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海外移民
1、古代统治者为什么会反对移民海外?
封建社会对人民控制
2、明朝灭亡后300残兵拒绝投降在海外建国,如今生活的怎么样呢?
在中国南海的边缘,有一座岛屿,在明朝时期叫做时堂与。在这座岛屿上生活着一群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的居民,他们不仅长相与中国人极为相像,而且很多人还都会讲汉语。明朝灭亡,但得益于明朝的两京制度,虽然北京被攻陷,但南京还保留这一套完整的行政机构北京的明朝宗室和很多文武大臣纷纷逃到南京投奔。同年,福王朱由崧监国南京之后称帝。但此时清军兵强马壮,进入北京,赶走李自成之后定都北京,并迅速南下攻陷了南京,皇帝被俘虏。此后,不愿投降的明朝宗室在南方建立了多个南明政权,与清朝对抗。
在明朝灭亡时,位于广东省沿海地区的300多名明朝官兵拒绝向清军投降,他们不愿意接受清朝的统治,并在潮汕人章节旭的带领下远渡重洋来到了食堂与此时的食堂与已经被荷兰人占领并殖民。然而张杰绪带领的毕竟是明朝的正规军,他们联合当地土著武力驱逐了荷兰殖民者,随后在岛上建立了新的国家。摆脱了战争的威胁,过上了安稳的生活,以便于积蓄力量,未来还能回到故乡。
那么南海这么多岛屿,为什么张杰绪偏偏选择食堂与建国呢?其实在明朝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的时候就发现了这座岛屿,并将岛屿命名为食堂与。郑和将这座岛屿作为海上航行的第一站,在此地建设了大量的银行和生活设施,并留下了人马管理。随后明朝皇帝颁布命令,生活在这座岛屿的居民不用缴税,让他们感激不尽。直到1601年,荷兰殖民者占领了这里,并要求驻守在岛上的居民不再学习汉语。在张杰绪赶走荷兰人之后,岛上的华人就越来越多。由于食堂与四面环海,渔业资源非常丰富,张杰绪建立的国家富足安定,并在岛上繁衍生息。然而好景不长,在张杰绪死后,他的后代并没有他这么出众的能力,而且还发生了王位的纠纷和男人知道消息后趁虚而入,转土重来,再次占领了这里,并命名为纳图纳群岛,并入了他们殖民地印度尼西亚。
在二战时期,那图那君岛一度被日本占领,日本战败后,那同大军岛再次回到了河南手中。1945年印度尼西亚独立建国,纳土纳群岛已被印尼继承了去,随后印尼大规模向岛上移民,在高峰时期岛上曾有1万多名华人,在印尼大规模移民之后,传导人口达到了九万人,华人的数量已经不占优势,当地的华人仍然会讲汉语,相貌也与中国人无异。如今的那图那群岛自然资源非常的丰富,而且还靠近我国南海的四大石油富集区曾母盆地,这里油气资源非常丰富,加上周围大量的渔业资源,如今岛上的居民包括华人生活的还是不错。不过这座岛屿现在除了岛上的华人是中国人的后裔外,已经没有其他关系了。
3、明朝大移民的历史背景
元朝统治中国虽然只有89年,但是它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却是其他朝代所难以比拟的。那时候黄河两岸就流传着这样一句歌谣:“石头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元朝时的黄河曾有20多年不打口子,任其泛滥自流,致使中下游大片土地沦为沼泽。人们被大水撵得东奔西逃,无处安生,不少地方人烟绝迹,黄水过后尸陈遍野,村舍变为废墟,良田淤成沙滩,所剩无己的居民往往又在瘟疫中命染黄泉。
据《元史·王行志》载:元末至正元年到26年,几乎每年都有特大洪水泛滥成灾。至正四年(1344年)黄河在曹州、汴梁等地三处决口,人民游移45.8万户。燕、赵、齐、鲁及苏北、皖北、一片荒凉。同年五月,济宁、兖州、汴梁、鄢陵、通许、陈百、临颖等县大水害稼、人相食。至正八年正月河决济宁路。23年七月河决东市、寿张、没城墙、漂屋庐、溺众生。26年2月黄河北徙,上至东明、曹州、濮阳,下及济宁皆受其害。济宁路肥城西黄河泛滥,漂没民居,百有余里,德州、齐河70余里亦如之。由于当时黄河、淮河多次决口,使中原之地,淹没州城、村寨甚多,漂没民居无算,死亡百姓无数,村庄城邑多成荒墟。 元朝末年,政治黑暗,政府横征暴敛,百姓苦不堪言。持续17年的元末农民战争主战场在黄河下游、黄淮平原一带,使山东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乐陵一县,仅剩 400 余户;潍县之族姓,惟存李、金二姓……连当朝皇帝朱元璋也不得不承认:“中原诸州,元季战争受祸最惨,积骸成丘,居民鲜少。”
