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指南网

您好,欢迎访问留学指南网,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明末海外移民

2024-01-25 19:20分类: 留学行前准备 阅读:

1、中国古代三个移民朝都哪三个

中国近代史上曾出现三股巨大的移民潮,分别是闯关东、走西口和下南洋。

关东,是指山海关以东,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东北。东北是满族的龙兴之地。。清王朝建立之后,在东北修筑了著名的柳条边,将其一分为二,施行禁边政策,汉人不准非法越过边墙到东面也就是满人的龙兴之地去。这导致中国东北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人口增长缓慢。1860年,禁边开始松弛,大批关内汉人开始到关东谋生。中国在康、乾时代所发生的人口激增,以及鸦片战争之后的经济危机,导致关内的人口极度过剩,生存环境恶化,这也为移民造成了直接的促因。1897年,清朝从法律上根本放弃了禁边政策,标志着满汉民族融合的完成。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时候,东北的人口已经突破了三千万,其中绝大部分是来自中国山东和河北的关内移民及其后代。为了生存,他们所要克服的不仅是清王朝的禁令,还有无数的艰难险阻,他们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与土匪,与俄、日殖民侵略势力进行了顽强的生存斗争。一个“闯”字,真切地表达了这种历史真实。闯关东,这一世界罕见的移民大潮彻底改变了东北亚的历史。

民间所说的“走西口”中的西口,是指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的杀胡口,出了这个关口,就到了内外蒙古草原以及新疆等地。由杀胡口这个名字就可以看出,当年草原民族与农耕民族的矛盾曾经是多么激烈。走西口,还可以从广义上来理解。广义上的西口,是指在晋陕北部象杀虎口一样的关口,比如陕西的谷口,神木口等等。晋陕移民从这些关口外出,逐渐分布在广阔的蒙古高原以及新疆等地,促进了这些边疆地区的民族融合,使这些地区由纯粹的牧业区变农牧业混合区,三晋文化也同时在这些地区扎下了根。当年,晋商在口外许多著名的商贸城市都处于主导地位,其业务甚至远至俄罗斯,是中国著名的商业群体之一。

所谓南洋是明清时期中国对东南亚一带的称呼,包括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马来群岛和中南半岛等地。炎黄子孙到南洋去,很早就开始了,比如汉末、唐末、宋末等历史时期。只要中国出现大规模的动乱,就会有许多人远走南洋进行谋生。明清两朝交替期间,下南洋的人数出现了大幅度的激增。而1840年之后,中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持续的内部动荡,大批的华人开始前往南洋海外谋生。据葛剑雄等人所著的《简明中国移民史》估计,从1840年到1930年的九十年中,由福建和广东两省输出的移民每年就平均在十万人以上。这是世界史上一股巨大的移民潮。

目前,东南亚大约生活着五千万华人,是海外华人的最大集中之地。经过华人几代人的经营和奋斗,在东南亚这些国家中,华人在经济上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他们不仅以自己的成功为所在地国家做出贡献。也支援了近代以来的中国革命、反侵略斗争,乃至于经济建设。下南洋的一个“下”字,形象地表明了,这些华人脱离了自己的母体,既为目的地国家带去了华夏文明,也融入了当地的社会。

2、明朝灭亡后300残兵拒绝投降在海外建国,如今生活的怎么样呢?

在中国南海的边缘,有一座岛屿,在明朝时期叫做时堂与。在这座岛屿上生活着一群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的居民,他们不仅长相与中国人极为相像,而且很多人还都会讲汉语。明朝灭亡,但得益于明朝的两京制度,虽然北京被攻陷,但南京还保留这一套完整的行政机构北京的明朝宗室和很多文武大臣纷纷逃到南京投奔。同年,福王朱由崧监国南京之后称帝。但此时清军兵强马壮,进入北京,赶走李自成之后定都北京,并迅速南下攻陷了南京,皇帝被俘虏。此后,不愿投降的明朝宗室在南方建立了多个南明政权,与清朝对抗。

在明朝灭亡时,位于广东省沿海地区的300多名明朝官兵拒绝向清军投降,他们不愿意接受清朝的统治,并在潮汕人章节旭的带领下远渡重洋来到了食堂与此时的食堂与已经被荷兰人占领并殖民。然而张杰绪带领的毕竟是明朝的正规军,他们联合当地土著武力驱逐了荷兰殖民者,随后在岛上建立了新的国家。摆脱了战争的威胁,过上了安稳的生活,以便于积蓄力量,未来还能回到故乡。

