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指南网

您好,欢迎访问留学指南网,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李大钊在日本留学时间多久

2024-08-18 18:28分类: 留学时间 阅读:

我很了解李大钊在日本留学时间多久这个话题,并且可以为您提供一系列的信息和建议。请告诉我您需要了解什么。

文章目录列表:

1.李大钊的事迹50字
2.为什么中国近代的伟人喜欢去日本留学?这与中国现代的人们喜欢去日本有什么联系?
3.留学过日本的中国名人有哪些
4.李大钊在日本为什么没完成学业就回国
5.会日语的名人
6.为什么说李大钊在日本读书时举世闻名.

李大钊在日本留学时间多久

李大钊的事迹50字

李大钊的事迹

1、社会党逃离

1913年8月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毕业,在校期间与同学郭须静一起加入中国社会党,毕业后到北京参加中国社会党活动。同月中国社会党领袖陈翼龙被杀,社会党被查封,李大钊逃离北京,避难于家乡乐亭县的祥云岛,后得到天津绅士孙洪伊的资助,赴日本留学。

2、发《警告全国父老》抗袁活动

入早稻田大学政治科后,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1914年组织神州学会,进行反袁活动。次年为反对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以留日学生总会名义发出《警告全国父老》通电,号召国人以“破釜沉舟之决心”誓死反抗。

3、推动共产主义

1916年5月回中国,在北京创办《晨钟报》,任总编辑。旋辞职,任《甲寅日刊》编辑,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1918年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后任经济、历史等系教授,参与编辑《新青年》,并和陈独秀创办《每周评论》,推动共产主义。

4、建立***

1920年,和陈独秀酝酿组建中国***,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同年10月,和邓中夏、高君宇、何孟雄等一同建立北京共产主义小组。 中共建党后,任二、三、四届中央委员。

5、参与“国共合作”

1922年,李大钊根据共产国际指示,赴上海会见孙中山。1924年,参与“国共合作”,出席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任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委。李大钊曾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演说:“本人原为苏联党员、第三国际***员。”

资料拓展:

李大钊(1889年10月29日-1927年4月28日),字守常,河北乐亭人,毕业于东京早稻田大学,中国***主要创立人之一,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之一,是中国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之一,也是在北伐时期推动颠覆中国政府的重要人物之一,同时为共产国际的成员及其在中国的代理人。

为什么中国近代的伟人喜欢去日本留学?这与中国现代的人们喜欢去日本有什么联系?

首先,我们要知道,中国的史学界界定的近代指的是1840(第一次鸦片战争)-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年这段期间,从中国社会形态上来说,鸦片战争是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开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的结束。这段时期也就是我们熟知的“两半时期”。

在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加之当时中国的改革维新思潮空前的高涨,第二年清朝政府派出了首批东渡日本的留学生,从此拉开了中国人留学日本的序幕。

有很多留学日本的名人,如李大钊、郭沫若、周恩来、鲁迅、蒋介石、陈独秀、周作人、郁达夫、王国维、董必武等,它们都在充分学习日本文化的基础之上,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改造当初落后贫困的中国。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翻开中国近代史,留日学生时不时地从字里行间跳出来。

现代的日本留学风潮,总结下来大概以下几点的内容:

日本性价比相对要高,留学的费用也很低廉,十万人民币对于小康家庭来说不会是太大的负担。而且国公立大学经常会有学费的减免,生活费也相对于其他留学国家性价比高。

地理位置优势,都是亚洲国家,气候、生活习惯很好适应。日本到中国飞机只要几个小时,时差小,气候和我国东北地区相似,而且日本也是发达国家,对于不放心子女去地球另外一端的家长来说,日本是一个最优的选择。

文化相似性,日本的文化有一部分和中国有相似性,包括语言(文字)和饮食习惯,更让留学生有亲切感。

日本治安相对安全。礼仪性高,恶性事件较少。去留学的话对于人身安全也有一定的保障。

日本是一个很好的融合了东方和西方文化的地方,在日本你能感受日本传统文化的魅力,甚至能找到失传的中国文化。又因为世界各地的人都在日本聚集,你也可以感受西方的先进文化和知识。这也是近代至今很多留学生愿意去日本留学的主要原因。

