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出洋留学时间_民国出洋留学时间表
对于民国出洋留学时间的问题,我有一些经验和见解,同时也了解到一些专业知识。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文章目录列表:
1.李鸿章与第一批留学幼童:洋务运动的中坚力量2.在洋务运动时被派到美国留学的幼童后来怎样了?
3.“中国留学之父”是谁?
4.鲁迅什么时间留学日本的?
5.王季茞、胡彬夏、宋庆龄和曹芳芸曾是第一批被公派赴美的女留学生
6.清末广东留学生

李鸿章与第一批留学幼童:洋务运动的中坚力量
随着洋务运动的发展,对新式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洋务派在国内大力兴办新式教育的同时,又开始创办出国留学事业。办新式教育都阻力重重,派学生出洋的困难更不难想象,所以派学生出洋留学的一些重要奏折、函件,均由曾国藩、李鸿章这两位重臣联名,足见其对此事的重视,亦可见此事的阻力之大,非曾、李联名而难成。
曾、李或许早就有派学生出洋留学的念头,但将此事提上议程、付诸实施,则是接受了处理天津教案时曾国藩译员容闳的建议。容闳是广东人,早年受美国传教士的资助到美国留学,毕业于耶鲁大学。对外国的深入了解,使他认为中国要富强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派学生出洋留学。从19世纪50年代中期起,他就不断为此努力,但四处碰壁,均以失败告终。但对此并不灰心,一直全力奋斗。1868年,他通过江苏巡抚丁日昌(字雨生)向朝廷上了一个派遣留学生的条陈,但如石沉大海,没有回音。1870年天津教案发生,曾国藩奉命前去处理,容闳担任曾的译员。容闳充分利用这次机会,通过参与办案的丁日昌向曾提出派人出洋留学的具体计划,并表示自己愿意带队前往。他的建议切实可行,终获曾国藩同意,即与李鸿章联名上奏,请求旨准。1870年冬,朝廷正式旨准曾、李关于派遣留学生的建议。
由于这类事属总理衙门管理,所以曾、李一直与总理衙门充分沟通,1871年6月26日他们又联名致函总理衙门,论述了派人出洋留学的必要性、正当性与可行性。他们认为留学可以业成而归,使西人擅长之技,中国皆能谙悉,然后可以渐图自强,这也符合我皇上徐图自强之至意。对中国已办有新式学堂,故不必费资巨大派人留学的反对意见,他们反驳说设局制造,开馆教习,所以图振兴之基也,而远适肄业,集思广益,所以收久大之效也。中国不可能尽购外国兵船机器,只能派人出去学习,同时还以百闻不如一见,欲学齐语者,须引而置于庄岳之间等中国古训加强自己的论点。他们认为派人留学所费虽巨,但有二十年时间,所以每年负担并不算重,远适异国,储才备用,更不可以经费偶乏,浅尝中辍。他们特别提出,1868年中美两国签订的《中美续增条约》第七条早就规定:嗣后中国人欲入美国大小官学,学习各等文艺,须照相待最优国之人民一体优待,为赴美留学提供了条约依据。当然,这些学生在国外还要配备中国教习,随时课以中国文义,俾识立身大节。同时,他们将具体制定的12条章程作为附件送上,征求意见。除经费问题外,这12条的主要内容大都是关于留学生的选派、管理和使用。规定每年选派30名十二三岁的幼童赴美,分4年共派120名;学生所学专业要由清 *** 决定,留学期限为15年,毕业后要回国听候 *** 派用,不得在外入籍他国,不得在外逗留或私自先回另谋职业;其中特别重要的是规定在外留学仍要学习中国儒学传统经典,并定期由正、副监督传集学童宣讲《圣谕广训》等,若发现有品行不端或身体不适者将随时送回国内。