那么南海这么多岛屿,为什么张杰绪偏偏选择食堂与建国呢?其实在明朝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的时候就发现了这座岛屿,并将岛屿命名为食堂与。郑和将这座岛屿作为海上航行的第一站,在此地建设了大量的银行和生活设施,并留下了人马管理。随后明朝皇帝颁布命令,生活在这座岛屿的居民不用缴税,让他们感激不尽。直到1601年,荷兰殖民者占领了这里,并要求驻守在岛上的居民不再学习汉语。在张杰绪赶走荷兰人之后,岛上的华人就越来越多。由于食堂与四面环海,渔业资源非常丰富,张杰绪建立的国家富足安定,并在岛上繁衍生息。然而好景不长,在张杰绪死后,他的后代并没有他这么出众的能力,而且还发生了王位的纠纷和男人知道消息后趁虚而入,转土重来,再次占领了这里,并命名为纳图纳群岛,并入了他们殖民地印度尼西亚。

在二战时期,那图那君岛一度被日本占领,日本战败后,那同大军岛再次回到了河南手中。1945年印度尼西亚独立建国,纳土纳群岛已被印尼继承了去,随后印尼大规模向岛上移民,在高峰时期岛上曾有1万多名华人,在印尼大规模移民之后,传导人口达到了九万人,华人的数量已经不占优势,当地的华人仍然会讲汉语,相貌也与中国人无异。如今的那图那群岛自然资源非常的丰富,而且还靠近我国南海的四大石油富集区曾母盆地,这里油气资源非常丰富,加上周围大量的渔业资源,如今岛上的居民包括华人生活的还是不错。不过这座岛屿现在除了岛上的华人是中国人的后裔外,已经没有其他关系了。

3、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哪三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1、下南洋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末年,不堪战乱的普通百姓和权力失落的前朝贵族纷纷移居海外。由于地缘上的毗邻关系,东南亚成为中国移民的迁徙地和避难所。这种迁徙历史上称为“下南洋”。真正意义上的下南洋是从明末清初开始的,到清朝末年达到高潮。到1905年,海外华侨总数已达700万人。

2、走西口

走西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迁徙”事件之一,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山西人、陕西人、河北人背井离乡,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

3、闯关东

“闯关东”是中国近代向东北移民的略称,闯关的以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人为多,而其中又以山东人为最。山东又以胶东最多。关东之要“闯”,清王朝把东北作为龙兴之地,是不准汉族迁入的。明朝末年的汉族人,要么逃回关内,要么变为了满族。

以上三次人口大迁徙的原因:

1、闯关东:因为随着日、俄势力进入东北,满清对东北的移民禁忌形同虚设,还因为随着日、俄对东北的开发,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内地在光绪3年、民国18年、民国31年三次大灾荒,内地居民扶老携幼,结队成群,逃荒到东北,以投靠亲友,并可开种荒地。

2、下南洋:封建王朝末年,不堪战乱的普通百姓和权力失落的前朝贵族纷纷移居海外。由于地缘上的毗邻关系,东南亚成为中国移民的迁徙地和避难所。闽、粤两省海岸曲折,人民与海相习,这是内地老百姓不能相比的;两省距离南洋较近,往返方便,路近费省。

3、走西口:是由于山西当时人口比较多,生活比较困难;另一部分人由于在内蒙这一带,当时的边防需要,所以晋商就是在明代中期时候,内蒙边防的需要发展起来的。另一部分人走西口,就是为了适应这种要求,到口外去发展商业,发展贸易。

来源:百度百科-中国人口迁徙

4、明末清初发生过“湖广填四川”,四川成都这里的人可能来自哪个地方?

明末清初的“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已过去了350多年,但是引发“湖广填四川”的那段惨痛经历,至今追忆起来依旧给人惨不忍言的沉重之感。因为那个阶段,让曾经繁华的“天府之国”变成了荒凉的“地狱之地”。

据葛剑雄主编的《中国人口史》六卷本记载,崇祯三年,四川人口有735万,但是到了清初仅有50万(其它史料有7万和8万之说),而近百万的成都城中人口已不足万人。

可见,明末清初的数十年间,四川人口死亡超过了90%。据现任中国民族史学会理事、元史研究会理事介绍,移民前繁华的成都城竟然变成了“城中杂树蓊郁成林”的难见人烟的荒凉之地。又据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蓝勇讲,广大的成都平原:“城市鞠为茂草,村尽变丛林”,至少有50%的肥沃土地被灌木、丛林、茂草覆盖。