同时靖难之役后,永乐帝打胜进入南京,由于河北一带连年战争,人民被杀伤掳掠,夫役差徭,折腾的百姓死的死,亡的亡,逃的逃,在河北这块大平原上赤地千里,没有人烟。永乐登基后开始办两件大事:第一件是建设北京城,备日后迁都;第二件是往北京附近这片无人耕种的土地上大量移民。派十万人马督押移民的事情,下令把山西的众多百姓移到河北及其它人少的地区来。 正值中原地区大闹灾荒战乱之时。山西晋南一带却是另一番景象。由于那里四周都是群山峻岭,易守难攻。起义军多次进攻山西,可终因地势险要而屡攻不下。另一方面,由于地理环境因素,正好那些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而中原一带的老百姓听说那里富庶,并且不打仗,便纷纷往哪里逃。如此一来,与中原一带人烟稀少相比,山西倒是人满为患了。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明洪武十三年(1381年)全国总人口为59873305人,而山西人口却达4103450人。以此可知,明朝移民,势在必行。
4、明清时期朝廷向边疆地区移民特点?
明朝时期朝廷向边疆地区移民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军事目的:明朝朝廷通过向边疆地区移民,主要是为了加强边防军事力量,以应对外族侵略。移民者多为军人或军属,他们在边疆地区建立军屯,以便随时应对边境的威胁。
开垦耕地:明朝朝廷通过移民来开垦边疆的荒地,以增加国家的农业产量和税收。移民者多为农民,他们在边疆地区进行农业生产,开垦土地,种植粮食和经济作物。
推动经济发展:明朝朝廷通过向边疆地区移民,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移民者带去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手工业技艺,促进了当地的农业生产和手工业发展,提高了当地的经济水平。
民族融合:明朝朝廷通过移民来促进汉族与少数民族的融合。移民者多为汉族,他们与当地的少数民族进行交流和交融,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和统一。
总的来说,明朝时期朝廷向边疆地区移民的特点是以军事目的为主,同时也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
5、(高分)跪求:历史上明清时人口迁移的原因以及影响。
如题,速度啊!
6、历史上的六次大迁移,谁也别说谁是哪里人
第一次:西晋“永嘉之乱”时期
晋朝统一中国十几年后就爆发了“八王之乱”,使得国力大损。到了西晋末年,中原水利失修,旱灾、蝗灾、疾疫连年不断,加上西方和北方五胡势力的冲击,引起大规模的移民潮。
黄河流域的人口迁徙到长江流域,长江流域的人口向更南的地方迁徙,形成中国古代第一次人口大迁徙的高峰。这次南迁人口约90万,使秦汉以来人口分布显著的北多南少格局开始发生变化,南方人口得到较快增加,这是中国人口分布中心向长江流域转移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第二次: 唐朝“安史之乱”时期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一个转折点。七年零二个月的时间里主要战场基本上都是在北方,而南方则繁荣依旧。南方重镇如金陵、广州等很多地方,照样有着大批来自波斯和阿拉伯的商人来大唐做生意,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约有100万人南迁,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分布以黄河流域为重心的格局,我国南北人口分布比例第一次达到均衡。
第三次:两宋末年时期
北宋末年“靖康之乱”,金邦女真人乘宋朝国力空虚,乘机大规模南下,因无非忍受金邦的屠杀和高压政策,山东、河南等地的汉人纷纷跟随着朝廷大批大批地迁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而到南宋末年,忽必烈出动大批蒙古兵南侵,发动了消灭南宋的战争,主要战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当地居民为躲避战乱大量向珠江流域迁徙,主要迁入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第四次:明初大移民
