歧视,一部分留美学生已经中学毕业,清政府希望让他们进入美国陆海军校深造,但美国政府却称“此间无地可容中国学生”。
在内有封建顽固派的攻击,外有美国排华政策的影响下,李鸿章虽不愿让留学生撤出美国,但也顶不住压力,终于在1881年夏,清政府决定将留美学生全部撤回。
1881年8月,留美学生奉命全部回国,他们告别了美国的师友,分三批到旧金山乘船。11月,留美学生回到上海,令他们失望的是,不仅没有人前来欢迎,上海的官员们怕他们逃跑,竟然用士兵将他们押回衙门。
留学生回国后的经历
这100多名留学生回国后,按照原先的计划,理应根据他们所学安排到重要岗位上。可是,清政府对他们并不重视,有的用非所学,有的屡遭挫折。但是他们学生扎实,精通外语,聪明能干又有报国之心,特别是洋务运动、清末新政和民国初年都急需外交、军事和建设人才,因此大多数都脱颖而出成为了国家的栋梁。
留美学生中,回国后从事铁路、电报、工矿等建设的人数最多,其中最杰出的被誉为“中国工程师之父”的詹天佑。他是第一批留美幼童,美国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刚回国时就被派到福建船政学堂,后又被张之洞调到广东博文馆当英文教习。
1888年,詹天佑参与修建京沈铁路。1904年又主持修建京张铁路,1913年被选为中华工程师学会会长。此外,还有十多人曾担任过铁路局局长、总工程师和电报局局长,成为中国近代早期铁路和电报的奠基者。
留美学生回国后也有活跃在政界和外交界的,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他是第三批留美幼童,后人哥伦比亚大学文科。回国后出使朝鲜,结识袁世凯,后任天津海关道。
1904年,唐绍仪作为外务部侍郎赴英国谈判,维护中国政府对西藏的主权,功不可没。清末时,他又参加南北议和,民国初年担任第一任总理。此外,留美学生中还有清末外务部尚书梁敦彦及驻美公使梁诚等十几个外交官。
在文化教育在,留美学生中则出了好几位大学校长,最著名的如清华学堂(今清华大学)校长唐国安、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校长蔡绍基等。当然,还有不少人跻身军界,但大多数都是担任海军军官。
李鸿章的人物传记
纵观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但是在皇权体制下,没有实现其抱负,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李鸿章是那个时代的精英。
国之大器,百年不遇.
建国后对李鸿章的评价大有偏颇,往往把李鸿章脸谱化为卖国贼,这个观点和历史是不符合的。
李鸿章(1823.2.15-1901.11.7),字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世人多称“李中堂”。道光18年与曾国藩同年考取同榜进士。 1872年,被任命为直隶总督,兼任北洋通商事务大臣 。自此,李鸿章在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任上秉政达25年,参与了清政府有关内政、外交、经济、军事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成为清廷倚作畿疆门户、恃若长城的股肱重臣。随着李鸿章地位、权利的上升,责任愈巨,视野愈阔,综观世界各国的发展,李鸿章痛感中国之积弱不振,原因在于“患贫”,得出“富强相因”,“必先富而后能强”的认识,将洋务运动的重点转向“求富”。 他一手创建出的淮军,陆续被清廷派防各地,成为充当国防军角色的常备军;而以他为领袖的淮系集团,成为当时实力最强的一个洋务派集团,并在其带领下,开始了中国早期的洋务——自强——近代化运动。
三千年之大变局,海禁大开,强林环绕的时代。是中华文明受到西方文明挑战,中国开始重新认识自己,从封建专制国家向近代国家转型的时代,中国第一支海军、第一批留学生、第一个煤矿、第一个驻外使馆、第一条铁路、第一份电报,这些第一个无不刻着李鸿章的名字。
