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1、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的目录
2、怎样用戈夫曼的拟剧论来理解人们在在线社交媒体上的自我呈现?
印象中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并未详述人们自发进行表演的原因,只是强调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进行着表演,而这种表演的形式和内涵可以借鉴戏剧学的知识进行解释,于是有了前台和后场,于是有了拟剧理论。理解如下:
这种表演的倾向可以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来理解,可以认为或真或假的表演就是人的社会属性要求的社会角色或形象建构的基本途径和手段。在在线社交媒体平台上,人与人之间不止隔着屏幕,表演的门槛也就大大降低了。
一方面,一些表演能力需要时间的积淀,这种社会媒体的便利使得人们可以忽略掉表情、动作、语气等方面掌控能力的不足;另一方面,表演的可操作性影响着人们的或真或假的表演欲望,例如同一件吹牛的事情,我在网络上更容易比现实中说得更夸张。
人们的互动依赖于一个具体的、混杂着理性与非理性的角色判断,这种判断依赖于人们的表演——正是人们的表演建构了他们的角色。而有意思的是,人们心目中的角色与别人看罢演出后做出的角色判断又存在着偏差,这种偏差总会被表演者所察觉,于是又反过去推动了新的表演。
3、发朋友圈能看出一个人性格吗?
发朋友圈能看出一个人的性格吗?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因为人的性格是由多种因素影响的,不是简单地通过一些表面的行为就能判断出来的。而朋友圈,作为一种社交网络平台,也不一定能完全反映出一个人的真实想法和情感。所以,我的回答是:不能完全看出,但可以看出一些线索。
首先,我们要明白,朋友圈是一个人在网络上展示自己的一个窗口,也是一个人进行自我呈现和印象管理的一个舞台。人们在朋友圈上发表的内容,不一定是他们真实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而可能是他们希望别人看到的、或者他们自己想要看到的。这就涉及到了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自我呈现(self-presentation)。自我呈现就是人们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同和好感,通过控制自己外在的言行给他人留下好印象的一种心理行为。比如,有些人可能会在朋友圈上晒自拍、晒美食、晒旅行、晒娃等等,目的可能是为了展示自己的美貌、品味、阅历、幸福等等,从而获得他人的赞美和羡慕。有些人可能会在朋友圈上转发一些鸡汤文、励志文、正能量文等等,目的可能是为了传递自己的价值观、信念、态度等等,从而获得他人的认同和支持。有些人可能会在朋友圈上发表一些抱怨、牢骚、负能量文等等,目的可能是为了寻求他人的关注、安慰、同情等等,从而获得他人的帮助和解决问题。
当然,并不是说所有人在朋友圈上都是在进行自我呈现和印象管理,也有很多人是真诚地分享自己的生活点滴和心情感受,不在乎别人的评价和反馈。但是,我们要意识到,在社交网络上,我们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对方,而可能是对方塑造的他希望在你眼中呈现的模样。所以,在朋友圈上判断一个人的性格特点,需要有一定的分辨能力和判断力,不能盲目地相信或否定对方发表的内容。
其次,我们要知道,朋友圈是一个多元化和开放化的平台,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来选择发表什么内容、给谁看什么内容、怎样回应别人的内容等等。这就涉及到了另一个心理学上的概念:个性(personality)。个性就是指一个人在思想、情感和行为上所表现出来的独特而相对稳定的特征。比如,有些人可能比较外向(extrovert),喜欢与他人交流互动,在朋友圈上经常发表各种内容,并且积极地评论和点赞别人;有些人可能比较内向(introvert),喜欢独处思考,在朋友圈上很少发表内容,并且保持沉默或者只回应熟悉的人;有些人可能比较开放(open),喜欢尝试新鲜的事物,在朋友圈上展示自己的多样化和创造性;有些人可能比较封闭(closed),喜欢坚持传统的事物,在朋友圈上保持自己的一贯风格和习惯;有些人可能比较随和(agreeable),喜欢与他人和谐相处,在朋友圈上表现出自己的友好和包容;有些人可能比较刚强(tough),喜欢与他人竞争争执,在朋友圈上表现出自己的强势和批判;有些人可能比较稳重(conscientious),喜欢按计划和规则行事,在朋友圈上展示自己的责任和效率;有些人可能比较随意(casual),喜欢随心所欲和自由自在,在朋友圈上展示自己的随性和乐趣等等。