而后曾、李又几次上奏,再三强调派遣留学生的意义,并提出具体措施。在人们想方设法出国留学或让子女出国留学的今天,人们可能很难想象当时派遣留学生之困难,所遇阻力之大。那时在国内上洋务学堂都被视为有辱祖宗门楣之事,要到番邦去拜洋鬼子为师,更是被认为背宗叛祖,所以愿意、敢于出国留学的人很少。为了完成留学任务,只得在穷人一向有出洋传统的东南沿海地方作为任务摊派。为了完成任务,一些地方官甚至挨家串户做劝说工作。本来官派就是出国所有费用全由 *** 负担,但愿意去者仍然不多,地方官不得不再许给这些穷苦人家更多好处。有些贫苦人家原本出于生计已经报名同意,但又听说西方的野蛮人会把他们儿子活活剥皮再把狗皮贴到他们身上,当怪物展览赚钱,于是立即反悔,取消报名。结果,只有30个名额的首批留学任务竟然没有完成。首倡留学并且具体负责此事的容闳焦虑不已,只得回到老家广东香山县说服动员,同时又在香港的新式学堂招收学生留学。首批留学生中的许多人都有家人、亲戚出洋闯荡的经历。后来大名鼎鼎的詹天佑,其父也是非常勉强地送他出国的。詹家虽不富裕,但非赤贫,所以詹天佑之父詹兴洪自然也要他走科举功名的正途,根本没想要他留学。詹家有位谭姓邻居长期在香港做事,对西方情况有所了解,他非常喜欢年幼聪颖的詹天佑,便力劝詹家送詹天佑留学。没想到詹兴洪一口拒绝,在谭的反复劝说下,并且谭还同意将女儿许配给詹天佑,詹兴洪才勉强同意詹天佑出国留学。
由此,也可看出曾国藩、李鸿章首创留学事业的艰难。
1872年2月,曾、李奏准上海广方言馆总办陈兰彬任出洋局委员(监督)、容闳为副委员(副监督)。经过一番运作,第一批幼童终于在1872年8月踏上了出洋留学之途,掀开了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一页。
在洋务运动时被派到美国留学的幼童后来怎样了?
自洋务运动以后,清政府派留学生留学西洋各国成了一个重要的举措。1872年8月,30名中国儿童首次派往美国留学,其后的1873年、1874年、1875年,又各有30名儿童赴美留学。这四批共120名留美学生,被称为“留美幼童”,他们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
那么这些留学生到美国后都经历了什么?回国后又为清王朝做出了什么贡献?
赴美留学的提议与实施
官派留学生的计划是由中国第一位在美国大学毕业的自费留学生容闳提出的。1846年,香港马礼逊学堂校长美国传教士布朗回国时,带了容闳、黄胜、黄宽3名中国学生一起留美。他们进入美国马萨诸塞州孟松学校就读。
1848年黄胜因病提前回国,1849年黄宽转赴英国爱丁堡大学学医。1850年容闳考入美国耶鲁大学,1854年议优异成绩毕业,1855年回国,曾为曾国藩办洋务采购过机器,并向丁日昌和曾国藩提出派幼童留美的计划。
1871年,曾国藩和李鸿联名奏请“选聪颖子弟,携往外国肄业,实力讲求,以仰副我皇上徐图自强之至意”,并具体建议访选各省聪颖幼童,每年30名,4年共120名,分批赴美国留学,15年后归国,正可报效国家。
这个提议很快得到了朝廷的批准,并令翰林陈兰彬、容闳二人主持留美事宜。开始招生时,由于当时风气未开,很多父母不愿意让孩子出洋,加上还要立类似生死状的结书,更增加了人们的恐惧心理。
容闳等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从广东、上海等地招到了30名10至16岁的幼童,并在上海出洋局补习中文和英文,经考试合格,才正式派遣赴美留学。
1872年7月,容闳先往美国安排学生宿舍和学校。8月11日,陈兰彬率第一批30名幼童从上海经日本渡太平洋抵达美国西岸旧金山,然后乘火车到东部涅狄格州。这些幼童被分散安排在美国居民家中住宿,受到各家主人的热情接待。四批留美学生到齐后,清政府在美国哈特福德建成一幢留学事务所,由陈兰彬和容闳任留美学生正副监督。
留学幼童在美国的经历
留美幼童年龄小,很快就适应了美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他们努力学习,进步很快,得到了美国老师和同学的好评。一位美国同学回忆道:“他们待人接物彬彬有礼,长于各项运动,天资又高,不但体育好,各门功课都好。我所见过的各国学生们,要数中国学生最出色了。”