留学过日本的中国名人有哪些

有鲁迅、李大钊、郭沫若、董必武、郁达夫等。

1、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吃人的封建制度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1918至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

鲁迅于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2、李大钊

李大钊(1889年10月29日-1927年4月28日),字守常,河北乐亭人。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 ,1913年毕业后东渡日本,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

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在北京逮捕李大钊等80余人。在狱中,李大钊备受酷刑,但始终严守党的秘密,大义凛然,坚贞不屈。

4月28日,北洋军阀政府不顾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和谴责,将李大钊等20位革命者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

临刑前,李大钊慷慨激昂:“不能因为反动派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辉的胜利”。他高呼“***万岁!”英勇就义,时年38岁。

3、郭沫若

郭沫若(1892一1978年),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

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1930年,他撰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1949年;郭沫若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会主席。

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当选中国***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二、第三、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78年6月12日,因病长期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

4、董必武

董必武(1886年-1975年4月2日),原名董贤琮,又名董用威,号壁伍,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是中国***的创始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

1914年,考入日本东京“私立日本大学”学习法律,在日本加入孙中山创建的中华革命党。

1920年秋,与陈潭秋等在武汉建立共产主义小组。抗日战争爆发后,长期参加同国民党谈判,曾任中央南方局副书记、重庆工委书记、中央财经部长、华北局书记、华北人民政府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董必武担任政务院副总理,率领接收工作委员会华东工作团前往南京、上海等地,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工作,胜利完成了任务。

察哈尔北部地区出现鼠疫并迅速蔓延,董必武立即召开紧急会议,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组织医务人员前往疫区,迅速制止了疫情的进一步发展。

后历任政务院政法委员会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监委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和代理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共七届、八届、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

5、郁达夫

郁达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男,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曾留学日本,毕业于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现名古屋大学)和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

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

其文学代表作有《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怀鲁迅》等。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八月二十九日,郁达夫被日军杀害于苏门答腊丛林。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郁达夫为革命烈士。1983年6月20日,民政部授予其革命烈士证书。

百度百科——郁达夫

百度百科——董必武

百度百科——李大钊

百度百科——郭沫若

百度百科——鲁迅

李大钊在日本为什么没完成学业就回国

1913年毕业后东渡日本,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战乱动荡的年代,艰辛备尝的生活,使李大钊从小养成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沉稳坚强的性格。1915年,日本帝国主义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李大钊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抗议斗争。他起草的通电《警告全国父老书》传遍全国,他也因此成为著名爱国志士。“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会日语的名人

会日语的名人的名人有很多,下面来介绍几个:

1、周恩来,一年半留学经历。

据知周总理懂的外语是六种,英语、法语、德语、俄语和日语。

1917年9月,19岁的周恩来在天津南开学校毕业后,抱着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信念,赴日本留学。日语是早年留学日本所学虽不常用,但亦能听懂并保持进行交流的水平。在京都曾吟出了流传后世的著名诗篇《雨中岚山--日本京都》,抒发了振兴中华的伟大抱负。

2、鲁迅,先入东京弘文学院预科,后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肄业。

初中课本里也讲过,鲁迅去日本留过学,笔记抄得十分好看,被某老师赏识。

这篇文章叫《藤野先生》。

另外,鲁迅是著名的翻译家,可是却不是翻译英语,是日语。22岁的鲁迅,因为学习成绩优异,被两江总督派往日本留学。

听说读写四个方面都十分熟练。鲁迅用日文写过文章,也曾将自己的作品译为日文,又多次担任口译。特别值得提到的是,他从1927年12月起亲自教许广平学习日语,教学效果非常之好,结果学生很快就能从日文翻译文学作品——这就是稍后出版的《小彼得》。

