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留学时间_林徽因 留学
接下来,我将会为大家提供一些有关林徽因留学时间的知识和见解,希望我的回答能够让大家对此有更深入的了解。下面,我们开始探讨一下林徽因留学时间的话题。
文章目录列表:
1.林徽因留学所学的专业是什么2.林徽英的生日
3.林微因《笑》写作背景资料
4.梁思成林徽因在宾大留学经历了怎么样的过程?
5.林徽因与林纾的关系
6.林徽因与梁思成的故事

林徽因留学所学的专业是什么
1924年,赴美攻读建筑学。由于当时美国宾州大学建筑系不收女生她改入该校美术学院,而主要仍选修建筑系的课程
1927年夏,从美术学院毕业后,又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学习舞台美术设计半年。
林徽英的生日
6月10日
1904年6月10日,林徽因降生在杭州陆官巷一座青砖大宅中。其父林长民曾任国务院参议、司法总长、国宪起草委员会委员长,为民国初年立宪派名人。
/bbs/sutra192468.html
1904年6月10日,林徽因降生在杭州陆官巷一座青砖大宅中。其父林长民曾任国务院参议、司法总长、国宪起草委员会委员长,为民国初年立宪派名人。14岁的时候,林徽因与当时的社会名流、她父亲的好朋友梁启超之子梁思成相识。16岁随赴欧考察的父亲游历欧洲,卜居伦敦一年,受邻居女建筑师的影响,立志将来一定要学建筑。在英伦期间,他跟随父亲进入了一个当时包括H.G威尔士、E.M.福斯特、A.韦利、T.哈代、B.罗西尔、K.曼斯非尔德的社交圈子,并在这儿认识了当时正在英国游学的徐志摩。一年后回国,与梁思成交往渐渐密切。1923年,徐志摩等人在北京成立新月社,林徽因与梁思成均成为该社团的参与者。1924年,可以说是林徽因在上流文化社交圈开始崭露头角的一年。那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印度诗人泰戈尔应梁启超与林长民之邀来华访问,文学界在天坛草坪上举行欢迎会,林徽因任泰戈尔的翻译。当时媒体报道说:“林**人艳如花,和老人挟臂而行,加上长袍白面、郊荒岛瘦的徐志摩,犹如苍松竹梅的一幅三友图。”
更让林徽因与徐志摩成为公众视点的是,当年5月8日,新月社为了庆贺泰戈尔64岁生日,在北京协和大礼堂举行晚会,由林徽因主演泰戈尔的抒情诗剧《齐德拉》,林徽因饰公主齐德拉,徐志摩饰爱神玛达那,林长民饰春神法森塔,梁思成担任布景设计。第二天《晨报》报道演出盛况空前,“林女士态度音吐,并极佳妙。”
这样的经历,使得浪漫气质的徐志摩将原先在英伦时就保有的对林徽因的美好印象,发酵成了一种欲罢不能的恋情。林徽因选择哪一个,在当时大概是一些人茶余饭后的绝佳谈资,也是小报花边所热衷侦探的结果。
但仅仅过了一个月,林徽因与梁思成一同赴美留学。林梁都选择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建筑系,因为当时的宾大建筑系不招女生,林徽因改入该校美术学院,但主修的还是建筑。
1927年,林徽因以学士学位毕业于宾州大学美术系,梁思成以硕士学位毕业于宾州大学建筑系。毕业后,林徽因入耶鲁大学一个舞台美术设计工作室学舞美设计,而梁思成则在当时美国的一个著名建筑事务所实习。1928年,林徽因与梁思成在渥太华梁思成姐夫任总领事的中国总领事馆举行婚礼。
现代大家闺秀与普罗新女性之间的差别,光看表面都是相似的,但在选择婚姻的时候,尤其是在平凡而漫长婚姻生活的过程中,才会显示出一些不同。她们或许都不缺乏激情,但前者隐忍,后者张扬;她们都渴望浪漫,但前者将浪漫蕴含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后者的浪漫往往伴随更冲突强烈的戏剧性。如果林徽因是后者,难以想象她会不会在泰戈尔离开之后卷入一场三角恋情,会不会演绎一场琼瑶式狂风暴雨般的情爱悲喜剧。
然而她是林徽因,家庭的背景以及教养使她做出最明智的选择,在浪漫云游的诗人与未来脚踏实地的建筑学家之间,她选择脚踏实地的那个;在享受即时的虚荣与追求学问理想之间,她选择学业和理想。她很清楚,“徐志摩当时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可我其实并不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样一个人”(梁从诫:《倏忽人间四月天》)。这样的选择,让她没有成为同时代的丁玲、石评梅或庐隐那样以写作为生又为写作痛苦,从追求自由的爱开始然后又为爱困厄的新女性。她步入了一个家庭主妇的平凡生活,却成为京派文化圈中最不平凡的一个女性。