留美幼童陆续在美国的中学毕业后,至少有50人考进了美国的大学。其中22人考入耶鲁大学,8人进入麻省理工学院,3人考入哥伦比亚大学,2人考入哈佛大学。
留美幼童在美国学习勤奋,生活充实,并逐渐融入到美国社会,他们的思想和习惯也渐渐发生变化,如他们见官员不愿跪下叩头,要求改穿西服,体育活动时穿运动服。有的学生还剪了辫子,进过教堂。
留美学生的种种“悖逆”之举,自然会引起封建官僚的不满。陈兰彬由于是进士出身,深受传统文化的浸染,他很快与支持学生的容闳发生分歧。后来陈兰彬调任驻美公使,先后继任留学生监督的容增祥、吴子登都与容闳不合。
尤其是吴子登上任后,见到学生不肯下跪,竟大怒加以训斥甚至责打,他向朝廷上奏,指责留美学生不遵守封建礼教,已被洋俗同化,他还攻击容闳纵容学生。此外,国内朝堂上也对容闳和留学生纷纷发难。
1880年,御史李士林听信谣言,上奏诋毁留学学生“毫无管束、抛荒本业、纷纷入教”。于是清政府命北洋大臣李鸿章、南洋大臣刘坤一查明并严加管束,如有私自入教者,即行撤回。
李鸿章不敢怠慢,即令陈兰彬、吴子登对留美学生设法整顿,并责备容闳失职。而吴子登又借着这个理由继续诬陷容闳与留学生,说他们“外洋风俗,流弊多端”,甚至迫不及待要马上带学生回国,但被李鸿章及时制止。
然而,当时美国发生经济危机,生产萧条,资本家和舆论为了转移视线,竟归罪于中国华工夺了美国人的饭碗,掀起了一股排华逆流。留美学生也因此受到歧视,一部分留美学生已经中学毕业,清政府希望让他们进入美国陆海军校深造,但美国政府却称“此间无地可容中国学生”。
在内有封建顽固派的攻击,外有美国排华政策的影响下,李鸿章虽不愿让留学生撤出美国,但也顶不住压力,终于在1881年夏,清政府决定将留美学生全部撤回。
1881年8月,留美学生奉命全部回国,他们告别了美国的师友,分三批到旧金山乘船。11月,留美学生回到上海,令他们失望的是,不仅没有人前来欢迎,上海的官员们怕他们逃跑,竟然用士兵将他们押回衙门。
留学生回国后的经历
这100多名留学生回国后,按照原先的计划,理应根据他们所学安排到重要岗位上。可是,清政府对他们并不重视,有的用非所学,有的屡遭挫折。但是他们学生扎实,精通外语,聪明能干又有报国之心,特别是洋务运动、清末新政和民国初年都急需外交、军事和建设人才,因此大多数都脱颖而出成为了国家的栋梁。
留美学生中,回国后从事铁路、电报、工矿等建设的人数最多,其中最杰出的被誉为“中国工程师之父”的詹天佑。他是第一批留美幼童,美国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刚回国时就被派到福建船政学堂,后又被张之洞调到广东博文馆当英文教习。
1888年,詹天佑参与修建京沈铁路。1904年又主持修建京张铁路,1913年被选为中华工程师学会会长。此外,还有十多人曾担任过铁路局局长、总工程师和电报局局长,成为中国近代早期铁路和电报的奠基者。
留美学生回国后也有活跃在政界和外交界的,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他是第三批留美幼童,后人哥伦比亚大学文科。回国后出使朝鲜,结识袁世凯,后任天津海关道。
1904年,唐绍仪作为外务部侍郎赴英国谈判,维护中国政府对西藏的主权,功不可没。清末时,他又参加南北议和,民国初年担任第一任总理。此外,留美学生中还有清末外务部尚书梁敦彦及驻美公使梁诚等十几个外交官。
在文化教育在,留美学生中则出了好几位大学校长,最著名的如清华学堂(今清华大学)校长唐国安、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校长蔡绍基等。当然,还有不少人跻身军界,但大多数都是担任海军军官。
“中国留学之父”是谁?