当然,并不是说所有人在朋友圈上都是完全符合自己的个性特征,也有很多人会因为环境、情绪、目的等因素而改变自己的表现方式。但是,我们要认识到,在社交网络上,我们看到的也不一定是完全假的对方,而可能是对方在不同情境下所展现出来的不同侧面。所以,在朋友圈上分析一个人的性格特点,需要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理解力,不能一概而论或偏颇地看待对方发表的内容。
综上所述,我认为发朋友圈能看出一个人的性格特点,但是不能完全看出,也不能完全相信。因为人的性格是由多种因素影响的,而朋友圈只是一个人在网络上展示自己的一个窗口。我们可以从朋友圈上发表的内容中找出一些线索,比如一个人发表内容的频率、主题、风格、态度等等,然后结合我们对这个人在现实中的了解,以及我们对这个人在不同情境下的观察,来综合分析这个人的性格特点。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区分这个人在朋友圈上进行的自我呈现和印象管理,以及这个人在不同情境下所展现出来的不同侧面。我们不能只凭借一些表面的行为就轻易地判断一个人的性格,也不能只相信一个人在网络上呈现出来的形象。我们要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差异,也要理解每个人的情感需求。我们要用一颗开放和包容的心去看待每个人在朋友圈上发表的内容,也要用一双敏锐和客观的眼睛去分析每个人在朋友圈上展示出来的特点。
4、社会学角色冲突理论有哪些理论书可看
冲突理论的代表人物:
马克思 看啥我不用说吧
达仁道夫 《现代社会冲突》 《工业社会的阶级与阶级冲突》
科塞 《社会冲突的功能》《结构与冲突》
角色冲突嘛,跟角色有关的就是戈夫曼的拟剧理论啊,作品是《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其实你可以在知网查一些论文啥的,冲突理论的代表人物就是从古典数到现代到当代嘛 了解每个人的大概思想就好了 具体的书相信我你看不进去。。。太艰涩了 翻译的也不好
5、为什么很多人都从朋友圈消失了你朋友圈里的人还热衷于分享生活吗?
我已经有一年多时间没有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生活了,因为自己已不再年轻。年纪越来越大,冷暖自知,不需要告诉别人。
相信好多人也和我有同样的经历和想法,那些消失朋友圈的人,其实都有着自己的想法和原因:
一、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越来越明白冷暖自知。
他们不再需要告诉别人自己的喜怒哀乐,因为只有自己最清楚自己的心情。曾经那些羞于启齿的话题,现在已经成为了自己心底的秘密。这并不代表他们不再需要朋友的支持和陪伴,只是他们学会了静静地享受孤独。
二、人们越来越注重自己的隐私,不想暴露太多信息
朋友圈里,其实已经不都是朋友,陌生人越来越多,成了一个泄露隐私的地方。面对着无数熟悉和陌生人的关注,人们渐渐产生了隐私意识,不想暴露太多。我们要尊重每个人的选择,不要因为缺少朋友圈动态而抱怨,要理解他们的选择。
三、想发一些观点,怕引起不必要的纷争
朋友圈会时常引起不必要的纷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但在朋友圈上公开表达,很容易遭受他人的质疑和攻击。
因此,有些人选择保持沉默,不再发表自己的观点,以免引起不必要的争议。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变得冷漠和无动于衷,只是在选择合适的时机和地点,表达自己的意见。
四、心情不好抒发一下情感,别人说你矫情
尽管朋友圈是一个宣泄情感的地方,但很多人抱怨说他们的情感被别人说成矫情。面对这样的负面评价,他们选择保持沉默,不再表达内心的痛苦和困惑。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避免受到更多的伤害。
6、你可以停止活动却无法停止流露信息出自谁
戈夫曼。戈夫曼在1959年的书中《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提出:“你可以停止活动,却无法停止流露信息”。欧文戈夫曼(1922年6月11日-1982年11月19日),是一名加拿大裔美国的社会学家和作家。
7、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第七章主要内容是什么
对全书理论的总结。
第七章则是作者本人自己对全书理论的总结。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是我们了解自己的一本佳作,它对微观的社会互动做了详尽的论述,探讨了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
8、戈夫曼认为什么和什么组成了自我