许广平回忆说:“先是教单字,但并不是照日文教学所排列的字母教起,而是鲁迅自己编出讲义来教的。教书时逐步深入,而又灵活地每天按时地学习。一共自编自教了二十七课。”教法别出心裁,效果又快又好,无不表明鲁迅对日文的掌握已臻化境。

口译不知道你有没有搞过,比翻译要高得不知道到哪里去了。

出书教学,翻译小说,这不能不说他日语已经不是“好”的境界了。事实上,鲁迅先生用日语翻译的外国文学和文学理论作品也确实比他自己的创作还要多。据统计,在鲁迅先生留下的1000多万字作品中,近一半是翻译文字。

除此外,他还经常用日语写信给日本朋友,也经常担当中国朋友的日语口译员。

3、郭沫若(1890--1978),1914年入九州大学学习医学,1937年之前,旅居日本近20年。

1914年,郭沫若来到了日本留学,他万不会料到这次偶然的机遇,使得多年后的历史上多了个著名的学者、诗人——郭沫若。郭沫若刚到达东京后,就直接进入神田日语学校学习日语,这是考官费生要过的第一关。7月,郭沫若参加东京高等学校特设预科三部的入学考试。一周后发榜,郭沫若顺利考取,仅仅用半年时间考取了官费留学生,破了当年中国留日学生中的纪录。

在日的留学过程中,在日本开放包容领先的文化环境下,郭沫若初次接触了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泰戈尔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当时留学生们崇拜的文豪。他如饥似渴地买来了泰戈尔的《新月集》《园丁集》《爱人的赠品》等书籍,并在其中学到诗歌的另类写法,使得他感到无限的欢欣与抚慰。

在极度痴迷泰戈尔诗歌的同时,郭沫若为泰诗中泛着浓郁的“清新而恬淡”的诗风所陶醉,在他获得安娜的爱情之后,1918年创作了《Venus》、《死的诱惑》、《新月与白云》等诗体,走上新的创作道路。郭沫若于1923年完成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学业,取得毕业文凭并获得医学士学位。而他却选择拒绝做一名医生,决定回国创立新文学,拯救国民之精神。

4、李大钊(1889--1927),1913--1916,早稻田大学政治科。

5、陈独秀(1879--1942),1901--1903,东京成城学校陆军科。

6、王毅1953年10月出生,北京市人。作为“文革”结束后的第一届大学生,于1977年秋考入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日语系。

毕业时王毅写了两篇论文,一篇是把中国历史与日本历史相比较,另一篇则是写日本语言和中国朦胧诗的比较。王毅的毕业论文当年可谓独树一帜,中国日语界有个核心学术期刊《日语学习与研究》,王毅将论文投到那里,不久就被发表了。

他的职教老师秦老师说:“就我所知,作为学生能在这样的杂志上发表文章,直到现在也是不多见的。他的这篇论文给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后来一直在外交部工作,由于日语厉害,经常参与中日关系的会议,日本外相河野太郎曾在会议上用幽默的口吻介绍道:“王毅的日语非常棒,但会谈时说中文,虽然由翻译译成日语,但他老是在纠正”,河野对于王毅的日语水平之高流露出钦佩之意。

为什么说李大钊在日本读书时举世闻名.

一、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和早稻田大学

李大钊抵达日本的时间,应为二次革命爆发后的一九一三年冬末,阳历一九一四年一月间(李大钊:《物价与货币购买力》)。

据早稻田大学学籍簿记载:

现住所

牛达区

下户冢町

五二

基督教青年会内。

由此可知,他到日本后或入该大学之前就住进了下户冢的基督教青年会内。它即是早稻田的中华基督教青年会(李墨卿《墨园随笔》,民国二十一年七月,第497页“黄种歌”)。这个青年会虽然正式成立于一九?七年,但早在一九?六年就已经组织起来。一九一?年在北神保町建成了中华留日基督教青年会馆,以此为总部,下户冢的基督教青年会可称为宿舍或分会。