称容闳为“中国留学生之父”,既因为他是中国近代赴海外留学第一人,也因为他是中国人留学事业的拓荒者。
容闳(一八二八年至一九一二年),字纯甫,生于香山县南屏镇(今属广东省珠海市)。容闳家境贫穷,父亲到澳门打工,看到英国传教士开办的澳门马礼逊学堂管吃管住不要钱,便让儿子去读书。这是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开办的一所洋学堂,容闳在学堂读了六年书,读《圣经》,学英语,也学一些西方的人文思想和科学知识。当时的校长是美国人,叫赛缪尔.布朗,毕业于耶鲁大学。
一八四七年,布朗离职返国,想带几个学生去美国完成学业,香港的基督教会的传教士会为每人提供两年的留学经费。容闳第一个站起来提出申请,他的同学黄胜、黄宽也站了起来。于是,好心的布朗夫妇就带著他们到美国深造。
三人在布朗等人的帮助下进了马塞诸塞州的孟松学校。黄胜一年后因病回国,侍奉寡母。两年后,黄宽从孟松学校毕业,听从教会的安排,转赴英国,考入爱丁堡大学,成为中国第一位留英学习西医并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的学者,也是中国最早从事西医教学的教师之一。
容闳一八五○年考进耶鲁大学,成为中国第一个美国留学生。他在学校品学兼优,为了解决经费问题,容闳为同学们办过伙食,后来,他又获得耶鲁大学兄弟会图书管理员的职位,得以半工半读完成四年学业。一八五四年,容闳学成归国。
他凭自身的经验,认为要“以西方之学术灌溉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为此,他立志要让更多的中国学生到美国学习。容闳毕业回国后,先后在香港高等法院和上海海关当过翻译,也曾在宝顺洋行经营丝绸和茶叶。一八六三年,他向曾国藩建议创办机器厂,并曾受委托赴美购买机器,筹建江南制造局。一八六五年作为江南制造局计划之一,他建议派学生出国留学。一八七○年他又向曾国藩进言,终于在是年冬,清政府批准了容闳的派遣留学生计划,从一八七二年到一八七五年,派遣一百二十人出洋留学,每年派遣三十人。学员年龄规定由十二至十五岁,需体格健康,懂中西文字,有殷实担保,留学时间规定为十五年。
一八七二年七月,容闳组织的第一批留学生由广东吴川人陈兰彬监督率领赴美,容闳自己先到美国准备。三十名学子,一律长袍马褂,瓜皮帽,仪态端庄。当他们到达美国哈特福德市时,全城轰动。中国留学史大幕由此开启。在美国,这些年纪未到十五岁的学童很快适应了新环境,学习成绩优良。
容闳一八七○年被命为“幼童出洋肄业局”副委员,任留学事务所副监督,此后长期驻美,专管留美学生事务,一八七五年,并任出使美国、西班牙、秘鲁三国副大臣,直至一八八一年清政府撤回留学生为止
鲁迅什么时间留学日本的?
1892年,11岁的鲁迅就读于家乡绍兴的寿镜吾开设的私塾三味书屋。
1898年,18岁的鲁迅,怀揣着慈母多方设法筹借的8块银元,离开家乡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来又改入南京路矿学堂。这两所学校都是洋务派为了富国强兵而兴办的,其中开设了数学、物理、化学等传授自然科学知识的课程。期间,鲁迅阅读了外国文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开拓了视野。特别是严复翻译的英国人赫胥黎著的《天演论》,更给予鲁迅以深刻的影响。 鲁迅先生在南京路学堂期间成绩优异,使他在毕业后获得了公费留学的机会。
1902年2月,21岁的鲁迅赴日本,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2年后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1912年改制东北大学医学部)学习现代医学。鲁迅选择学习现代医学,是因为父亲的病故造成他对中医产生了严重的怀疑。他是东北大学的第一位外国留学生,也是当时仙台唯一的中国留学生。在仙台给鲁迅影响最大的是解剖学老师藤野严九郎。鲁迅在医校学习一年以后,便从学校退学。
1909年,28岁的鲁迅从日本回到中国,担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今杭州高级中学)生理学化学教员、绍兴中学堂教员兼监学、绍兴师范学校(今绍兴文理学院)校长等职务。
1912年,31岁的鲁迅受蔡元培之邀,到中华民国政府教育部工作,袁世凯做大总统后,随政府搬到北京,历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1科科长、教育部佥事。
1918年,37岁的周树人首次用“鲁迅”为笔名。