自1840年英国人用舰炮打开中国的国门以后,中国人沿海岸修筑的所有整齐对称的炮台和花费巨银买来的位居世界第六的舰队,没有一次阻挡住“蛮夷”的入侵:“自道光中叶以来,外患渐深,至于今日,危迫极已。咸丰十年,英法联军入都,毁圆明园,文宗出走,崩于热河……自此以后,法并安南,日攘朝鲜,属地渐失。各海口亦为列强所据,德占胶州,俄占旅顺大连,英占威海九龙,法占广湾……”而就在李鸿章死时,因为允许外国在中国驻军和几近天文数字的赔款而成为“将来无数困难问题发生之源”的《辛丑条约》刚刚签订,外国联军仍在整个朝廷逃亡在外的情况下占领着大清国的都城北京。
为华工争取权利
李鸿章也不会放弃任何一个为在美华人移民争取权利的机会,在访美结束后,他有意避开了美国西部,而选择了加拿大作为他回国的路线,引起了美国记者的注意,就此事对他采访。李鸿章借机请求美国媒体帮助中国移民:“……我只期望美国的新闻界能助中国移民一臂之力。我知道报纸在这个国家有很大的影响力,希望整个报界都能帮助中国移民,呼吁废除排华法案,或至少对《格力法》进行较大的修改。……中国移民在加州等地未能获得美国宪法赋予他们的权利,他们请求我帮助使他们的美国移民身份得到完全承认,并享受作为美国移民所应享有的权利。而你们的《格力法》不但不给他们与其他国家移民同等的权利,还拒绝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因此我不喜欢经过以这种方式对待我同胞的地方……排华法案是世界上最不公平的法案……你们不是很为你们作为美国人而自豪吗?你们的国家代表着世界上最高的现代文明,你们也因你们的民主和自由而自豪,但你们的排华法案对华人来说是自由的吗?这不是自由!……我相信美国报界能助华人移民一臂之力,以取消排华法案。”
李鸿章为了废除强加在中国人头上的鸦片贸易还做了许多努力,为此在1894年8月27日会见了世界禁烟联盟执行秘书英国人约瑟弗. G.亚历山大,当时的《伦敦每日新闻》曾有报道:“……他以最强劲的语言声称,中国政府一如既往地强烈反对鸦片贸易。这种贸易是列强通过战争强加给中国的,中国政府根据条约不得以允许印度鸦片进入大陆。……李总督最后明确宣称:你们也许明白,如果你们停止毒害我的人民,我们就会立即禁止他们获得鸦片。我(约瑟夫)告诉他,英国议会已经通过投票,将指定一个专门委员会来华调查鸦片是否真的像有人指控的那样有害时,他气愤地回答:‘荒谬绝伦!’似乎十分的愤怒和蔑视,缓和了一下语气又说:‘任何人都知道,鸦片是有害的。’当我起身告辞时,他仍很善意地用热情的语言赞扬了英国公民为使中国摆脱鸦片所表现出来的仁慈。”这位秘书结束访谈时还发表了一通感慨:……中国的政治家们反映出了这个国家的国民热爱和平的精神,如果任何制止战争的手段可以找到,他们不可能为了报复而认可战争的持续。(以上资料出自同时代的《纽约时报》)————后鸦片贸易为英国国会议案所禁止。
即使是在生前大部分时间极力否定“帝国主义”曾经在中国存在的美国哈佛汉学家费正清老先生在晚年也总算是良心发现,说了些公道话:“列强未能‘分裂中国’的部分原因是由于中国善于巧妙地利用(对这种方法我们还缺少研究)一个国家来牵制另一个国家 。”而且这种巧妙地利用一个国家来牵制另一个国家(Tradition)来避免八国联军肢解中国的人物就是李鸿章。
关于李鸿章与太平军
他镇压太平军,维护了封建统治,在他的人生留下了挥之不去的污点,可是我们再仔细想一想作为清政府的官员他能怎么办,(自古“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再说当时他的太平军真的能代表中国先进的领导吗? 答案是显然的,也是肯定的不能,不然他也不会失败,李鸿章应该对甲午战争的失败负责他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策略把战争寄托在了外国人身上,从而失去了战争的最佳时机,但是甲午战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其个人。因为工业化的日本和农业化的中国作战,一个落后腐败的封建专制和一个近代文明的强国,胜负在战争前已经决定了。
我感觉太平军想好没有胜利,他不能代表中国新进的阶级从他定都天京以后做的就可以看到,你们知道辛丑条约中虽然有大量赔款为什么没有割地吗?据我所查到的资料记载因为当时清政府的理由就是义和团叛乱相要挟最后屠杀义和团,当时清政府也不能消失他也必须存在以为一旦没有国家将陷入无政府的状态对当时的中国来说这个更加灾难(为什么在西安事变中蒋介石没有死,在华容道诸葛亮派云长去)当一种新的文明没有到来一种制度诞生时或者不足以取代旧文明旧制度时这个旧文明旧制度还必须存在。