戈夫曼认为社会性自我和情境性自我组成自我。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是加拿大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创作的社会学类著作。1959年首次出版,是戈夫曼出版的第一部著作。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戈夫曼用平易近人的语言和鲜活的例子讲述了他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即社会是舞台,人人皆演员。
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戈夫曼将戏剧比拟引入社会学分析,深人研究日常生活中人们面对面的具体互动细节,并运用戏剧舞台的特有语言,描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活动。
戈夫曼所关注的是一个个体或群体在与他人互动过程中应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和技术使得他人产生行动者所期望出现的印象。他将个体和群体在他人面前努力产生并维护理想印象的过程比作一种戏剧表演,并用一种戏剧学的术语分析了个体(单人剧班)和群体(特指剧班)的各种技术。
作者介绍:
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1922年6月11日至1982年11月19日),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生于加拿大曼维尔,1982年于美国费城去世。
1945年毕业于多伦多大学,1953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1962-1968年任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社会学教授。1968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任本杰明·富兰克林人类学和社会学教授。1981-1982年任美国社会学协会主席。
1945-1951年间曾在设得兰群岛进行实地调查,并据此写出他的第一部重要著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现》。2007年,戈夫曼在时代高等教育指南在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中知识引用率最高的榜单上列第6位,仅次于安东尼·吉登斯并排在哈贝马斯前一位。
9、普通纯牛奶中含有大量维C吗?
我在化学书上看到牛奶含有大量维c,但回家看伊利和蒙牛的纯牛奶都没看到有,想问一下这方面的专家到底牛奶中含不含维c
10、《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美国] 欧文·戈夫曼)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pxZhW_JIDrMFTyu7LTJ6Yw
密码:3aju
书名: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作者:[美国] 欧文·戈夫曼
译者:黄爱华
豆瓣评分:8.1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份:1989-6
页数:245页
作者简介:
戈夫曼(Erving Goffman,1922—1982) 美国社会学家,符号互动论的代表人物,拟剧论的倡导人。生于加拿大曼维尔。1945年毕业于多伦多大学,1953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1962—1968年任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社会学教授。1968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任本杰明·富兰克林人类学和社会学教授,1981—1982年任美国社会学协会主席。1945—1951年间曾在设得兰群岛从事实地研究。他以个人经验观察的结果为主要资料来源,对社会互动、邂逅、聚集、小群体和异常行为进行了大量研究。他首创了“拟剧论”。认为人赋予社会秩序或特定行为以意义。社会行为就是社会表演,社会成员在社会舞台上扮演多种角色,使自己的形象服务于欲达目的。他还提出“污记说”,认为先赋的或自致的污记贬低了个人或群体的价值,限定了他们的社会地位。人们一旦给异常行为者标上污记,他们就走入了“越轨生涯”,结果是异常行为被强化。戈夫曼的著作和理论在美国社会学界得到广泛的赞同。主要著作有:《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现》(1956)、《避难所》(1961)、《邂逅》(1961)、《公共场所行为》(1963)、《污记》(1963)、《互动仪式》(1967)、《框架分析》(1974)、《交谈方式》(1981)等。
请添加微信号咨询:1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