鲁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绍兴会稽县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1921年发表中篇白话小说《阿Q正传》。1918年5月15日发表《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鲁迅的作品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 ;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他的作品有数十篇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并有多部小说被先后改编成**。其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一生的写照。
王季茞、胡彬夏、宋庆龄和曹芳芸曾是第一批被公派赴美的女留学生
中国公派赴美女留学生始于1907年,由时任两江总督托忒克·端方在江苏、江西、安徽三省选派赴美留学生,原计划这批留美学生是遴选20人,但由于资金匮乏等原因,最终只派出了15人,这其中就包括4名女留学生,她们是王季茞、胡彬夏、宋庆龄和曹芳芸,这批公派留学生也是继派遣「 ”留 *** 童”之后,清 *** 首次公派的赴美留学生。 温秉忠 1907年9月,在温秉忠、倪桂姝夫妇的监护之下,这15名留美生乘「 ”满洲里”号邮轮由上海港启程远赴美国,温秉忠是第二批「 ”留 *** 童”出身,是慈禧宠信的教育顾问,曾代表清 *** 两次出使美国,而倪桂姝是宋庆龄的二姨,当时年仅10岁的宋美龄也一同被带到美国,而王季茞、胡彬夏、宋庆龄和曹芳芸这四名女性究竟都是何许人也?为何会成为命运的宠儿呢? 王季茞是江苏苏州人,是明朝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王鏊后裔,其父亲王颂蔚是光绪六年进士,是清朝三品大员,也曾是蔡元培当年在京城参加会试时的座师,其母王谢长达与陈星昭、蒋振懦曾于1905年创办了苏州振华女校,章太炎、蔡元培等人都曾鼎力支持并亲自担任校董。 王季茞在五个姐妹中排行第二,排行第三的是王季玉,王季玉曾接替母亲王谢长达执掌苏州振华女校,而排行第四的王季山就是何泽慧的母亲,因此王季茞也是何泽慧的二姨妈,王季茞于1907年赴美留学后,求学时间长达十余年,直到1918年以博士论文《中国皮蛋和可食用燕窝的化学研究》获得芝加哥大学化学博士学位,据悉王季茞也是中国女性获得欧美博士学位第一人。 王季茞在美国家中 王季茞完成学业之后没有回国,而是在芝加哥大学、辛辛那提大学、西北大学等多所大学从事教学和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食物营养、有机化学和微生物学,因此其在美国的人生经历不被国人所知,其妹妹王季玉出生于1885年,因此王季茞可能比王季玉大个两三岁,大概是1883年前后生人,1979年在美国逝世。 胡彬夏(1888—1931)江苏无锡人,其儿童时期的启蒙老师是他的叔叔胡雨人和婶婶周辉,1902年6月曾随叔叔胡雨人赴日本留学,入日本实践女子学校学习,曾与林宗素、曹汝锦等人在日本发起成立了「 ”共爱会”,宗旨是「 ”以拯救二万万之女子,变其固有之权,使之各具国家之思想,以得自尽女国民之天职。”而胡彬夏是「 ”共爱会”实际负责人,可谓是中国女权运动的先驱者。 胡彬夏 1907年9月,胡彬夏与王季茞、宋庆龄和曹芳芸等人一同赴美留学,入威尔斯利女子学院学习文学、哲学和政治,1913年获文学学士学位,并于1914年回国,曾在吴江同里的丽则女校及上海浦东中学任教。 1916年曾在商务印书馆《妇女杂志》担任编辑主任,也是中国早期女报人之一,她还与黄炎培等人是中华职业教育社发起人之一,希望中国女性能够摆脱家庭束缚而独立就业,胡彬夏是1931年12月因病去世的。 胡彬夏 胡彬夏的夫婿是朱庭祺,哈佛大学经济学硕士,曾任北洋 *** 交通部处长,胶济铁路管理局局长、南京国民 *** 财政部会计司司长、财政部盐务总局局长等职。 胡彬夏的哥哥胡敦复也是这批留学生之一,入康奈尔大学主修数学,毕业后应「 ”游美学务处”总办周自齐邀请,在刚刚成立的「 ”游美学务处”主管教务,负责游美学务处的考试、遴选和派遣留美预备生的工作,1909年8月至1911年6月,胡敦复共主持了三批180名留美预备生的选拔考试和遴选派遣工作,充分显示出了胡敦复伯乐相马、慧眼识才的选人才能。 宋庆龄(1893—1981)广东文昌人,1910年入读中西女塾,1907年9月携妹妹宋美龄一道赴美留学,当时宋庆龄还不足15岁,如果没有其二姨夫温秉忠的关照,不会有这样一个机会赴美留学,宋庆龄没有像胡彬夏、王季茞、曹芳芸一样入读威尔斯利女子学院,而是先入一所私立学校补习英语,翌年考入威斯里安女子学院文学系就读,可以说是沿着姐姐宋霭龄的留学足迹前行的。 