太太的客厅:京派知识群的情景剧
几天后,我接到沈先生(沈从文)的信,大意是说:一位绝顶聪明的**看上了你那篇《蚕》,要请你去她家吃茶。
星期六……我羞怯怯随着沈先生从达子营跨进了总布胡同那间有名的“太太的客厅”。那是我第一次看到林徽因。
在去之前,原听说这位**的肺病已经相当严重了,而那时的肺病就像今天的癌症那么可怕。我以为她一定是穿了睡衣,半躺在床上接见我们呢,可那天她穿的却是一件骑马装,话讲得又多又快又兴奋。不但沈先生和我不大插嘴,连在座的梁思成和金岳霖两位也只是坐在沙发上面边叭哒着烟斗,边点头赞赏。她完全没提到一个“病”字。
那以后,我经常在朱光潜先生家的“读诗会”上见到她,我也跟着大家叫她“**”了,但她可不是那种只会抿嘴嫣然一笑的娇**,而是位学识渊博、思想敏捷,并且语言锋利的批评家。
以上选自萧乾为《林徽因》所作的序中提到他与林徽因初次见面时的情景,由于这种闲适在当时社会大环境中太过个人化、小众化,难免感觉像一出描写20世纪30年代中国某类知识分子的情景喜剧。
当时,知识分子是社会少数、精神贵族,像林徽因这样受过良好教育才貌出众的女子,更是凤毛麟角。她承认自己是受双文化教育长大的,英语对于她是一种内在思维和表达方式、一种灵感、一个完整的文化世界。中西文化融合造就了一个“文化林徽因”。她是诗人,一生写过几十首诗,在诗歌创作上受徐志摩影响很明显,但又有自己的特点;是建筑学家,她的丈夫梁思成曾经对学生说,自己著作中的那些点睛之笔,都是林徽因给画上去的。但她又不完全是诗人,不完全是建筑学家。这样多侧面多方位的文化林徽因,可以融入当时以男性为主的京派知识分子群体,她与他们的交往,构成了一幅很独特的风景。
太太的客厅中当时经常聚会的人员有新月社的诗人们,也有《晨报》副刊的编辑和作者,当然更少不了林徽因、梁思成在学界的亲朋好友。这些人大都少年时期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青年时期又接触到了五四的民主、科学知识,出国留学,又得到了西方文化的滋润。这个古今知识分子中很特殊的群体,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既有很深的理解和造诣,对西方文化又有很好的理解和掌握。他们所谈的无非是学问和艺术,跟参与到社会变革大潮中的公共知识分子相比,少了几分凌厉,多了几分闲适。但抗战爆发,这个群体的成员或流落云南西南联大、或流落到山城重庆、或流落到四川宜宾,他们不为物欲所动,不随波逐流,在困境中坚守心灵的纯净。那种宠辱不惊的淡泊,让人看到了一种有别于凌厉浮躁、金刚怒目的精、气、神,无论穿长袍马褂还是西装,同样有黄钟大吕、中流砥柱的感觉,有金石气质。
梁从诫曾经回忆当年梁思成和林徽因为躲避日本人的轰炸,跟着营造学社在李庄的情景。梁从诫和母亲聊天,问:如果日本人打到四川你们怎么办?林徽因特别平静地回答:中国读书人不是还有一条老路吗?咱们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实际上她是表现了传统知识分子的气节。梁从诫后来说:我当时看着妈妈,我就觉得她已经不是我熟悉的那个妈妈了,她好像变成另外一个人,面对死亡,那样超脱。而费慰梅在《回忆林徽因》中的描述更体现这一类知识分子的坚忍:
昆明遭到敌机轰炸,林徽因一家与中国营造学社人员迁到四川南溪县李庄。此时已是抗战的中后期,物价昂贵,物资匮乏。林徽因肺病复发,不但连药品都买不到,甚至还要靠朋友们的资助才能维持日常的家庭开支。她的健康严重地被损坏了,经常发烧卧床不起,但林徽因并没有怠惰,她躺在病床上通读二十四史,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帮助梁思成写成了《中国建筑史》,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写成的自己国家的建筑史。
事业梦想与夫妻情感同路前行
车站广场上聚集着许多驼帮,这是林徽因第一次看到大群大群的骆驼,成百上千的骆驼,双峰的和单峰的,赭色的和白色的,一队队涌进来,一队队开过去。天很低,骆驼高大傲岸,颈下硕大的铁铃,苍凉、悲壮地响在九月的斜阳里。仿佛是从遥远年代飘来的古歌……(选自《林徽因传》)
这是1933年,一心想建立中国建筑史学体系的梁思成与他志同道合的妻子林徽因第一次踏上山西的土地、刚出大同火车站时的情景。场面的动感被描写得像好莱坞经典西部大片。想来,画面的色彩应该是金**的。而这恰恰是林徽因人生中最精彩也是最有质感的部分。
据《林徽因传》的作者张清平介绍,当年梁思成是因为林徽因喜欢建筑学而学建筑的。建筑学是他们夫妻二人共同的事业,也是情感沟通的基础。