伴随李鸿章的30多个条约
李鸿章一生签订了30多个条约根据我所收集的资料,由李鸿章作为清政府代表与列强签定的不平等条约有:1871年8月《中日修好条约》;1876年9月中英《烟台条约》;1884年5月中法《会议简明条款》;1885年4月中日《天津条约》,同年6月《中法新约》;1895年4月中日《马关条约》,同年11月中日《辽南条约》;1896年3月,中德《胶澳租借条约》,同年6月《中俄密约》;1898年6月中英《展拓香港界址条约》;1901年9月八国联军《辛丑条约》等。与耆英、桂良、奕欣(此三人也是公认的卖国贼)相比,李鸿章是代表清政府签定不平等条约最多的大臣。其中《马关条约》赔款二亿两,《辛丑赔款》本为四亿五千万两,平均每名中国人赔款一两,“卅九年还清, 年率四厘,母子利息”,共约十亿两库平银。另加民间赔款二千多万两,以关税、盐税作保。中国从此失去关税主权,国内工业倍受摧残。
由此看,李鸿章似乎真的是十恶不赦,犯下了滔天大罪。可是,我们仔细想想,是不是李鸿章不签这些条约,这些条约就不存在了,不会被签定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帝国主义列强的目的是打开中国的国门,他们只要求与中国签定条约,而不在乎是谁来代表中国签定条约的,当然了,对他们而言,中国代表越懦弱越好。有人引用石勒对王衍的评价——“你到了那个位子,就要为这个政权的兴衰荣辱负责”——来发表对李鸿章的批判。可是,我觉得一个政权的兴衰荣辱并不能由一个人来负责。说白了,清政府姓“爱新觉罗”又不姓“李”,要负责也得由爱新觉罗氏负责啊!一个政权的兴衰荣辱代表着一段历史的兴衰荣辱。历史,谁能来负责?
换一个角度,不平等条约的签定是由谁来决定的?是最高统治者。“官大一级压死人”,这句话在现在都很吃香啊!在那个时代,最高统治者比李鸿章官大几级?能“压死”他多少次?李鸿章毕竟只是由八股文出来的儒生,不是超尘脱俗的圣人,反抗上级的命令,借他一百个胆估计他都不敢。说到底,李鸿章只是一枚棋子,权利再大,也要受制于人,这是幸还是不幸?
不平等条约的签定让李鸿章背负了洗不去的污名,他也是受害者啊!
,我们想一想这些跳跃大多数是在什么情况下签订的,而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也就是所谓的侵略者他们需求的是什么,是由谁向他们签订条约?答案同样是否定的,他们需求的是利益,假如没有李鸿章了这些条约就不存在了吗?答案同样是否定,难道这些条约都可以定身到他一个人身上吗?我觉得这样是不公平的,他的错不在于他。是历史的责任,不是某一个人可以承担的,也是他们承担不起的。(大家都看过王贵与安娜吧,你们说安娜没有考上大学是她的错吗?不是历史的错误,是历史的悲剧,)的确作为封建的代表李鸿章在有的条约签订时为自己的利益谋划,于国家于人民他都犯下了一个不可饶恕的罪过,所以在这点上他就是自私的同时也是失败的。
历史就是一种探索,作为后来人我们没有资格把他定性为“卖国贼”。历史不是某个人所能左右的,对于他的功绩我们铭记在心,对于他的失败我们引以为戒。才算公正。史界奉行“盖棺定论”,举目试观历史,某人身亡业消、某事时过境迁数十年数百年而仍未有定论者,比比皆是。都说中国人厚古薄今成性,殊不知口口相传、人云亦云的怪僻更有甚于前者。历史有远近之分,功业有前仆后继之续,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是也,处在今天的中国,怎能不饮水思源?回眸历史,灯下漫笔,不求合肥含笑九泉,半夜托梦于我说“孺子知我”,但求无愧于案上经史腹中点墨:知而不言,视而不见,我所不为。
关于李鸿章洋务时期贡献
在中日战争以前,李鸿章呕心沥血,专办洋务。前人心血,不可丢弃,今列之于下:
设外国语言文字学馆于上海 同治二年正月
设江南机器制造局于上海 同治四年八月
设机器局于天津 同治九年十月
筹通商日本并派员往驻 同治九年闰十二月
拟在大沽设洋式炮台 同治十年四月
挑选学生赴美国肄业 同治十一年正月
请开煤铁矿 同治十一年五月
设轮船招商局 同治十一年十一月
筹办铁甲兵船 光绪元年十一月
请遣使日本 光绪元年十一月