该宿舍的准确地址是现在的西早稻田2―5―2,早稻田大学基督教青年会,信爱校舍处(下户冢研究会《我们镇的诗下户冢》一九七六年,第89~90页),该宿舍被现在的信爱校舍接管的过程,可以从小出正吾的回忆(《从友爱到信爱信爱校舍开设事宜》、《追忆向谷容堂》第138~139页)中得到证实。由于该宿舍为集资筹建,应由早稻田大学基督教青年会无偿使用,并于“大正五年的暑假前”围绕这一点进行过交涉,作为交涉的理由提到了“由于辛亥革命,中华民国的学生全部撤回……”,这显然是作者本人记忆的错误。然而却反映了大正五年夏季留学生的动向,即在那前一年相继发生的反“二十一条”和反袁两次斗争中留学生的反应,归国的情况以及因此而趁机取消了寄宿舍等,这又正好发生在李大钊留日寄宿期间,作为时代和生活环境的象征是值得注意的。

但是涉及到基督教青年会与李大钊的关系时,过去有M?梅斯纳所著《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源流》(丸山松幸、上野惠司译)一书,书中提到,李大钊在早稻田大学听过基督教青年会瓦卡?阿瑟?鲁宾逊任的英语课,并在那里发现了李大钊撰写的《My Autobiography》(《我的自传》)(该书第38页、355页,注(3))。但查阅早稻田大学的学科分配表(大正三年度,大学部政治经济学科第一学年及大正四年度上述学科第二学年),李大钊没有可能听过鲁宾逊的课,从当时的记录看(如大正三年九月订正的《早稻田大学规则便览》、大正四年的《政治经济学科毕业纪念帖》等等),担任英语课的外国讲师只能找出H?A?考克斯(Cox)和E?S?凯斯(Cate)两人,据此很难认为鲁宾逊在早稻田大学任过课,因而梅斯纳的叙述本身的可靠性是值得怀疑的。但是我们又注意到该书提到的,“根据鲁宾逊所述,李大钊短期听过圣经课,他对英语学习似乎比对基督圣经更感兴趣……”(梅斯纳,同上书第358页注(36))。

 

关于李大钊在早稻田大学的情况,如前所述,森正夫在该校发现了与李大钊个人有直接关系的资料,并涉及到早稻田大学当时的情况。笔者虽然再次通过早稻田大学教务部学籍科进行过调查,除森氏已发现的“学籍簿”的“大正四年度大学部政治经济学科第一、二学年进级成绩表”外,并没有发现新的资料。详细情况森氏已有论述,笔者仅就个别细节作些必要的订补。

入学:大正三年九月八日,大政一科(大学部政治经济学科第一学年)入学。

修业:大正四年七月五日,第一学年。

退学:大正五年二月二日,原因,长期缺席除名。

第一学年修业时的进级考试成绩,十一科的平均分数为六六、九?分,排列第四十名,评定为丙。关于考试日期,森正夫认为是“七月初开始”,这是不准的,准确日期应为六月五日至十五日之间(《早稻田学报》第二四五号,大正四年七月十日《校报》)。这还可以从作为早稻田大学授课讲义的组成部分的《学科分配表》(大正三年度、四年度)、反映当时早稻田大学组织概况的《早稻田大学一览》(大正二年十二月)以及《早稻田大学规则便览》(大正三年九月订正、大正五年一月又订正)等等得到证实。

好了,今天关于“李大钊在日本留学时间多久”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李大钊在日本留学时间多久”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微信号咨询

请添加微信号咨询:19071507959

在线报名

郑重声明:本文内容、数据、图表等来源于网络引用或其他公开资料,版权归属原作者、原发表出处。若版权所有方对本文的引用持有异议,请联系留学指南网,本方将及时处理。本文的引用仅供读者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目的。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网站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阅读本文后做出的决定或行为,是基于自主意愿和独立判断做出的,请读者明确相关结果。如需转载本方拥有版权的文章,请联系留学指南网www.liuxue678.com注明“转载原因”。未经允许私自转载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上一篇:李大钊在日本留学时间

下一篇:李大钊日本留学时间

相关推荐

关注我们

    留学指南网
返回顶部