从1930年到1945年,他们夫妻二人共同走了中国的15个省,20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00多处古建筑物,很多古建筑就是通过他们的考察得到了世界、全国的认识,从此加以保护。比如像河北赵州石桥、山西的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等。也正是由于在山西的数次古建筑考察,使梁思成破解了中国古建筑结构的奥秘,完成了对《营造法式》这部“天书”的解读。
林徽因不仅具有诗人的美感与想象力,也具有科学家的细致和踏实精神,林徽因、梁思成和营造学社的同仁在山西对古建筑所做的调查和实测工作,不仅对科学研究贡献巨大,也使山西众多埋没在荒野的国宝级的古代建筑开始走向世界,为世人所知。林徽因对古建筑的雕刻、纹饰、线条、图案观察细致,心有灵犀。她对古建筑上的纹饰、线条、图案的研究,在她设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时,发挥了作用。
结语
人类进入文明史后,女性一直被淹没在历史的黑洞里。妇女的解放,比起母权制的丧失——女性世界性的失败来,要漫长得多。在妇女解放这条路上,中国比西方又晚起步了200多年。但这丝毫不影响20世纪中国妇女先觉者的自醒深度以及自我实现的质量。他们中相当多的人以与新文学共体的方式,张扬着自我的独立品格,从而让我们见识到有别于传统“象牙美人”、激荡着青春气息与时代风云的美丽人生。林徽因应该是这一群体中很特别的一个。面对这样的女子,倘若还要纠缠她的情感,那么那个据说为她终身不娶的哲学家金岳霖的真诚最能够说明她情感的品质。倘若还要记起她的才华,那么她的诗文以及她与梁思成共同完成的论著还不足以表现她才华的全部,因为那些充满知性与灵性的连珠的妙语已经绝响;倘若还要记起她的优雅以及知识女性不忍抛却的小小自我,那么留在萧乾记忆中也留在冰心小说里的那间太太的客厅永远是一个充满适度联想的舞台。倘若还要记起她的坚忍与真诚,那么她一生的病痛以及伴随梁思成考察的那些不可计数的荒郊野地里的民宅古寺足以证明,她为那些亲朋好友的离世而歌哭的眼泪也足以证明,她确实是一位不可多得的真正的女人。
林微因《笑》写作背景资料
《笑》作于1928年。当时林徽因与梁思成共同赴美留学。他们是1928年春结的婚,《笑》应该是新婚前后的作品。
且最能体现林徽因早期诗歌风格,即唯美主义的情趣。该诗除去格式工整、旋律和谐、形式优美,只细致描绘出一种娇好妩媚的笑容、笑态,正如茅盾评徐志摩诗所说:“圆熟的外形,配着淡到几乎没有的内容。”这首诗也是如此,这正是这派诗歌的特色。
梁思成林徽因在宾大留学经历了怎么样的过程?
宾夕法利亚大学是美国古老的高等教育机构。
创办时间在1740年,创办人是本杰明富兰克林,是美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综合大学。而且宾夕法利亚大学和其他大学不一样的是,它不是传统的开设的培养神职人员的殖民地学院,它是第1个将科学教育引入高等大学的学府,这也就是为什么它有众多的留学生的原因。但现在它的新生录取率有40%是不同种族和文化背景的学生。
1924年,林徽因和梁思成在梁启超的安排下去美国读书。两个人一起就读在宾夕法利亚大学。因为当时宾西法利亚大学的建筑系不收女生,所以林徽因就是以美术系学生进入的。她的聪慧和聪明,两年时间内就获得了美术学士的学位,然后因为梁思成在建筑系,她就作为建筑系的旁听生,不久以后竟然成了这门课的辅导老师。林徽因的聪明才智可想一斑。
林徽因和和梁思成在学习期间,就奠定了很好的感情。两个人虽然性格不一样,梁思成非常的爱好专业,而且沉默寡言,林徽因则外向活泼。往往梁思成会拒绝林徽因一起出去游玩的要求,而专注学问。
他们两个人的结合是有着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的。在他们留学期间,林徽因的父亲过世,林徽因,准备想着回国谋生或者是在美国打工,但是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却把他当女儿一样对待,想办法为他解决学费问题。这一对在异国的学子,感情和现实的联系更加的紧密。
梁思成自然是在建筑系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获得了两枚的设计金奖。而林徽因则学习舞台设计。
1928年,梁思成正式的向林徽因提出结婚,两个人立志要为中国的建筑做出自己的贡献。虽然当时的中国仍旧处在战争的期间,对于建筑的设计,肯定是很难落实到现实中来的。但是他们回国以后,立即着手中国古典建筑的研究和保护,为中国建筑文明的保存和发展做出了自己杰出的贡献!