请设洋学局于各省,分格致测算、舆图、火轮机器、兵法、炮法、化学、电学诸门,择通晓时务大员主之,并于考试功令稍加变通,另开洋务进取一格 光绪元年十二月
派武弁往德国学水陆军械技艺 光绪二年三月
派福建船政生出洋学习 光绪二年十一月
始购铁甲船 光绪六年二月
设水师学堂于天津 光绪六年七月
设南北洋电报 光绪六年八月
请开铁路 光绪六年十二月
设开平矿务商局 光绪七年四月
创设公司船赴英贸易 光绪七年六月
招商接办各省电报 光绪七年十一月
筑旅顺船坞 光绪八年二月
设商办织布局于上海 光绪八年四月
设武备堂于天津 光绪十一年五月
开办漠河金矿 光绪十三年十二月
北洋海军成军 光绪十四年
设医学堂于天津 光绪二十年五月
李鸿章是晚清最杰出的外交家,他的后半生致力于中国的外交事业,虽然几乎所有的卖国条约上都有他的签名,但是在当时那种国际大环境下他已经尽到一个外交家的全部努力了。所有对外关系交涉的失败是因为当时中国腐朽的政治制度,贫弱的经济基础和软弱的国际地位,而这一切归根到底是因为以慈禧为首的满清皇室势力。这些人为了掩饰自己的无能只能把所有的罪过都推给直接出面做事的下人——李鸿章。从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一直到新中国建立这将近100年的时间里以李鸿章为首的一代又一代中国外交家利用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尽一切可能的维持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维护了中国的国体大致完整使中国没有像南亚各国那样彻底的沦为殖民地,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复兴保留的一份坚实的基础。
不平等条约的签定与洋务运动是李鸿章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两件事。这两件事决定了历史与后人对他的评价。但是,其中所掩埋的历史事实有多少,我们谁也不知道,因而我们所给出的评论,都不能作为最终的评价标准。甚至那些史学家们给出的评论,我觉得也是有待商榷的。在我看来,李鸿章不能算卖国贼,但的确是功过参半,从某个程度上看,可能过更大些。
不过,我觉得我们在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时,不能只看到他所做的那些事,还要关注他的内心情感。要知道,他所做的并不一定是他愿意做的。“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此为李鸿章临死前所作。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从这首诗中,我们能读出什么?
对于侵略者,对于外交他尽力了,但对于中国来说他是一个失败者,没有改变中国现状,没有带领中国走向富强,他的洋务、派留学生、组建北洋海军、都是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也是维护自己的利益,洋务的失败、北洋舰队的失败、作为北洋舰队的统帅、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李鸿章对自己的评鉴“为破屋子修修补补的裱糊将”,说明晚年的李鸿章已经认识到西方制度的优越,而他没有也不敢去推掉那间‘破屋子’,再去建一座新的。说明他的软弱行和封建的本质同时也是在维护自己,在不触动封建体系的一切运动都注定是要失败的,封建体制下的洋务、海军都只不过是“披着狼皮的羊”终究是打不过狼的。作为北洋舰队统帅慈禧为其自己寿宴挪用巨额军费,难道李鸿章不知道军费意味着什么,孰轻孰重难道他不知道吗?他没有劝谏、也没有阻止,这有说明什么,一个为军费而愁的北洋大臣死后而有巨额财产,这又说明了什么,难道这也是历史的错误吗?也是帝国主义的强逼吗?他的一切都是在说明一个共同的问题。
没有带中国走向富强的李鸿章终究还是个失败者。担着罪过却不能只让他一人背,因为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能改变整个中国的,所以从某种意义意义上来讲,李鸿章还是对民族贡献比较大的。
清末曾有120名幼童赴美,为什么最终回来了94人?