宋庆龄 宋霭龄是1904年5月赴美的,她也是被姨夫温秉忠带到美国去的,当年15岁的宋霭龄是自费留学,她也许是第一个赴美留学的女留学生。 宋庆龄在美国留学六年,并于1913年5月拿到了威斯里安女子学院文学学士学位,1913年秋回国途径日本时,接替姐姐宋霭龄担任孙中山的秘书,其后的人生经历,国人都很熟悉,这里就不再作详细介绍。 曹芳芸是浙江嘉兴人,其父亲曹子实是一个孤儿,儿童时代到上海流浪乞讨时,被美国传教士蓝柏夫妇收养,最终成为一名华人传教士,他在与华人牧师领袖颜永京的妹妹结婚后,其人生开始开挂,相继生下了曹芳芸、曹雷庚和曹云祥三个子女,而这个名为曹云祥的次子,就是清华学校的第五任校长,他最大的历史功绩,就是把清华学校由一个留美预备学校改造成为一所著名的大学。 中西女塾校门 曹芳芸曾就读于上海中西女塾,这所学校创办于1892年,创办人是美国传教士林乐知,首任校长是海淑德,而曹芳芸也是最早就读于中西女塾的5名学生之一,「 ”宋氏三姐妹”也都曾就读于中西女塾,曹芳芸在美国留学四年之后,于1911年回国再到中西女塾担任教员。 时任两江总督端方之所以如此重视向美国派遣留学生,完全得益于他曾作为五大臣之一出国考察时的成果,五大臣是指载泽、戴鸿慈、端方、尚其亨和李盛铎,他们都曾是晚清重臣,上述五人当时的职务分别是盛京守陵大臣、户部侍郎、湖南巡抚、布政使、驻比利时公使等。 五大臣出洋留影 五大臣及随行人员抵达美洲大陆时,曾先后参观了斯坦福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美国海军学院、哥伦比亚大学、美国军事学院、维尔士女子学院、康奈尔大学、哈佛大学、威尔斯利女子学院、耶鲁大学等等,并与耶鲁大学、康奈尔大学和威尔斯利女子学院达成接受留学生事宜。 此行之所以能够促使部分美国大学愿意接收中国留学生,完全是得益于端方积极与校方接洽的结果,端方素来重视办学,早在1904年10月就曾在上奏朝廷《选派学生出洋折》中建议:「 ”多派学生出洋不能网罗英俊,宏济艰难。早有一日之经营,即早收一分之效验,断不可置为缓图。”提倡派遣留学生出洋留学。 端方戎装照 五大臣出洋考察归来后不久,端方出任两江总督,因此在其管辖范围的江苏省、江西省和安徽省遴选留学生,并极力促成了继「 ”留 *** 童”之后清 *** 第一次公费派遣留学生赴美留学。
清末广东留学生
梁启超
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等。汉族,广东 梁启超像
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著名学者。 梁启超自幼在家中接受传统教育,1889年中举。1890年赴京会试,未中。回粤路经上海,看到介绍世界地理的《瀛环志略》和上海机器局所译西书,眼界大开。同年结识康有为,投其门下,后来,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著名的“戊戌变法”。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1918年底,梁启超赴欧,了解到西方社会的许多问题和弊端。回国之后即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主张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
19岁时的孙中山
孙中山(1866—1925年),翠亨村人,诞生于1866年11月12日,是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深受全国各族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尊崇和景仰。孙中山祖籍广东省东莞县。1879年,十四岁的孙中山受长兄孙眉接济,随母乘轮船赴夏威夷檀香山,始见“沧海之阔,轮舟之奇”。在当地英国国教会开办的用英语授课的小学“意奥兰尼书院”(Iolani School),他修读英语、英国历史、数学、化学、物理、圣经等科目。1881年孙中山毕业,获夏威夷王亲颁英文文法优胜奖。之后,他进入当地最高学府、美国教会学校“奥阿胡学院”(Oahu College,相当于中学程度)继续学业。
好了,今天我们就此结束对“民国出洋留学时间”的讲解。希望您已经对这个主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我将竭诚为您服务。

请添加微信号咨询:1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关注我们

留学规划
留学考试
留学指南
留学攻略
留学生活
留学信息
留学专业
留学签证
关于我们
网站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