另据《明史》记载:明朝末年四川人口约为1000万,但是被张献忠屠杀的近乎灭绝。到了1661年,四川只剩8万人。例如:张献忠“性狡谲,嗜杀,一日不杀人,辄悒悒不乐。”无论从张献忠想要统治四川,需要百姓提供军助方面来讲,人杀完来了,谁来养活自己的军队;还是从张献忠死后清军耗时长达13年才占据四川来讲,如果四川人口几乎被张献忠杀光了,又何用13年之久才攻下四川。

再据《蜀龟鉴》记载:“清军败奔雅州、名山两地,民间谷、豆、荞麦尽掠,鸡、鸭、牛、羊尽杀,瓦屋茅舍尽毁。遗民万不遗一矣。”

还据明清史研究家李光涛所著的《明清档案论文集》记载:“清人之杀人比之流寇之杀人,更残忍,更无数。”

当然了,当时瘟疫也是造成四川人口锐减的一大原因。

或许因此,清朝才会篡改《明史》中明末清初四川人口锐减的缘故吧,但却造成明末清初四川人口难有准确数据。

1688年,四川巡抚张德地为解决战乱造成的巴蜀大地荒无人烟的紧迫问题,这才上书康熙,提出“以湖广之民,填实四川”。不久,一场历史罕见的“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拉开了序幕。

后来,到了嘉庆年间,成都地区曾流行一首《竹枝词》:“大姨嫁陕二姨苏,大嫂江西二嫂湖。戚友初逢问原籍,现无十世老成都。”便是对四川历史上“湖广填四川”移民现状的真实写照。

由此,也可看出,成都人主要来自湖北、湖南、陕西、江苏、江西、湖南、广东等地。

同时,对于成都人的来历,在清末《成都通览》中曾有描述:“现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其中:湖北15%,湖南10%,河南、山东5%,陕西10%,云南、贵州15%,江西15%,安徽5%,江苏、浙江10%,广东、广西10%,福建、山西、甘肃5%。”

在移民入川的少数民族中,排前十位的有:藏族、回族、彝族、羌族、土家族、满族、苗族、蒙古族、壮族及白族。

迁入的姓有:湖北的罗、黄、张、萧、廖、谭、徐等姓,湖南的唐、汤、周、刘等姓,陕西的弓、喇、陈等姓,福建的庄、简、林、游、魏、雷、陈等姓,广东的蓝、陈、廖、严等姓,江西的罗、曹、汤、牟等姓,贵州的白、胡、樊、舒等姓;河南迁入的王姓等。

以上,便是“湖广填四川”后成都人的来历。

那么,成都的土著人又是怎么来的?

据《太平寰宇记》记载:周朝先祖周太王从陕西岐山迁“成都”,一年后成为村落,两年后成为城邑,三年后成为都市,从而得名成都。而蜀语“成都”的读音为“蜀都”,因此也有蜀都之称。

所以,成都最早的土著人应该来自陕西。

再后来,到了东汉末年,又有了湖北人(如:刘焉、廖化、傅肜、马良、霍峻、董允等),陕西人(如:马超、马岱、法正、孟达等),山西人(如:关羽等,有虎女为之香火),河北人(如:刘备、张飞、赵云等),山东人(如:诸葛亮、伊籍等),河南人(如:黄忠、魏延‘应无后人’、李严、邓芝、费祎等),云南人(如:吕凯等),湖南人(如:蒋琬等),甘肃人(如:姜维等),重庆人(如:颜严等)等。

当然,还有历朝历代四川人口的不同变化。

图片来源网络

5、明朝没落后,一部分遗民选择东渡日本,现在状况如何?