从1872年到1875年,当时的清朝选择派遣10到16岁的幼童共120人前往美国留学,这些人就是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生,原本计划留学15年,但因为各种原因,留学计划在9年后撤销,以失败告终,而最后120人,回来了94人。
洋务运动时期,由于曾国藩的幕僚容闳的提议,曾国藩与李鸿章联名上书请求进行“留学教育计划”,按照计划,清朝派遣120名留学生前往美国,学习科技、工程等洋务亟需的学科。考虑到语言问题,最终决定选择10岁到16岁的幼童出国,从1872年开始每年派遣30人,到1875年完成,年限15年,经费全部由朝廷支出。
这样的条件放在今天,应该很多人都会挤破头去争取,但是在当年,绝大多数人都对于出国留学非常害怕,觉得极其危险,那时的清朝依旧把美国视作蛮荒不开化之地,更何况是要把十多岁的孩子送出国,一送就是15年。正因为大多数的家庭都很难接受,因此容闳费尽心思,不知费了多少工夫,才好不容易勉强凑够了留学生的人数,大多来自东南沿海。
与胆战心惊的家长们完全不同,这些留学幼童刚开始还是非常兴奋的,对于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但是抵达美国以后,各种困难接踵而至,首先就是语言问题,这些没有经过英语训练的孩子根本无法与美国人交流。为了更好学习语言,这些幼童被分散安排到了当地的美国家庭之中,风俗的迥异,时常让这些孩子面红耳赤不知所措。
不过,还有很多问题,清廷明文禁止这些幼童改奉上帝,因此自然破坏了他们与寄宿家庭主人的感情,而且西餐他们也吃不习惯,刚来的清朝幼童们经常因为打扮的问题,受到周围人异样目光,而为了尽快进行学习,幼童们需要相当刻苦的学习。如此一来,清朝首批留美幼童到了美国之后,等待他们的就是枯燥而且缺乏自由的留学生活。
不过随着时间推移,这些聪敏好学又肯刻苦的中国孩子,很快就融入了当地的生活,而且普遍成绩非常优秀,英语水平也迅速提高到了能够与当地人畅顺交流的程度,也正因如此,清朝的留美幼童,很快适应了当地生活。原本清朝留学生们的困惑与不适应感,逐渐消失,在当地也交到了很多的朋友,一切都步入正轨。
可与此同时,清朝方面却出了问题,当初清朝派遣留美幼童的主要目的是,保持传统文化与各方面制度的前提下,将美国的先进技术学到手,旧瓶装新酒,换汤不换药,然而这些留美幼童在美国却迅速接受了西方文化与思维,愈发美国化。渐渐地,留美幼童进入教堂、甚至还剪掉辫子,拒绝清朝服装,一系列“倒戈行为”让清朝越来越害怕。
经过清廷内部的一番争论争斗,最终1881年,清朝还是决定将所有留美幼童撤回,实际上这些幼童,原本再过四五年,就能进入大学,眼看着果实即将成熟,却被硬生生打掉了。
最终,120名留美幼童中回来了94人,剩下的主要有三种情况:
第一,病故在了美国
留美幼童初来乍到,因为水土不服还有学业压力实在太大等原因,病倒者不少,而那时的医疗条件仍旧有限,因此身体比较弱的早夭的也不是没有,天才少年潘铭瑞15岁考上瑞萨莱尔理工学院,结果一年后就重病离世。
第二,提前被遣送回来
清朝为了这批留美幼童花费巨大,平均每人每年大约是六万两白银,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原本清朝送留学生出去是为了洋务,如果留学生不务正业,必然浪费很多资源,因此清朝也会定期让监督考核,不合格的留学生会被提前遣送,及时止损。
第三,执意不回继续学业
清朝留美幼童普遍年纪比较小,更加容易受到影响,他们在留美期间,对于原本清朝的那套产生了质疑,而对西方的文化愈发亲近,对清朝的落后极其不满,清朝要求幼童回国的时候,容揆等人就拒绝回国,而继续留在了美国学习。
李鸿章访美时,为何要严词拒绝进入美国西部?