而那些在林徽因身上发生的,关于徐志摩的爱恋,最终也证明了是徐志摩的一厢情愿和镜花水月。踏实而聪慧的林徽因,用一生证明了她是一个实在的,对中国有贡献的女性知识分子。
林徽因与林纾的关系
林徽因与林纾的关系是:林纾是林家聘请的私塾先生,可能教过林徽因四书五经。
林徽因的祖父对自家孩子的教育很是看重,他认为接受新知识,新观念,还要不忘传统文化。所以他不惜耗资在杭州万安桥侧兴建林氏家塾。家塾分东西两院,分别传授新旧之学。林家子弟,无论男女,都要进学受教。并延请福建名士林琴南、林白水做塾师。这个林琴南就是一生著译甚丰,翻译小说达二百余种,曾被人誉为“译界之王”的林纾。
幼年的林徽因陪伴在祖父身边,五岁开始诵读诗书,六岁可用旧文字写家书,八岁入西式小学,十二岁入教会中学,十六岁随父亲赴欧洲游历,然后赴美留学。
林徽因的个人贡献:
1、新中国国徽设计
林徽因和建筑系的10名教师一起参加了国徽的图案设计工作,她将自己的心血和学识全部倾注于这项设计。
2、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
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工作中,林徽因不仅承担美术设计方面的任务,而且在许多情况下成为整个设计小组的实际领导者,对于纪念碑的整体造型、结构都提出了原则性的意见。
3、景泰蓝保护
在清华营建系成立一个美术组,抢救濒于灭绝的景泰蓝,发动大家为景泰蓝设计新的图案。
林徽因与梁思成的故事
林徽因与梁思成的故事:
1、1924年6月,林徽因和梁思成在梁启超的安排下,同时赴美攻读建筑学。林徽因和梁思成的结合在当时可以说是新旧相兼,郎才女貌,门第相当。他们在婚前既笃于西方式的爱情生活,又遵从父母之命所结的秦晋之好。
2、又因林长民是段祺瑞内阁中的司法总长,梁启超做过熊希龄内阁的司法总长、段祺瑞内阁的财政总长,所以说是门当户对新婚之夜,梁思成问她:“这个问题我只问一遍,以后再也不提,为什么你选择的人是我?”林徽因说:“这个问题我要用一生来回答,准备好听我回答了吗?”
3、1928年,林徽因与梁思成在渥太华梁思成姐夫任总领事的中国总领事馆举行婚礼。婚后梁对林呵护倍至,夫妻二人致力于他们所热爱的建筑事业,林徽因不仅具有诗人的美感与想象力,也具有科学家的细致和踏实精神。
4、他们在山西对古建筑所做的调查和实测工作,不仅对科学研究贡献巨大,也使山西众多埋没在荒野的国宝级的古代建筑开始走向世界,为世人所知。
扩展资料:
林徽因与徐志摩的关系:
1、徐志摩结婚后游欧时爱上了林徽因。林徽因对他说的:我不是个感情随意的女子,你必须在我与张幼仪(徐志摩妻子)之间作出抉择。
2、徐志摩即回家告诉张幼仪,准备离婚。徐志摩父亲:徐申如听说儿子如此对待妻子,气愤之下宣布断绝父子关系,并停止供粮,且将银行业务及财产交由张幼仪主管。
3、林、徐好景不长,不久后林长民游欧时间结束,她只得随父亲归国,等徐志摩赶回国时,林徽因已与梁思成订婚了。所以最后没有在一起。
4、1924年泰戈尔访华期间,徐志摩和林徽因共同担任翻译,之后徐志摩陪同泰戈尔去了日本,林徽因和梁思成到了宾夕法尼亚大学,当徐志摩与林徽因再次见面的时候,已是四年之后。这期间,林徽因已嫁给梁思成。1931年11月19日准备参加林徽因演讲会的徐志摩遭遇坠机事故遇难。
5、徐志摩和林徽因两人虽然并未踏入婚姻的殿堂,但是二人确是终生的朋友。徐志摩遇难后,梁思成从北平赶去处理丧事,捡了一块飞机残骸给了林徽因,林徽因悲伤至极,就把这块木头挂在卧室的床的墙上头。
参考资料:
林徽因-百度百科好了,今天关于“林徽因留学时间”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林徽因留学时间”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

请添加微信号咨询:1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关注我们

留学规划
留学考试
留学指南
留学攻略
留学生活
留学信息
留学专业
留学签证
关于我们
网站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