明朝没落后,一部分人忍受不了暴君的荒淫无道,社会的混乱不堪,于是纷纷移民东渡到了日本。时代久远,一开始的时候还有部分歧视,后来基本被同化后,生活与日本人无异,现在也就是日本的普通百姓吧,生活状况也就是普通人的生活罢了,没什么特殊的。

朝代的更替,都有着遗民存在,但是由于新朝与旧朝的差异,这些遗民仍然以前朝之人自居,面对新朝,很多遗民不愿意面对现实,甚至逃离海外。在明朝没落时,就有一部分遗民选择了东渡日本,有的隐姓埋名生活,有的甚至想重建旧朝。

明朝遗民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朱舜水队伍,但是他们不甘于隐世,反而请日本出兵帮他们攻打清朝,以复辟明朝,但是遭到了日本的拒绝……毕竟当时日本还没有强大到打一直以来帮助他的邻国,即使邻国朝代更迭,也没有那个实力。

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日本人对朱舜水十分尊重的,可能是经过多年的与中国的交往,唐朝的文化对他们的影响非常大吧。而且,在这批遗民生活在日本时,丰富了日本文化,传送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和习俗,对后世日本文化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

明朝遗民虽然现在早就没有这一说法了,但是他们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深远持久,对如今的中日友好相处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毕竟文化同出于我国一脉。

6、明朝大移民的移民分布

根据《明史》、《明实录》、《日知录之余》等正史及笔记史料的记载,洪洞大槐树移民分布在30个省市,2217个县市。其中河南123个县市,北京、天津、河北142个县市,山东109个县市,山西104个县市,江苏、安徽、湖北、湖南316个县市,陕西、甘肃、宁夏182个县市,黑龙江、吉林、辽宁171个县市,浙江、福建、江西227个县市,广东、广西、贵州248个县市,四川、内蒙古、青海274个县市,云南、西藏、新疆210个县市,海南、台湾111个县市。

7、明末大移民启点地江苏东海是现在的哪里

明末大移民的启点地江苏东海,就是现在的**连云港的东海县**。

8、华人移民的历史从何时开始过程又是怎样的呢

历史上的华人移民主要是去往东南亚和美国。

1、明末时期移民东南亚。明末战乱导致大量移民东南亚,到清朝末年达到高潮。到1905年,海外华侨总数已达700万人。直至近代几次革命低潮时期,都有逃避政治迫害的中国人移居东南亚。下南洋的流民,来自全国大部分省区,但福建、广东人占95%以上。这与自然、人文因素极有关系。闽、粤两省海岸曲折,人民与海相习,这是内地老百姓不能相比的;两省距离南洋较近,往返方便,路近费省。据统计,印尼两亿人口中,约一千万是华人;马来西亚两千五百万人口,华人约六百万;泰国六千五百万人口,华人约二千万,占了将近三分之一;新加坡三百多万人,华人多达90%,是海外华人占所在国人口比例最高的一个国家。

2、1868年美国和清政府签订《中美天津条约续增条约》(《蒲安臣条约》),第五条款规定华人愿常住美国或入籍,皆须听其自由不得禁阻。这为美国来华招揽大量华工开方便之门。1851年,加州已有2.5万名华人,1870年全美就增加到6.3万人,全在西海岸。1880年有6000人抵美,1881年这个数字就增加了1倍,1882年增加了4倍。

9、南京哪能学到CAD最好培训考证报名一体化

越详细越好,知道的告诉我谢谢

10、明清时期朝廷向边疆地区移民特点?

明朝时期朝廷向边疆地区移民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军事目的:明朝朝廷通过向边疆地区移民,主要是为了加强边防军事力量,以应对外族侵略。移民者多为军人或军属,他们在边疆地区建立军屯,以便随时应对边境的威胁。

开垦耕地:明朝朝廷通过移民来开垦边疆的荒地,以增加国家的农业产量和税收。移民者多为农民,他们在边疆地区进行农业生产,开垦土地,种植粮食和经济作物。

推动经济发展:明朝朝廷通过向边疆地区移民,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移民者带去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手工业技艺,促进了当地的农业生产和手工业发展,提高了当地的经济水平。

民族融合:明朝朝廷通过移民来促进汉族与少数民族的融合。移民者多为汉族,他们与当地的少数民族进行交流和交融,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和统一。

总的来说,明朝时期朝廷向边疆地区移民的特点是以军事目的为主,同时也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

微信号咨询

请添加微信号咨询:19071507959

在线报名

郑重声明:本文内容、数据、图表等来源于网络引用或其他公开资料,版权归属原作者、原发表出处。若版权所有方对本文的引用持有异议,请联系留学指南网,本方将及时处理。本文的引用仅供读者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目的。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网站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阅读本文后做出的决定或行为,是基于自主意愿和独立判断做出的,请读者明确相关结果。如需转载本方拥有版权的文章,请联系留学指南网www.liuxue678.com注明“转载原因”。未经允许私自转载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上一篇:明朝海外移民

下一篇:星火电视海外版2023

相关推荐

关注我们

    留学指南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