一、公元1896年的热点
公元1896年,是一个奇特的年份,倘若非要命名的话不如叫?李鸿章年?。随着李鸿章的欧美之行,欧美各国先后掀起了一股?东方热潮?或叫?李鸿章热?。
这股热潮,在当年8月底至9月初左右达到了空前。因为李鸿章于8月28日踏上了美利坚的国土,开始了10天的访问。
老美在当时,虽无法跟英、法等传统列强相提并论,却如旭日初升一般。清朝,一个夕阳西下的帝国。于是公元1896年,?朝阳和夕阳?就这么奇妙交织在一起。如今回首,依然能感觉到当时的那种独特和别致。
比如,由于对清朝不了解,许多都误认为李鸿章是清帝国的老大。于是不少报刊,都配上了这种标题《清国总统李鸿章访美》或《清国皇帝李鸿章出访美国》。
更有一知半解者,其?花样?则让人瞠目结舌,来了个《慈禧皇后下嫁皇帝李鸿章》。用这个?标题?的报刊,公允来言要更了解清帝国?起码大家知道除了李鸿章外,还有个实权人物叫慈禧。
如今看这些标题,恐怕人们都会笑。但在公元1896年时,却都是正儿八经的。
因不了解,而闹笑话,并不可怕,甚至还能成为一个良好的契机。但就怕拒绝了解,甚至恶意歪曲!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无论谁,都将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之上。
二、李鸿章的称赞和炮轰
随着李鸿章访问开始,人们的兴趣点,从李鸿章是?总统还是皇帝?的身份确认上,很快转移到了其他问题上。比如研究起了李鸿章的伙食,?李总督的晚餐有燕窝汤、烧鱼、鱼翅和米饭,还有一杯淡葡萄酒?。
这是一个明显的进步,确认了李鸿章的身份是总督。但却对什么是?燕窝、鱼翅?表示很不理解。
同时还对李鸿章带来的新奇玩意,充满了好奇,?大量用天山瓦罐泥封口的雪水,专供李氏烧茶饮用。其余还有宫廷特制的桂花皮蛋等,千奇百怪,应有尽有,无法列举?。
不过,李鸿章访美真正的高潮,却来自于李鸿章接受《纽约时报》的采访。这次采访中,李鸿章除了称赞其摩天大楼、电梯等外,最重要的一个话题,就是李鸿章 ?炮轰?《排华法案》。
先简单说下《排华法案》。
随着美利坚西部的?淘金热?开始,华工便纷纷踏上了西部。但可惜更多的却只能充当底层劳力。比如著名的全长1695英尺的唐纳隧道,就是9000多名华工,用镐、锹、锤等简单工具,玩命苦干了近一年才贯通。
华工的吃苦耐劳,虽赢得了良好口碑,却也挤占了当地和一些西方人的就业机会。于是公元1852年,加利福尼亚州通过?外国矿工执照税法?,这标志着歧视华工的开始。
随后便是1882年,国会通过了《排华法案》,开始全面剥夺华工的正当权利等。由此针对华工的暴力事件便层出不穷了。比如1885年9月的?石泉城惨案?,就使得 20多个华工遇难。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李鸿章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说道:《排华法案》是最不公平的法案?仇视中国劳工,是因为中国劳工具有更高的美德?让我问一个简单的问题:排除廉价中国劳工,对你们有什么好处?
并随后向媒体呼吁:我期待报纸,帮助中国移民得到公正对待。我知道报纸对你妹影响力很大,希望整个出版业都能帮助推进对《排华法案》的废除,至少进行强有力的修正。
(注:这个臭名昭著的《排华法案》,直至公元1943年12月17日,也就是二战激战正酣时才被废除。原因很简单,罗斯福需要中国在东方战场上,牵制住法西斯日本。)
三、严词拒绝进入西部
面对着李鸿章的?炮轰?,《纽约时报》也只能如实翻译,记录,并随后提出了一个问题:?阁下回国时,为何选择宁肯穿越加拿大,也不进入我国西部?是否跟华工大多在西部有关??
李鸿章说:?不进入你们西部,是有两个原因!?随后,李鸿章解释了起来,虽说了很多话,但概括起来,却是这两个要点。
其一:李鸿章早就听闻过华工在西部的遭遇,并收到过许多的求援信。所以选择不进入,一是抗议,二是自己无能为力,没法给予帮助,避免跟华工见面的尴尬。
其二:岁数大了,经不起劳累,从温哥华到横滨回国的路途更短。
第一个原因,其实是代表着清廷的尴尬和无奈。所谓弱国无外交,?李鸿章热?再热浪高,却无法解决实质问题。这即是一种大悲哀,更是一个大讽刺。
第二个理由,则代表着他自己的尴尬和无奈,犹如?夕阳帝国清朝?一样,李鸿章自己也是夕阳西下之时。
所以,李鸿章只能依靠严词拒绝进入西部和炮轰等手段,维护清廷和自己的尊严。虽表面看着强悍,但实则却心酸无比。虽一切表面看热浪喜人,实则却几无实用!
历史不容忘却,如今当我们挺起胸膛,站直身躯后,其实更应回望一下,这段不堪回首的岁月。须知,国强才能民有自尊,这从来都是一条铁律!
好了,今天关于“李鸿章赴美国留学时间”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李鸿章赴美国留学时间”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

请添加微信号咨询:1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关注我们

留学规划
留学考试
留学指南
留学攻略
留学生活
留学信息
留学专业
留学签证
关于我们
网站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