为了维护统治,朱元璋不得不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移民,命令百姓和士兵去人口稀少之地开垦、守卫。这次移民规模之大,空前绝后。据《简明中国移民史》记载,明代初年,长江流域移民700万,华北地区移民490万,西北、东北和西南边疆也有150万,合计1340万,几乎占到当时全国总人口的两成。
在明朝后来多数的史籍记载中,往往可以看到“国朝初,人稀少”的字样,但经过这次大移民,华北、华中地区的经济得到恢复。到永乐年间,北京、开封等城市逐渐恢复了昔日的繁荣。
第五次:湖广填四川,“填出康乾盛世”
清朝康熙二年(1663年),顺天府尹张德地擢升为四川巡抚,此时的四川经历了明朝末年以来数十年的战乱,已是“十室九空”,重庆城中不过数百户人家,州县居民也往往只有数十家乃至十几家,有的甚至只有一二户。人口稀少的后果之一是四川境内老虎横行,顺治年间,南充县曾招来500多人开垦定居,被老虎吃掉了228人。
向四川的大规模移民在政府的鼓励下开始了。政策上对移民的奖励颇为诱人:移民入川,五年内不用纳土地税。三藩之乱平息之后,清政府还宣布,入川移民可以入籍,可应科举。一对夫妇,给水田三十亩,或旱地五十亩,有可作为丁壮劳力的儿子,再加拨四亩。每户给银十二两,作为定居的置产费用。
第六次: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
到了近代,中国还有同一时期三个不同方向的移民潮,人们习惯称之为“闯关东”、“走西口”和“下南洋”。跟“湖广填四川”不同,这三次移民,都是民间自发的。
闯关东:
关就是山海关,关东也就是今天的东北三省。康熙年间,东北实行封禁,不许汉民进入“龙兴之地”垦殖、采矿,但是私闯关卡,到禁区开垦土地的农民,依然难以禁绝。到了咸丰末年,封禁政策解除,鼓励移民垦荒,关内移民开始大批进入东北。
到民国之后,闯关东的移民潮越来越高涨,每年移到关外的民众多达数十万,最高时,一年有上百万河北、山东的居民举家迁往东北。
走西口:
“西口”指河北张家口以西的长城沿线关隘。因为中原地区人口众多,而且经常闹灾荒,所以流民经西口,过长城,就可到达蒙古草原和河套一带谋求生计。走西口流民来自华北各地,而以山西人为主流,“走西口”流民潮持续了300年。
下南洋:
这一批前往海外的移民,也成为最早拥有近代化思维的一批华人。自清代晚期以来,南洋华人中的杰出人士就不断反哺大陆,开办中国最早的民营企业,慷慨捐助海防,拓展海外贸易,许多南洋子弟都在后来回到中国,投身革命与抗战。
抗战期间,仅在滇缅公路服务的华侨就多达3000人,其中三分之一牺牲在那里。
中国历史上这六次大规模人口迁移,对促进民族融合、调整人口分布、发展文化交流、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对姓氏源流、谱志文化的发展影响巨大,也为中华民族这一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7、明朝永乐年间从山东即墨向外移民情况?
我是河北沧州人,据祖上说是在明永乐年间,从山东即墨大槐树下搬来的,可是网上只有山西洪洞大槐树的移民情况,希望能得到智者的具体回答。谢谢!
8、明乡人是什么人?为何说他们是明朝移民,他们怎样生活?
9、华人在明未年在吕宋瓜哇多少人
华人在明未年在吕宋超过了10万人,在瓜哇高达20万人。明朝时期,华人在吕宋和爪哇等地的数量非常庞大。在吕宋,明朝政府曾经多次将中国人移民到该地,用于开发当地资源和加强对该地的控制。据史书记载,明朝时期吕宋华人的数量已经超过了10万人。而在爪哇,明朝时期也有大量的华人移民。据《明史》记载,明朝时期爪哇华人的数量曾经高达20万人。这些华人主要是从中国南方移民而来,他们在当地从事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行业,为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0、明朝移民泰国的华人有没有中国姓
明朝移民泰国的华人有中国姓。根据查询相关资料显示:自明朝洪武初年开始,陆续有华人移民到泰国,因此明朝移民泰国的有中国姓氏。
请添加微信号咨询:1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